張畹香

《張畹香醫案》~ 卷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0)

1. 卷上

地骨皮(三錢),炙鱉甲(四錢),當歸(三錢),炒白芍(二錢),礬半夏(三錢),陳皮(八分),廣木香(一錢),黑穭豆衣(四錢),生牡蠣(五錢),清炙甘草(八分),荷葉(一角)

兩肋與肋及腰背,皆脹滿塞悶,胃亦不開,每至午則痛,診右手弱,是素屬六陰,而左關獨起,是必屬肝氣之走絡。擬通其絡。

當歸(四錢),炒白芍(三錢),生牡蠣(五錢),澤瀉(三錢),陽春砂(八分,同煎),炙鱉甲(五錢),旋覆花(三錢,包煎),片子薑黃(三錢),半夏曲(三錢),陳皮(八分),青蔥管(兩支)

寒熱十三日,胸胃塞痛,脈弦細,當用逍遙散。

軟柴胡(一錢半),薄荷(一錢半),當歸(三錢),川楝子(三錢),酒元胡(一錢半),炒白芍(二錢),川鬱金(一錢半),半夏曲(二錢),陳皮(八分),生香附(一錢半),荷葉(一角)

二月上旬身熱,今已涼,咳嗽多痰,冷汗,舌黃口燥,大便溏,氣急,診脈弦數,當屬風溫,久則化火之候。

根生地(六錢),麥冬(三錢),栝蔞皮(三錢),生苡仁(五錢),枳殼(一錢半),冬桑葉(一錢半),象貝(三錢),生甘草(一錢半),橘紅(八分),桔梗(三錢),焦山梔(三錢),竹肉(一丸)

鼻紅止,尚耳響,稍有咳嗽頭痛,當再治肺陰。

蘇薄荷葉(一錢半),冬桑葉(一錢半),麥冬(三錢),生甘草(一錢半),象貝母(三錢),根生地(六錢),桔梗(二錢),陳皮(八分),焦梔子(三錢),炒刺蒺藜(三錢),荷葉(一角)

喉癢燥則嘔,間有稀水,味不酸,頭筋脹痛,腹脹,脈右手調,左手有數意,舌黃,大抵濕熱為病。

滑石(三錢),半夏曲(三錢),陳皮(八分),茯苓(四錢),生苡仁(五錢),連翹(三錢),焦山梔(三錢),通草(一錢),陽春砂(八分,沖),淡豆豉(三錢),絲瓜葉(二片),竹葉(二十片)

風邪解後,尚有餘熱,診脈稍弦滯,舌黃,乾咳作空嘔,出汗。擬用甘寒以解餘邪。

北沙參(六錢),麥冬(三錢),根生地(六錢),生甘草(一錢半),桔梗(一錢半),象貝(三錢),地骨皮(三錢),橘紅(八分),生穀芽(四錢),元參(三錢),竹肉(一丸)

濕瘧用溫燥脾經已效,第瘧症雖口渴,亦當用溫,況舌黃而滑,脈未滑利,據理仍當溫燥中焦,兼以通陽。

東洋參(一錢半),焦冬朮(三錢),當歸(三錢),陳皮(八分),厚朴(一錢),礬半夏(三錢),桂枝(一錢),炮薑炭(一錢),炒穀芽(五錢),陽春砂(同煎,八分),廣木香(八分),生薑(二片),紅棗(五枚)

舌白體肥,胃不甚開,大便易溏,或時作嘈,診脈短澀。在抵脾胃多濕痰,擬祛痰益脾。

白話文:

[卷上]

第一方:患者兩肋、肋骨及腰背脹滿悶塞,胃口不好,中午尤甚疼痛,右手脈象微弱,屬六陰虛弱,但左關脈有力,顯示肝氣循經絡運行異常。此方旨在疏通經絡。藥方包括:地骨皮、炙鱉甲、當歸、炒白芍、礬半夏、陳皮、廣木香、黑穭豆衣、生牡蠣、清炙甘草、荷葉。

第二方:患者寒熱交替十三日,胸胃悶痛,脈象弦細,應使用逍遙散加減。藥方包括:當歸、炒白芍、生牡蠣、澤瀉、陽春砂、炙鱉甲、旋覆花、片子薑黃、半夏曲、陳皮、青蔥管。

第三方:患者二月初有發熱,現已退熱,但咳嗽痰多、出冷汗、舌苔黃、口乾、大便溏稀、氣喘,脈象弦數,屬風溫久病化火。藥方包括:軟柴胡、薄荷、當歸、川楝子、酒元胡、炒白芍、川鬱金、半夏曲、陳皮、生香附、荷葉。

第四方:患者鼻塞已止,但仍耳鳴,略有咳嗽頭痛,需繼續滋養肺陰。藥方包括:根生地、麥冬、栝蔞皮、生苡仁、枳殼、冬桑葉、象貝、生甘草、橘紅、桔梗、焦山梔、竹肉。

第五方:患者喉嚨癢燥而嘔吐,偶有稀薄水樣物,無酸味,頭部筋絡脹痛,腹部脹滿,右手脈象正常,左手脈象略數,舌苔黃,主要為濕熱之症。藥方包括:蘇薄荷葉、冬桑葉、麥冬、生甘草、象貝母、根生地、桔梗、陳皮、焦梔子、炒刺蒺藜、荷葉。

第六方:患者風邪痊癒後,仍有餘熱,脈象略弦滯,舌苔黃,乾咳伴隨嘔吐,出汗。此方用甘寒藥物以消除餘邪。藥方包括:滑石、半夏曲、陳皮、茯苓、生苡仁、連翹、焦山梔、通草、陽春砂、淡豆豉、絲瓜葉、竹葉。

第七方:患者風邪痊癒後,仍有餘熱,脈象略弦滯,舌苔黃,乾咳伴隨嘔吐,出汗。此方用甘寒藥物以消除餘邪。藥方包括:北沙參、麥冬、根生地、生甘草、桔梗、象貝、地骨皮、橘紅、生穀芽、元參、竹肉。

第八方:患者濕瘧經溫燥脾經治療已見效,雖然瘧疾患者口渴,仍需溫補,況且舌苔黃而濕潤,脈象不滑利,因此應繼續溫燥中焦,並兼顧通陽。藥方包括:東洋參、焦冬朮、當歸、陳皮、厚朴、礬半夏、桂枝、炮薑炭、炒穀芽、陽春砂、廣木香、生薑、紅棗。

第九方:患者舌苔白厚,胃口不佳,大便易溏,偶爾嘈雜,脈象短澀。診斷為脾胃濕痰過多,需化痰健脾。藥方包括: (藥物未列出,僅敘述病情和治療方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