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肯堂醫論》~ 卷下 (7)
卷下 (7)
1. 婦科驗方
予曰:此得之脈也。經曰:肝不足則恐,恐則氣下。雖情志無恐懼,而氣象似之,據脈按證,肝虛無疑矣。因肝不足,先其令而疾作,補母生脾,待時而元氣乃復,豈得以心散。便屬心經,是非心散也,乃心見身中氣散之象耳,則散非病。設心臟病則病矣,又何能自見其散哉。
補母以益子,是隔二之治。言立春始愈,乃肝臟正氣旺而邪自退舍矣。
湯梅生病腹痛,痛則繞臍有形,甚至欲死。人皆謂生氣獨絕於內,似有不起之慮。予診之,關脈近尺有滑,拊之脹痛,氣羸頗乏精彩,因用枸杞為君,白芍、茯苓、肉桂、吳萸佐之,六劑痛止,服《瑞竹堂方》四制枸杞丸一料,竟愈。黎茂先舉問何疾,予曰:臍疝也。疝氣引陰,原無斯症,然疝考有形之痛而有所止之處,故字從山,不必定引陰也。
疝本厥陰肝疾;其狀若死,亦厥陰證,故用溫補肝藥,生氣自復,不致內絕。此案貪天之功,予為可作起死一則看也。
臍疝乃厥陰危險之候,治以溫補,是從根底而治也。
李姓,口舌生瘡,幾三年矣。脈浮細急數,按之空虛,而尺尤甚。用薛立齋腎虛火不歸經法,以加減八味丸料,二劑即愈。此案初試立齋先生法紀,其捷效如此,為近世高明之家獨出奇見、欲超出規矩繩墨之表,不知視立齋為何如?
永嘉何介甫文學,性沉靜,病脾數年,飲食少啖,精神萎悴,辛酉七月就診。兩關軟弱,不透於寸。用參、苓、歸、芍、陳皮、防風、甘草數十劑,至九月始歸、遂喜啖肥濃,數年之疾脫然。壬戌春,再過錢塘,攜美人蕉、佛桑花贈遺特盛,問曰:子疾有年,補脾、補腎,法非不詳,而未之效,君何從平易得之?予曰:君疾在肝,非脾、腎也。凡診病者,當窮其源,無為證惑。
如飲食少,雖關脾胃,其所以致脾病者何?故此自當審考。今君兩關脈弱不透於寸右,固脾虛明矣,而左則何應此。蓋脾體不足,而脾用不行也。何謂脾之用?肝也,星家取克我者為用神,脾體無肝木為之用,則氣血便不條暢,運化遲鈍,而脾轉困矣。
自秋令金肅,肝更不伸,予為補助肝木之氣,使之揚溢,則脾土伸舒,精神油然外發,雖不治脾,實所以治也,安用奇特之法哉!予正恐不能平易耳,平易之言,學之所未熊者,今請事斯語。
名醫治病,必求其源而辨其脈,不為外證形勢所惑。補不足,損有餘,本經旨以立方。
吳叔顯上舍庚申三月生瘡,眼藥瘡愈,而喘急殊甚,十日不能就枕。予往診之,先用開肺發瘡,次用降氣補腎,斷其二日當瘡發,五日當足腫,六日當出水,十日可喘定、就睡。嗣後足牛二毒,三月始復。秋之日,下就國學讀書。次年七月,偶以傷風微熱,左三部脈唯隱隱見,飲大劑人參、歸、木、甘草,十帖脈方起,二十帖如常。十月再感,左脈更不如秋,但微熱,而起居如故也。
白話文:
婦科驗方
我說:這病是因脈象而得的。經書上說:肝氣不足則會恐懼,恐懼則氣機下陷。雖然患者並無恐懼的情緒,但氣象卻類似恐懼,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,肝虛無疑。因為肝氣不足,所以疾病突然發作,應先補益肝臟(母),以生養脾臟(子),待時機成熟,元氣自然恢復,怎能用散氣的方法治療呢? 所謂「心散」,並不是指心臟有病散亂,而是指心臟感受到體內氣機散亂的現象而已,所以「散」並非真正的病症。如果真的是心臟病,那患者又怎能自己察覺到氣機散亂呢?
補益母臟(肝)以滋養子臟(脾),這是間接治療的方法。說到立春時才痊癒,是因為肝臟的正氣旺盛,邪氣自然退去。
湯梅生患病,腹部疼痛,疼痛繞臍而有形,甚至痛到快要死了。大家都認為是體內元氣獨絕,似乎性命不保。我診脈,發現關脈靠近尺脈處有滑脈,按壓則脹痛,氣息虛弱,面色萎黃,於是使用枸杞為君藥,白芍、茯苓、肉桂、吳萸為佐藥,六劑藥後疼痛止息,再服用《瑞竹堂方》中四制枸杞丸一料,病症徹底痊癒。黎茂先先生詢問是什麼病,我說:是臍疝。疝氣通常會牽引到陰部,這個病症並非一定如此,但疝氣的疼痛是有形的,且有疼痛的部位,所以疝字從山,並非一定牽引到陰部。
疝氣本是厥陰肝經的疾病;其症狀如同快要死去,也是厥陰的證候,所以用溫補肝藥,元氣自然恢復,不至於內絕。這個病例是挽救生命的好例子,可以作為起死回生的案例來參考。
臍疝是厥陰經危險的徵兆,治療要溫補,這是從根本治療的方法。
李姓患者,口舌生瘡,已經三年了。脈象浮細急數,按壓則空虛,尺脈尤其明顯。我採用薛立齋先生治療腎虛火不歸經的方法,加減八味丸的藥方,兩劑藥就痊癒了。這個病例是我第一次嘗試薛立齋先生的療法,其療效如此迅速,是近世醫家中高明之人的獨特見解,想要超越規矩法度,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薛立齋的醫術呢?
永嘉的何介甫先生,性情沉靜,脾胃病已經好幾年了,飲食減少,精神萎靡,辛酉年七月來就診。兩關脈(左右寸關脈)軟弱,脈氣不通於寸脈。我用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、甘草等藥物數十劑,到九月才痊癒,於是開始喜歡吃肥膩的食物,多年的疾病竟然痊癒了。壬戌年春天,他又來到錢塘,帶來了美人蕉、佛桑花作為禮物,並問道:我的疾病多年,補脾、補腎,方法也不算不對,但卻沒有效果,您是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治癒的呢?我說:您的疾病在肝,不在脾、腎。凡是診斷疾病,都應該追究其根源,不要被表面症狀所迷惑。
例如飲食減少,雖然關乎脾胃,但導致脾胃疾病的原因是什麼呢?所以這一點應該仔細考慮。現在您的左右關脈軟弱不通於寸脈,固然是脾虛的明顯表現,但左關脈為何也會如此呢?這是因為脾的本體不足,而脾的功能不能正常運作。什麼是脾的功能呢?是肝,星象學中將克我的作為用神,脾的本體沒有肝木作為其功能,則氣血就不通暢,運化遲鈍,脾的功能就更加衰弱了。
從秋季金氣肅殺開始,肝氣更無法舒展,我用藥幫助肝木之氣,使其舒展揚溢,則脾土就能舒暢,精神自然煥發,雖然沒有直接治療脾臟,但實際上卻治癒了脾臟,何必用奇特的療法呢!我反而擔心自己不能用簡單的方法治療,簡單易懂的治療方法,是學醫者尚未完全掌握的,現在請大家學習這個道理。
名醫治病,必定追究其根源並辨別脈象,不被外在症狀所迷惑。補益不足,瀉去有餘,這是《內經》立方的根本原則。
吳叔顯先生,庚申年三月生瘡,用眼藥治好了瘡,卻出現喘息急促的症狀,十天都不能睡覺。我去診治,先用藥物疏通肺氣,使瘡瘍發出來,然後再用藥物降氣補腎,我預測兩天後瘡瘍會發作,五天後腳會腫,六天後會流出膿水,十天後喘息會停止,可以睡覺了。後來又出現了足部牛皮癬,三個月後才恢復。秋季時,他去國學讀書。第二年七月,偶然感冒發熱,左三部脈(左寸、關、尺)非常微弱,我給他服用大量的人參、當歸、熟地黃、甘草,十帖藥後脈象開始恢復,二十帖藥後脈象恢復正常。十月再次感冒,左脈比秋季時更弱,只是發熱,但起居如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