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2)

1. 論人參

近世用人參者,往往反有殺人之害。富貴之家,以此為補元氣之妙藥,其身欲壑太過,藉參補養,每見危殆者,乃不明當用不當用之過也,況雜入溫補劑中,則尤謬矣。世人僅知用參之補,而不知行氣,徒形壅塞,不能流通矣。余用參一錢,必加陳皮一分,取效敏捷,參看治驗錄,即知其用法。

按:《主治要訣》謂:人參之用有三:補氣也,止渴也,生津也。補氣不必言,何為生津而止渴?蓋脾氣輸於肺,肺氣下降,津液乃生,猶蒸物然,熱氣熏蒸,旋即成液,故氣不足則渴,補其氣則津生而渴自止矣。能消痰、變酸水者,脾氣不足,不能運化精微,故蓄而為飲,以人參補之,治其本也。

療腸中冷者,氣為陽,陽虛則內寒,而人參補氣也。止腹痛者,補裡虛之效也。破堅積者,養正氣,積自除也。止燥煩、治夢紛紛者,本經安,精神定,魂魄之功也。又人參助肺氣,何謂能治喘嗽?人參實元氣,何為能治逆滿?此蓋為因虛而致者。言正氣奪而用之,則為補虛;邪氣盛而用之,則為實實,要在精審而已。

故潔古又云喘嗽勿用,戒實實也。余治一人喘嗽,服瀉肺藥,益甚;投以人參,一服而止,非謂喘嗽概不可用人參也。胸脅逆滿,反胃吐逆,邪氣方盛固不可用人參;然傷寒、雜病下後亡陰,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,而致心下痞者,用導氣之藥,則痞益甚,須用人參補之。故仲景治胸痹,以人參湯主之,若實者,則宜枳實薤白桂枝湯也。

胃虛穀氣不行,胸中閉塞而下區者,用辛藥瀉之,則嘔益甚,惟宜益胃,揚穀氣而已。故胃反嘔吐,小半夏湯不愈者,服大半夏湯與人參立愈。此仲景要訣也。今人不察病之虛實,不諳藥之補瀉,一遇喘滿、嘔逆之症,便謂有餘,雜以破氣之藥投之,妄言氣無補法,遂視人參若堇、鴆然,而病人亦遂束手待斃而無憾,可勝嘆哉!三複經文,不覺覙縷。

白話文:

論人參

現代人使用人參,往往反而造成致命的危害。富貴人家,視人參為補益元氣的靈丹妙藥,但因他們本身慾望過盛,藉由人參來滋補,反而經常導致危險的境地,這都是不懂得人參該用與不該用的緣故,更何況若將人參混雜在溫補的藥方中,那就更是錯誤了。世人只知道人參的補益功效,卻不知道它也要配合行氣,單純只補而不通暢氣血,反而會造成壅塞不通。我用人參一錢,必定加入陳皮一分,這樣才能快速見效,詳見《參看治驗錄》,即可明白我的用法。

《主治要訣》記載:人參的功用有三:補氣、止渴、生津。補氣自不必多說,何以人參能生津止渴呢?因為脾胃之氣輸送到肺部,肺氣下降,津液才能生成,如同蒸煮食物一般,熱氣蒸騰,就會產生液體,所以氣不足就會口渴,補益元氣,津液自然生成,口渴也就自然止住了。人參還能治療痰飲、酸水,這是因為脾氣不足,無法運化精微物質,所以停積在體內形成飲邪,用人參補益脾氣,就能治本。

治療腸胃冰冷,是因為氣屬陽,陽氣虛弱就會內寒,而人參能補益陽氣。人參能止腹痛,是因其能補益臟腑虛弱。人參能破除堅積,是因為它能滋養正氣,使積滯自然消除。人參能治療燥煩、夢多,是因為它能安定心神,使精神安定,魂魄安寧。此外,人參還能助益肺氣,所以能治療咳嗽氣喘;人參能補益元氣,所以能治療胸悶逆滿。這些都是因為虛弱而導致的病症。如果正氣衰弱而使用人參,就是補虛;如果邪氣盛而使用人參,反而會加重病情,關鍵在於精準的判斷。

潔古也曾說過咳嗽氣喘不宜用人參,這是告誡人們要避免因人參而導致病情加重。我曾治療一位咳嗽氣喘的病人,使用瀉肺的藥物,病情反而加重;改用人參,一服藥就見效。這並不是說咳嗽氣喘絕對不能用人參。胸脅逆滿、反胃嘔吐,邪氣正盛時,確實不宜使用人參;但是傷寒、雜病之後,陰氣虧損,胸中之氣因虛弱而下陷到心臟部位,導致心下痞滿,如果使用導氣的藥物,痞滿反而會加重,這時就需要用人參來補益。所以,張仲景治療胸痹,常用人參湯為主方,如果病情屬實證,則應該使用枳實薤白桂枝湯。

胃氣虛弱,穀氣不能運行,胸中閉塞,下腹部不適,如果使用辛辣的藥物瀉下,嘔吐反而會加重,這時就應該滋補胃氣,提升穀氣的運行。所以,胃反嘔吐,小半夏湯治療無效的,服用大半夏湯加人參就能痊癒。這是張仲景的要訣。現在的人不懂得辨別病情的虛實,也不懂藥物的補瀉作用,一遇到喘滿、嘔逆的症狀,就認為是實證,便使用破氣的藥物,妄言氣無補法,於是把人參視同毒藥一般,病人也就只能束手待斃,令人惋惜!反覆研讀經典,才發現其中的奧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