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3)

1. 痘疹發微

痘因外感引動伏毒而發。太陽,通體之經,故陽經先受,其始必由太陽,亦自然之理也。西士占拿氏發明引種法,以泄手少陽之毒,引種後永不復出,是良法也。

論汗下,痘瘡未出,疑似之間,不可妄用汗、下之藥。蓋妄汗則虛其表而難成,妄下則虛其里而易倒陷也。然亦語其平,示人精審耳。若語風寒外襲,應出不出,則汗劑亦可用也。如大便連日不行,煩悶狂躁,不與下之,寧不夭人生命哉!是下劑亦可用也。況有不止於此者(明表裡,別虛實。在表宜汗,在裡宜下,補偏救弊,轉危而安,亦治法之權衡,虛實之妙用也),《體仁彙編》云:痘瘡逆者,宜以保元湯加牛旁子、芩、連、玄參、絲瓜灰、芎、歸、連翹各五分,陳皮桂三分,白芍藥一錢,防風、羌活、荊芥、前胡各三分,薑、蔥煎服取汗,以泄其毒,開其滯澀。若七八日內,病勢沉重,色白毒深,又用保元湯兼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樸、芎、歸水煎,大下之,則裡虛而毒反內攻;在裡而汗之,則表虛而毒益難出。氣血既實,毒雖盛而不足以勝其氣血,則汗、下以泄其毒,而病自去矣。若氣血虛而毒反勝之,則不惟虛人禁汗,即毒盡泄去亦決不能存活,徒負殺人之謗耳,要當精審也。

辨虛實,不食,氣促,腹脹,吐利,為裡虛,四君子湯加減,甚者木香散。反此則實,不必服藥。若臟腑熱甚,大便秘,小便赤,腹滿而喘,掌心並腋下汗出,誕言妄語,渴飲水漿,能食,而不結痂,宜以承氣湯下之。身涼,痘瘡根窠不紅,頂陷,為表虛,黃耆建中湯加減,甚者異功湯。反此則實,不必服藥矣。

吐利,氣促,腹脹,為裡虛;腹滿而喘,二便秘,譫狂,口渴為裡實。細心討論,虛實判然矣。

驗輕重,發熱輕則毒氣輕,故報痘亦輕;發熱重則毒氣重,故報痘亦重。輕者不必言治,重者宜先解表,涼血解毒次之,及痘既出,便當溫補氣血,以助其成漿收靨。失此不治。六日之後,無能為矣,審之,慎之!又有兩耳後紅筋起,明潤者,其痘必輕;若紫紅筋起而晦暗者,其痘必重;若大紅雖微帶紫,而色明潤者,痘雖重無事,二者急用解毒涼血之藥投之,亦重而變輕矣。

察驗耳後紅筋以辨輕重,最為明顯易從。

白話文:

痘疹發微

痘瘡是因為外感引發體內潛伏的毒素而發病。太陽經脈貫穿全身,所以陽經首先受到影響,痘瘡最初一定從太陽經脈開始,這是自然規律。西方醫生詹納發明的種痘法,可以洩去手少陽經的毒素,種痘後便永不再發,這是一個好方法。

論汗下

痘瘡還沒長出來,還在疑似階段,不可以隨便使用發汗或瀉下的藥物。因為亂用發汗藥會耗損體表陽氣,使痘瘡不易長出;亂用瀉下藥會耗損臟腑陰液,容易導致病情惡化。這句話只是說明原則,提醒人們要仔細判斷。如果確診為風寒外襲,痘瘡該出卻不出,那麼可以使用發汗藥。如果大便好幾天不通,患者煩躁不安,精神恍惚,那就不給予瀉下,豈不是要枉顧性命?所以這時瀉下藥也是可以用到的。況且治療方法不止於此(要明辨表裡,區分虛實。表證應該發汗,裡證應該瀉下,這樣才能補偏救弊,化險為夷,這就是治療方法的權衡,虛實的妙用),《體仁彙編》記載:痘瘡逆症,可以用保元湯,再加入牛蒡子、黃芩、黃連、玄參、絲瓜灰、川芎、當歸、連翹各五分,陳皮、桂枝各三分,白芍藥一錢,防風、羌活、荊芥、前胡各三分,用生薑、蔥煎服,發汗以洩毒,通利關竅。如果七八天內,病情沉重,面色蒼白,毒邪深重,再用保元湯加入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、川芎、當歸水煎,大瀉一番,若本來是裡虛而毒邪內攻;或本來是表虛而強行發汗,則毒邪更難排出。如果氣血充盈,即使毒邪很盛,也不足以勝過氣血,那麼發汗、瀉下就可以洩去毒邪,疾病自然痊癒。如果氣血虛弱而毒邪很盛,那麼不僅不能發汗,即使把毒邪全部洩去,也絕對活不了,反而會落得個殺人犯的罪名,所以一定要仔細判斷。

辨虛實

不吃東西,氣喘,腹脹,嘔吐腹瀉,這是裡虛,可用四君子湯加減,情況嚴重者用木香散。反之則為裡實,不必服藥。如果臟腑熱盛,大便秘結,小便短赤,腹部脹滿而喘息,手掌心和腋下出汗,胡言亂語,口渴想喝水,能吃東西,但痘瘡不結痂,則應該用承氣湯瀉下。身體發涼,痘瘡的根部不紅,痘頂凹陷,這是表虛,可用黃耆建中湯加減,情況嚴重者用異功湯。反之則為表實,不必服藥。

嘔吐腹瀉,氣喘,腹脹,是裡虛;腹部脹滿而喘息,大便秘結,神志不清,口渴是裡實。仔細分析,虛實就能明確區分。

驗輕重

發熱輕則毒氣輕,所以痘瘡也輕;發熱重則毒氣重,所以痘瘡也重。輕者不必治療,重者應該先解表,然後涼血解毒,痘瘡長出後,就要溫補氣血,幫助痘瘡成熟結痂。如果錯過這個治療時機,六天之後就無能為力了,務必仔細觀察,謹慎處理!還有,如果兩耳後出現紅筋,而且顏色鮮明潤澤,痘瘡一定輕;如果紅筋顏色紫紅晦暗,痘瘡一定重;如果顏色大紅略帶紫色,但顏色鮮明潤澤,雖然痘瘡較重,但沒有大礙,這兩種情況都要緊急使用解毒涼血的藥物,可以減輕病情。

觀察耳後紅筋來判斷痘瘡輕重,是最明顯、最容易觀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