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肯堂醫論》~
1. 卷中
2. 論望色
望色之法,明瑩者吉,昏晦者凶。然陳希夷云:凡色之無光者,不足謂之色。蓋光即虛色,災喜皆不成,不必斷也。然則望色者,必於有光中分別明晦,以定吉凶,然後可耳。春青、夏赤、秋白、冬黑,以四時判之,得時者生,失時者凶。四色之中,又須常帶黃潤之色乃佳,脾氣無不在也。
準頭赤,肺中有火;耳半黑,腎中有邪;年壽赤,則心火炎;眼下青,則脾氣逆也,由此而推,思過半矣。鼻準黃明,脾氣強也;鼻尖青黃,淋也,白者亡血也,赤者血熱也。
望而知之為之神,《內經》明堂篇言之詳矣。
白話文:
觀察氣色的方法,明亮有光澤是好的,昏暗無光澤是不好的。不過陳希夷說過:凡是沒有光澤的氣色,不能稱作氣色。因為光澤是氣色虛浮的表現,不管是好事壞事都不會發生,不必去判斷。所以觀察氣色,一定要在有光澤的氣色中分辨明亮和昏暗,才能判斷吉凶。春天是青色、夏天是紅色、秋天是白色、冬天是黑色,用四季來判斷,氣色符合時令是好的,不符合時令是不好的。在這四種顏色中,又必須常帶有黃潤的光澤才是好的,這表示脾氣很好。
鼻頭發紅,是肺裡有火;耳朵一半發黑,是腎裡有邪氣;印堂和鼻樑發紅,是心火旺盛;眼下發青,是脾氣不順。從這些推斷,大概就能了解一半了。鼻頭黃潤明亮,是脾氣強健;鼻尖青黃,是淋病;鼻尖發白,是失血;鼻尖發紅,是血熱。
能透過觀察氣色來了解病情,可以稱為神乎其技,《黃帝內經》明堂篇已經詳細說明了。
3. 論芤脈
芤脈,今人多不諳其狀。《脈訣》云:兩頭有,中間無。遂滋百世之惑。或云:無芤脈,非也。芤者,草有孔之名。
白話文:
「芤脈,現在很多人不了解它的狀況。《脈訣》說:兩頭有脈搏,中間沒有。就這樣造成了後世百年的疑惑。有人說:沒有芤脈這種脈象,這是不對的。芤這個字,是草有孔洞的意思。」
4. 論人參
人參(君)氣溫味甘,甘而微苦。氣味俱輕,陽也,陽中微陰。無毒。白茯苓、馬藺為之使,反黎蘆,惡溲,疏滷咸。出上黨、遼東者佳。其根狀如防風而潤實,春生苗,多於深山中背陰近假漆下濕潤處。初生者三四寸,一椏五葉;四五年後,生三椏;年深者,生四椏五葉。
中心生一莖,俗名百尺杵。三月四月有花,細小如粟,蕊如絲,紫白色。秋結子或七八枚,如大豆生青、熟黃,又紅。自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探根(李言聞考人參生於陰濕樹林之中,著《人參考》言之詳且晰矣),竹刀刮去土,暴乾,無令見風。如人形者神。
又雷公云:大塊類雞腿者良。而今人又以瑩、堅、潤為上,有金井玉蘭之號。
炮製,凡用,勿取高麗及色枯體虛者。採得去蘆用,如不去,能吐人。又丹溪云:若服人參一兩,入蘆一錢,則一兩之參徒費矣。戒之。
主治,《本經》云:味甘微寒(寒字誤)。主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心益智,久服輕身延年。一名金銜,一名鬼蓋。按:五臟之正氣不足,而亂氣乘之,則心神為之不寧,故令虛勞之人夢寐不安,神不守舍。人參所以安精神、定魂魄、止驚悸,以其能補五臟之正氣也,正氣復則邪氣除矣。而時師類於補氣之外,另求所謂清鎮之藥者,謬矣。療腸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脅逆滿,霍亂吐逆,調中,消渴,通血脈,消胸中痰,破堅積。治肺氣不足咳嗽,止煩躁,變酸水,殺金石藥毒,令、人不忘,患虛而多夢,俱用之。
潔古云:治脾、肺陽氣不足,及肺氣喘促,短氣少氣,補中暖中,瀉脾、肺、胃中火邪。然非升藥引用,不能補上升之氣。升麻一分、人參三分為相得也。若補下焦元氣,瀉腎中火邪,茯苓為之使。又云:補虛用之,又能補胃,治咳嗽則勿用,短氣則用之。東垣云:人參甘溫,能補肺中之氣。
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,肺主諸氣故也。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,蓋不自生,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,陽生則陰長,血乃旺矣。若陰虛單補血,血無由而生,無陽故也。又云:治中湯同乾薑用,治腹痛、吐逆者、裡虛則腹痛,此藥補之,是補其不足。又云:補氣用人參,如氣短、氣不調及喘者加之。
海藏云:人參味甘溫,調中益氣,即補肺之陽,瀉肺之陰也。若但言補肺,而不論陰陽、而寒熱、何氣不足,誤矣。若肺受寒邪,宜此補之;肺受火邪,不宜用也。肺為天之氣,即手太陰也,為清潤之臟,貴涼而不貴熱,則其為寒象可知。若其傷熱,則沙參。沙參味苦、微寒,無毒,主血積精氣,除寒熱,補中,益肺氣。
治胃痹心痛結熱,邪氣頭痛,皮間邪熱,安五臟。人參味甘微溫,補五臟之陽也;沙參味苦微寒,補五臟之陰也,安得不異。易老取沙參代人參,取其苦也。苦則補陰,甘則補陽。《本經》雖云補五臟,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,使隨所引而補一臟也,不可不知。
近世用人參者,往往反有殺人之害。富貴之家,以此為補元氣之妙藥,其身欲壑太過,藉參補養,每見危殆者,乃不明當用不當用之過也,況雜入溫補劑中,則尤謬矣。世人僅知用參之補,而不知行氣,徒形壅塞,不能流通矣。余用參一錢,必加陳皮一分,取效敏捷,參看治驗錄,即知其用法。
按:《主治要訣》謂:人參之用有三:補氣也,止渴也,生津也。補氣不必言,何為生津而止渴?蓋脾氣輸於肺,肺氣下降,津液乃生,猶蒸物然,熱氣熏蒸,旋即成液,故氣不足則渴,補其氣則津生而渴自止矣。能消痰、變酸水者,脾氣不足,不能運化精微,故蓄而為飲,以人參補之,治其本也。
療腸中冷者,氣為陽,陽虛則內寒,而人參補氣也。止腹痛者,補裡虛之效也。破堅積者,養正氣,積自除也。止燥煩、治夢紛紛者,本經安,精神定,魂魄之功也。又人參助肺氣,何謂能治喘嗽?人參實元氣,何為能治逆滿?此蓋為因虛而致者。言正氣奪而用之,則為補虛;邪氣盛而用之,則為實實,要在精審而已。
故潔古又云喘嗽勿用,戒實實也。余治一人喘嗽,服瀉肺藥,益甚;投以人參,一服而止,非謂喘嗽概不可用人參也。胸脅逆滿,反胃吐逆,邪氣方盛固不可用人參;然傷寒、雜病下後亡陰,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,而致心下痞者,用導氣之藥,則痞益甚,須用人參補之。故仲景治胸痹,以人參湯主之,若實者,則宜枳實薤白桂枝湯也。
胃虛穀氣不行,胸中閉塞而下區者,用辛藥瀉之,則嘔益甚,惟宜益胃,揚穀氣而已。故胃反嘔吐,小半夏湯不愈者,服大半夏湯與人參立愈。此仲景要訣也。今人不察病之虛實,不諳藥之補瀉,一遇喘滿、嘔逆之症,便謂有餘,雜以破氣之藥投之,妄言氣無補法,遂視人參若堇、鴆然,而病人亦遂束手待斃而無憾,可勝嘆哉!三複經文,不覺覙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