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溯洄集》~ 亢則害承乃制論 (1)
亢則害承乃制論 (1)
1. 亢則害承乃制論
予讀《內經·六微旨論》,至於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,喟然嘆曰:「至矣哉!其造化之樞紐乎!」王太僕發之於前,劉河間闡之於後,聖人之蘊,殆靡遺矣。然學者尚不能釋然,得不猶有未悉之旨也歟?
謹按《內經》:帝曰:「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?」岐伯曰:「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。君火之右,退行一步,相火治之;復行一步,土氣治之;復行一步,金氣治之;復行一步,水氣治之;復行一步,木氣治之;復行一步,君火治之。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;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;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;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;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;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」帝曰:「何也?」岐伯曰:「亢則害,承乃制;制生則化,外列盛衰;害則敗亂,生化大病。」
嘗觀夫陰陽五行之在天地間也: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;強者折之,弱者濟之。蓋莫或使然,而自不能不然也。不如是,則高者愈高,下者愈下,強者愈強,弱者愈弱,而乖亂之政日以極矣,天地其能位乎?
雖然,高也、下也、弱與強也,亦莫或使然,而自不能不然也。故易也者,造化之不可常也。惟其不可常,故神化莫能以測;莫測,故不息也;可常則息矣。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者,其莫或使然,而自不能不然者歟?
夫太僕、河間已發揮者,茲不贅及;其未悉之旨,請推而陳之。
夫自「顯明之右,止君火治之」十五句,言六節所治之位也;自「相火之下,止陰精承之」十二句,言地理之應乎歲氣也。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二句,言抑其過也;「制生則化,止生化大病」四句,言有制之常,與無制之變也。
承猶隨也,然不言隨而曰承者,以其下言之,則有上奉之象,故曰承。雖謂之承,而有防之之義存焉。亢者,過極也;害者,害物也;制者,克勝之也。然所承也其不亢,則隨之而已,故雖承而不見;既亢,則克勝以平之,承斯見矣。
然而迎之不知其所來,跡之不知其所止,固若有不可必者;然可必者,常存乎杳置恍惚之中,而莫之或欺也。河間曰:「已亢過極,則反似勝已之化。」「似」也者,其可以形質求哉?故後篇「厥陰所至為風生,終為肅;少陰所至為熱生,終為寒」之類,其為風生為熱生者,亢也;其為肅為寒者,制也。又水發而為雹雪,土發而飄驟之類,其水發土發者,亢也;其雹雪飄驟者,制也。若然者,蓋造化之常,不能以無亢,亦不能以無制焉耳。
夫前後二篇,所主雖有歲氣運氣之殊,然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之道,蓋無往而不然也。惟其無往而不然,故求之於人,則五臟更相平也。一臟不平,所不勝平之;五臟更相平,非不亢而防之乎?一臟不平,所不勝平之,非既亢而克勝之乎?
姑以心火而言:其不亢,則腎水雖心火之所畏,亦不過防之而已;一或有亢,即起而克勝之矣。餘臟皆然。「制生則化」當作「制則生化」,蓋傳寫之誤,而釋之讀之者,不覺求之不通,遂並遺四句而弗取。殊不知上二句,止言亢而害,害而制耳;此四句,乃害與制之外之餘意也。苟或遺之,則無以見經旨之周悉矣。
白話文:
亢則害,承乃制論
我研讀《內經》六微旨論,讀到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這句話,不禁感嘆:真是精妙啊!這正是天地造化的樞紐所在!王太僕在先,劉河間在後,都闡述了這其中的道理,聖人的智慧,幾乎沒有遺漏。然而,學習者仍然不能完全領悟,大概還有未能盡知的深意吧。
仔細研讀《內經》,文中記載黃帝問岐伯:我想知道地理位置與六節氣的關係如何?岐伯回答:在顯明(指東方)的右邊,是君火的位置。君火的右邊,退一步是相火所管轄;再退一步,是土氣所管轄;再退一步,是金氣所管轄;再退一步,是水氣所管轄;再退一步,是木氣所管轄;再退一步,又回到君火所管轄。相火之下,水氣承接它;水位之下,土氣承接它;土位之下,風氣承接它;風位之下,金氣承接它;金位之下,火氣承接它;君火之下,陰精承接它。
黃帝問:這是什麼道理呢?岐伯回答:事物過度(亢)則會產生危害,而承接(承)則能制衡(制)。制衡就能夠產生生化作用,外在表現為盛衰;若有危害,則會導致敗亂,生化失常就會導致大病。我觀察天地間陰陽五行的運行,發現高的要壓制,低的要提升;強的要削弱,弱的要增強。這並不是有人刻意為之,而是事物自身必然的規律。如果不這樣,高的會越來越高,低的會越來越低,強的會越來越強,弱的會越來越弱,就會導致天下大亂。天地還能維持其正常秩序嗎?
然而,高低、強弱,也不是有人刻意安排,而是事物自身必然的規律。所以說《易經》講究的是天地造化的不可常規性。正因為其不可常規,所以神妙變化難以測度。因為難以測度,所以才能生生不息。如果可以預測,就會停止運作了。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這句話,不就是指這種事物自身必然的規律嗎?太僕和河間二位先生已闡述了其大義,在此不再贅述。對於還未完全明瞭的深意,我想進一步闡述。
從「顯明之右,止君火治之」這十五句話,說明了六節氣所管轄的方位;從「相火之下,止陰精承之」這十二句話,說明了地理位置與歲氣的關係。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這兩句話,說明了壓制其過度的道理;「制生則化,止生化大病」這四句話,說明了有制衡的常規和沒有制衡的變化。承,就是順應的意思。但不用「順應」,而用「承接」,是因為下位承接上位,有向上奉承的象徵,所以用「承」。雖然說是承接,但其中包含著預防的意義。亢是過度,害是危害,制是克制、勝過。承接的事物如果不過度,就只是順應而已,所以雖然承接,卻不見其作用。一旦過度,就要克制以平息它,承接的作用才顯現出來。然而,預防卻不知其來處,追蹤卻不知其去向,似乎是不可預測的。但可預測的是,這種常規始終存在於杳渺恍惚之中,而沒有人能欺騙它。
河間先生說:已經過度,則反過來像是勝過自身的變化。所謂「似」者,難道可以用物質形態去追求嗎?所以後篇說厥陰到極點會產生風,最終會肅殺;少陰到極點會產生熱,最終會寒冷。產生風和熱是過度,肅殺和寒冷是制衡。又如水氣過度則形成冰雹,土氣過度則形成風暴。水氣和土氣過度是亢,冰雹和風暴是制衡。像這樣的情況,是天地造化的常規,既不能沒有過度,也不能沒有制衡。
前後兩篇,雖然講述的是歲氣和運氣的不同,但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的道理,卻是普遍適用的。正因為普遍適用,所以套用在人身上,就是五臟互相調節平衡。一個臟器不平衡,其他的臟器就會來調節它;五臟互相平衡,不是預防過度嗎?一個臟器不平衡,其他的臟器來調節它,不就是已經過度,然後克制它嗎?比如說心火,如果不亢盛,腎水雖然被心火克制,但也只是預防而已。一旦心火亢盛,腎水就會克制它。其他臟器也是如此。「制生則化」應該讀作「制則生化」,大概是抄寫錯誤。解釋和閱讀的人,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就把這四句話忽略了。殊不知,前面兩句話只講述了過度和危害、危害和制衡。這四句話,是對危害和制衡之外的更深層次的解釋。如果忽略了這四句話,就無法體會到經文的周詳完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