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蔓雲

《花韻樓醫案》~ 正文 (9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9)

1. 正文

(又診)

腹膨日松。神情健旺。汗泄雖暢而覺冷。此即是氣虛也。

人參(七分),桂枝(五分),炙鱉甲(五錢),雲苓(三錢),制首烏(四錢),乾薑(三分),蘇梗(一錢),炙甘草(三分),歸身(一錢五分),紅棗(三枚)

(又診)

大瘧兩期未至。脾陽振而伏邪俱化矣。

人參鬚(七分),制首烏(四錢),乾薑(三分),白芍(一錢五分),炒冬朮(一錢五分),炙鱉甲(四錢),米仁(三錢),雲苓(三錢),歸身(一錢五分),麥芽(三錢),紅棗(三枚)

(又診)

瘧止匝月。脾胃元氣已復。腹膨全可。神采日旺。前定扶正托邪之法。原屬正治。小兒穀氣不足。脾土最易虧損。擬資生丸調攝。

人參鬚(一錢五分),制首烏(四錢),川斛(三錢),白芍(一錢五分),炒冬朮(一錢),苡仁(三錢),雲苓(三錢),麥芽(三錢),歸身(一錢五分),南棗(三枚)

肝風從絡外達。腿足即能舒展。初診面許必愈。豈謬談哉。此乃血熱生風。壟於陽明大絡。狀如類中。實非中也。誤投桂枝辛溫。故以犀角湯救其逆。竟得應手焉。現在步履如初。入夜足力稍軟。血液未充。風陽上旋作眩。擬養肝陰和陽明調攝為主。

綿耆(一錢五分),川斷(三錢),米仁(三錢),雲苓(三錢),生冬朮(一錢五分),阿膠(三錢),木瓜(一錢),橘絡(一錢五分),制首烏(三錢),歸身(三錢),小紅棗(三枚),青蔗漿(一杯)

脈症合參。始由氣不攝血。血崩陰傷。自患大瘧而產。產後旋即腹脹如臌。服過斗門方。戒鹽半載。病已磨久。而腹大依然。半月或旬日一發。肝脾傷而陽氣式微也。脈細如絲。當從症治之。仿仲景法。

人參鬚(七分),製附子(三分),炒米仁(三錢),雲苓(三錢),生耆皮(一錢五分),制首烏(四錢),炒棗仁(三錢),元眼肉(一錢五分),桑白皮(一錢五分),大腹皮(一錢五分),蘇梗汁(五分),竹葉(三錢)

(接服方)

人參鬚(五分),左牡蠣(一兩),茯苓皮(三錢),白芍(一錢五分),制首烏(四錢),炒苡仁(三錢),大腹皮(一錢五分),元眼肉(一錢五分),棗仁(三錢),蘇梗汁(三分),淡竹葉(三錢)

(又診)

陽回脈起。舌強漸平。腫脹亦減。諸恙皆輕。自覺神情頗振。此亦氣旺之明徵。擬宗血脫益氣法。冀其便血勿崩。病之扼要也。

製附子(三分),左牡蠣(七錢),帶皮苓(三錢),炒建曲(三錢),制首烏(四錢),車前子(三錢),焦米仁(三錢),大腹皮(三錢),蘇梗(三分),干竹葉(三錢),紅棗(三錢),加赤小豆(三錢),煎湯代水。

白話文:

[正文]

第一診:

病人腹部膨脹,但每天都在好轉,精神狀態良好,雖然出汗,但感覺寒冷。這是氣虛的表現。

處方:人參、桂枝、炙鱉甲、雲苓、制首烏、乾薑、蘇梗、炙甘草、歸身、紅棗。

第二診:

瘧疾發作兩次後就停止了,脾陽恢復,邪氣也消除了。

處方:人參鬚、制首烏、乾薑、白芍、炒白術、炙鱉甲、米仁、雲苓、歸身、麥芽、紅棗。

第三診:

瘧疾停止一個月了,脾胃元氣恢復,腹部膨脹完全消失,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好。之前扶正祛邪的治療方法是正確的。小孩穀氣不足,脾土最容易虧損,擬用資生丸調理。

處方:人參鬚、制首烏、川斛、白芍、炒白術、薏仁、雲苓、麥芽、歸身、南棗。

第四診 (王醫師):

肝風從絡脈外侵入,腿腳已經可以舒展。初診時就預測很快會痊癒,並非誇大其詞。這是血熱生風,阻滯在陽明經脈,症狀類似中風,但實際上並非中風。之前誤用了桂枝這種辛溫藥物,所以用犀角湯來治療逆證,效果很好。現在行走如常,但晚上腳力稍弱,血液未完全充盈,風陽上逆導致頭暈。治療方針是養護肝陰,調和陽明經。

處方:綿耆、川斷、米仁、雲苓、生白術、阿膠、木瓜、橘絡、制首烏、歸身、小紅棗、青蔗漿。

第五診 (尤醫師):

根據脈象和症狀,病情起因是氣不能攝血,導致血崩和陰虛。病人患有瘧疾,並在產後出現腹部脹大如鼓的情況,服用過斗門方,戒鹽半年,病情拖延很久,但腹部脹大仍然存在,半個月或十天發作一次,肝脾受損,陽氣衰微。脈象細弱,應根據症狀治療,仿效仲景的治療方法。

處方:人參鬚、製附子、炒米仁、雲苓、生耆皮、制首烏、炒棗仁、元眼肉、桑白皮、大腹皮、蘇梗汁、竹葉。

第六診 (尤醫師,續方):

處方:人參鬚、牡蠣、茯苓皮、白芍、制首烏、炒薏仁、大腹皮、元眼肉、棗仁、蘇梗汁、淡竹葉。

第七診 (尤醫師):

陽氣回升,脈象有力,舌強僵硬的情況逐漸好轉,腫脹也減輕,各種症狀都減輕了,病人自覺精神狀態良好,這是氣旺的明顯徵兆。擬採用益氣止血的方法,希望避免便血和血崩,這是治療的關鍵。

處方:製附子、牡蠣、茯苓皮、炒神曲、制首烏、車前子、焦米仁、大腹皮、蘇梗、淡竹葉、紅棗、赤小豆,煎湯當水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