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溯洄集》~ 四氣所傷論 (2)

回本書目錄

四氣所傷論 (2)

1. 四氣所傷論

肅殺始得其氣故也。冬傷於寒者,是冬行春令也。當寒而溫,火勝而水虧矣。水既已虧,則所勝妄行,土有餘也;所生受病,木不足也;所不勝者侮之,火太過也。火土合德,濕熱相助,故為溫病。不病於冬,而病於春者,以其寒水居卯之分,方得其權,大寒之令,復行於春。

腠理開泄,少陰不藏,房室勞傷,辛苦之人,陽氣泄於外,腎水虧於內。當春之月,時強木長,無以滋生化之原,故為溫病耳。夫春傷於風,夏傷於暑,冬傷於寒,辭理皆順,時字傷令字也。獨秋傷於濕,說作令字傷時字,讀者不可疑也。此四說,皆母所亢,而害其所承之子也。

若說秋字傷濕字,其文與上三句相通,其理與法不得相通矣。大抵理與法通,不必拘於文也。或謂春傷於風,是人為風所傷,非也。若是,則止當頭痛、惡風、自汗,何以言夏為飧泄哉?今言春傷於風,即是時傷令也明矣。愚按,此四傷諸家註釋,皆不得經旨者,蓋由推求太過故也。

孟子曰:「道在邇,而求諸遠;事在易,而求諸難。」此之謂歟。但只輕輕平易說去,則經旨自明,而無穿鑿之患矣。何以言之?夫風暑濕寒者,天地之四氣也。其傷於人,人豈能於未發病之前,預知其客於何經絡、何臟腑、何部分、而成何病乎?及其既發病,然後可以診候,始知其客於某經絡、某臟腑、某部分、成某病耳。註釋者苟悟「因病始知病原」之理,則於此四傷,不勞餘力,自迎刃而解矣。夫洞泄也、痎瘧也、咳與痿厥也、溫病也,皆是因其發動之時,形診昭著,乃逆推之,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,為傷風、傷暑、傷濕、傷寒耳。非是初受傷之時,能預定其今日必為此病也。

且夫傷於四氣,有當時發病者,有過時發病者,有久而後發病者,有過時之久自消散,而不成病者,何哉?蓋由邪氣之傳變聚散不常,及正氣之虛實不等故也。且以傷風言之,其當時而發則為惡風、發熱、頭疼、自汗、咳嗽、喘促等病;其過時與久而發,則為癘風、熱中、寒中、偏枯、五臟之風等病。是則洞泄、飧泄者,乃過時而發之中之一病耳。因洞泄、飧泄之病生,以形診推之,則知其為春傷風,藏蓄不散,而致此也。苟洞泄、飧泄之病未生,孰能知其已傷風於前,將發病於後邪?假如過時之久自消散,而不成病者,人亦能知乎?世有太素脈法,雖或預知死亡之期,然亦是因診之昭著,而始能知耳。

夏傷暑為痎瘧,冬傷寒為溫病,意亦類此。但秋傷濕,上逆為咳嗽、為痿厥。其因病知原,則與三者同;其令行於時,則與三者異。夫春之風、夏之暑、冬之寒,皆是本時之令也。濕乃長夏之令,何於秋言之?蓋春夏冬每一時,各有三月,故其令亦各就其本時而行也。若長夏,則寄旺於六月之一月耳。秋雖亦有三月,然長夏之濕令,每侵過於秋而行,故曰秋傷於濕。(秋令為燥。然秋之三月前近於長夏,其不及為濕所勝;其太過則同於火化;其平氣則又不傷人。此經所以於傷人止言風暑濕寒,而不言燥也。)

白話文:

四氣所傷論

人體受損是因為違背了季節的自然規律。冬天受寒,是違反了冬季該有的寒涼之氣,反而行使了春天的溫暖之氣,導致溫熱過盛,寒涼不足。寒涼不足,則其所克制的溫熱之氣便會過度發展,脾土過盛,而肝木不足,被脾土所克制,更加重了溫熱之氣,火土二氣交盛,濕熱之邪加重,因此罹患溫病。有些人並非在冬天生病,而是在春天發病,是因為冬季的寒水之氣在春季的卯月(約二月)達到平衡,但大寒的氣候卻又影響到了春天。

肌膚腠理疏鬆,腎臟的陰氣不能收斂,房事過度或勞累,辛苦之人,陽氣外泄,腎水虧損,春天木氣旺盛,卻缺乏滋養生長的本源,因此產生溫病。春天傷風,夏天傷暑,冬天傷寒,這些說法都符合季節與氣候的關係;唯獨秋天傷濕,看似是季節的氣候違背了時令,但讀者不必疑惑。這四種受傷的情況,都是母氣過盛,而損害了其所生的子氣。

如果說秋天是傷濕,雖然與前面三句文字結構相通,但其道理和方法卻無法貫通。總之,道理和方法相通即可,不必拘泥於文字。有人認為春天傷風指的是人為風所傷,這是不對的。如果是這樣,那只會頭痛、惡風、自汗,怎麼會解釋夏天會腹瀉呢?所以說春天傷風,指的是季節的氣候違背了時令。我認為,關於這四種受傷情況,歷代註解都未能掌握經文的精髓,皆因推求過度所致。

孟子說:「道就在附近,卻去遠方尋找;事情很容易,卻去追求困難。」這不正說明了這個道理嗎?只要輕輕易易地解釋,經文的精髓便會自然明瞭,而不會出現牽強附會的毛病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風、暑、濕、寒是天地間的四種氣候,它們傷害人體,人豈能在發病之前預知它會侵犯哪條經絡、哪個臟腑、哪個部位,而導致哪種疾病呢?等到發病之後,通過診斷,才能知道它侵犯了哪條經絡、哪個臟腑、哪個部位,從而導致了某種疾病。註解者如果誤解了「因病始知病原」的道理,那麼對於這四種受傷情況,便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迎刃而解了。

霍亂、瘧疾、咳嗽、痿厥、溫病,這些疾病都是根據其發病時的症狀,然後逆推,才能知道其先前致病的原因,是傷風、傷暑、傷濕、傷寒。並不是一開始受傷的時候,就能預先確定今天一定會得這種病。而且,受傷於四氣,有的當時就發病,有的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病,有的過了很久才發病,有的過了一段時間自己就消散了,而不成病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邪氣的傳變聚散不恆定,以及正氣的虛實不一造成的。

以傷風為例,當時發病則為惡風、發熱、頭痛、自汗、咳嗽、氣喘等症狀;過了一段時間或很久才發病,則為癘風、中暑、傷寒、半身不遂、五臟受風等病。霍亂、腹瀉是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病的一種疾病。根據霍亂、腹瀉的症狀推測,就知道是春天傷風,邪氣積聚不散而導致的。如果霍亂、腹瀉的病症還沒發生,誰能知道先前已經傷風,將來會發病呢?如果過了一段時間自行消散,而不成病,人又能知道嗎?世上雖有太素脈法,或許能預知死亡的日期,但也是因為診斷明顯,才能知道。夏天傷暑而導致瘧疾,冬天傷寒而導致溫病,道理也是如此。

秋天傷濕,上逆則導致咳嗽、痿厥,從疾病追溯病因,與前面三種情況相同;但季節與氣候的關係卻與前面三種情況不同。春天的風、夏天的暑、冬天的寒,都是當時季節的氣候;濕氣是長夏的氣候,為什麼在秋天提及呢?因為春天、夏天、冬天每個季節都有三個月,所以其氣候也各自在其本季節運行。長夏則旺盛於六月的其中一個月。秋天雖然也有三個月,但長夏的濕氣常常侵犯到秋天而運行,所以說秋天傷濕。(秋天的氣候是乾燥的,但秋天的前三個月接近長夏,還未達到乾燥,容易受濕氣影響,如果過度則與火相似,如果氣候平和則不會傷人。所以經文中只提到傷風、傷暑、傷濕、傷寒,而沒有提到燥邪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