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)

1. 論望色

望色之法,明瑩者吉,昏晦者凶。然陳希夷云:凡色之無光者,不足謂之色。蓋光即虛色,災喜皆不成,不必斷也。然則望色者,必於有光中分別明晦,以定吉凶,然後可耳。春青、夏赤、秋白、冬黑,以四時判之,得時者生,失時者凶。四色之中,又須常帶黃潤之色乃佳,脾氣無不在也。

白話文:

望色之法

觀察皮膚氣色的方法,明亮瑩潤者吉利,昏暗晦澀者兇險。但陳希夷說:任何沒有光澤的顏色,不能稱為顏色。因為光澤是虛浮的假象,喜憂吉凶並不能就此判斷。因此觀察氣色,必須在有光澤的情況下分辨明暗,才能確定吉凶。

春夏秋冬的氣色

春季應呈青色,夏季應呈赤色,秋季應呈白色,冬季應呈黑色。根據季節來判斷,符合季節特徵的為健康,不符合季節特徵的為不吉利。四種顏色中,若經常帶有黃潤的色澤,則為佳兆,表示脾氣健運。

準頭赤,肺中有火;耳半黑,腎中有邪;年壽赤,則心火炎;眼下青,則脾氣逆也,由此而推,思過半矣。鼻準黃明,脾氣強也;鼻尖青黃,淋也,白者亡血也,赤者血熱也。

望而知之為之神,《內經》明堂篇言之詳矣。

白話文:

  • 鼻尖發紅:肺中有熱。
  • 耳朵發黑一半:腎臟有問題。
  • 脣色發紅:心火旺盛。
  • 眼睛下方發青:脾氣不通暢。
  • 從這些症狀推測,大多數疾病都可以找到原因。
  • 鼻頭發黃而透亮:脾氣健康。
  • 鼻尖發青或發黃:有小便失禁的問題。白色表示血虛,紅色表示血熱。

2. 論芤脈

芤脈,今人多不諳其狀。《脈訣》云:兩頭有,中間無。遂滋百世之惑。或云:無芤脈,非也。芤者,草有孔之名。

白話文:

芤脈,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樣子。《脈訣》中說:兩端有脈,中間沒有。這讓後人困惑了許多代。有些人甚至說沒有芤脈,這是不正確的。芤,是一種有孔洞的草的名字。

3. 論人參

人參(君)氣溫味甘,甘而微苦。氣味俱輕,陽也,陽中微陰。無毒。白茯苓、馬藺為之使,反黎蘆,惡溲,疏滷咸。出上黨、遼東者佳。其根狀如防風而潤實,春生苗,多於深山中背陰近假漆下濕潤處。初生者三四寸,一椏五葉;四五年後,生三椏;年深者,生四椏五葉。

白話文:

人參(君藥):性溫,味甘微苦。氣味都比較輕,屬於陽性藥物,陽性中帶有少許陰性。無毒。

輔助藥物:白茯苓、茵陳。

相反藥物:黎蘆。

相惡藥物:溲(小便)。

相畏藥物:滷(鹽類)和鹹味藥物。

出產地:上黨和遼東地區產出的品質較好。

形態特徵:根部形狀類似防風,但較柔軟多汁。春天長出幼苗,多生長在深山背陰處,接近假漆樹的下方潮濕地帶。幼苗初長時高三四寸,一枝帶五片葉子;四年五年後,生長成三枝;生長年數越長,枝子越多,葉子也越多。

中心生一莖,俗名百尺杵。三月四月有花,細小如粟,蕊如絲,紫白色。秋結子或七八枚,如大豆生青、熟黃,又紅。自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探根(李言聞考人參生於陰濕樹林之中,著《人參考》言之詳且晰矣),竹刀刮去土,暴乾,無令見風。如人形者神。

又雷公云:大塊類雞腿者良。而今人又以瑩、堅、潤為上,有金井玉蘭之號。

白話文:

人參主根中央生出一根莖,俗稱百尺杵。三月四月開花,花朵細小如小米,花蕊如絲,呈紫白色。秋季結種子,約七八枚,形狀像大豆,生時為青色,熟後變黃,再變紅。在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採集人參根(李言聞考證人參生長在陰暗潮濕的樹林中,著有《人參考》詳細說明),用竹刀颳去泥土,在陽光下自然晾乾,避免見風。如果發現人參根長得像人形,那藥效特別好。

炮製,凡用,勿取高麗及色枯體虛者。採得去蘆用,如不去,能吐人。又丹溪云:若服人參一兩,入蘆一錢,則一兩之參徒費矣。戒之。

白話文:

炮製:

凡是使用人參,不要採收來自高麗或顏色枯萎、體型小的。如果採收時沒有去蘆,人參會使人嘔吐。

另外,丹溪也曾說過:如果服下一兩的人參,但同時也食用了蘆一錢,那麼一兩的人參就白白浪費了。千萬要謹記。

主治,《本經》云:味甘微寒(寒字誤)。主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心益智,久服輕身延年。一名金銜,一名鬼蓋。按:五臟之正氣不足,而亂氣乘之,則心神為之不寧,故令虛勞之人夢寐不安,神不守舍。人參所以安精神、定魂魄、止驚悸,以其能補五臟之正氣也,正氣復則邪氣除矣。而時師類於補氣之外,另求所謂清鎮之藥者,謬矣。療腸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脅逆滿,霍亂吐逆,調中,消渴,通血脈,消胸中痰,破堅積。治肺氣不足咳嗽,止煩躁,變酸水,殺金石藥毒,令、人不忘,患虛而多夢,俱用之。

白話文:

功效

《本經》記載:人蔘味甘,性微寒(「寒」字可能為誤寫)。具有補益五臟、安撫精神、穩定魂魄、止驚厥、祛除邪氣、明目、開智、長期服用可輕身延年的功效。它的別名是金銜,也叫鬼蓋。

按語:

當五臟正氣不足時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導致心神不寧,因此讓虛弱的人經常夢寐不安,神魂不守舍。人蔘之所以能夠安神、定魂魄、止驚厥,是因為它可以補益五臟正氣,正氣恢復後,邪氣便會消除。而現在的醫生在補氣之外,還另尋所謂的清鎮之藥,這是錯誤的。

人蔘還能治療腸胃虛寒、心腹疼痛、胸脅脹滿、霍亂嘔吐、調和中氣、消渴、通血脈、化解胸中痰液、消散堅硬積滯。對於肺氣不足導致的咳嗽、煩躁、反酸、中毒、健忘、虛弱多夢等症狀,都可使用人蔘。

潔古云:治脾、肺陽氣不足,及肺氣喘促,短氣少氣,補中暖中,瀉脾、肺、胃中火邪。然非升藥引用,不能補上升之氣。升麻一分、人參三分為相得也。若補下焦元氣,瀉腎中火邪,茯苓為之使。又云:補虛用之,又能補胃,治咳嗽則勿用,短氣則用之。東垣云:人參甘溫,能補肺中之氣。

白話文:

潔古說:治療脾、肺陽氣不足,以及肺氣喘促、短氣、少氣,需要補中溫中,祛除脾、肺、胃中的火邪。但是如果不使用升提脾胃之氣的藥物,就無法補益上升的氣。升麻一錢、人參三錢,二者相得益彰。如果你要補下焦的元氣,祛除腎中的火邪,茯苓可以作為使藥。又說:補虛的時候可以用人參,它也能補胃,治療咳嗽時不要用,短氣時可以用。東垣說:人參甘溫,能補肺中之氣。

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,肺主諸氣故也。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,蓋不自生,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,陽生則陰長,血乃旺矣。若陰虛單補血,血無由而生,無陽故也。又云:治中湯同乾薑用,治腹痛、吐逆者、裡虛則腹痛,此藥補之,是補其不足。又云:補氣用人參,如氣短、氣不調及喘者加之。

白話文:

  • 肺臟氣息強盛,其他四臟的氣息也會強盛,這是因為肺臟主管全身的氣息。

  • 東漢醫學家張仲景認為人參可以補血,因為血不能自行生成,必須依靠生陽氣的藥物才能產生;陽氣生長,陰氣也會增長,血氣才會旺盛。

  • 如果陰氣虛弱,單獨補血,血氣沒有生長的來源,這是因為缺少陽氣的原因。

  • 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記載:「治中湯」配合乾薑使用,可以治療腹痛、嘔吐等症狀;這是因為腹痛是裡虛所致,此藥能補虛,補充不足部分。

  • 補氣使用人參,如果有氣短、氣息不調或喘息等症狀,可以加入人參。

海藏云:人參味甘溫,調中益氣,即補肺之陽,瀉肺之陰也。若但言補肺,而不論陰陽、而寒熱、何氣不足,誤矣。若肺受寒邪,宜此補之;肺受火邪,不宜用也。肺為天之氣,即手太陰也,為清潤之臟,貴涼而不貴熱,則其為寒象可知。若其傷熱,則沙參。沙參味苦、微寒,無毒,主血積精氣,除寒熱,補中,益肺氣。

白話文:

海藏說:人參味甘溫,具有調和中氣、益氣的效果,可以補肺陽,瀉肺陰。如果單純說補肺,而不分陰陽、寒熱、氣血不足,那就錯了。如果肺部受到寒邪,可以用人參來補;如果肺部受到火邪,就不要使用人參。肺屬天之氣,也就是手太陰經,是清潤的臟腑,喜涼不喜熱,所以肺部有寒象是可以預見的。如果肺部受傷發熱,可以用沙參。沙參味苦、微寒,無毒,主治血積精氣,清熱解毒,補中氣,益肺氣。

治胃痹心痛結熱,邪氣頭痛,皮間邪熱,安五臟。人參味甘微溫,補五臟之陽也;沙參味苦微寒,補五臟之陰也,安得不異。易老取沙參代人參,取其苦也。苦則補陰,甘則補陽。《本經》雖云補五臟,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,使隨所引而補一臟也,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胃痛、心痛、結熱、邪氣導致的頭痛、皮膚下的邪熱,調和五臟。人參味道甘甜微溫,能補益五臟的陽氣;沙參味道微苦微寒,能補益五臟的陰氣,所以功效不同。易老醫師用沙參代替人參,因為沙參苦。苦味能補陰,甘味能補陽。《本經》雖然說人參能補五臟,但也要搭配針對五臟的藥物,才能根據引發的病症對應地補益特定臟器,這點不能不知曉。

近世用人參者,往往反有殺人之害。富貴之家,以此為補元氣之妙藥,其身欲壑太過,藉參補養,每見危殆者,乃不明當用不當用之過也,況雜入溫補劑中,則尤謬矣。世人僅知用參之補,而不知行氣,徒形壅塞,不能流通矣。余用參一錢,必加陳皮一分,取效敏捷,參看治驗錄,即知其用法。

白話文:

近來使用人參的人,常常反而對身體有害。富貴人家把人參當作補元氣的靈丹妙藥,但他們慾望過度,依賴人參補養,時常出現危急的情況。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人參該用還是不該用。更何況,把人參混在溫補藥物中使用,就更加錯誤了。世人只知道人參有補益作用,卻不懂得行氣,會導致身體氣機壅塞,無法通暢。我在使用人參時,一定會加入一分陳皮,這樣效果會更顯著。請參閱我的治療記錄,就能瞭解人參的正確用法。

按:《主治要訣》謂:人參之用有三:補氣也,止渴也,生津也。補氣不必言,何為生津而止渴?蓋脾氣輸於肺,肺氣下降,津液乃生,猶蒸物然,熱氣熏蒸,旋即成液,故氣不足則渴,補其氣則津生而渴自止矣。能消痰、變酸水者,脾氣不足,不能運化精微,故蓄而為飲,以人參補之,治其本也。

白話文:

《主治要訣》中提到:人參的用途有三種:補氣、止渴、生津。補氣就不用說了,為什麼能生津止渴呢?因為脾氣輸送到肺,肺氣下降,津液就會產生,就像蒸東西一樣,熱氣蒸騰,轉眼就能變成液體,所以氣不足就會口渴,補了氣,津液就會產生,口渴自然就止住了。能化痰、去除酸水的,是脾氣不足,不能運化精微物質,所以積蓄成飲。用人參來補脾氣,就是治本。

療腸中冷者,氣為陽,陽虛則內寒,而人參補氣也。止腹痛者,補裡虛之效也。破堅積者,養正氣,積自除也。止燥煩、治夢紛紛者,本經安,精神定,魂魄之功也。又人參助肺氣,何謂能治喘嗽?人參實元氣,何為能治逆滿?此蓋為因虛而致者。言正氣奪而用之,則為補虛;邪氣盛而用之,則為實實,要在精審而已。

白話文:

治療腸胃虛寒,因為氣屬於陽性,陽虛就會導致內部寒冷,而人參可以補氣。止腹痛,也是因為人參補氣可以改善內部的虛弱。化解積聚,人參可以養護正氣,積聚自然會消除。止燥熱煩躁、治療噩夢,是因為人參可以安神,讓精神安定,這是魂魄的功能。另外,人參可以幫助肺氣,因此可以治療喘咳。人參可以充實元氣,所以可以治療逆滿。這些都是因為虛弱導致的症狀。如果正氣被奪走而不能發揮作用,則需要補虛;如果邪氣盛行,則需要攻實,關鍵在於精細地判斷。

故潔古又云喘嗽勿用,戒實實也。余治一人喘嗽,服瀉肺藥,益甚;投以人參,一服而止,非謂喘嗽概不可用人參也。胸脅逆滿,反胃吐逆,邪氣方盛固不可用人參;然傷寒、雜病下後亡陰,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,而致心下痞者,用導氣之藥,則痞益甚,須用人參補之。故仲景治胸痹,以人參湯主之,若實者,則宜枳實薤白桂枝湯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《潔古》中也有說喘咳不要使用人參,這是為了避免因體虛而服用人參後出現實證的情況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喘咳患者,服用了瀉肺的藥物後病情加重;改用人參治療後,一劑藥就治好了。這並不是說喘咳患者都不能使用人參。

對於胸脅逆滿、反胃嘔吐的患者,由於邪氣正盛,所以肯定不能使用人參;但是,對於傷寒、雜病下血後陰液不足,導致胸中之氣因虛弱而下陷於心臟部位,出現心下痞滿的患者,如果使用導氣藥物,只會讓痞滿加重;這種情況下,需要使用人參補益。所以,仲景在治療胸痹時,會使用人參湯;而對於體質實證的患者,則適合使用枳實薤白桂枝湯。

胃虛穀氣不行,胸中閉塞而下區者,用辛藥瀉之,則嘔益甚,惟宜益胃,揚穀氣而已。故胃反嘔吐,小半夏湯不愈者,服大半夏湯與人參立愈。此仲景要訣也。今人不察病之虛實,不諳藥之補瀉,一遇喘滿、嘔逆之症,便謂有餘,雜以破氣之藥投之,妄言氣無補法,遂視人參若堇、鴆然,而病人亦遂束手待斃而無憾,可勝嘆哉!三複經文,不覺覙縷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胃氣虛弱,食物不能正常運化,導致胸中氣機鬱滯,下腹也不通暢,用辛辣的藥物瀉氣,反而會加劇嘔吐的症狀。此時應該益氣健胃,促進食物運化。

所以,胃氣虛弱導致嘔吐的患者,小半夏湯無效,服用大半夏湯加人參就能立愈。這是仲景的治療要訣。

現在的人不分清虛實,不瞭解補瀉藥物的性質,一旦遇到氣喘、嘔吐的症狀,就認為是實證,用各種瀉氣的藥物治療,還妄說補氣無效。因此,他們把人參視為有毒的藥物,而患者也束手就擒,等待死亡而不感到遺憾。真是令人嘆息!我反覆閱讀醫經,發現這些錯誤實在太離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