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下 (11)
卷下 (11)
1. 婦科驗方
客問:睡覺火湧,源從何出?此從胃溢出,雖有咳喘,非關肺也。若自喉來,為真臟證,斷無生理矣。曰,胃經雖多氣多血,吐時盛甚,中有幾何能若是耶。蓋此從胃出,非胃中來。第自暴怒傷肝,血藏之機不無沸擾,況是冬時閉藏不密,浸至於寒,榮遂大沮,周身之血,不凝而濁矣。人臥血歸平和,肝乃納之,今其濁矣,遂會流於胃海,醒時生氣上升,乘之汛濫滿出耳。
客曰:聞姜便吐,亦生氣之升乎?曰:血流在胃,緩因藥力,姜氣辛烈,觸彼將來之勢,遂復湧起,無足怪者。
客曰:未吐血時,先見神昏者何故?曰:此蓄血之徵也。血在上則喜忘,在下則如狂昏,正喜忘之別稱,躁妄如狂之氣象也。心主血,又主神,血無主則妄動,神無主而狂與忘隨之矣。
客曰:心氣不足,與脈合否?曰:從病以來,脈氣弦弱,獨左寸不透,正氣不足之徵;而弦則肝之變動、為寒外束之象也。
客曰:吐血之因於寒,義有三;隅之反,則風、暑、燥、濕四氣亦可例之否?曰: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氣一而已。因時之化,則有六者之別,實五氣耳,謂之同品。可以因寒,自然四氣亦可例之矣。然亦可以推深而論。如吐血,病之一證也,則凡可以證稱者,皆當用五氣貫之,此則萬病之肯綮也。
客曰:病若亟時,脈已散亂,當主何者用藥?曰:此當據證,不必脈也。方此之際,生死在指顧中,如兩軍相敵,非此則彼,余在主將,有膽力以持之耳。念昔曾治一通家子,暮方吐血,心煩目眩,眷屬環繞,驚惶擾亂,余乃遣其眷屬,一手扶掖,一手與藥。久之自煩而運,乃按膽隱忍,堅持不失,俟自安定,再與調護,遂得轉危為安。
可見主之者,須要大有力量,拼身嚮往,病者方有依怙。若不按膽、不耐性,顧己身不顧人命,呼吸之間,便分生死,安可忽諸!
按膽隱忍,堅持不失,是救危之至言。古醫治病,痌瘝在抱,拚身嚮往,遂可轉危而安。近世之醫,雖負盛名,偶遇症象稍危,即棄而不顧,畏首畏尾,自己保名,不肯擔任絲毫。若是者存心太忍,豈與寇盜何異者哉。
按:盧不遠先生所著各種,其語多另出新義,茲編亦系抄藏秘本,恐湮沒失傳,特附錄之。
白話文:
婦科驗方
病人詢問:睡覺時感到熱氣往上衝,這是什麼原因?
醫生回答:這是胃氣上逆造成的,雖然伴有咳嗽氣喘,但並非肺部疾病。如果熱氣從喉嚨往上衝,那就是臟腑本身的問題,那就沒有生理上的解釋了。雖然胃經氣血都很充盈,嘔吐時尤其明顯,但怎麼會有這麼大量的熱氣呢?實際上,這熱氣並非來自胃部本身。而是因為暴怒傷肝,導致藏血的功能失調,特別是冬天閉藏不密,寒邪入侵,導致血液運行受阻,全身血液瘀滯不暢。人睡覺時血液會回歸平和,肝臟負責收納血液,但現在血液瘀濁,就會流入胃部,清醒時陽氣上升,就會衝擊瘀濁的血液,導致熱氣上湧。
病人詢問:聽說喝薑湯會吐出來,也是陽氣上升的緣故嗎?
醫生回答:血液淤積在胃部,喝薑湯後,薑的辛辣之氣會刺激血液,促使血液再次上湧,這並不奇怪。
病人詢問:吐血之前,會先出現神志昏迷,這是為什麼?
醫生回答:這是血液淤積的徵兆。血液在上則會健忘,在下則會昏迷,昏迷正是健忘的另一種表現,躁動不安如同狂亂的狀態。心臟主血又主神,血液失去控制就會妄動,神志失去控制就會出現狂亂或健忘。
病人詢問:心氣不足與脈象是否相符?
醫生回答:根據病情來看,脈象弦細而弱,尤其左寸脈摸不到,這是正氣不足的表現;而弦脈則代表肝氣的異常,是寒邪束縛的現象。
病人詢問:吐血是因為寒邪,有三種說法;反過來,風、暑、燥、濕四氣是否也能以此類推?
醫生回答: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氣只一種。因季節變化,才有了六氣的區分,其實是五種氣,稱為同類。既然寒邪可以導致吐血,那麼風、暑、燥、濕四氣自然也可以類推。但也可以更深入地討論。吐血只是疾病的一個症狀,凡是可以用來判斷病情症狀的,都應該用五行之氣來解釋,這是萬病的關鍵。
病人詢問:如果病情危急,脈象已經紊亂,應該用什麼藥?
醫生回答:這時候應該根據症狀用藥,不必拘泥於脈象。在這個關頭,生死就在一瞬間,就像兩軍對陣,非此即彼,醫生就像主將,需要有膽識來應對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富貴人家的小孩,傍晚吐血,心煩意亂,頭暈目眩,家人圍繞著,驚慌失措,我就讓家人一人扶著病人,一人給我遞藥。過了一段時間,病人漸漸平靜下來,我就按捺住焦急,堅持治療,等到病人穩定下來,再進行調理,終於轉危為安。
由此可見,醫生必須要有強大的力量,全力以赴,病人才能有依靠。如果醫生膽小怕事,沒有耐心,只顧自己而不顧病人性命,呼吸之間,就會決定生死,怎能掉以輕心!
按捺焦慮,堅持不懈,是救治危重病人的至理名言。古代醫生治病,懷著慈悲之心,全力以赴,才能轉危為安。現代醫生,即使名聲在外,一旦遇到病情稍稍危急,就放棄不管,畏首畏尾,只顧自己名聲,不肯承擔責任。這樣的人,存心狠毒,與強盜有什麼區別呢?
附註:此方出自盧不遠先生著作,其言論多有新意,此篇抄錄自秘本,恐因年代久遠而失傳,特此記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