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履

《醫經溯洄集》~ 傷寒溫病熱病說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溫病熱病說

1. 傷寒溫病熱病說

有病因。有病名。有病形。辨其因。正其名。察其形。三者俱當。始可以言治矣。一或未明。而曰不誤於人。吾未之信也。且如傷寒。此以病因。而為病名者也。溫病熱病。此以天時與病形。而為病名者也。由三者皆起於感寒。或者通以傷寒稱之。夫通稱傷寒者。原其因之同耳。

至於用藥。則不可一例而施也。何也。夫傷寒蓋感於霜降後。春分前。然不即發。鬱熱。而發於春夏者也。傷寒即發於天令寒冷之時。而寒邪在表。閉其腠理。故非辛甘溫之劑。不足以散之。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之所以必用也。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。怫熱自內而達於外。

郁其腠理。無寒在表。故非辛涼或苦寒或酸苦之劑。不足以解之。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。獨治外者之所以不可用。而後人所處水解散。大黃湯。千金湯。防風通聖散之類。兼治內外者之所以可用也。夫即病之傷寒。有惡風惡寒之證者。風寒在表。而表氣受傷故也。後發之溫病熱病。

有惡風惡寒之證者。重有風寒新中。而表氣亦受傷故也。若無新中之風寒。則無惡風惡寒之證。故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熱。而渴。不惡寒者。為溫病。溫病如此。則知熱病亦如此。是則不渴而惡寒者。非溫熱病矣。然或有不因新中風寒。亦見惡風惡寒之證者。蓋病人表氣本虛。

熱達於表。又重傷表氣。故不禁風寒。非傷風惡風。傷寒惡寒也。但衛虛則惡風。榮虛則惡寒耳。且溫病熱病。亦有先見表證。而後傳裡者。蓋怫熱自內達外。熱鬱腠理。不得外泄。遂復還里。而成可攻之證。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。或者不悟此理。乃於春夏溫病熱病。而求浮緊之脈。

不亦疏乎。殊不知緊為寒脈。有寒邪則見之。無寒邪則不見也。其溫病熱病。或見脈緊者。乃重感不正之暴寒。與內傷過度之冷食也。豈其本然哉。又或者不識脈形。但見弦便呼為緊。斷為寒。而妄治。蓋脈之盛而有力者。每每兼弦。豈可錯認為緊。而斷為寒。夫溫病熱病之脈。

多在肌肉之分。而不甚浮。且右手反盛於左手者。誠由怫熱在內故也。其或左手盛或浮者。必有重感之風寒。否則非溫病熱病。自是暴感風寒之病耳。凡溫病熱病。若無重感。表證。雖間見。而里病為多。故少有不渴者。斯時也。法當治裡熱為主。而解表兼之。亦有治里。而表自解者。

余每見世人治溫熱病。雖誤攻其里。亦無大害。誤發其表。變不可言。此足以明其熱之自內達外矣。其間有誤攻裡。而致大害者。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證。邪純在表。未入於裡故也。不可與溫病熱病同論。夫惟世以溫病熱病混稱傷寒。故每執寒字。以求浮緊之脈。以用溫熱之藥。

若此者。因名亂實。而戕人之生。名其可不正乎。又書方多言四時傷寒。故以春夏之溫病熱病。與秋冬之傷寒。一類視之。而無所別。夫秋冬之傷寒。真傷寒也。春夏之傷寒。寒疫也。與溫病熱病自是兩塗。豈可同治。籲。此弊之來。非一日矣。歷考方書。並無救弊之論。每每雷同。

良可痛哉。雖然。傷寒與溫病熱病。其攻裡之法。若果是以寒除熱。固不必求異。其發表之法。斷不可不異也。況傷寒之直傷陰經。與太陽雖傷。不及鬱熱即傳陰經為寒證。而當溫者。又與溫病熱病大不同。其可妄治乎。或者知一不知二。故謂仲景發表藥。今不可用。而攻裡之藥。

乃可用。嗚呼。其可用不可用之理。果何在哉。若能辨其因。正其名。察其形。治法其有不當者乎。彼時行不正之氣所作。及重感異氣而變者。則又當觀其何時何氣。參酌傷寒溫熱病之法。損益而治之。尤不可例以仲景即病傷寒藥通治也。

白話文:

疾病的發生都有它的原因、名稱和表現形式。要能辨別病因,確定病名,觀察病情表現,這三者都掌握了,才可以談論如何治療。如果其中有一項不清楚,卻說不會誤診,我是不相信的。

就像傷寒,這是以病因來命名的疾病。而溫病、熱病,則是根據發病時的季節和病情表現來命名的。這三種病雖然都起因於感受寒邪,有人會統稱它們為傷寒。之所以統稱傷寒,是因為它們的病因都是寒邪。

但是用藥方面,絕對不能都一樣。為什麼呢?傷寒通常是感受霜降之後、春分之前的寒邪,但不是立刻發病,而是寒邪鬱積化熱,到了春夏才發病。而傷寒如果是在天氣寒冷時發病,寒邪會停留在身體表面,阻塞毛孔,所以一定要用辛甘溫熱的藥物才能夠驅散。這就是張仲景使用桂枝湯、麻黃湯等方劑的原因。

溫病、熱病則是在天氣溫熱時發病,體內熱氣從內向外散發,阻塞毛孔,而且身體表面並沒有寒邪,因此要用辛涼、苦寒或酸苦的藥物才能夠解除。這就是張仲景的桂枝湯、麻黃湯等方劑只適用於治療體表寒邪,而不能用來治療溫病熱病的原因。後世所用的水解散、大黃湯、千金湯、防風通聖散等兼顧體內體外的藥方,才能夠派上用場。

如果傷寒當下發病,出現怕風怕冷的症狀,是因為風寒在體表,導致體表氣血受損。如果是事後才發作的溫病、熱病,也有怕風怕冷的症狀,可能是因為又感受了新的風寒,也導致體表氣血受損。如果沒有新感受的風寒,就不會有怕風怕冷的症狀。所以張仲景說,太陽病(指表證),發熱但口渴,不畏寒冷,就是溫病。溫病如此,可以推知熱病也是如此。如果沒有口渴卻怕冷,就不是溫病或熱病了。

但也有可能不是因為新感受的風寒,也出現怕風怕冷的症狀,這是因為病人體表氣血本來就虛弱,熱邪到達體表,又使體表氣血受損,所以會怕風寒。這不是因為感受風邪而怕風,也不是因為傷寒而怕冷,而是體表衛氣虛弱就會怕風,體內營氣虛弱就會怕冷。

溫病、熱病也可能先出現體表症狀,然後才傳入體內。這是因為體內熱氣向外散發,鬱積在毛孔,無法向外發散,又重新返回體內,形成可以攻下的情況,不像傷寒是從體表開始。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在春夏溫病、熱病時,卻尋找浮緊的脈象,不是很疏忽嗎?要知道,緊脈是寒脈,有寒邪才會出現,沒有寒邪就不會出現。溫病、熱病如果出現緊脈,那是因為又感受了突發的寒邪,或是因為吃了過多寒冷的食物,難道是本來的病況嗎?

有些人不認識脈象,只要看到弦脈就認為是緊脈,就斷定是寒證,然後亂治療。脈象盛大且有力的,常常兼有弦脈,怎麼可以誤認為緊脈而斷定是寒證呢?溫病、熱病的脈象,大多在肌肉層,不很浮在表面,而且右手脈比左手脈強盛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。如果左手脈比右手脈強盛,或是脈象浮在表面,一定是有新感受的風寒,否則就不是溫病、熱病,而是突發的風寒感冒。

凡是溫病、熱病,如果沒有再次感受外邪,即使偶爾有表證,體內病變還是佔大多數,所以很少有不口渴的。這個時候,應該以治療體內熱邪為主,兼顧體表,也有可能治療體內之後,體表症狀自然就解除了。

我常常看到世人治療溫熱病,就算誤攻體內,也沒有大礙,如果誤治體表,情況就會變得非常嚴重。這足以說明熱是從體內向外發散的。如果誤攻體內而導致嚴重後果的,那是春夏突然感受寒邪的疫病,邪氣純粹在體表,還沒進入體內,不可以和溫病、熱病相提並論。

就是因為世人把溫病、熱病混稱為傷寒,所以總是執著於「寒」字,尋找浮緊的脈象,使用溫熱的藥物。這樣做,是因為名稱搞亂了事實,導致傷害了人的生命。名稱難道可以不正視嗎?

又有很多醫書記載四季傷寒,所以把春夏的溫病、熱病和秋冬的傷寒視為同類,沒有區分。秋冬的傷寒,才是真正的傷寒,春夏的傷寒,則是寒疫,和溫病、熱病是完全不同的病,怎麼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呢?唉!這個弊端,不是一天兩天了,查閱歷代醫書,沒有看到改正弊端的論述,都是雷同的,實在令人痛心。

雖然如此,傷寒和溫病、熱病,如果用寒涼藥物來去除熱邪,治療體內的方法確實不必區分。但是治療體表的方法,絕對不可以不區分。況且傷寒直接損傷陰經,太陽經雖然受損,如果不鬱積化熱,就會立即傳入陰經,成為寒證,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,這又與溫病、熱病大不相同,怎麼可以亂用藥物呢?

有些人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所以說張仲景的發散表邪的藥物,現在不能用,但攻下體內的藥物,卻可以使用。唉!什麼藥可以用、什麼藥不可以用,道理到底是什麼呢?如果能夠辨別病因、確定病名、觀察病情,治療方法哪會有不恰當的呢?

至於當時流行的不正之氣所引起的疾病,以及因為再次感受不同性質的邪氣而引起的變化,則應當觀察當時的季節和氣候,參考傷寒和溫熱病的方法,適當地調整來治療。尤其不能把張仲景治療傷寒的藥方,直接拿來通用治療所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