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痘疹發微

溯源,痘診之症,不著先秦古書,故溯流窮源,類多未定之見。有謂在母腹中時食穢血而致者,有謂在交媾時欲火所鍾者,蓋皆胎毒也。宋元以來,醫家之說大抵皆然。而近又有天行疫厲與傷寒同,則是外感了,與胎毒無干,不知傷寒之病,人有不患之者;而痘則人人不得而免。傷寒則既病之後,不能保其不再病;而痘疹一出之後,永不復出。如此,則所謂胎毒者,是也。然食穢之於欲火,自有男女以來即有之,何此不見於漢以前,而特於建武以後始有之,豈建武以前獨無胎毒耶?曰:痘疹之症,其始也,未有不本於胎毒;而其既也,未始不成於外感。惟其本於胎毒,故人人不得而免;惟其成於外感,故特見於建武之後,而建武以前無見也。經云:不平之溫熱者瘡。蓋上古之時,風氣未漓,稟受素厚,即有胎毒,自能內消。寒涼之地,腠理閉秘,疫厲難侵;溫熱之方,風氣平安,瘡亦不作,故未聞有患痘者。至建武時,胡虜極西北之人,到南方溫熱之地,腠理開通,偶感時行疫厲之氣,觸動在胎時所受溫熱毒,發為此瘡,所傳染無一得免,而痘症著矣。即如俗所云楊梅瘡者,亦起近代,亦能傳染,其一發之後,不復再出,又與痘同。蓋人在氣交之中,故痘疹由外感而成者,類能傳染,惟莫開其端,則其症不著,要未可以執一論也。惟內染外感,相搏而成,故欲發之初,未見紅點之際,以微汗散之,未有不愈者。失此不汗,至於將出未出之時,其勢已成,更欲汗之,虛者不能成漿,實者必成斑爛矣。可不審哉。

白話文:

溯源

痘瘡的病症,不見於先秦典籍,因此追溯其源頭,說法眾多且難以定論。有人認為是在母腹中食入穢血所致,有人認為是在交媾時慾火過盛所致,這些都屬於胎毒。從宋元以來,醫家的說法大多如此。

不過近來又有人認為痘瘡與天行疫厲和傷寒相同,是一種外感疾病,與胎毒無關。但這說法有誤,因為傷寒並非人人皆會患上,而痘瘡卻人人難以倖免。傷寒患者病癒後,有可能再次發病,而痘瘡患者病癒後,則永不再發。這樣來看,胎毒說是成立的。

但是,穢血和慾火自古以來就存在,為什麼漢朝以前不見痘瘡,而建武帝時期後纔出現?難道建武帝以前沒有胎毒嗎?

答案是:痘瘡病症起源於胎毒,但成形於外感。正是因為起源於胎毒,所以人人難以倖免;正是因為成形於外感,所以建武帝時期後才特別明顯,而建武帝以前未見記載。

《內經》中說:「不正常的溫熱會形成瘡。」上古時期,風氣充沛,體質強健,即使有胎毒,也能自行消解。寒冷的地方,腠理閉塞,疫厲難以侵襲;溫熱的地方,風氣平和,瘡也不會形成,所以未曾聽說有人患痘瘡。

到了建武帝時期,西北之地的胡人來到溫熱的南方,腠理開通,偶爾感染時行疫厲之氣,觸發胎時所受的溫熱之毒,發為痘瘡,所傳染的人無一倖免,痘瘡病症就此顯現。

就像民間所說的楊梅瘡,也是近代纔出現的,同樣具有傳染性,首次發病後不再復發,這與痘瘡很相似。因為人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,痘瘡由外感而成,所以有較強的傳染性,但若找不到發病的起始點,痘瘡的症狀就不會顯現,因此不能只執著於單一的理論。

只有內因和外因同時作用,痘瘡才會形成。因此,在痘瘡初發,紅點尚未出現時,以微微出汗的方式將其驅散,沒有不痊癒的。錯失這個出汗的時機,等到痘瘡將出未出之時,病勢已成,再出汗的話,虛實者都不能順利化膿,反而會糜爛。這一點不可不知啊。

痘疹始於胎毒,繼感瘟疫外邪,引動伏毒,勢若燎原,危險萬分,互相傳染,為害閭閻,所以喻氏為之。痘因溫疫而發,按外感六經而治,所以擇無疫之時宣泄,可收十全,萬密齋言之最精,管檉亦良,《痘診定論》補方尤妙。近有引種法,由占拿氏發明原理,百無一失,僅行於粵東,尚未廣布宇內。

白話文:

痘疹的根源是胎毒,後來受到瘟疫外邪的影響,引發了潛伏的毒素,勢頭就像野火燎原一樣兇猛,極其危險,相互傳染,危害鄰裏,所以喻氏寫了《痘科》。痘疹是由溫疫引發的,按照外感的六經理論來治療,因此選擇沒有疫情的時候進行發散治療,可以達到完美的療效。萬密齋的說法最精闢,管惕齋的說法也很不錯,《痘診定論》補充的方劑尤為妙用。最近有引種法,由佔拿氏發現了原理,沒有絲毫差錯,但只在廣東一帶施行,還沒有廣泛流傳。

江浙之人,疑信相半,惜乎不能開通,奈何!能治外感疫厲,即能療痘瘡,喻氏創之於前,是濟世之苦心,奈庸俗不知何!

白話文:

江蘇和浙江一帶的人們,對中醫半信半疑。可惜他們思想閉塞不通,這真是讓人無可奈何!實際上能夠治療外感疾病和疫病,也就能夠治療痘瘡。喻氏(喻昌)在以前就創立了這個療法,這是他濟世救人的苦心,奈何一般人不懂得啊!

按:近牛苗引種之法已普遍。

預防,預防之藥,如古方油飲子、辰砂散龍骨膏之類,人多用之未有效者,痘固不可以預治耶?然不治已病治未病,亦醫所宜知。故凡值天時不正,鄉邑痘瘡盛發,或遇冬溫陽氣暴泄,至春夏之時,瘡必大行,宜預以涼血降火之藥治之,則多者可少,少者可無,亦或有此理。今以經驗一方附於後:

白話文:

預防

預防痘瘡的藥物,例如古方的油飲子、辰砂散、龍骨膏等,許多人使用卻不見效,難道痘瘡真的無法預防嗎?

然而,醫者不應只治療已發生的疾病,也應重視預防未病。因此,當遇到天氣異常、鄉裏痘瘡盛行,或在冬天陽氣突然洩漏,春天和夏天痘瘡將會大流行,這時應預先服用涼血降火的藥物治療,則流行較嚴重的可以減輕,較輕微的甚至可以沒有,這個道理也是有根據的。

現在提供一個經驗方供大家參考:

人中黃(屬土,甲已年為君),黃芩(屬金,乙庚年為君),黃柏(屬水,丙辛年為君),梔子(屬木,丁壬年為君),黃連(屬火,戊癸年為君),苦參(佐),荊芥穗(佐),防風(去蘆,佐),連翹(去心,酒洗,佐),紫蘇葉(佐),牛旁子(酒淘,炒,佐),山豆根(佐)

白話文:

中藥材與五行屬性及君臣佐使

君藥(依據年支屬性而定):

  • 人中黃(屬土):甲、己年
  • 黃芩(屬金):乙、庚年
  • 黃柏(屬水):丙、辛年
  • 梔子(屬木):丁、壬年
  • 黃連(屬火):戊、癸年

臣藥:

  • 苦參
  • 荊芥穗

佐藥:

  • 防風(去蘆)
  • 連翹(去心,酒洗)
  • 紫蘇葉
  • 牛旁子(酒淘,炒)
  • 山豆根

先視其年所屬,取其藥以為君,其餘主歲者為臣。為君者倍之,為臣者半之,為佐者如臣四分之三。於冬至日修合為末,取雪水煮升麻,和竹瀝,調神麯為丸,外用辰砂、雄黃為衣。竹葉湯送下(按:此方即無效,亦無損)。

白話文:

首先看病人所屬的年歲,取其藥材作為君藥,其他與年歲相符的藥材作為臣藥。君藥的用量為其他藥材的兩倍,臣藥的用量為君藥的一半,佐藥的用量為臣藥的四分之三。在冬至當天把藥材磨成粉末,用雪水煮升麻,加入竹瀝,用生地黃調和做成藥丸,外敷辰砂、雄黃。用竹葉湯送服(註:此方即使無效,也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)。

制人中黃法,取甘草大者,不拘多少,用新竹一節,納入甘草,仍緊塞無節空處,尿缸中浸七七日,取出曬乾,聽用。消毒丹、辰砂(飛過)、絲瓜(近蒂者,三寸,燒存性,為末),上各等分。

白話文:

製人中黃的方法

取用較大的甘草,數量不限,用一段新生竹節,將甘草塞入竹節內,緊塞到沒有空隙,然後放入尿缸裡浸泡 77 天。取出後曬乾,備用。

消毒丹配方:

  • 等量的消毒丹、辰砂(已飛過)、絲瓜(靠近蒂部約 3 寸的部分,燒至炭化,磨成粉末)

周歲以下一錢,一歲以上者二錢,蜜調下。或將鴿子及雄者煮熟,以辰砂搽上,令兒服之,亦可。

上二方大抵以涼血為主。余友孫元博又以生地黃金銀花、川山甲主之,亦妙。蓋二藥能涼血,而川山甲能水能陵,又可以引二藥貫通經絡而無閼也。

白話文:

上述的兩個方法主要以涼血為主。我的朋友孫元博還用生地黃、金銀花、川山甲來治療,也很有效。因為生地黃和金銀花能涼血,而川山甲能通利水氣,還能引導生地黃和金銀花貫通經絡,不致於閉塞。

若人脾胃素弱者,更宜調其胃氣,適其寒溫,節其乳食,間以六君子湯枳實砂仁木香之類與之,使胃氣和暢,榮衛流通,其瘡易出,亦易靨也。如或稟受元虛,則又宜以滋補化源為主、微兼涼血之藥,如生地、金銀花之類,氣血既旺,雖即毒盛,亦自無妨。不宜過服涼解之劑,要在融通而已。

白話文:

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,更應該調理胃氣,適應寒暖,節制乳食。偶爾服用六君子湯,加上枳實、砂仁、木香等藥物,使胃氣和暢,氣血運行通暢,傷口容易癒合,也不容易化膿。如果患者體質虛弱,則應該以滋補化源為主,輔以涼血藥物,如生地、金銀花等。當氣血旺盛後,即使毒氣盛行,也能抵禦。不應過量服用寒涼解毒劑,以融通氣血為要。

當痘疫未起之年,或天時不正、溫疫流行之際,預服涼血降火之藥,減泄伏毒,自能減輕伏邪,確有此理。余在京師旅館,有滇南普耳莫君,亦來會試。談及該處有神皇豆,能迎養供奉之,其所過之街,痘疹不作、作者可免夭隕,真神物也,相傳系神農手植。並蒙贈一粒,試之果驗。此言世人罕知,今特記之。

白話文:

在痘疹沒有流行的年份,或者天氣異常、疫病流行的時候,提前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減少體內的潛伏毒素,這樣確實可以減輕邪氣對身體的侵害。我在京城旅店時,一位來自滇南普洱的莫先生也來會試。他談到那裡有一種神皇豆,人們會供奉它,它所經過的街道,痘疹就不會發作、已經發作的也能免於死亡,真是神物,相傳是神農親手種植的。莫先生還送給我一顆,我試過之後,果然有效。這種說法世人鮮有得知,今天我特別記載下來。

論痘起足太陽,痘疹之症,大抵自足太陽經傳變中來。蓋痘疹雖非外感,卻是因外感而發,故陽經先受病。與傷寒同。錢氏謂五臟各有一證:呵欠伸悶,肝也;時發驚悸,心也;乍涼乍寒,手足涼者,脾也;面目腮赤,咳嗽時嚏者,肺也;惟腎獨無症,以其位在下,不受穢也。此說似是而非。夫痘固毒甚,然亦自經絡中受病,苟非壞症,豈有徑爾入臟之理!至於腎獨無症,耳、尻、足稍加冷之故。則以痘本火毒,而腎為水臟,水能剋火,故火不敢侵之,非以其不受穢也。子在母胎之時,腎實系之,徹始徹終,皆腎用事,設有穢毒,腎當先受矣。然則緣何而知其自足太陽起也?曰:《靈樞·口問篇》治欠伸及嚏,俱補足太陽,是知欠、嚏皆太陽候也。《素問》又曰: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病煩心燥悸。寒水夾脊逆流,上逆丙火,正寒氣流行之謂也。寒水逆丙火於面上,故面腮俱赤。是驚悸、腮赤,又太陽候也。至於咳嗽、寒熱,則傷寒初起之對,亦多有之,未聞其以此遽謂為臟病也。曰:既與傷寒同,自太陽來,則何以無頭痛、項強、骨節痛之症?曰:此屬溫熱,受病既殊,辨症亦異也。

白話文:

痘瘡起因於足太陽經

痘瘡的疾病,大多是由足太陽經的傳變而來。痘瘡雖然不是外感疾病,卻是由於外感而發作,因此陽經首先受到病邪的侵害,這和傷寒病是一樣的。

錢氏說五臟各有一種症狀:打哈欠、伸懶腰、胸悶是肝臟的症狀;經常發生驚悸是心臟的症狀;忽冷忽熱,手足冷的是脾臟的症狀;面部和腮部發赤,咳嗽、打噴嚏的是肺臟的症狀;只有腎臟沒有症狀,這是因為腎臟的位置在下,不受穢氣的侵害。

這個說法看似合理,但並非完全正確。痘瘡的毒性很強,但也是從經絡中受到病邪的侵害,如果不是嚴重的情況,怎麼會有直接入侵臟腑的道理!至於腎臟獨自沒有症狀,是因為耳部、臀部、足部稍微偏冷的緣故。這是因為痘瘡原本是火毒,而腎臟是水臟,水能克火,所以火毒不敢侵犯腎臟,並不是因為腎臟不受穢氣的侵害。

胎兒在母親子宮中的時候,腎臟主導一切,從頭到尾都是腎臟在發揮作用,如果真的有穢毒,腎臟應該是首先受到侵害的。那麼,我們怎麼知道痘瘡是由足太陽經引起的?

舉例來說,《靈樞·口問篇》中記載,治療打哈欠、伸懶腰和打噴嚏,全都補足太陽經。這說明打哈欠、打噴嚏都是太陽經的症候。《素問》中還說:歲水太過,寒氣流行,會導致心煩、心悸、煩躁。寒水夾住脊柱逆流而上,逆衝於丙火,這正是寒氣流行的表現。寒水逆衝丙火於面部,所以面部和腮部都會發赤。這說明驚悸、腮部發赤也是太陽經的症候。

至於咳嗽、寒熱,則是傷寒初期的症狀,也是痘瘡中經常出現的,但我們沒有聽說過有人因此就急著判斷為臟腑疾病。

另外有人問:既然痘瘡和傷寒相似,都是由太陽經引起,為什麼沒有頭痛、項強、骨節痛的症狀?

回答說:這屬於溫熱病,受病的性質不同,辨證的症候也不同。

痘因外感引動伏毒而發。太陽,通體之經,故陽經先受,其始必由太陽,亦自然之理也。西士占拿氏發明引種法,以泄手少陽之毒,引種後永不復出,是良法也。

白話文:

痘瘡是由外來的邪氣引發體內潛藏的毒素所致。太陽經是全身的總經絡,所以陽經最先受到影響,痘瘡最初必定從太陽經開始發作,這也是自然規律。西方醫學家詹納發明瞭接種法,通過讓手少陽經發洩毒素來預防痘瘡,接種後痘瘡就永遠不再復發,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

論汗下,痘瘡未出,疑似之間,不可妄用汗、下之藥。蓋妄汗則虛其表而難成,妄下則虛其里而易倒陷也。然亦語其平,示人精審耳。若語風寒外襲,應出不出,則汗劑亦可用也。如大便連日不行,煩悶狂躁,不與下之,寧不夭人生命哉!是下劑亦可用也。況有不止於此者(明表裡,別虛實。在表宜汗,在裡宜下,補偏救弊,轉危而安,亦治法之權衡,虛實之妙用也),《體仁彙編》云:痘瘡逆者,宜以保元湯加牛旁子、芩、連、玄參、絲瓜灰、芎、歸、連翹各五分,陳皮桂三分,白芍藥一錢,防風、羌活、荊芥、前胡各三分,薑、蔥煎服取汗,以泄其毒,開其滯澀。若七八日內,病勢沉重,色白毒深,又用保元湯兼大黃芒硝、枳實、樸、芎、歸水煎,大下之,則裡虛而毒反內攻;在裡而汗之,則表虛而毒益難出。氣血既實,毒雖盛而不足以勝其氣血,則汗、下以泄其毒,而病自去矣。若氣血虛而毒反勝之,則不惟虛人禁汗,即毒盡泄去亦決不能存活,徒負殺人之謗耳,要當精審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發汗和下瀉

青春痘尚未長出,但懷疑有痘瘡時,不能隨便使用發汗或下瀉的藥物。因為隨意發汗會損耗表氣而難以長出痘瘡,隨意下瀉會損耗裡氣而容易內陷。

但這裡只是在說一般的原則,實際上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。例如,如果風寒外襲,痘瘡應該長出卻沒有長出,那麼可以用發汗劑。又如,如果大便好幾天沒有排出,煩躁不安,如果不使用下瀉劑,難道不影響生命嗎?所以,下瀉劑也是有用的。

況且還有更複雜的情況(要辨別表裡,分清虛實。在表要發汗,在裡要下瀉,糾正偏失,轉危為安,這也是治療的權衡之道,虛實之妙用)。《體仁彙編》中說:痘瘡向內走的,可以使用保元湯加上牛蒡子、黃芩、黃連、玄參、絲瓜灰、川芎、當歸、連翹各五分,陳皮、桂皮三分,白芍藥一錢,防風、羌活、荊芥、前胡各三分,生薑、蔥煎服來發汗,以排出毒氣,解除滯澀。如果發病七八天內,病情加重,面色蒼白,毒氣深入,還需要使用保元湯加上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樸硝、川芎、當歸水煎,大力下瀉,這樣裡氣虛弱而毒氣反而會內攻;若是毒氣在裡而使用發汗劑,則表氣虛弱而毒氣更難排出。身體氣血旺盛,即使毒氣旺盛,也不能勝過身體的氣血,那麼發汗、下瀉就能排出毒氣,病症自然就會消失了。但如果氣血虛弱而毒氣反而勝過氣血,那麼不僅虛弱的人不能發汗,即使將毒氣全部排出也不能保住性命,徒然遭受殺人的罪名,所以一定要精細判斷。

辨虛實,不食,氣促,腹脹,吐利,為裡虛,四君子湯加減,甚者木香散。反此則實,不必服藥。若臟腑熱甚,大便秘,小便赤,腹滿而喘,掌心並腋下汗出,誕言妄語,渴飲水漿,能食,而不結痂,宜以承氣湯下之。身涼,痘瘡根窠不紅,頂陷,為表虛,黃耆建中湯加減,甚者異功湯。反此則實,不必服藥矣。

白話文:

辨虛實

虛證:

  • 不吃東西
  • 氣短
  • 腹部脹氣
  • 嘔吐腹瀉

治療: 四君子湯加減,嚴重者用木香散。

實證:

  • 與虛證相反的症狀

不需治療

熱盛實證:

  • 內臟發熱嚴重
  • 大便乾燥
  • 小便發紅
  • 腹部飽脹,呼吸困難
  • 手掌和腋下出汗
  • 胡言亂語
  • 口渴想喝水
  • 能吃東西,但痘痂不會結痂

治療: 承氣湯瀉下。

表虛:

  • 身體發冷
  • 痘瘡底部不發紅
  • 痘頂凹陷

治療: 黃耆建中湯加減,嚴重者用異功湯。

表實:

  • 與表虛相反的症狀

不需治療

吐利,氣促,腹脹,為裡虛;腹滿而喘,二便秘,譫狂,口渴為裡實。細心討論,虛實判然矣。

驗輕重,發熱輕則毒氣輕,故報痘亦輕;發熱重則毒氣重,故報痘亦重。輕者不必言治,重者宜先解表,涼血解毒次之,及痘既出,便當溫補氣血,以助其成漿收靨。失此不治。六日之後,無能為矣,審之,慎之!又有兩耳後紅筋起,明潤者,其痘必輕;若紫紅筋起而晦暗者,其痘必重;若大紅雖微帶紫,而色明潤者,痘雖重無事,二者急用解毒涼血之藥投之,亦重而變輕矣。

白話文:

檢驗病情的輕重

發熱輕微,表示毒氣不強,所以發出的痘疹也輕微;發熱嚴重,表示毒氣重,所以發出的痘疹也嚴重。

輕微的不用特別治療。嚴重的先要疏散表邪,再清涼解毒。痘疹出現後,要溫補氣血,幫助痘疹化膿結痂。錯過時機不治療,六天後就無能為力了。要仔細審視,小心謹慎!

另外,如果兩耳後出現紅筋,且紅潤明亮,表示痘疹會輕微;如果出現紫紅色筋,且晦暗不明,表示痘疹會嚴重;如果大紅色且略帶紫色,但顏色明亮,表示痘疹雖然嚴重但也無大礙。後兩種情況應緊急使用解毒清熱的藥物治療,可以將嚴重的痘疹轉輕。

察驗耳後紅筋以辨輕重,最為明顯易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