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三瘧治驗

張習可日間受微雨及風冷,瘧發於暮,熱甚,於夜遂成三瘧,乞診於師,用升陽濟陰法,瘧漸愈。奈不知調攝,元氣未復,嗜欲不謹,九月中旬,瘧忽增劇,六脈虛數。乃陰虛已極,而暑邪深入,最難療治。師問難於余,爰思受病之原,當先扶正升陽。用生地、川芎、歸身、白芍、炙草、乾薑葛根升麻柴胡、煨薑、南棗濃煎,於瘧未作前,三時服一盂,四帖。後加首烏、人參各三錢,連服三帖,瘧竟不作,代訂丸方,以善其後。

白話文:

張習可白天受了微雨和風寒,到了晚上瘧疾發作,發熱嚴重,夜裡就演變成三天的瘧疾。他請教醫生,用升陽濟陰的方法治療,瘧疾逐漸好轉。但是,他不注意養生調攝,元氣尚未恢復,飲食不節制。到了九月中旬,瘧疾突然加重,六脈虛數。這是因為體內陰虛極重,暑熱之邪深入體內,是最難治療的。醫生向我請教,我仔細思考了病情的起因,認為應該首先扶正升陽。用生地黃、川芎、當歸身、白芍藥、炙甘草、乾薑、葛根、升麻、柴胡、煨薑、南棗濃煎,在瘧疾發作前的三個時辰服一碗,連服四帖。之後又加了首烏和人參各三錢,連服三帖,瘧疾竟然再也沒有發作。我為他制定了丸藥方子,幫助他鞏固治療效果。

治不沾沾於補虛,不斤斤於泄邪,而方藥病情絲絲入扣,古謂成如容易卻艱辛,非學識兼全者,曷能辨此。

丸方

制首烏(四兩),大生地(三兩),人參,於朮,歸身,龜板豬苓,炒芩,川芎,查炭(各二兩),柴胡(一兩六錢),淮牛膝(一兩五錢),乾薑,山甲(各一兩),甘草(炙,五錢),活龜(一個)

白話文:

材料:

  • 首烏:4 兩
  • 大生地:3 兩
  • 人參、白朮、歸身、龜板、豬苓、炒芩、川芎、查炭:各 2 兩
  • 柴胡:1 兩 6 錢
  • 淮牛膝:1 兩 5 錢
  • 乾薑、山甲:各 1 兩
  • 甘草(炙):5 錢
  • 活龜:1 隻

砂仁末二兩,煮取龜肉,同藥搗勻,烘乾,其甲、骨亦研細末,加入鮮荷葉湯泛丸,如麻子大,每晨服三錢,沸湯下。服完一料,精神倍於平日。

白話文:

加入研磨成末的砂仁二兩,煮出烏龜肉,與藥物一同研磨均勻,烘乾。然後將烏龜甲和骨頭也研磨成細末加入,用新鮮的荷葉湯來泛製成丸子,大小如麻子。每天早上服用三錢,用熱水送服。服用完一帖藥後,精神會比平常好很多。

2. 神水治驗

魏子一患嘴唇乾燥,皮漸裂痛,自服甘露飲大劑旬日,微獲小效,而病成痼疾,乞診於余。診得左右兩關脈弦而散,顯是津液不能上滋,延成繭唇。令內服滋液育陰,二地、二冬、元參、梨汁等為丸常服,外用神水點擦,日服一小杯,兩月而瘳。

白話文:

魏子得了嘴脣乾裂的毛病,皮膚逐漸龜裂疼痛。他自行服用大量甘露飲十多天,雖然症狀略有改善,但病情已發展為慢性,於是前來向我求診。

我診脈後發現左右關脈弦而散,明顯是津液不足,無法滋潤上口,才會形成嘴脣乾裂。於是我開了滋潤養陰的中藥丸,成分包括地黃、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元參、梨汁等,讓他長期服用。另外,我還囑咐他外用神水點擦,每天服用一小杯,兩個月後,他的嘴脣乾裂症狀便痊癒了。

3. 制神水秘法

用青鉛熔化,散澆於地成為片,取起,剪作長條數塊,一頭鑽眼,懸吊於鍋。鍋內置燒酒,之上仰張盆,盆與鉛相近。鍋下燃火,使酒沸而氣上衝,放鉛片,鉛片上有水,滴下盆內,為之神水,取服之。以此水從下而上,能升腎中之水,救上之燥干也。

白話文:

用青色的鉛熔化後,灑在地上變成鉛片,把它撿起來,剪成幾條長條,一端鑽孔,吊在鍋子上。鍋子裡放入燒酒,上面反扣一個盆,盆和鉛片要靠近。在鍋子下面點火,讓酒沸騰並蒸發,蒸氣會往上衝,放鉛片在蒸氣中,鉛片上的水滴會滴到盆子裡,這水就是「神水」,可以服用。用這種水從下往上蒸騰,可以讓腎臟裡的水分上升,來解救身體上方的燥熱和乾燥。

按:神水之法,古人方中亦恆有之,未言明製法。今果哉先生闡發其義,而方始顯。

4. 婦科驗方

薛仲昂云:婦人有疾,兩乳不嫌其大,月水不嫌其多,乃生機也。治嘔血及諸衄下血等候,用豬腰子一具,童便二盞,陳三白酒一盞,貯新瓶內,密封泥口,日、晚以慢火煨熟,至初更夜分後,更以火溫之。發瓶畢食,即病篤者,止一月,效。平日瘦怯者,並宜服之,男女皆效。真以血養血之良方也。

白話文:

薛仲昂說:婦女生病,不能嫌棄乳房過大,不能嫌棄月經過多,這些都是生機。治療嘔血、各種流鼻血和便血等症候,可以使用一顆豬腰子、兩杯童便、一杯陳年白酒,放入新瓶子裡,用泥土封住瓶口,每天白天和晚上用小火慢慢煨熟。等到晚上子時過後,再用火溫熱。等到瓶裡的東西吃完,即使是病情嚴重的,一個月後也能見效。平日裡瘦弱膽小的人,也非常適合服用,男女都有效。這真的是用血滋養血的良方。

又云:前人以先期為血熱,後期為血寒,然有或前或後者,將忽寒忽熱乎?大抵氣者血之母,氣亂則經期亦亂,故調經以理氣為先。

白話文:

此外,有人認為月經提前是血熱,延遲是血寒。然而,有些人可能有時提前,有時延遲,這難道是忽冷忽熱嗎?總的來說,氣是血的根本,氣息混亂,經期也會混亂。因此,調理經期首先要調理氣息。

又云:懷孕六七月,因爭築,著子死腹中,惡露直下,痛不能勝而欲絕者,佛手散主之。若胎不損,則痛止而子母俱安;既損則胎下而母全矣,佛手散方附後。

白話文:

另外,也有記載說:懷孕六、七月時,因為爭執打架,導致胎兒死在腹中,惡露(產後陰道出血)直下不止,疼痛劇烈到讓人瀕臨死亡。此時,可以用佛手散來治療。如果胎兒不受損,疼痛就會停止,母子均安;但如果胎兒已經受損,則會流產而保住母親的性命。佛手散的方子如下。

當歸(三錢),川芎(五錢),益母草(五錢)

白話文:

當歸(15克),川芎(25克),益母草(25克)

水、酒各半碗,煎服。停一二時,再進二服。此方安生胎,去敗胎,歷驗之良方也。

又云:胎不動,而冷如冰,即非好胎。若以不動言之,好胎亦是伏而不動者,何可遂斷其死胎也。宜服順氣活血藥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說法:胎兒不動而且冷如冰,這並不是好的胎象。如果只用不動來判斷,其實好的胎象也是靜止不動的,怎麼可以立刻斷定它是死胎呢?應該服用順氣活血的藥物。

又云:產後忌飲酒,但服童便可也。童便為臨產仙藥,暈眩、敗血中心,及血崩諸症,倉卒不及備藥,惟兒初下地時,即與童便一盞,庶免諸症之患。一月之內,日服一盞,百病不生、他藥皆不及此。

白話文:

另有一說:產後忌諱飲酒,但服用小孩子的尿液是可以的。小孩子的尿液是產婦生產時的仙丹妙藥,對於頭暈、血中毒以及血崩等症狀,如果來不及準備藥物,只要在剛生產完的時候給產婦喝一杯小孩子的尿液,就能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。產後一月內,每天給產婦喝一杯小孩子的尿液,各種疾病都不會發生,其他藥物都比不上它。

又云:產後百病,三者最危:嘔吐、盜汗、泄瀉是也。三者並見,其命必危。數症並作,治其所急。見二凶多,一症輕者無害。產後陰血虛耗,陽浮散其外而靡所依,故多發熱,治法用四物湯補陰。姜通神明,炮乾薑能收浮散之陽,使合於陰,故兼用之。然產後脾胃虛損,有傷飲食而發熱者,誤作血虛,則反傷矣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上提到:產後百病,三者最危險:嘔吐、盜汗、腹瀉。三者如果同時出現,那麼性命必將垂危。多種症狀同時發作時,要先治療緊急的症狀。如果發現兩種危險症狀同時出現,而另有一種症狀較輕微,那麼這種輕微的症狀就不足為患。產後陰血虛耗,陽氣浮散在外而沒有依附的場所,所以容易發燒,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來補陰。生薑能夠通達神明,炮製後的乾薑能收斂浮散的陽氣,讓陽氣與陰氣相結合,所以也要在治療中使用乾薑。然而,產後脾胃虛弱,有些患者的發燒是因為飲食不當所致,如果誤認為是血虛,就會造成反覆受傷。

故必先問曾食何物,有無傷損。有惡血未淨者,必腹痛而發熱;有感冒、外感者,必頭痛而發熱。若發熱,飲食自調,絕無他症者,乃血虛也,可以補血。若胸膈飽悶,噯氣,惡食,泄瀉等症,只隨症治之。要知腹滿而不痛者,斷非惡血也,莫誤。產後,用益母草銼一大劑,三兩濃煎,去渣,加芎、歸末各二錢,陳酒、童便各一盞,服之至再,則腹痛、血暈之患免,且大有補益,真治產之司總也。此方又名奪命丹,為歷驗之良方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必須先詢問產後所吃的食物,是否有造成傷害。如果還有惡血未清除,必定會腹痛發熱;如果感冒、中風等外感病,必定會頭痛發熱。如果發熱,飲食作息正常,沒有其他病症,就是血虛,可以補血。如果胸口鬱悶,打嗝,厭惡食物,腹瀉等症狀,只針對症狀治療即可。要知道,腹部脹滿但不痛的,絕對不是惡血造成,不要誤診。產後,使用益母草煎煮一大劑,三兩濃縮後去除藥渣,加入川芎粉、當歸粉各二錢,老酒、童便各一碗,服用至第二次,就能免除腹痛、血暈等症狀,而且還能大補元氣,是產後調理的要方。此方又名「奪命丹」,是經驗豐富的良方。

產後喜咸愛酸,而致咳嗽者,必致痼疾,終身須自慎之。家傳秘方有六,簡易而神妙特奇,世世保之毋失,方列於上。

白話文:

產後喜歡吃鹹酸食物,而導致咳嗽的人,必定會留下頑固的疾病,終身都需要自己小心謹慎。我家傳的祕方有六個,簡單有效且神奇,代代相傳不可失傳,方子列在下面。

種子丸,五月五日拔益母草,帶根陰乾,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二丸,百日有效。

白話文:

種子丸

在五月五日採摘益母草,連根帶土陰乾後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兩丸,連續服用一百天就會見效。

固胎丸

條芩(二兩),於朮(一兩)

每服三錢。上研細末,砂仁湯下。連服而胎可永安(胎熱重者,條芩加一兩。於朮用米泔水浸)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三錢。將藥材磨成細粉,用砂仁湯送服。連續服藥,胎兒即可平安(胎熱嚴重者,可加入一兩條芩,於術用米湯浸泡)。

保安丸,五月五日,取益母草,去根曬乾,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懷孕八九月,每晨服一丸,砂仁湯下。服二三十服必無倒產之逆。

白話文:

保安丸

在五月五日那天,採集益母草,去掉根部後曬乾,研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子。

對於懷孕八、九個月的人,每天早上服用一丸,用砂仁湯送服。服用二三十次後,可以有效預防流產。

催生丹,用益母草四兩,焦白芷、炒滑石百草霜各二兩,臨產服四錢,芎歸湯送下,效。

白話文:

催生丹:

材料:

  • 益母草:4 兩
  • 焦白芷:2 兩
  • 炒滑石:2 兩
  • 百草霜:2 兩

使用方法:

臨產時,服用 4 錢。

用芎歸湯送服,即可發揮效用。

益母丹,既產,用山楂末三錢,濃煎益母草湯,陳酒和童便調下,第一日服三服,二日服二服,三日一服,第四日、第五日山楂末減半,第六、第七日去山楂末,止服三味,第八日並三味不服,而百疾不生矣。歷驗。

白話文:

益母丹

生完孩子後,使用山楂粉 3 錢,用濃煎的益母草湯沖泡,加入陳酒和童便調勻。

  • 第一天:連續服用 3 次
  • 第 2 天:服用 2 次
  • 第 3 天:服用一次
  • 第 4 天和第 5 天:山楂粉減半
  • 第 6 天和第 7 天:去除山楂粉,只服用益母草、陳酒和童便
  • 第 8 天:停止服用所有藥物

經過多次試驗,服用後可以避免各種疾病。

坤元是保丹,孕婦病,則胎亦病而隨,則多兩亡。此方能卻胎病,使兩無恙。方用飛青黛五錢,伏龍肝二兩,二味研末,用井底泥調勻,塗臍上當孕處二寸許,干則再塗。此丹止可施於傷寒極熱之症,不可概施者也。切記,切記!慎之,慎之!

白話文:

坤元這個藥方是保胎丹,孕婦有病,胎兒也會跟著生病,如果不處理,很有可能會導致母子雙亡。這個藥方可以防止胎兒生病,讓母子都安然無恙。

藥方組成:

  • 飛青黛:五錢
  • 伏龍肝:二兩

將這兩味藥研磨成粉末,用井底泥調勻,塗在臍窩上方兩寸左右的受孕位置,藥乾後再塗。

注意:此藥方只能用於極度發熱的傷寒症狀,不能隨意使用。切記,慎之!

朱彥修治產婦陰戶一物,如帕垂下,俗名產頹,宜大補氣以升提之。用參、耆、術各一錢,升麻五分,後加歸、芍、甘草陳皮調之。又治產婦陰戶下一物,如合缽狀,此子宮也,氣血弱,故隨子而下,用升麻、當歸、芎、耆,服二次,後以五倍子作湯洗灌皴其皮,覺一響而收入。

白話文:

朱彥修治療產婦陰道出現類似布條下垂的症狀,稱為「產頹」,應以氣血補虛之藥材升提。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各一錢,升麻五分,再加入當歸、芍藥、甘草、陳皮等調和。另有產婦陰道下垂如瓦缽狀,這是子宮氣血虛弱,隨著胎兒娩出而下墜,可使用升麻、當歸、川芎、黃耆,服用兩次後,再以五倍子煎煮成湯,淋洗並塗抹於下垂處的外皮,會感到一聲響動後子宮回縮。

又云:大凡胎已足月,宜補助氣血,為添水行舟,萬無難產之厄,附錄歷驗方於後。炙綿耆、熟地各一兩,歸身、枸杞子黨參龜板(醋炙)各四錢,茯苓三錢,白芍、川芎各一錢,無論胞衣已破未破,連服四五帖,但用濃煎頭汁,取其力厚也。

白話文:

另又說:凡是胎兒已足月,應當補氣血,像是給行船添水,絕對不會發生難產的狀況,以下附錄驗證過的方劑:炙綿耆、熟地各1兩,歸身、枸杞子、黨參、龜板(醋炙)各4錢,茯苓3錢,白芍、川芎各1錢,無論胎衣是否破裂,連續服用4~5帖,但是要煎濃取第一道藥液,以取得效力的強勁。

此方屢效,余恆用之,較世傳二寶散佳良。

按:以上各條,出於薛仲昂集中,議論精純,方多簡效,詢為女科秘笈,世罕見之。薛氏所纂,余亦未見其書,知者尤鮮,曾質之椿田兄,云:書名《坤元是保》,刊於正和年間,其方論本於《產育寶慶》而增廣之,世渺流傳,蔣亦未見原書,惟當日在阮太傳叢書中,見其方論節要,是否質之明哲,訂正以釋其疑,而廣醫林之智識,拭目以俟之。

白話文:

註解:以上各條出自薛仲昂的作品,這些論述精闢深入,方劑簡便有效,可以說是婦科的祕笈,世人罕見。薛氏編纂的這本書,我也沒有見過,知道的人更是寥寥無幾。我曾經向椿田先生請教,他說這本書名叫《坤元是保》,刊刻於正和年間,它的方論是基於《產育寶慶》而有所增廣,但現在已經流傳不廣,蔣先生也沒有見過它的原書。只是當年在阮太傳的叢書中,見到它的方論摘錄。是否屬實,還請明智的人士考證訂正,以此消除疑慮,擴展醫學界的知識。我們拭目以待。

「陰陽應象大論」云:悲勝怒,恐勝喜,怒勝思,喜勝憂,思勝恐,此即五行生剋之理也。古賢治病每用之,有桴鼓之應。若文摯之怒齊王,華元化之怒都督,皆宗經旨;戴人、丹溪亦效其法,見於治案。然亦有不拘剋制之說者,但得其意,不必泥其法,所謂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也(按,自七情至肌衄,從《秘旨》節錄,亦殷本所無,茲從原本補載備考)。

白話文: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提到:悲傷會戰勝憤怒,恐懼會戰勝喜悅,憤怒會戰勝思考,喜悅會戰勝憂愁,思考會戰勝恐懼。這符合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。古代名醫在治病時經常運用這個道理,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。

比如文摯用憤怒戰勝齊王,華元化用憤怒戰勝都督,這些都遵從了經典的旨意。戴人、丹溪也採用了這種方法,在他們的治療案例中都有記載。

然而,也有人認為不一定拘泥於相剋制,只要能理解這個道理,不一定要照搬方法。正如所說,將道理運用靈活的方法,取決於個人。

按:七情之病,其原本於五志之偏勝,其治仍由格致之從化,理固然也,故云:醫者,意也。以其所勝,而能制其所不勝;伏其所主,必先其所因,自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闡發於前,歷代賢哲疏注於後,法良效捷,啟迪後進,功非淺鮮矣。

白話文:

注釋:七情,指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種情緒。五志,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所藏的情志,分別為喜、怒、思、悲、恐。格致,指探求事物本質規律。從化,指順應事物本質規律。

翻譯:七種情緒導致的疾病,其根本原因在於五種情志偏盛。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,仍然是遵循探求事物規律、順應本質的原則。所以說,醫者,就是意在於此。通過理解情緒偏盛的類型,就能夠針對性地抑制情緒偏盛對身體的損害。要抑制情緒偏盛,必須先找出導致情緒偏盛的根源。從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開始,歷代醫家對此都有精闢的闡述,為後世提供了良好的治療方法,啟迪了後輩醫者,功績卓著。

韓飛霞《醫通》有云;黃連肉桂,能交心腎於頃刻,謂治不寐之靈丹,歷驗不爽。今特拈出,以啟後學之悟。

白話文:

韓飛霞的《醫通》說:黃連和肉桂能瞬間聯通心腎。這種藥方被稱作治療失眠的仙丹,經驗證明不會失效。現在特別摘錄出來,用以啟發後學者思考。

按:前賢方法固良,要在對病,捷如影響。如上法,余治一婦,驚悸不寐,已延半載,醫治不效,乞余診治,尺脈微數,兩寸浮洪,顯是陽不交陰,衛氣僅行於陽而不入於陰,故心腎不交也。即仿前法,用川連二錢,另煎待冷;桂心二錢,另煎待冷;用半夏秫米各三錢,取甘瀾水煎成,加連汁、肉桂汁和勻,乘溫徐徐頻飲,服後覺倦,至夜安睡甚酣,前患已瘳。稍有驚悸、改用補心丹加減而愈。

白話文:

過去名醫的方法固然很好,但關鍵在於對症下藥,像影子隨形般快速有效。例如上述方法,我曾治療一位婦女,她心悸失眠已半年,看過很多醫生都沒有效果。她來找我診治時,脈搏微弱而快速,寸關兩部脈象浮大而洪盛。這明顯是陽氣不能貫通陰氣,衛氣只運行為於陽部,而無法進入陰部,所以心腎不交。我仿照前面的方法,使用川連二錢,另煎待涼;桂心二錢,另煎待涼;半夏、玉蜀黍各三錢,用甘瀾水煎煮成汁,再加川連汁、桂心汁調勻,趁溫熱時慢慢分次飲用。服藥後她感到疲倦,到晚上睡得非常香甜,之前的失眠症狀已痊癒。如果她稍有心悸,就改用補心丹加減治療,最後完全康復。

足見方藥對症,如鼓應桴,非虛言也。

《內經》有肌衄一症,謂之血汗。治之不得其法,往往血流過多,面色驟白,周身痿倦,氣息奄奄而斃者多。茲特拈出,以備博採良方,而濟一時之急也(此條與《秘旨》參看尤佳,方載《秘旨》,附錄於下)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中有一種疾病叫做肌衄,也稱作血汗。如果治療不得當,往往會導致血流過多,病人面色蒼白、全身虛弱無力,氣息微弱而死亡。我特地提出這一點,希望大家能廣泛收集良方,以應付急難(這部分內容參考《祕旨》效果更佳,方劑記載在《祕旨》中,附錄在下方)。

用炒川山甲一錢,研極細末,重羅篩細粉,罨之,以帕扎住,即止;內服補血湯三帖,自愈。茲從《秘旨》錄出,以濟斯厄。余詳治驗錄中。

白話文:

用一錢炒過的穿山甲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細篩子篩出細粉,敷在傷口上,用紗布包紮住,就能止血;內服三帖補血湯,自然會痊癒。這方法摘錄自《祕旨》,用於救治這種痛苦。我詳細記載在治療驗證錄中。

按:肌衄一症,古無良法。余治友人楊兄,腦後髮際忽出血不止、眾皆譁然無法。余思與前症相符,亟用黃芩煎濃汁,俟冷塗之,漸收,三次而瘳,後亦不發。

白話文:

注意事項:肌衄這種症狀,古代沒有良好的治療方法。我治療過一個朋友楊先生,他的腦後髮際突然出血不止,在場的人都很驚慌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我想起這個症狀與肌衄相似,於是趕緊用黃芩煮成濃汁,等到冷卻後塗抹在出血處,出血逐漸減少,塗了三次後就痊癒了,之後也沒有再發作。

龐安時有云:四時之中,有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相搏,喜變諸疾,須預察之。其飲食五味,禽、魚、蟲、菜、果實之屬,偏有嗜者;或金石、草木藥,素嘗有餌者。人五臟有大小、高下、堅脆、端正、偏傾,六腑亦有大小、長短、厚薄、緩急,令人終身長有一病者。貴者後賤,富者乍貧,有常貴,有常富,有暴富,有暴貧,有暴樂,有暴苦,有始樂後苦,有離絕,蘊結憂、恐、喜、怒。夫常貴後賤,名曰脫營;常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

白話文:

龐安時說:一年四季,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等外邪相互作用,容易導致各種疾病,需要提前預防。飲食中的五種味道,以及禽、魚、蟲、菜、果實等食物,有些人偏愛一種;或有人長期喜好服用金石、草木藥。人的五臟大小、高低、堅脆、端正、偏傾各不相同,六腑的大小、長短、厚薄、運作快慢也各有差異,導致有人終身都患有某種疾病。貴的人後來變賤,富的人突然變窮,有人始終富貴,有人始終貧窮,有人暴富,有人暴貧,有人喜悅,有人痛苦,有人先喜後悲,有人離棄親人,有人懷有憂愁、恐懼、喜悅、憤怒的情緒。原本富貴後變賤,稱為脫營;原本富有後變窮,稱為失精。

暴樂暴苦、始樂後苦,精竭體沮;脫勢侯王,精神內傷;情慕尊貴,妄為喪志;始富後貧,焦皮攣筋;常富惡勞,驕墮精消。離間親愛者魂遊絕所,懷者意喪,所慮者神勞,結怨者志苦,憂愁者閉塞而不行,盛怒者迷惑而不治,恐懼者蕩憚而不收,喜樂者撣散而不藏,此皆非外邪所中,而得之於內也。

白話文:

過度快樂或悲傷,起初快樂後苦,精力耗盡、身體衰弱;位高權重者,精神內傷;追求名利,不顧一切,喪失志氣;開始富有後變貧窮,焦慮不安,筋骨收縮;長久富裕卻厭惡勞動,驕奢放縱,精氣衰竭。離間親朋好友的,精神恍惚,心緒失落;思念某人的,情緒低落;擔憂某事,精神勞累;與人結怨,心情苦悶;憂愁苦悶者,閉塞不通,無法行動;盛怒者,迷惑不解,無法醫治;恐懼者,心神不寧,無法收斂;喜悅者,心神散亂,無法收藏。這些都是內心因素造成的,而不是外邪入侵所致。

良工必預審問其由,先知臟腑、經絡受病之所,可舉萬全;工不思曉,令五臟六腑血氣離守,迫至不救,又何言哉。

白話文:

熟練的中醫師一定會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,先找出臟腑、經絡受損的位置,才能對症下藥,確保萬無一失。如果中醫師不認真瞭解病情,導致臟腑血氣紊亂,最後無法挽救,那又有什麼好說的呢?

又曰:陰陽虛盛者,非謂分尺寸也。榮衛者,表陽也;腸胃者,里陰也。寒毒爭於榮衛之中,必發熱惡寒,尺寸俱浮大,內必不甚躁。設有微煩,其人飲食欲溫而惡冷,謂陽虛陰盛也,可汗之則愈,若誤下則死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道:陰陽虛盛,並不是指尺寸大小問題。榮衛之氣是外在的陽氣;腸胃是內在的陰氣。如果寒毒侵入榮衛之氣中,必定會發熱惡寒,脈相兩尺兩寸都浮大,但內在並不會感覺特別燥熱。如果有一點點煩躁,患者飲食上偏好溫熱,厭惡寒冷,表示是陽虛陰盛。這種情況下發汗就會痊癒,如果誤用瀉下藥就會喪命。

若寒毒相薄於榮衛之內,而陽勝陰衰,極陰變陽,寒盛生熱,熱氣盛而入里,熱毒居腸胃之中,水液丸之乾涸,燥糞結聚,其人外不惡寒,必蒸蒸發熱而躁,甚則讝語,其脈浮滑而數或洪實;或汗後,脈雖遲按之有力,外證已不惡寒,腹滿而喘,此皆為陽盛陰虛,當下之則愈,若誤汗則死也。仲景載三等陽明,是陽盛陰虛證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寒毒入侵人體,而陽氣勝過陰氣,極端的陰氣轉化為陽氣,寒氣極盛化為熱氣,熱氣旺盛進入身體內部,熱毒積聚在腸胃之中,水液蒸發導致糞便乾燥,乾結的糞便堆積,患者不會覺得寒冷,反而發燒發熱、煩躁不安,嚴重時胡言亂語,脈象浮滑而快,或者脈象洪實;或者出汗後,脈搏雖然變慢,但按壓有力量,外在症狀不再畏寒,但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,這些都是陽氣旺盛、陰氣不足的表現,此時應該採用瀉法治療,否則誤用發汗法會危及生命。仲景記載的「三等陽明」就是陽盛陰虛的證型。

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以此別之,若陰獨盛而陽氣暴絕,必四肢逆冷,臍築湊痛,身疼如被杖,面青,或吐,或利,脈細欲絕,名曰陰毒也,須急灸臍下,服以辛熱之藥,令陽氣復生,濈然汗出而解;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,必發躁狂走,妄言,面赤,咽痛,身班班如錦文,或下利赤黃,脈洪實或滑促,名曰陽毒也,宜用針泄熱,服以苦酸之藥,令陰氣復生,濈然汗出而解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虛弱,則會導致外寒侵入身體;陰氣虛弱,則會導致體內產生內熱。陽氣過盛,則會導致外熱;陰氣過盛,則會導致體內產生內寒。以此為依據來辨別,如果只有陰氣過盛,而陽氣突然衰竭,就會出現四肢冰冷,臍部疼痛,身體疼痛像被棍棒擊打一樣,面色青紫,可能會嘔吐或腹瀉,脈搏細弱欲絕,稱為「陰毒」,需要緊急在臍下施灸,服用辛熱藥物,讓陽氣恢復,然後就會出汗而解除症狀;如果只有陽氣過盛,而陰氣突然衰竭,就會發作狂躁發作,胡言亂語,面色發紅,咽喉疼痛,身體出現班塊像彩錦一樣,可能會腹瀉呈赤黃色,脈搏洪大有力或滑促,稱為「陽毒」,需要用針灸來瀉熱,服用苦寒藥物,讓陰氣恢復,然後就會出汗而解除症狀。

又曰:夫邪逆陰陽之氣,非汗不能全其天真。《素問》云:辛甘發散為陽,謂桂枝、甘草、細辛、薑、棗、附子之類,能復陽氣也;酸苦湧泄為陰,謂苦參大青、葶藶、苦酒等之類,能復陰氣也。酸苦之藥,既折熱復陰,亦當小汗而後利者。經云:身汗得之而後利,則實者,可汗是也。

白話文:

古文:又曰:邪氣逆行於陰陽之氣,不發汗就不能保護自身的天性。《素問》中說:辛甘發散為陽,指桂枝、甘草、細辛、薑、棗、附子等,可以恢復陽氣;酸苦湧泄為陰,指苦參、大青、葶藶、苦酒等,可以恢復陰氣。酸苦的藥物,既能消除熱氣,又能恢復陰氣,也應該在發汗之後再下瀉。經文說:身體出汗之後再下瀉,才能達到實證的預期效果,所以應該發汗。

華佗治法云:傷寒病起自風寒,入於腠理,與精氣分爭,榮衛否隔,周行不通,病一日至二日,氣在孔竅、皮膚之間,故病者頭痛、惡寒、身熱、腰背強重,此邪氣在表,隨症發汗則愈。

白話文:

華佗的治療方法說:傷寒病是由於風寒引起,侵入皮膚肌理,與精氣抗爭,導致氣血不通暢,周身運行不順暢,發病一兩天,邪氣停留在皮下肌肉之間,所以病人會出現頭痛、怕冷、發燒、腰背痠痛等症狀,這是邪氣在表層,隨症發出汗來就能好。

龐安時云:凡發汗,須加裳覆腰以上,厚衣覆腰以下,以腰足難取汗故也,半身無汗,病終不解。凡發汗後,病證仍存,於三日內可二三發汗,令腰腳周遍為度。若病不解,便可下之。設令下後不解,表裡邪亦衰矣,宜觀脈證調治。七日內可期,正汗為善也。發汗後不可再行汗者,始發熱惡寒,今不惡寒,但倍發熱而躁;始脈浮大,今洪實或沉細數;始安靜,今狂語,此胃實陽盛,再行汗藥而死,須當下之。有人始得病,變陽盛之證,須便下之,不可拘日子、深淺、次第也。

白話文:

龐安時說:凡是發汗治療,都要加蓋衣物覆蓋腰部以上,用厚衣服覆蓋腰部以下,因為腰部和足部難以發汗。半身無汗,則疾病終究難以痊癒。凡是發汗治療後,病症仍然存在,在三天內可以發汗兩三次,讓腰腳周遍發汗為準。若疾病仍不解,便可以使用下法治療。即使下法治療後不解,表裡邪氣也已衰竭,應觀脈證調理治療。七天內可以見效,正汗是好的發汗。發汗後不能再進行發汗治療者,剛剛開始時發熱惡寒,現在不惡寒,但發熱加倍而煩躁;剛開始脈象浮大,現在變得洪實或沉細數;剛剛開始安靜,現在狂語,這是胃氣實熱邪氣盛,再進行發汗治療就會死亡,應當使用下法治療。有些人剛開始生病,就出現陽盛的證候,應立即使用下法治療,不必拘泥於發病時間、病情輕重和治療次第。

病三日以上,氣浮上部,填都胸心,故頭痛,胸中滿,或多痰涎,當吐之則愈。

按:龐安時《總病論》所節十條,閱之令人耳目一新。所論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、汗下諸法,洞若觀火,啟迪後進,勝讀書十年。惜乎全豹未窺,憾甚(瀾志)!

白話文:

按語:龐安時《總病論》節錄的這十條內容,閱讀後讓人耳目一新。其中對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、汗下等各種治療方法的論述,清晰透徹,簡明扼要,對後學者來說非常有啟發,勝過讀十年書。可惜全文沒有看到,讓人深感遺憾(瀾志)!

又云:若虛損及新產人,不能吐者,可服枳實散枳實細末,米飲調二錢,日可三四服)。若有虛寒、手足冷及脈微弱者,枳實二兩加桂枝一兩同末之,如前服。

白話文:

此外,如果虛弱受損和產後虛弱者不能嘔吐,可以服用枳實散(將枳實磨成細末,用米湯調和,每次服用 2 錢,每天服用三四次)。如果虛寒、手腳冰冷且脈搏微弱,在枳實兩兩的基礎上加入一兩桂枝,研磨成細末,照上述方法服用。

病五六日以上,氣結在臟腑,故腹滿、身重、骨節煩疼,當下則愈。若小便少,手足心並腋下不滋潤,尚未可攻下,當消息其候,不可亂投湯藥,虛其胃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情超過五、六天,氣血凝滯在臟腑中,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、關節痠痛的情況,這樣就會比較容易痊癒。如果小便量少,手腳心和腋下都不滋潤,這時候還不能急著攻下,應該先觀察症狀的變化,不要胡亂用藥,以免損傷胃氣。

又云:《素問》載兩感於寒,其脈應與其病形者,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,頭痛,口乾而煩滿;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,腹滿,身熱,不欲食,讝語;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,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口,不知人;六日死。言其六日死者,是臟腑榮衛或有所通行,故四日少陰與太陽俱病,五日太陰與陽明俱病,六日厥陰與少陽俱病,是重傳得六日,死矣。

白話文:

古籍《素問》裡提到,如果「寒邪」同時侵襲「兩感」,即少陰與厥陰兩條經絡,那麼脈象和臨牀症狀就會出現以下情況:

第一天:巨陽(太陽)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,症狀是頭痛、口乾、煩躁、胸悶。

第二天: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,症狀是腹脹、發熱、不想吃東西、胡言亂語。

第三天: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,症狀是耳聾、陰囊收縮、昏厥、不喝水、不認人。

六天後死亡。之所以會在六天後死亡,是因為臟腑的氣血運行或許還有些暢通,所以:

第四天:少陰經和太陽經同時發病。

第五天:太陰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。

第六天:厥陰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。

這六天的病程是疾病反覆傳變的結果,到第六天時,病情加重,無法挽救。

其有三日死者,《素問》謂陽明為五臟十二經脈之長,其邪氣盛,故不知人,三日其氣乃絕,故死矣;夫邪氣盛則實,表裡邪實,並領血氣入胃,不通於榮衛氣血,故氣血隨邪而盡,則三日死矣。其脈候,《素問》已脫,今詳之:凡沉者,皆屬陰也;一日脈當沉而大,沉者少陰也,大者太陽也;二日脈當沉而長;三日脈當沉而弦,乃以合表裡之脈也。沉長、沉弦,皆隱於沉大。

白話文:

那些三天內死亡的人,《素問》說陽明經是五臟十二經脈之主,所以邪氣盛行時,會讓人不知人事,三天後邪氣才絕,所以死了。邪氣盛行就是實證,表裡皆實,同時導致血氣進入胃部,不通於榮衛氣血,所以氣血隨著邪氣而耗盡,三天內就會死亡。

他們的脈象,《素問》中已經述說過了,現在詳細說明一下:凡是沉脈的,都屬於陰脈。第一種情況,脈象沉而大,沉脈屬少陰,大脈屬太陽。第二種情況,脈象沉而長。第三種情況,脈象沉而弦,這是表裡之脈相合的脈象。沉而長、沉而弦,都隱藏在沉而大的脈象中。

凡陰不當合病,今三陰與三陽合病,故其脈似緊而大、似沉實而長,亦類革至之死脈也。

又云:傷寒一日,巨陽受病,前所說膀胱詳矣。《病源》云小腸,雖則誤其標本,其手、足陰陽自有並病者。故《素問》云:六日,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皆受病,榮衛不行,五臟不通,則死矣。是表裡次第傳,不必兩感,亦有至六日。傳遍五臟六腑而死者也。《素問》云:諸浮不躁者,皆在陽,則為熱,其有躁者,在手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在傷寒發病的第一天,巨陽經受損,前面提到的膀胱經就是個例子。《病源》一書中說小腸會受損,雖然把主要和次要的經絡搞錯了,但手、足陰陽經同時受損的情況也是有的。所以《素問》說:到了第六天,三陰三陽經絡、五臟六腑都會受到損傷,氣血運行不通暢,五臟不能相互配合,人就會死亡。這是病邪按次序由表及裏傳變,不一定會同時感染兩種病邪,也有可能到第六天才傳遍五臟六腑,最後導致死亡。《素問》說:那些浮脈不躁動的病,都出現在陽經,屬於熱證;那些浮脈躁動的病,出現在手太陰肺經。

假令第一日脈不躁,是足太陽膀胱脈,先病脈加躁者,又兼手太陽小腸也。又云:諸細而沉者,皆在陰,則為骨痛,其有靜者,在足。假令第四日脈靜者,足太陰始傳病也,脈加數,又手太陰病也。故六日亦能傳遍臟腑也。躁謂脈數,靜謂脈不數。用藥則同,若用針,須取足與手之經也。

白話文:

假設第一天脈搏不急促,表示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病,脈搏加急表示同時合併了手太陽小腸經的病。又說:一切細小而沈穩的脈搏,都位於陰經,則會導致骨頭疼痛,如果有平靜的脈搏,則位於足部。假設第四天脈搏平靜,表示足太陰脾經開始傳變疾病,脈搏加快,則又合併了手太陰肺經的病。所以六天內也能傳遍臟腑。急促是指脈搏跳動得快,平靜是指脈搏跳動得不快。用藥的原則是一樣的,如果使用針灸,必須取足經和手經的穴位。

《秘旨》中載安常治驗云:安常尤善針法。有孕婦產,七日而子不下,群醫治之無效,眾以死置之。適安常過其門,病家求視。安常一見孕婦,呼曰:未死!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間,以手上下拊摩之,孕婦覺腸微痛,呻吟間產一子,母子無恙。有市醫問其因,龐曰:兒已出胞,而一手誤執母腸不能脫,投藥無益。

白話文:

《祕旨》記載了安常治病的真實案例:安常特別擅長針灸。他遇見一位產婦,生了七天孩子還生不下來,眾多醫生治療都沒有效果,大部分人認為她會死。正好安常路過她家門口,產婦家屬請求安常診治。安常看了一眼產婦,說道:「還沒死!」他讓產婦家屬用熱水敷在她腰腹間,用手上下撫摸,產婦感覺肚子微微疼痛,呻吟間生下一個孩子,母子平安。一位行醫的市井大夫問安常原因,安常回答說:「孩子已經出了子宮,但是產婦的一隻手誤抓著自己的腸子導致孩子無法出來,吃藥無濟於事。」

吾隔腸針其虎口,兒既痛,即縮手,所以遽生,無他術也。

按:龐先生安時,為宋代良醫,著《傷寒總病論》,東坡謂:真得古聖賢救人之意,豈獨為傳世不朽之資!蓋已義貫幽明矣。奈滄桑之變,世渺流傳,吾師命予重校,付活字板印,附《正脈》以廣其傳。今擇其要論數則,錄於醫論之末,俾後進知有其書,便於尋繹,濟人疾厄,共登仁壽之域,則吾之志矣。果齋識。

白話文:

翻譯:

按語:龐先生安時,是宋代的良醫,著有《傷寒總病論》。蘇東坡說:他真正領悟了古代聖賢救助他人的思想,恐怕不只是為了傳承於世,流傳於後世!他的思想已經貫穿了陰陽兩界。但是隨著時光的變遷,世道混亂,傳承散失。我的老師命令我重新校訂他的書,刊印活字版,附上《正脈》一書,以便廣為流傳。現在我從書中摘選出幾個重要的論點,記錄在醫論的結尾,讓後輩知道有這本書,方便他們尋求、研究,以濟世救人,共同邁向長壽健康的境界。這就是我的志向了。

果齋識。

《芷園治驗》云:孟抒正君因怒發呃三日夜,急柬召予,以事奪,至未未往診,盂抒愁容怨語,泣涕嗟苦。予診之曰:來極遲,效極速!藥進而寢。次日喜見曰:昨心欲裂,方治後事,以兄詼諧寬我耳,寧期一藥而果效,真不解其故。予曰:予開肝鬱也,內君特怒之,未暢氣將入胃而不能,故發呃。

白話文:

《芷園治驗》記載:孟抒正先生因生氣導致連續打嗝三日三夜,緊急寫信請我前去看診。由於我公務纏身,延遲到下午纔去。孟抒看到我,愁眉苦臉地抱怨,還哭著唉聲嘆氣。我診斷後說:「雖然來得有點晚了,但效果會很快!」他吃下藥後就睡覺了。第二天,他見了我很高興地說:「昨天我心痛如裂,正打算交代後事,你來打趣我,讓我心情放鬆,沒想到一服藥就好了,我真不理解是什麼原因。」我說:「我疏通了你的肝氣瘀滯,你的打嗝是因為生氣,氣鬱結在胸中,沒有暢通地進入胃裡,所以才會不停打嗝。」

予不治呃,用柴胡等條達木鬱,郁解則止,暴病氣全,故易愈耳。

積學日深,見病知源,況暴病正氣未傷,故效驟速愈矣。

按:呃由怒起,沖氣欲入胃而不能,則發呃。盧先生用柴胡條達木鬱而瘳,未將全方藥味示人,乃重道不肯輕泄治法,則後進未能效尤矣。今既用柴胡條達木鬱,可隅反而知其餘之藥,亦不外薄荷、苓、芍、歸、草等味,即逍遙散一方,以解木鬱而諸郁均解。予治驗中,亦仿鼓峰法師其意,不泥其方,用合歡皮、川鬱金枇杷葉香附橘絡金橘餅玫瑰花等,隨宜加減變化其方,每多獲效。惟原方有白朮一味,有壅塞氣機、濁而不宣之虞,斟酌去之為宜。

白話文:

引言:打嗝通常是因為生氣引起的,氣憤逆行,想要進入胃部卻無法進入,才會打嗝。盧先生用柴胡疏通肝膽氣鬱而治癒打嗝,但他沒有公開整個藥方的藥物名稱,這是因為他重視醫道,不願意輕易洩漏治療方法,所以後人無法仿效。

翻譯:既然已經使用柴胡疏通肝膽氣鬱,可以進一步推測其他藥物,不外乎薄荷、茯苓、芍藥、桂枝、當歸等藥。也就是逍遙散的方劑,用來疏解肝膽氣鬱,同時也能緩解其他氣鬱。

我在臨牀經驗中,也仿效盧先生的思路,不拘泥於他的方劑,使用合歡皮、川鬱金、枇杷葉、香附、橘絡、金橘餅、玫瑰花等藥物,根據不同情況加減變化方劑,往往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。不過,原方中含有白朮,有阻滯氣機、使氣血不暢的疑慮,斟酌後去掉比較妥當。

如蘇梗、撫芎、茄楠、檀香旋覆花等,皆可隨症選用。至於名醫用成方、必臨症化裁,超越凡庸之上也。

白話文:

像蘇梗、撫芎、茄楠、檀香、旋覆花等藥材,都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使用。至於那些有名氣的醫生在用藥時必會因應不同的情況而變通,這也是他們超越常人的地方。

又治白下:繕部戴養吾夫人恙,召診,寸關不透,體常倦怠,眩運不食,胸膈痞滿,予以為肝脾之氣不伸,用八珍加升麻、柴胡,愈而體實。每病取前方服之,即安。後之瑞安之滇南,十五年皆倚恃焉。若稍加減,便不獲效,養吾公解組林下,每過湘水,必得良晤,嘗以夫人為信心此方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治療白帶:

清朝繕部官員戴養吾的夫人得了病,請我診治。她的脈搏寸口和關口部位不通暢,身體常常疲倦無力,頭暈噁心,不想吃飯,胸膈部位腫脹堵塞。我判斷是肝脾之氣不通暢造成的,便用八珍湯加上升麻、柴胡,她服後痊癒,身體也強壯了。每當她再次發病時,就服用這個方子,就會痊癒。後來戴養吾外放雲南做了官,十五年間一直依賴這個方子。如果稍有加減,就不會奏效。戴養吾退休回鄉後,每次經過湘水,都會和我見面,並且經常談起他的夫人靠這個方子治好了病。

夫人性靜體厚,起居安適,是以氣血不振而消沮,故於補氣藥中,加開提之劑,蓋得其性情,如布帛、菽粟,若將終身焉者。所云信心二字,真為良藥。世之任醫,厭常喜新,安得恆守一方至十五年耶!

白話文:

人的天性沉穩,體質厚實,生活習慣安逸舒適,導致氣血不暢,身體虛弱。因此,在補氣藥中加入提振精神的藥材,就像布帛和糧食對人一樣重要,可以終生受用。文中提到的「信心」,真是良藥。當世的醫生厭惡常規,喜歡追求新奇,如何能堅持同一張藥方長達十五年呢?

信心二字,真為衛身至寶。近人厭故喜新,朝張暮李,廣徵方藥,賢愚不別,遂致輕者重,重者危,是不知守信心之患矣。

白話文:

來熙庵大人緊急來信召請我去看病。他侄子身體強壯,體格豐滿,傷寒已經二十八天,人事不省,不能說話,手腳亂動,肚子脹得像鼓一樣並且發燙,眼睛充血,呼吸粗重,牙齒乾枯,舌頭發黑,參、附、石膏、硝、黃、芩、連這些藥都用過了,許多名醫都先後診治過了。我為他診脈,發現脈搏只在手上鼓動,用了大黃一兩,配以活血藥,一劑藥後,排出大量黑色惡臭的血,稍微甦醒了一些,四劑藥後才清醒過來。

來熙庵廉憲急柬召予診。其侄力大,身體豐碩,傷寒已二十八日,人事不省,不能言語,手足揚擲,腹脹如鼓而熱烙手,目赤氣粗,齒槁舌黑,參、附、石膏、硝、黃、芩、連無不服,諸名公以言旋矣。予診之,脈獨鼓手,用大黃一兩,佐以血藥,一劑,下黑臭血一二斗,少蘇,四劑始清。

熙庵公問予:侄昏三日,所存唯一息耳,君何用劑且大且多,幸遂生全,敢問其說。予曰:治病用藥,譬之飲酒,滄海之量,與之涓滴,則喉唇轉燥矣。以若大軀殼,病邪甚深,不十倍其藥,何效之臻?且此恙寒邪入胃,蓄血在中,其昏沉、揚擲,是喜妄如狂之深者也,不知為病,而望之為死,不棄之乎。夫大黃,未嘗不用,苟投非其時,品劑輕小,一或不應,用心惑矣,寧能放膽而用哉。

白話文:

熙庵先生問我:我侄子昏迷了三天,只剩下微弱的呼吸。你開的藥方劑量又多又大,幸好他好轉了。敢問這是什麼道理?我回答說:治病用藥,就像飲酒一樣。如果用滄海一樣的酒量,給人只喝一滴,那麼他的喉嚨和嘴脣都會乾枯的。像他那樣的體格,病邪已經很深了,如果不把藥量增加十倍,怎麼能收到效果呢?而且他的病症是寒邪侵入胃中,蓄血在體內,昏沉、肢體亂動,這是喜怒無常、像瘋子一樣的嚴重表現。他不知道自己得了病,別人看上去他像要死了,難道不捨棄他嗎?大黃,我從來沒不用的,如果投藥的時機不對,藥量太小,可能就沒效果,這樣就會讓人心生疑惑,怎麼能放心大膽地用呢?

此為陽明蓄血症,用桃仁承氣重劑,方能克敵。然非學識兼全者,不能如是。

湖墅史大正君嘔吐之聲遠及百武,脈之佐關鼓指不連於寸,兩尺滑搏,於左獨加,水飲不入唇七日矣,因為透肝之劑,斷必孕男,藥進而嘔定,月足果產男。因問予曰:內子寒熱大作,嘔吐不食,人皆以傷寒治之,君獨以為孕,其柴胡、白芍、吳萸、黃連雖未專用,何一劑而嘔遂平?予曰,醫名方脈者,須察脈以定方也。人唯伺其證,而不循其因,是以失之。

白話文:

湖墅的史太守嘔吐得聲音遠傳百武,我為他把脈,發現手太陰肺經脈和手陽明大腸經脈脈象微弱,無法連接至手寸脈,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脈象滑數有力,而且左手陽明胃經脈象尤為明顯,已經七天沒有喝過水了。於是我使用通利肝氣的藥方,肯定地判斷他妻子一定是懷有男胎,服藥後嘔吐便止住了,到了預產期果然生下男嬰。史太守於是問我:我妻子突然發燒發冷,嘔吐進食不進,大家當作是傷寒來治療,您卻認為是懷孕了。雖然您沒有專門使用柴胡、白芍、吳茱萸、黃連等藥材,但是一劑藥下去嘔吐就平息了,這是為什麼呢?我回答說:有名氣的醫生開方用藥時,一定會仔細觀察脈象來決定方劑。其他人只看到症狀,卻不追究根源,所以常常治錯病。

今脈具在,不為證瞞,因病發藥,故其言驗也。尺中脈搏固知為妊,其關不連寸者,蓋肝志專而鬱,善怒萬不善發也,郁之之既久而自發,振拉摧拔之象見焉。順其性而伸之、調之,肝舒氣平,惡自無阻而嘔自定耳。

白話文:

現在脈象具體可見,不會被證候所欺騙。根據病情用藥,所以所說的驗證才準確。尺中的脈搏固然可以知道是懷孕,但它的關脈不連接寸脈,這是因為肝臟的情志專一而抑鬱,容易發怒卻不容易發泄。抑鬱的情緒時間長了就會自行發泄,振動拉扯、摧毀拔出的脈象就會出現。順著肝臟的本性去舒展它、調理它,肝氣疏通、氣息平和,噁心嘔吐自然就會解除。

惡阻嘔吐,其因尺中脈搏,固以惡阻斷定,治以舒肝氣,順其性而謂之,則嘔自平矣。

聞於將尊堂丙午冬月心忽然如散而沉下,便不得睡,幾三月矣。召診,獨左關弱不能應指,予以為肝虛須補其母,當立春始安,用熟地為君,茯苓、棗仁、當歸、人參防風遠志佐之,服二十貼,至其而愈。子將問:心散不寐,以屬心經,何反以腎、肝藥見效?而言立春日始應,請為分疏。

白話文:

聽說尊貴的老母親在丙午年的冬天,突然心神渙散且往下沉,因此無法入睡,已持續了幾個月。診脈後,發現只有左關脈位較弱,無法按壓反應,我認為這是肝虛,須補腎,春天來臨時應該會痊癒。於是,採用熟地黃為君藥,茯苓、棗仁、當歸、人參、防風、遠志為臣藥。服用二十帖藥後,直到春天,才痊癒。

您將要問:心神渙散、失眠屬於心經的問題,為何反用腎、肝的藥物就能見效?而且說春天來臨才應驗,請為我詳細說明。

予曰:此得之脈也。經曰:肝不足則恐,恐則氣下。雖情志無恐懼,而氣象似之,據脈按證,肝虛無疑矣。因肝不足,先其令而疾作,補母生脾,待時而元氣乃復,豈得以心散。便屬心經,是非心散也,乃心見身中氣散之象耳,則散非病。設心臟病則病矣,又何能自見其散哉。

白話文:

我說:這個病是從脈象上看出來的。經典上說:肝臟虛弱就會感到恐懼,恐懼就會導致氣下行。儘管情緒並不存在恐懼,但是氣色卻像恐懼的樣子。根據脈象和症狀,肝臟虛弱是無疑的了。因此,由於肝臟虛弱,心臟先於它的指令而快速跳動。補養肝臟會生出脾氣,等待時機,元氣就會恢復,哪能因為心臟跳動就判斷為心臟病呢?心臟跳動並不表示就屬於心經病。它不是心臟病,而是心臟感受到了身體裡氣血流動的現象,所以心臟跳動並不等於疾病。如果真的是心臟病,那麼病症就會出現,又怎麼會自己感覺到心跳呢?

補母以益子,是隔二之治。言立春始愈,乃肝臟正氣旺而邪自退舍矣。

湯梅生病腹痛,痛則繞臍有形,甚至欲死。人皆謂生氣獨絕於內,似有不起之慮。予診之,關脈近尺有滑,拊之脹痛,氣羸頗乏精彩,因用枸杞為君,白芍、茯苓、肉桂、吳萸佐之,六劑痛止,服《瑞竹堂方》四制枸杞丸一料,竟愈。黎茂先舉問何疾,予曰:臍疝也。疝氣引陰,原無斯症,然疝考有形之痛而有所止之處,故字從山,不必定引陰也。

白話文:

湯梅生病了,肚子劇痛,疼痛繞著肚臍成一圈,痛得連命都快沒了。大家都說他體內的元氣快要斷絕了,恐怕活不成了。我給他診脈,尺脈靠近寸脈處有滑脈,按壓就會脹痛,氣色虛弱缺乏光澤。因此,我使用枸杞子為主藥,加上白芍、茯苓、肉桂、吳茱萸等藥材輔助治療。六劑藥後,疼痛就消失了。服用《瑞竹堂方》中的「四制枸杞丸」一劑後,湯梅的病終於痊癒了。

黎茂先問我他得了什麼病,我說:是臍疝。疝氣會引發陰症,本來不會有這種症狀,但疝氣發作時會產生有形狀的疼痛,而且會固定在某個部位,所以疝氣的「疝」字從「山」,並不一定是會引發陰症。

疝本厥陰肝疾;其狀若死,亦厥陰證,故用溫補肝藥,生氣自復,不致內絕。此案貪天之功,予為可作起死一則看也。

白話文:

疝氣是屬於厥陰肝經的疾病;如果疝氣的症狀像人死了,也是厥陰經的證候,所以用溫補肝臟的藥物,使人體生氣恢復,就不會內臟衰竭而死。這個案例本來可以救人於死,讓我看起來像做了一件起死回生的好事。

臍疝乃厥陰危險之候,治以溫補,是從根底而治也。

李姓,口舌生瘡,幾三年矣。脈浮細急數,按之空虛,而尺尤甚。用薛立齋腎虛火不歸經法,以加減八味丸料,二劑即愈。此案初試立齋先生法紀,其捷效如此,為近世高明之家獨出奇見、欲超出規矩繩墨之表,不知視立齋為何如?

白話文:

李姓患者,患有口腔潰瘍數年。脈象浮、細、急、數,按壓後空虛無力,尺脈尤其嚴重。我採用薛立齋提出的「腎虛火不歸經」的治療方法,加減八味丸的藥材,兩劑藥後痊癒。這是第一次試用立齋先生的治療方法,其效果如此顯著,可謂是當今醫術高明的大家獨門絕技。那些想要超越規矩法則的醫生,不知道你們把薛立齋看作何人?

永嘉何介甫文學,性沉靜,病脾數年,飲食少啖,精神萎悴,辛酉七月就診。兩關軟弱,不透於寸。用參、苓、歸、芍、陳皮、防風、甘草數十劑,至九月始歸、遂喜啖肥濃,數年之疾脫然。壬戌春,再過錢塘,攜美人蕉、佛桑花贈遺特盛,問曰:子疾有年,補脾、補腎,法非不詳,而未之效,君何從平易得之?予曰:君疾在肝,非脾、腎也。凡診病者,當窮其源,無為證惑。

白話文:

永嘉的何介甫先生,性情沉穩,患有脾病好幾年了,飲食很少,精神也很差,辛酉年的七月來求診。他的兩關脈搏虛弱,無法透達寸脈。我用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芍藥、陳皮、防風、甘草等藥材為他調理,開了數十劑藥,到了九月,他才開始感到好轉,開始喜歡吃油膩食物。過了好幾年,病情才徹底消失。壬戌年的春天,何先生再次來到杭州,帶了美人蕉和佛桑花送給我,並問道:「我的病已經很多年了,補脾、補腎的藥都用過了,但都沒有效果,你是怎麼輕易讓我康復的?」我說:「你的病在肝,而不是脾或腎。診病的時候,必須找到病根,不要被表面症狀所迷惑。」

如飲食少,雖關脾胃,其所以致脾病者何?故此自當審考。今君兩關脈弱不透於寸右,固脾虛明矣,而左則何應此。蓋脾體不足,而脾用不行也。何謂脾之用?肝也,星家取克我者為用神,脾體無肝木為之用,則氣血便不條暢,運化遲鈍,而脾轉困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飲食過少,雖然與脾胃有關,但怎麼會導致脾臟疾病呢?因此這一點應當仔細考究。現在你的兩關脈搏都比較虛弱,而且寸關脈的脈象達不到寸口脈,所以脾虛是明確的,而為什麼左關脈也如此呢?這是因為脾的本質不足,而脾的功能也運行不暢。什麼是脾的功能?肝臟就是脾的功能,星相學家認為,剋制自己的一方就是自己的用神,脾的本質沒有肝木來發揮作用,那麼氣血就不會運行通暢,運化就會遲緩,脾臟就會更加虛弱。

自秋令金肅,肝更不伸,予為補助肝木之氣,使之揚溢,則脾土伸舒,精神油然外發,雖不治脾,實所以治也,安用奇特之法哉!予正恐不能平易耳,平易之言,學之所未熊者,今請事斯語。

白話文:

自從秋天的肅殺之氣來臨,肝氣更加鬱結不暢。我認為應該扶助肝木之氣,使之暢達升發,這樣脾土之氣才能伸展舒暢,精神也就能煥發出來。雖然沒有直接治療脾臟,但實際上卻達到了治療的目的。何必再使用奇特的方法呢?我正是擔心無法講解得平易簡明。平易簡明的話語,正是學者們所欠缺的。現在我請您試著理解這番話。

名醫治病,必求其源而辨其脈,不為外證形勢所惑。補不足,損有餘,本經旨以立方。

吳叔顯上舍庚申三月生瘡,眼藥瘡愈,而喘急殊甚,十日不能就枕。予往診之,先用開肺發瘡,次用降氣補腎,斷其二日當瘡發,五日當足腫,六日當出水,十日可喘定、就睡。嗣後足牛二毒,三月始復。秋之日,下就國學讀書。次年七月,偶以傷風微熱,左三部脈唯隱隱見,飲大劑人參、歸、木、甘草,十帖脈方起,二十帖如常。十月再感,左脈更不如秋,但微熱,而起居如故也。

白話文:

吳叔顯在三月得了瘡,用藥後瘡好了,但是喘得很厲害,十天都無法睡覺。我去診治,先用藥打開肺部和發瘡,然後用藥下降氣和補腎。我判斷兩天內瘡會發出來,五天後腳會腫起來,六天後會流出水,十天後喘氣會平穩、可以睡覺。後來腳腫了兩個毒瘡,三個月的時間才康復。秋天時,他到國學讀書。第二年的七月,他偶爾因為傷風有點發熱,左邊的三部脈搏幾乎看不出來。我開了大劑量的中藥(人參、當歸、木瓜、甘草),吃了十帖脈搏才開始顯現,二十帖後脈搏就正常了。十月時,他再次受寒,左邊的脈搏比秋天更弱,不過發熱很輕微,起居也沒有受到影響。

三月就枕,七日頭痛如破。因告其兄,極道秋病之危,今若昏沉,決無生理,彼尚疑余言。九日,果微昏譫語;十二日,不識人;再七三,死。其族昆問曰:叔顯昨歲垂危,君言變證,歷歷如響,幸全生焉。今冬示微恙,果應君言而歿,其證、其因,為一為兩?答曰:叔顯骨氣天弱,腎精不全,其瘡亦從腎發焉;不知而用發散藥,元氣轉耗,瘡毒內逆於肺而喘。

白話文:

此人於三月躺下,七天後頭痛如裂。我去告訴他哥哥,強調秋天的病症很危險,現在如果昏沉,一定無法活下去。他哥哥還懷疑我的話。

到了九天,他果然神志微昏,語言錯亂;十二天後,不認識人了;再過七乘三,也就是二十一天,就去世了。

他的族兄弟問道:叔顯去年瀕臨死亡,您說會出現變證,說得非常詳細,幸運的是最後保住了性命。今年冬天他出現了微病,最後也應驗了您的話,他患的是一種病症還是兩種病症?

我回答道:叔顯的骨氣天生孱弱,腎精不足,他的瘡也從腎臟發出;(他)不知道,卻使用了發散藥物,導致元氣更加消耗,瘡毒反逆到肺部,才會喘息。

予用四逆散使太陰氣開,瘡遂外出;用六味料,使少陰納氣,息遂內勻,清升濁降,足腫生癰,病都外出,是以生也。今秋左脈不起,知元氣內索,不堪左旋矣。比起而再,戕賊之病,發於骨髓,所以腦痛,因之遂昏,乃內關之證,氣獨內絕,是以死也。論其根本,出皆於腎,是一非兩,不在證之輕重,為異同也。

白話文:

我用四逆散讓太陰之氣疏通,瘡口於是往外化膿;用六味料讓少陰之氣收斂,呼吸於是內部調和,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腳上的腫脹化膿,病症都發散於體外,所以得以存活。今年秋季,左邊的脈搏不起,我知道元氣已經內縮,無法再向左旋轉了。脈搏再三地不起,損傷摧殘的病症,從骨髓中發作,所以導致頭疼,繼而昏厥,這是內關部位的徵象,獨獨內部之氣斷絕,所以會死亡。追究病情的根本,都是源於腎臟,是一個病因而非兩個,不在於病情的輕重,區別在於不同之處。

此案辨治精詳,非深於《靈》、《素》之蘊,所不能道也。

少陰腎虛,元氣內索,是內關危證,生氣內絕,不治之症矣。

蜀富順孝廉阮太和諱士肅,病癘吳山下,召予診。披衣強坐,對語甚壯,神氣則內索也;身熱進退,舌胎黃而厚,蓋自吳門受寒,以肉羹為補,而對啜之,遂纏綿及月餘。用疏散輕劑,熱退,又復強啖,再熱,不能起坐。予時之富春,五日歸診之,譫妄呼笑、不識人已三日,形骨立,汗雨下,內熱特甚,而胸脅之熱,捫之烙手,第脈尚有神。予用人參八錢加四逆散中,一劑而譫妄定,三劑而熱邪清矣。

白話文:

四川富順縣的孝廉阮太和,名士肅,在吳山下得了時疫,請我去看診。他勉強穿上衣服坐著,說話聲很大,但精神看起來卻很疲憊;身體發熱時而退燒,舌頭上有厚厚的黃苔,這是因為他從吳門回來後受了寒,用肉羹進補,而且吃得太急,所以導致疾病纏綿一個多月。我用了疏散風熱的藥,他的熱退了,但又繼續大吃大喝,於是熱又復發,無法起身坐著。當時我人在富春縣,五天後纔回去看他,這時他已經胡言亂語、不認識人了,已經三天了。他的身體瘦骨嶙峋,汗流如雨,內熱嚴重,而胸腔脇肋的熱度,一摸上去就像燙手一樣,但他的脈搏卻仍有精神。我用了八錢人參加在四逆散中,一劑藥下去,胡言亂語就停止了,三劑藥後,熱邪就清除了。

自言其神魂窮天之上、極地之下,飛揚奇變,得太乙神符召之,始得返生。愈彌旬,方啜粥。病中自為之記別時間,藥狀。余謂此寒傷心氣,荏苒厥深,而湊於胸也。緣以不第南旋,病淹中道,骨肉之音,雖近實違;藥石之給,既缺且竭。心已傷矣,又反復再四,汗液多亡,內無主宰,熱遂入胸。

白話文:

他自稱他的魂魄遨遊於天際之上,深入地底之下,奇幻多變。得到太乙神符召喚他後,才得以返回人間。十天後,才開始喝粥。在生病期間,他親自記錄自己的疾病時間和服藥狀況。我認為這是寒氣損傷了他的心氣,日積月累,聚集在胸中。因為科舉不第,他南下返鄉,在途中染病耽擱。骨肉親情的呼喚,雖然距離不遠,但實際上卻相隔甚遠;藥物和治療的供給,既短缺又匱乏。他的心氣已經受傷,又反覆發作了多次,耗損了大量的汗液,體內缺乏主宰,熱氣便乘虛而入了胸中。

胸為心主之宮城,精神因而渙散,是以遊魂為變也。用四逆使熱外出,加人參俾神內凝,氣復邪散,是以生耳。

始由氣鬱不舒則傷肝,繼則強啖傷脾,是以精神煥散,遊魂為變。用四逆散退逐外熱,加參以益元氣。

富陽周婦、馬女、皆少年,水腫,肢體洪盛,臚腹膨脹,水道不通,飲食絕口,有以為疸者,為臌者,為氣者。予往診之,以藥不克濟,乃針足上,出水皆石余。次日脹小減,三日大減。足尚腫,又針之。令服八味丸,以溫其腎。期年皆孕,周善調護,子、母兩全;馬失調護,子、母俱斃。

白話文:

富陽的周姓婦人和小馬,都是年輕人,患了水腫,四肢腫脹得厲害,腹部鼓脹,小便不通,飲食不能嚥下。有人認為她們是得了黃疸,有人認為是臌脹(腹脹),還有說是氣引起的。我去診治,用藥物都不能緩解,於是便在足上針灸,放出了像石頭一樣的液體。第二天,腫脹就減輕了,第三天大有好轉。但腳仍然腫脹,我又針灸了一次,並讓她們服用八味丸,以溫暖腎臟。過了一年,兩人全都懷孕了。周姓婦人調護得當,母子均安;而小馬調護不當,母子都死了。

此蓋腎中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遂聚水而病作。飲食、湯藥用水,而不能導之,輾轉助長,乃致於此,非針去水,則菀陳之淤,何從而泄。水去腎衰,非溫補之則濁凝之陰,必致復聚,腎中之火大復。然周身之陽氣有蒂,天癸自行,生育可必。如流離之後、所宜愛養,得之則生聚,否斯待斃耳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腎臟裡的陽氣不足,陰氣過多,於是積聚了水分而發病。飲食、湯藥都用水分,但不能疏導它們,反而越積越多,才導致現在的狀況。如果不針灸去除水分,那麼會變成陳舊的瘀水,又怎麼能排泄出去呢?水分去除後,腎臟會虛弱,如果不溫補,那麼凝結的陰邪必定會再次積聚,腎中的火氣會重新旺盛起來。但是全身的陽氣有根基,天癸自然運行,繁衍生息就可以確定。就像漂泊後需要愛護養生,得到滋養就會生長繁衍,否則就只能等死了。

蓋腎中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遂聚水致病,是此病之源也,《內經》有聚水而成其類是也。

庚申臘月二十七夜,予患腹痛,惡寒,泄瀉,平旦且止,至暮復作,明日又止。至改元五日,肛左微痛。起因房室,意為腎泄,服四神丸一大劑,泄、痛竟止。早間肛左稍有核,其痛漸近尾閭,暮痛不可反側。次暮以水化熊膽塗之,立覺涼氣直上肺左,痛亦漸緩,略堪展轉。

白話文:

庚申年的臘月二十七日晚上,我 دچار腹痛、惡寒和泄瀉。到了天亮症狀才停止,但是到了傍晚又復發了。第二天症狀再次停止。到了改元後的第五天,我的肛門左側感到輕微疼痛。我認為這是房事導致的腎虛,於是服用了一大劑四神丸。腹瀉和疼痛都停止了。早上,肛門左側出現了一個小疙瘩,疼痛逐漸擴散到尾閭。到了傍晚,疼痛劇烈,讓我輾轉反側。第二天傍晚,我用水將熊膽化開塗抹在小疙瘩上。頓時感到一陣涼氣直衝左肺,疼痛也逐漸緩解,可以稍稍翻身了。

中夜吐痰,痰內見血一二點,辰時痔出白厚膿,竟可起坐。十一日早,與人多話,方櫛發,血從咳至,作意忍之,氣定且止,煎六味丸料服,亦以腎虛也。暮就枕,夜半睡覺,血即上湧如潮,喘聲如鋸,進童便及六味煎藥,氣稍定,才聞薑湯,氣觸鼻,血即隨湧,平旦始緩。

白話文:

半夜咳出痰液,痰中帶有少許血絲。早上,痔瘡脫出白色濃膿,可以勉強起身坐著。第十一號那天早上,話講多了,正要梳頭髮時,突然從喉嚨咳出血,故意忍住,等到氣息平穩後血就止住了。於是煮了六味丸服用,因為考慮到腎虛。傍晚躺在牀上,到了半夜睡著後,血又像潮水般湧上,喘息聲像鋸木頭一樣。服用童便和六味湯後,氣息才稍微平穩。剛聞到薑湯的香味,那股氣息才觸及鼻腔,血又隨之湧上,一直到天亮才緩和下來。

夜再發如前,凡假寐片響,背心蒸熱,醒即血來咽喉,如截斷,一湧盈掬,心急躁亂,欲多語言,聲一響而血洊至矣。十三早議,下莫敢應,至晚勢急,似無生理,乃用瀉心配血藥下之,不應。夜方大雪,點水成凍,用水調大黃末服,轉欲去衣被,啜芩、連苦藥如甘旨。至五更,強進清米飲、藥力忽轉,解黑糞瘀泥臭穢不可近,凡三次,血來之勢少平。

白話文:

到了晚上,病情再次發作,跟之前一樣。只要稍微打個盹兒,後背就會發熱,醒來後喉嚨就有血湧上來,好像要把喉嚨截斷似的,一湧而出能盛滿一捧,心跳得很快,心情煩躁不安,很想多說話,一說話血就跟著上來了。十三日早上會診,大家都不敢貿然下藥。到了晚上,病情加重,好像沒有生機了,於是用了瀉心臟補血的藥方,但是沒有效果。夜裡下起了大雪,水滴到地上立刻結冰,於是用水調了大黃末服用,患者覺得全身發熱想脫掉衣服,喝苦味的黃芩、連翹湯藥像喝甘泉一樣。到了五更天,強迫患者喝了清米湯,藥效突然發揮作用,排出黑色的糞便,夾雜著臭穢的淤泥,一共排了三次,血湧上來的勢頭才稍微平息。

十五寅時交立春。建寧老蓮煎濃湯,呷之甚美,少間足心汗出,次手心出,次背心蒸蒸欲出,一日安和。至暮,以多語言,吐鮮血數口,頤兒引仲景義,以赤小豆連翹合瀉心方法服之,覺上身氣即開,臍以下不動而悶,汗出似前者,三日血亦漸減,二十外,大便自解如青泥,次解如鐵彈者二三枚,血方淨盡。嗟、嗟!未解之前,幾至不免,汗出之後,始有生機。

白話文:

正月十五日凌晨寅時,立春。建寧的老和尚熬了一碗濃湯,我喝了感覺很舒服。不一會兒,我的腳心開始出汗,接著是手心,然後後背也蒸騰出汗,持續一整天。到了傍晚,因為說了很多話,我吐了幾口鮮血。老和尚引用仲景的理論,用赤小豆和連翹結合瀉心法讓我服用,我頓覺上身的氣順暢了,但肚臍以下悶悶不舒,汗還是像以前一樣出。三天後,血量逐漸減少;二十天後,大便自動解出,像青泥一樣。接著解出兩三枚像鐵彈一樣的硬塊,這時血已經完全止住了。唉!要是沒有及時解出這些東西,我恐怕難逃一劫。出汗後,我纔有了生機。

追思病發之由,十足曾暴怒,頓足叫呼,氣喘如食頃。臘月十七,圍爐露坐大半夜,指爪朝來盡折,方旬遂病。蓋自十月,便不能構思,看書亦不深入,近覺神思昏瞀者,浹旬病乃大重。余作醫二十年,治吐血證眾,往往起其危疑。

白話文:

回顧我發病的原因,是前一陣子過於憤怒,氣得跺腳大叫,氣喘得像快窒息一樣。臘月十七日那天晚上,圍著爐火烤得太久,早上醒來發現手指甲都斷了,這時才開始生病。從十月開始,我就感到思維遲鈍,讀書也無法專注,最近覺得精神恍惚,半個月後病情就嚴重了。我從醫二十年,治療吐血的病人很多,通常都能幫他們解除危機。

及自罹此,便無主腦,如因房室起病,泄瀉在夜,服四神而病已,益信為腎虛不疑,豈知服四神、六味,反為助長,以致病甚(起病始由暴怒氣鬱,凝其血脈;繼因夜坐受寒,加以爐火外燔,是以寒氣愈凝,血液受焚,留瘀之源也。必用逐瘀,折其銳氣以除病根,為探本之治。

白話文:

從得了這個病(腰痛)以來,就沒有了主見。如果因為房事過度而引起這個病,晚上就會腹瀉,服用四神丸後症狀好轉,就更加堅信是腎虛。哪知道服用四神丸、六味地黃丸後,反而病情加重了。(這個病的起源是由於暴怒導致氣鬱,堵塞了經絡;接著又因為晚上久坐受寒,再加上火爐烘烤,所以寒氣越來越聚集,血液受到灼傷,就形成了血瘀的根源。必須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消除血瘀,根除病根,纔是治本的方法。)

致禍之因,實為四神、六味之遺患耳,所以用藥不能偏執一經而論)。若非偶中仲景方法,死不免矣。原余之疾,本於寒傷陰分,而寒水之氣,當乘心火,陰分之邪,宜應迫血。用補腎、血劑,偏助寒氣,愈凝血液,火故暴焚,血留轉瘀也。立春陰分汗出,勢自然解,瘀穢下盡,血方始清。

白話文:

疾病的根源,就是內臟功能失調和飲食不節造成的。所以用藥不能偏執於某一個類別。要不是偶爾採用了仲景的方法,我大概死定了。我原本的疾病,起因於寒氣傷及陰分,寒水之氣自然會攻擊心火,而陰分的邪氣,應該會壓迫血液。使用補腎、補血的藥物,卻偏向助長寒氣,反而凝結了血液,導致火氣猛烈燃燒,血液鬱結不暢。春天到了,陰分開始出汗,情況自然會緩解,淤積的毒素全部排出後,血液才會開始清澈。

初以微寒,竟成大禍,用藥之難慣見,且誤如臟毒之疼痛,吐血之喘急,須認其原從寒生。但當未解時,縱有人指出其端倪,恐自亦不信也,而況不知醫者乎!故審疾處方,不可執定規矩。今人知其吐血,便用止血、行血、順氣、降氣種種方法,豈非妙理,若不深中肯綮,反成毒害,慎之、慎之!

白話文:

最初只是輕微的寒氣,最終卻釀成大禍。用藥上的困難經常可見,而且誤認為是臟腑毒傷的疼痛、吐血的急喘,必須辨識出它們的根源都是寒氣所致。但是在病情沒有緩解時,就算有人指出其症狀緣由,恐怕患者自己也不會相信,更何況是不懂醫術的人呢!因此,在診斷病情並開立處方時,不能拘泥於既定的規矩。現在的人知道自己吐血,就使用止血、活血、理氣、降氣種種方法,難道不是妙法嗎?但是如果不切中病根,反而會變成毒害,一定要謹慎、謹慎!

病愈四十日,方能策杖,盤躄室中。出寄素芝禪室,靜言思之,殊自可愧,簡出成案,用供博採。

按成,客讀之,難曰:吐血之因,起自於寒,容或有之;血湧之狀,以為非火,實難深信。且水之與火,不可同語,主何說以通之?余曰:人生氣交中,平時惟一太極,內含陰陽五行之妙,不可得見其端倪。病則偏而動,陰陽五行,自相摩蕩,如止水之風,自有波瀾也。設若受寒,即見寒之氣象,便是波瀾內撼其機,變現傾移往復之相,所謂一而二矣。

白話文:

阿成唸到這段話,疑惑地問道:「吐血的原因起於寒氣,這說法情有可原;但是血湧上來的現象,如果說是因為內熱火氣,我實在難以置信。而且水與火根本不同,怎麼說得通呢?」

我回答說:「人的氣息在身體中交互運行,平時只有一個太極,內含陰陽五行的神妙,無法窺見它的究竟。一旦生病,太極就會偏斜而運動,陰陽五行便開始互相激盪,就像平靜的水面起了風,自然會產生波浪。如果受了寒氣,就會顯現出寒氣的象徵,就像波浪內部撼動了機關,產生往復傾移的現象,這是從一變成二的道理。

故人傷於寒,則為病熱,熱則火反病也。受一分寒,倒見一分火,寒則十分,則火有十分者,勢也,理也。吐血固為火象,其所以然,實寒氣抑之、鼓之,而火始有力,病之本源不在於火,而在於寒,明矣!豈得竟以象火而歸重於火耶。治病必求於本,必審於內,毋以形似害其義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受到寒氣傷害,就會變成發熱的疾病。發熱是由於寒氣激發了火氣,寒氣越多,火氣就越大。這是自然規律。

吐血雖然看起來像是火熱的症狀,但實際上是由於寒氣壓抑和推動導致的,火氣才能發作。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寒氣,而不是火氣。

因此,不能只根據現象就認為疾病是火熱的,而忽略了寒氣纔是根本原因。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,看清內部原因,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。

客問:傷寒當分六經,君之吐血,屬之何經?曰:寒者,冬時之令也。人病因此先動氣化,余病在氣化中,論之不入經也。入經便有定位,便可標法、指示,自是傷寒一家,宜應別論。余初冬怒甚,便當動血,雖不嘔出,血奚其清;而寒復傷榮,藥偏補腎,其滔天驚人者,勢使然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提問:傷寒應該根據六經分類,您的吐血屬於哪一經?

醫師回答:寒冷是冬季的特性。人因為寒冷而生病,首先會影響氣的運化,其他病症會在氣化過程中產生。這種情況不能用經絡來論斷。如果用經絡來論斷,就會有固定的位置,就可以制定治療方法和指導用藥。這顯然是屬於傷寒的一種,應該另行討論。我入冬時大發脾氣,就應該會動血。雖然沒有嘔吐出來,但血的顏色卻很清澈;而寒冷又損傷了榮氣,用藥偏重於補腎,其勢不可擋令人驚恐,這是自然的結果。

客問:設以為寒,何不發散,而以苦寒下之實有,似乎治火矣;又用赤小豆、連翹者何義?啜蓮肉湯而得汗者,又何故也?曰:寒之害人,當分陰陽、表裡。余受寒於夜,奪濁其血,故邪湊其陰,而陰屬有形之榮,所處深密,非表病之當發散者也。寒凝火鬱,理必炎上,非苦寒之味,從火之性而使之降,其熱未可服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詢問:既然您認為這是寒症,為什麼不發散寒氣,反而用苦寒之藥往下瀉?這看起來像是治療熱症;另外,使用赤小豆和連翹是什麼用意?喝蓮藕湯出汗又是怎麼回事?

回答:寒邪對人體的危害,應區分陰陽表裡。我是在夜晚受寒,寒邪奪走了渾濁的血氣,所以邪氣聚集在陰分,而陰分屬有形的血脈,所在位置較深,並不屬於表證,不適合用發散的方法治療。寒邪凝結,火熱鬱結,按理說會上炎,非要用苦寒之味,順著火熱的性質使之下降,火熱還不能立刻消退。

火熱鬱勃,勢雖燎炎,原從制抑所生,須作不足論之。仲景云:心氣不足,吐血、衄血者,瀉心湯主之。瀉心者,瀉血分有餘之邪,使之相平乎不足之氣也。心有不足,血無所主,兼併奪蓄之瘀,郁遏盛甚,而致暴焚,載血上行,倉皇洊妄,非下有形,安克效哉!顧苦寒下法,似乎降火,不知火之成患,政在不得上炎。

白話文:

身體裡有旺盛的熱火在亂竄,勢頭像野火燎原一樣猛烈,但其實是壓制和抑制所造成的,所以應該把它當成一種不足的狀態來治療。張仲景提到:如果心氣不足,就會吐血或流鼻血,可以使用瀉心湯來治療。瀉心湯的作用是清除血分中多餘的邪氣,讓它和不足的心氣達成平衡。如果心氣不足的話,血液就會失去依附,瘀血就會乘虛而入,鬱積阻塞越來越嚴重,最後導致猛烈的發作,讓血液上衝,倉促妄動。如果不使用能淨下有形之物的藥物,怎麼能達到治療的效果呢?但是,使用寒涼的瀉下療法,雖然看似能降火,卻忽略了火之所以形成病患,是因為它無法向上發散。

有形能去火空,斯發心氣無虞,不足之從來,實在堅凝閉密之寒,火得疏通,安問堅凝閉密者乎?則奚為治火,實散寒也。其用連翹之易散,假赤豆之色同,皆欲心氣之開,自無堅凝之害。至若蓮得夏氣之英華,子中復含甲,用透心之端倪者。心氣偏鬱於陰,透之還從陰出,又汗為心液,而從手足陰分外發,則蓮子之用,若神助焉(其發明原理處,精透極矣)。

白話文:

當形體去除火氣空虛,心氣自然無恙。過往火氣不足的問題,其實是源於寒氣的堅凝閉塞。當火氣得以疏通,堅凝閉塞的問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。因此,治療火氣的方法,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散寒。使用連翹的易散之性,以及赤豆的顏色相輔,都是為了打開心氣,以消除堅凝的禍害。至於蓮子,得益於夏季的精華,子裡面又含有硬殼,用它來暢通心氣的奧妙之處就在於此。心氣偏鬱於陰,暢通的方法就是從陰處而出。此外,汗水是心液,從手足陰分外發,因此蓮子的妙用,就好像神靈幫助一般(說明其原理的地方,十分精闢細緻)。

客問:四神一劑而泄、痛止,六味數進而喘急平,已見成效,何得以為助長也?曰:余疾之來,始於盛怒,成於受寒,發於房室。三因較之,二分有餘,一分不足。今以四神之堅固,六味之填塞,則腎平矣。而寒水合德,嚴凝甚深,抑火燔焫,非無所自;且藥石之力量,氣血之轉移,只在毫芒之間,可輕試耶?助長之言,識法自懼耳。

白話文:

病人問:服用了四神湯後腹瀉、疼痛就止住了,服用了六味地黃丸後喘急就減輕了,已經看到效果了,為什麼還會說會助長病情呢?

醫生答:你的病最初是因為生氣過度造成的,後來受了寒氣加重,又因為房事過度而發作。這三個原因中,前兩個原因佔了兩分多,後一個原因佔一分少。現在用四神湯來固腎,六味地黃丸來滋補腎氣,腎氣是平穩了。但是寒邪和水氣相合,阻塞凝滯得很嚴重,火氣被壓抑,炎症就無法消除;而且藥物的效力、氣血的運行都微妙得很,可以輕易嘗試嗎?說助長病情,是明白規律後自然會產生擔憂啊。

客問:睡覺火湧,源從何出?此從胃溢出,雖有咳喘,非關肺也。若自喉來,為真臟證,斷無生理矣。曰,胃經雖多氣多血,吐時盛甚,中有幾何能若是耶。蓋此從胃出,非胃中來。第自暴怒傷肝,血藏之機不無沸擾,況是冬時閉藏不密,浸至於寒,榮遂大沮,周身之血,不凝而濁矣。人臥血歸平和,肝乃納之,今其濁矣,遂會流於胃海,醒時生氣上升,乘之汛濫滿出耳。

白話文:

病人問道:睡覺時出現火熱感,這是從哪裡來的?

醫生回答:這是從胃部溢出來的。雖然有咳嗽和喘息,但並不是肺部的問題。如果火熱感來自喉嚨,那就是真臟病症,不會有生理原因。

胃經雖然氣血旺盛,但嘔吐時氣血也會大量流失,胃中能溢出這麼多氣血嗎?實際上,火熱感不是從胃中產生,而是從其他地方來的。

這是因為暴怒傷肝,導致血庫沸騰。再加上冬天收藏不嚴密,慢慢被寒氣侵襲,氣血就受到抑制,全身血液不再凝固而變得渾濁。

人臥牀時,血液會回歸平和,被肝臟吸收。但現在血液渾濁了,就會流入胃部。醒來後,生氣上升,就會帶著渾濁的血液大量溢出。

客曰:聞姜便吐,亦生氣之升乎?曰:血流在胃,緩因藥力,姜氣辛烈,觸彼將來之勢,遂復湧起,無足怪者。

客曰:未吐血時,先見神昏者何故?曰:此蓄血之徵也。血在上則喜忘,在下則如狂昏,正喜忘之別稱,躁妄如狂之氣象也。心主血,又主神,血無主則妄動,神無主而狂與忘隨之矣。

白話文:

病人問:在吐血前,為什麼會先出現神志昏迷的情況?

醫生答:這是因為體內蓄積了血液的徵兆。血液在上部(靠近頭部)時,會導致健忘;血液在下部(靠近身體下部)時,會導致如狂人般的昏迷。健忘就是狂妄的別稱,狂妄如狂人般的氣象。

心臟主導血液,也主導神智。血液沒有主導就會胡亂運動,神智沒有主導就會出現狂妄和健忘。

客曰:心氣不足,與脈合否?曰:從病以來,脈氣弦弱,獨左寸不透,正氣不足之徵;而弦則肝之變動、為寒外束之象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說:我的心氣虧虛,和我的脈象相符嗎?

醫生回答:從您生病以來,您的脈氣一直是弦而弱的,只有左寸脈不通透,這是正氣不足的徵兆;而脈弦又表示肝氣發生了變化,是因為寒氣在外束縛造成的。

客曰:吐血之因於寒,義有三;隅之反,則風、暑、燥、濕四氣亦可例之否?曰: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,氣一而已。因時之化,則有六者之別,實五氣耳,謂之同品。可以因寒,自然四氣亦可例之矣。然亦可以推深而論。如吐血,病之一證也,則凡可以證稱者,皆當用五氣貫之,此則萬病之肯綮也。

白話文:

客人問:中醫認為吐血是由於寒邪引起的,有三個原因。那麼,反過來推論,風、暑、燥、濕這四種邪氣也能夠引起吐血嗎?

我回答:在天地之間,萬物之中,氣只一種。隨著季節變化,氣分化為六種不同的類型,實際上只有五種氣,也就是我們稱為「同品」的氣。因此,可以因為寒邪引起吐血,自然地,其他四種邪氣也能夠引起吐血。

然而,我們也可以深入推論。比如吐血,是一種疾病的表現。那麼,凡是能夠作為疾病表現的東西,都應當用五種氣來貫通理解。這纔是治療所有疾病的關鍵所在。

客曰:病若亟時,脈已散亂,當主何者用藥?曰:此當據證,不必脈也。方此之際,生死在指顧中,如兩軍相敵,非此則彼,余在主將,有膽力以持之耳。念昔曾治一通家子,暮方吐血,心煩目眩,眷屬環繞,驚惶擾亂,余乃遣其眷屬,一手扶掖,一手與藥。久之自煩而運,乃按膽隱忍,堅持不失,俟自安定,再與調護,遂得轉危為安。

白話文:

病人病情危急時,脈象已經混亂,應該以什麼為依據用藥?

回答:這種情況下,應該根據症狀,不必拘泥於脈象。危急時刻,生死之間,就像兩軍交戰,一方勝則一方敗。我作為主治醫師,要有膽略堅定地施治。

我記得曾經治療過一位親戚家的孩子,傍晚時分突然吐血,心煩目眩,家屬圍繞著他,驚慌失措。我讓家屬扶著他,一手給他餵藥。過了好一會兒,他才從煩躁中緩和下來,按住膽部,忍著痛堅持不鬆懈,等到他情緒穩定後,再給他調養,最終轉危為安。

可見主之者,須要大有力量,拼身嚮往,病者方有依怙。若不按膽、不耐性,顧己身不顧人命,呼吸之間,便分生死,安可忽諸!

白話文:

由此可知,負責主治的人,必須擁有強大的力量,專心致志地投入,病人才能夠依靠。如果膽量不足、耐心不夠,只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別人的性命,那麼在呼吸之間,便會決定生死,怎麼能忽視呢!

按膽隱忍,堅持不失,是救危之至言。古醫治病,痌瘝在抱,拚身嚮往,遂可轉危而安。近世之醫,雖負盛名,偶遇症象稍危,即棄而不顧,畏首畏尾,自己保名,不肯擔任絲毫。若是者存心太忍,豈與寇盜何異者哉。

白話文:

沉著應對膽量,堅守原則不放棄,是化解危機的至理名言。古代醫生在治療疾病時,即使病情危重,也會全力以赴,爭取患者的康復。而近世的醫生,即使名聲再大,一旦遇到病情稍有危重,就會棄之不管,畏首畏尾,只顧保全自己的名聲,不肯承擔一絲一毫的責任。這種人存心太過忍讓,難道和強盜小偷有什麼區別嗎?

按:盧不遠先生所著各種,其語多另出新義,茲編亦系抄藏秘本,恐湮沒失傳,特附錄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