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卷上

2. 痘疹發微

溯源,痘診之症,不著先秦古書,故溯流窮源,類多未定之見。有謂在母腹中時食穢血而致者,有謂在交媾時欲火所鍾者,蓋皆胎毒也。宋元以來,醫家之說大抵皆然。而近又有天行疫厲與傷寒同,則是外感了,與胎毒無干,不知傷寒之病,人有不患之者;而痘則人人不得而免。傷寒則既病之後,不能保其不再病;而痘疹一出之後,永不復出。如此,則所謂胎毒者,是也。然食穢之於欲火,自有男女以來即有之,何此不見於漢以前,而特於建武以後始有之,豈建武以前獨無胎毒耶?曰:痘疹之症,其始也,未有不本於胎毒;而其既也,未始不成於外感。惟其本於胎毒,故人人不得而免;惟其成於外感,故特見於建武之後,而建武以前無見也。經云:不平之溫熱者瘡。蓋上古之時,風氣未漓,稟受素厚,即有胎毒,自能內消。寒涼之地,腠理閉秘,疫厲難侵;溫熱之方,風氣平安,瘡亦不作,故未聞有患痘者。至建武時,胡虜極西北之人,到南方溫熱之地,腠理開通,偶感時行疫厲之氣,觸動在胎時所受溫熱毒,發為此瘡,所傳染無一得免,而痘症著矣。即如俗所云楊梅瘡者,亦起近代,亦能傳染,其一發之後,不復再出,又與痘同。蓋人在氣交之中,故痘疹由外感而成者,類能傳染,惟莫開其端,則其症不著,要未可以執一論也。惟內染外感,相搏而成,故欲發之初,未見紅點之際,以微汗散之,未有不愈者。失此不汗,至於將出未出之時,其勢已成,更欲汗之,虛者不能成漿,實者必成斑爛矣。可不審哉。

痘疹始於胎毒,繼感瘟疫外邪,引動伏毒,勢若燎原,危險萬分,互相傳染,為害閭閻,所以喻氏為之。痘因溫疫而發,按外感六經而治,所以擇無疫之時宣泄,可收十全,萬密齋言之最精,管檉亦良,《痘診定論》補方尤妙。近有引種法,由占拿氏發明原理,百無一失,僅行於粵東,尚未廣布宇內。

江浙之人,疑信相半,惜乎不能開通,奈何!能治外感疫厲,即能療痘瘡,喻氏創之於前,是濟世之苦心,奈庸俗不知何!

按:近牛苗引種之法已普遍。

預防,預防之藥,如古方油飲子、辰砂散、龍骨膏之類,人多用之未有效者,痘固不可以預治耶?然不治已病治未病,亦醫所宜知。故凡值天時不正,鄉邑痘瘡盛發,或遇冬溫陽氣暴泄,至春夏之時,瘡必大行,宜預以涼血降火之藥治之,則多者可少,少者可無,亦或有此理。今以經驗一方附於後:

代天宣化丸

人中黃(屬土,甲已年為君),黃芩(屬金,乙庚年為君),黃柏(屬水,丙辛年為君),梔子(屬木,丁壬年為君),黃連(屬火,戊癸年為君),苦參(佐),荊芥穗(佐),防風(去蘆,佐),連翹(去心,酒洗,佐),紫蘇葉(佐),牛旁子(酒淘,炒,佐),山豆根(佐)

白話文:

痘疹發微

痘疹的病因,古代典籍中並無記載,因此追溯其源頭,眾說紛紜,看法不一。有人說,是母親懷孕時飲食不潔,血液汙濁所致;有人說,是男女交合時,慾火過盛所致,總之都是胎毒。宋元以來,醫家的觀點大多如此。但近代又有人認為,痘疹是流行的疫病,與傷寒相似,屬於外感,與胎毒無關。他們不明白,傷寒病有些人不會得,而痘疹卻人人難逃。傷寒病痊癒後,還可能再次發病;但痘疹一旦發過,就不會再發。這樣看來,所謂胎毒之說,還是有道理的。然而,飲食不潔和慾火過盛,自古以來就存在,為何漢朝以前沒有痘疹的記載,而偏偏從建武年間開始出現?難道建武年間以前就沒有胎毒嗎?

痘疹的病症,開始時,都脫離不了胎毒的基礎;但其發展過程,又必然受到外感的影響。正因為它源於胎毒,所以人人難以避免;正因為它由外感促成,所以才特別在建武年間以後出現,而建武年間以前沒有記載。經典醫書記載:「不平之溫熱者瘡。」古代,風氣淳樸,人們體質強健,即使有胎毒,也能自行消解。寒冷地區,肌膚腠理緻密,疫病難以入侵;溫熱地區,風氣平和,痘疹也不易發生,所以古代很少聽說有人患痘疹。到了建武年間,北方胡人來到南方溫熱地區,肌膚腠理變得疏鬆,偶然感染了流行的疫病之氣,觸動了胎兒時期所受的溫熱毒素,於是發病,而且傳染性極強,人人難以倖免,於是痘疹的病症便廣泛記載下來。就像民間所說的楊梅瘡,也是近代才出現,也能傳染,而且一旦發病後就不會再發,這與痘疹很相似。人處於氣候變化的環境中,因此痘疹是由外感而成的,大多數都能傳染,只是如果沒有開端,症狀就不會顯現,所以不能單方面下結論。痘疹是由內在的胎毒和外感的疫病互相作用而成的,所以在發病初期,還沒有出現紅點的時候,用微微出汗的方法散發毒素,基本上都能痊癒。錯過了這個出汗的機會,等到痘疹將要發出,但還未完全發出時,病情已經形成,再想用出汗的方法治療,虛弱的人無法形成膿液,強壯的人則會形成斑爛潰瘍。所以必須謹慎啊!

痘疹始於胎毒,繼而感染瘟疫外邪,引發潛藏的毒素,勢如燎原,危險至極,相互傳染,危害百姓,喻氏的治療方法就是針對這一點。痘疹因溫疫而發,根據外感六經的理論治療,因此選擇沒有疫病流行的時候宣洩體內毒素,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,萬密齋的說法最精妙,管檉的觀點也很好,《痘診定論》的補充方劑更是妙不可言。近代有種痘法,由占拿氏發明其原理,百發百中,但只流行於廣東東部,尚未普及全國。

江浙地區的人們,對種痘法半信半疑,可惜不能普及,真是令人惋惜!能夠治療外感疫病,就能夠治療痘瘡,喻氏早先就創立了這種方法,這是救世之苦心,可惜庸俗之人不明白啊!

(按:近年來牛痘接種法已經普遍。)

預防

預防痘疹的藥方,像古代的油飲子、辰砂散、龍骨膏等,很多人使用卻沒有效果,難道痘疹就不能預防嗎?然而,不治療已發的疾病而治療未發的疾病,也是醫生應該知道的。因此,凡是遇到天時不正,鄉村痘疹盛行,或者遇到冬天溫暖陽氣突然耗散,到了春夏時節,痘疹必然流行,應該預先服用涼血降火的藥物治療,就能減少發病率,甚至可以杜絕發病,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現在附上一方經驗方:

代天宣化丸

人中黃(屬土,甲已年為君),黃芩(屬金,乙庚年為君),黃柏(屬水,丙辛年為君),梔子(屬木,丁壬年為君),黃連(屬火,戊癸年為君),苦參(佐),荊芥穗(佐),防風(去蘆,佐),連翹(去心,酒洗,佐),紫蘇葉(佐),牛蒡子(酒淘,炒,佐),山豆根(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