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)

1. 卷中

2. 論望色

望色之法,明瑩者吉,昏晦者凶。然陳希夷云:凡色之無光者,不足謂之色。蓋光即虛色,災喜皆不成,不必斷也。然則望色者,必於有光中分別明晦,以定吉凶,然後可耳。春青、夏赤、秋白、冬黑,以四時判之,得時者生,失時者凶。四色之中,又須常帶黃潤之色乃佳,脾氣無不在也。

準頭赤,肺中有火;耳半黑,腎中有邪;年壽赤,則心火炎;眼下青,則脾氣逆也,由此而推,思過半矣。鼻準黃明,脾氣強也;鼻尖青黃,淋也,白者亡血也,赤者血熱也。

望而知之為之神,《內經》明堂篇言之詳矣。

白話文:

觀察氣色的方法,明亮有光澤是好的,昏暗無光澤是不好的。不過陳希夷說過:凡是沒有光澤的氣色,不能稱作氣色。因為光澤是氣色虛浮的表現,不管是好事壞事都不會發生,不必去判斷。所以觀察氣色,一定要在有光澤的氣色中分辨明亮和昏暗,才能判斷吉凶。春天是青色、夏天是紅色、秋天是白色、冬天是黑色,用四季來判斷,氣色符合時令是好的,不符合時令是不好的。在這四種顏色中,又必須常帶有黃潤的光澤才是好的,這表示脾氣很好。

鼻頭發紅,是肺裡有火;耳朵一半發黑,是腎裡有邪氣;印堂和鼻樑發紅,是心火旺盛;眼下發青,是脾氣不順。從這些推斷,大概就能了解一半了。鼻頭黃潤明亮,是脾氣強健;鼻尖青黃,是淋病;鼻尖發白,是失血;鼻尖發紅,是血熱。

能透過觀察氣色來了解病情,可以稱為神乎其技,《黃帝內經》明堂篇已經詳細說明了。

3. 論芤脈

芤脈,今人多不諳其狀。《脈訣》云:兩頭有,中間無。遂滋百世之惑。或云:無芤脈,非也。芤者,草有孔之名。

白話文:

「芤脈,現在很多人不了解它的狀況。《脈訣》說:兩頭有脈搏,中間沒有。就這樣造成了後世百年的疑惑。有人說:沒有芤脈這種脈象,這是不對的。芤這個字,是草有孔洞的意思。」

4. 論人參

人參(君)氣溫味甘,甘而微苦。氣味俱輕,陽也,陽中微陰。無毒。白茯苓、馬藺為之使,反黎蘆,惡溲,疏滷咸。出上黨、遼東者佳。其根狀如防風而潤實,春生苗,多於深山中背陰近假漆下濕潤處。初生者三四寸,一椏五葉;四五年後,生三椏;年深者,生四椏五葉。

中心生一莖,俗名百尺杵。三月四月有花,細小如粟,蕊如絲,紫白色。秋結子或七八枚,如大豆生青、熟黃,又紅。自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探根(李言聞考人參生於陰濕樹林之中,著《人參考》言之詳且晰矣),竹刀刮去土,暴乾,無令見風。如人形者神。

又雷公云:大塊類雞腿者良。而今人又以瑩、堅、潤為上,有金井玉蘭之號。

炮製,凡用,勿取高麗及色枯體虛者。採得去蘆用,如不去,能吐人。又丹溪云:若服人參一兩,入蘆一錢,則一兩之參徒費矣。戒之。

主治,《本經》云:味甘微寒(寒字誤)。主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心益智,久服輕身延年。一名金銜,一名鬼蓋。按:五臟之正氣不足,而亂氣乘之,則心神為之不寧,故令虛勞之人夢寐不安,神不守舍。人參所以安精神、定魂魄、止驚悸,以其能補五臟之正氣也,正氣復則邪氣除矣。而時師類於補氣之外,另求所謂清鎮之藥者,謬矣。療腸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脅逆滿,霍亂吐逆,調中,消渴,通血脈,消胸中痰,破堅積。治肺氣不足咳嗽,止煩躁,變酸水,殺金石藥毒,令、人不忘,患虛而多夢,俱用之。

潔古云:治脾、肺陽氣不足,及肺氣喘促,短氣少氣,補中暖中,瀉脾、肺、胃中火邪。然非升藥引用,不能補上升之氣。升麻一分、人參三分為相得也。若補下焦元氣,瀉腎中火邪,茯苓為之使。又云:補虛用之,又能補胃,治咳嗽則勿用,短氣則用之。東垣云:人參甘溫,能補肺中之氣。

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,肺主諸氣故也。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,蓋不自生,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,陽生則陰長,血乃旺矣。若陰虛單補血,血無由而生,無陽故也。又云:治中湯同乾薑用,治腹痛、吐逆者、裡虛則腹痛,此藥補之,是補其不足。又云:補氣用人參,如氣短、氣不調及喘者加之。

海藏云:人參味甘溫,調中益氣,即補肺之陽,瀉肺之陰也。若但言補肺,而不論陰陽、而寒熱、何氣不足,誤矣。若肺受寒邪,宜此補之;肺受火邪,不宜用也。肺為天之氣,即手太陰也,為清潤之臟,貴涼而不貴熱,則其為寒象可知。若其傷熱,則沙參。沙參味苦、微寒,無毒,主血積精氣,除寒熱,補中,益肺氣。

治胃痹心痛結熱,邪氣頭痛,皮間邪熱,安五臟。人參味甘微溫,補五臟之陽也;沙參味苦微寒,補五臟之陰也,安得不異。易老取沙參代人參,取其苦也。苦則補陰,甘則補陽。《本經》雖云補五臟,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,使隨所引而補一臟也,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論人參

人參性溫味甘,甘中帶點微苦。氣味都比較輕,屬陽,但陽中又帶點陰的屬性。無毒。白茯苓、馬藺是人參的輔藥,反黎蘆,惡溲、鹹滷。上黨、遼東產的人參最好。人參的根形似防風,但更潤實,春天發芽,多生長在深山背陰、靠近漆樹、潮濕的地方。剛長出來時三四寸長,一根枝椏五片葉子;四五年後,長出三根枝椏;年份更久,則長出四根枝椏五片葉子。

中間長出一根莖,俗稱百尺杵。三月四月開花,花很小,像小米粒一樣,花蕊像絲線,紫白色。秋天結果,通常有七八個,像大豆,生時青色,熟時黃色,也有紅色的。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可以採挖人參根。(李言聞考證人參生長在陰濕的樹林中,在他的《人參考》中詳細記述了這一點)。用竹刀刮去泥土,曬乾,不能讓它吹風。形似人形者為上品。

雷公也說:形狀像雞腿的大塊人參最好。現在人們又以色澤瑩潤、堅實為上品,稱為金井玉蘭。

炮製方面,凡是用人參,不要用高麗參和顏色枯黃、體質虛弱的。採挖後要除去蘆頭再使用,如果不除去,會讓人嘔吐。丹溪還說:如果服用一兩人參,卻只去除一錢蘆頭,那麼一兩的人參就白費了,要小心。

主治方面,《本經》記載:人參味甘微溫(原文“寒”字應為誤記),主治補益五臟,安神定魄,止驚悸,去除邪氣,明目,開心益智,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。人參又名金銜、鬼蓋。按:五臟的正氣不足,邪氣乘虛而入,就會導致心神不安,所以虛弱的人常常睡眠不安,精神不集中。人參之所以能安神定魄、止驚悸,是因為它能補益五臟的正氣;正氣恢復了,邪氣自然就消除了。有些醫生除了補氣之外,還另尋所謂清熱鎮靜的藥物,這是錯誤的。人參還能治療腸胃寒冷,心腹脹痛,胸脅滿悶,霍亂嘔吐,調理脾胃,治療消渴,通利血脈,消除胸中痰飲,消除堅積。治療肺氣不足引起的咳嗽,止煩躁,治療反胃酸,解金石藥物毒性,治療健忘,治療虛弱多夢,都可以使用人參。

潔古說:人參能治療脾肺陽氣不足,以及肺氣喘促、氣短、氣少,補中益氣,瀉除脾肺胃中的火邪。但必須用升提的藥物服用,才能補益上升之氣。升麻和人參比例為一分升麻配三分人參效果最佳。如果要補益下焦元氣,瀉除腎中火邪,則可用茯苓配伍。潔古又說:用於補虛,也能補益脾胃;治療咳嗽則不宜使用,氣短則可以使用。東垣說:人參甘溫,能補益肺氣。

肺氣旺盛,則其他四臟的氣也旺盛,因為肺主一身之氣。張仲景用人參來補血,是因為人參本身不能生血,必須配合生發陽氣的藥物才能生血,陽氣生則陰氣長,血自然就旺盛了。如果只是單純補陰血,血就無法生成,因為缺少陽氣。東垣還說:治療“桂枝加桂湯”中的腹痛、嘔吐,是因為裡虛而導致腹痛,人參可以補益其不足。東垣還說:用人參補氣,如果氣短、氣不調或喘息,可以加用人參。

海藏說:人參味甘溫,能調和脾胃、益氣,也就是補益肺臟的陽氣,瀉除肺臟的陰邪。如果只說補肺,而不考慮陰陽、寒熱,以及哪種氣不足,就是錯誤的。如果肺受寒邪,可以用人參來補益;如果肺受火邪,則不宜使用。肺屬金,為清潤之臟,喜涼不喜熱,因此肺受寒邪是很容易理解的。如果肺受熱邪,則應該使用沙參。沙參味苦微寒,無毒,主治血積、精氣不足,除寒熱,補益脾胃,益肺氣。

沙參能治療胃痹心痛、心煩熱,邪氣頭痛,皮膚間的熱邪,安五臟。人參味甘微溫,補益五臟的陽氣;沙參味苦微寒,補益五臟的陰氣,兩者功效不同。有些人用沙參代替人參,是因為沙參味苦。苦味能補陰,甘味能補陽。《本經》雖然說人參能補益五臟,但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,配伍本臟的藥物,才能引導藥力去補益某一臟腑,這一點必須要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