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蔓雲

《花韻樓醫案》~ 正文 (7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7)

1. 正文

羚羊角(二錢),肥玉竹(三錢),杞子(三錢酒炒),鉤勾(三錢),白蒺藜(三錢),漢防己(三錢),木瓜(一錢酒炒),金毛脊(三錢),川石斛(三錢),苡仁(三錢),阿膠(二錢),歸身(三錢),桑枝(一兩),

大伯母(又診)

血枯經絡少舒。內風痰多並阻。仍守昨法。

羚羊角(三錢),防己(一錢五分),苡仁(三錢),小胡麻(三錢),秦艽(七分),鉤勾(四錢),青蔗汁(一杯),肥玉竹(五錢),木瓜(五分),歸身(三錢),白芥子(三分),加白麻骨(五錢),桑枝(五錢),煎湯代水

大伯母(又診)

昨今兩日。痛勢大緩。環跳經絡。俱未抽掣。惟足刺痛。痛幸式微。鬱火濕熱全化矣。

羚羊角,白芍(一錢五分),松子仁(三錢),鉤勾(三錢),淡蓯蓉(三錢),歸身(三錢),木瓜(五分),桑枝(三錢),棗仁(三錢),青蔗汁(一杯)

大伯母(又診)

肝火已化。和補陽明氣血為主。

人參鬚(一錢),細生地(三錢),肥玉竹(三錢),歸身(一錢五分),生冬朮(一錢五分),懷牛膝(一錢五分),雲苓(三錢),白芍(一錢五分),枸子(三錢),鉤勾

大伯母(又診)

陽明氣血日旺。漸能行動。惟步履力不足耳。

人參鬚(一錢),細生地(四錢),肥玉竹(三錢),歸身(一錢五分),生冬朮(一錢五分),杜仲(三錢),米仁(三錢),雲苓(三錢),杞子(三錢),白芍(一錢五分)

(醫案)

痰阻胃陽噁心。暑邪乘虛內陷。大瘧發經四次。神疲納少。脈弦濡。舌白膩。邪在太陰。達之非易。擬東垣法為主。

人參鬚(一錢),升麻(二分),陳皮(七分),大防風(一錢),柴胡(二分),冬朮(一錢五分),茯苓(三錢),鮮藿香(一錢五分),姜半夏(一錢五分),鮮佛手(一錢五分)

(又診)

瘧早且輕。邪能速達。正氣亦可速復矣。

參鬚(一錢五分),川樸(五分),白芍(一錢五分),防風(一錢),冬朮(一錢五分),升麻(二分),歸身(一錢五分),藿香(一錢五分),建曲(三錢)

某氏(醫案)

咳嗆淡紅血痰。證起三載。肺脾津氣兩竭。不治症也。擬金匱培土生金法。以為帶疾延年之計。

人參(七分),川貝母(二錢),肥玉竹(三錢),雲苓(三錢),麥冬(二錢),扁豆衣(三錢),懷山藥(三錢),生甘草(三分),阿膠(一錢五分),白粳米(四錢),白花百合(一兩)

(醫案)

交秋肅降。暑風濕熱。壅迫二腸。發為赤白二痢。起經四月。先有寒熱。脘腹大痛。汗泄如注。見谷漾漾欲嘔。邪勢壅遏三焦。高年深恐不能支持。經云。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。今里重表輕。當從疏為急。每見里滯充斥者。誤用敗毒散。多變噤口。

白話文:

[正文]

大伯母的治療記錄:

第一次診治: 血脈瘀滯,經絡不通暢,內有痰濕阻礙氣血運行。繼續使用之前的藥方。 藥方包含:羚羊角、肥玉竹、杞子、鉤吻、白蒺藜、漢防己、木瓜、金毛狗脊、石斛、薏苡仁、阿膠、益母草、桑枝。

第二次診治: 近兩天疼痛減輕許多,環跳穴周圍經絡仍不通暢,但足部刺痛已明顯減輕。鬱熱濕邪已基本消除。藥方包含:羚羊角、防己、薏苡仁、小黑芝麻、秦艽、鉤吻、甘蔗汁、肥玉竹、木瓜、益母草、白芥子、白鮮皮、桑枝。

第三次診治: 肝火已消,現階段應以調和補益陽明經氣血為重點。藥方包含:羚羊角、白芍、松子仁、鉤吻、淡紫草、益母草、木瓜、桑枝、酸棗仁、甘蔗汁。

第四次診治: 肝火已消,現階段應以調和補益陽明經氣血為重點。藥方包含:人參鬚、生地黃、肥玉竹、益母草、生薑、懷牛膝、雲苓、白芍、枸杞子、鉤吻。

第五次診治: 陽明經氣血日漸充盈,能逐漸活動,但行走力量仍不足。藥方包含:人參鬚、生地黃、肥玉竹、益母草、生薑、杜仲、米仁、雲苓、枸杞子、白芍。

尹氏的治療記錄:

第一次診治: 痰濕阻礙胃陽,暑邪乘虛而入,導致瘧疾發作四次,患者神疲乏力,食慾不振,脈象弦細濡滑,舌苔白膩。邪氣侵犯脾胃,治療不易,擬用東垣派的治療方法。藥方包含:人參鬚、升麻、陳皮、防風、柴胡、白朮、茯苓、藿香、半夏、佛手。

第二次診治: 瘧疾發作時間提前且症狀減輕,邪氣消退較快,正氣也恢復得較快。藥方包含:人參鬚、川樸、白芍、防風、白朮、升麻、益母草、藿香、建曲。

某氏的治療記錄:

咳嗽、嗆咳伴有稀薄的紅色痰,病程三年,肺脾津液都已耗竭,屬於難治之症。擬用金匱要略中的培土生金法,以期延緩病情,使患者得以延年益壽。藥方包含:人參、川貝母、肥玉竹、雲苓、麥冬、扁豆衣、山藥、甘草、阿膠、粳米、百合。

李氏的治療記錄:

交秋季節,暑熱濕邪交蒸,阻塞腸道,導致赤白痢疾,病程四個月,前期有寒熱交替,脘腹劇痛,汗出如注,進食後想嘔吐,邪氣阻塞三焦,高齡患者病情危重,恐怕難以支撐。根據醫籍記載,急症需先治裡後治表,現階段裡證較重,需先疏通裡證。很多里證壅盛的患者,誤用敗毒散,常導致口噤不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