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虛損
喻嘉言治楊季登長女。病經閉年餘,發熱食少,肌削多汗,而成癆怯。醫見汗多,誤謂虛也,投以參、術轉劇。喻診時,見汗出如蒸籠氣水,謂曰:此證可療處,全在有汗。蓋經血內閉,止有從皮毛間透出一路,以汗亦血也。設無汗而血不流,則皮毛乾槁而死矣。宜用極苦之藥,以斂其血入內,而下通於衝脈,則熱退經行而汗自止,非補藥所能效也。乃以龍薈丸日進三次。月餘,忽覺經血略至,汗熱稍輕。姑減前丸,隻日進一次。又一月,經血大至,淋漓五日,而諸病全瘳。
震按:此條見識最高,用藥甚巧。然幸不咳嗽。想其飲食雖少,未必大減,故以苦寒取效。但不知脈之數乎?大乎?有力乎?設脈象細數無力,兼見便溏食減,此方其可用乎?因思生平所見損怯證,大抵真陰虧損居多。如此案之可用大料苦寒,及李士材治何姓男、馮姓女,可用大劑熱補者殊少。
即《臨證指南》所載填陰者有大半;以參耆合陰藥平補者亦相等。填陰而入血肉有情之品,如河車膠、阿膠、龜鹿膠、海參、淡菜等膠;豬羊脊髓、牛腿骨髓;及秋石、血餘、乳粉、鹿鞭、鹿尾之類,皆竹破竹補法也。溫柔,如蓯蓉、枸杞、覆盆、麋鹿茸;涼潤,如生地、二冬、沙參、丹皮、女貞、梨膏、枇杷葉膏。
亦皆人所能用。參合妥協,即可成方。然而得效者,恐亦尠矣。蓋陽虛易治,陰竭難醫。譬之盆花:泥干根槁,日以一匙之水澆之,豈能望活?惟靈雨霢霂,庶可復生。夫雨從何來?惟地氣上而為云,斯天氣降而為雨。地天交泰,所以生長萬物。人身之地,脾胃是也。但得脾胃健旺,嗜食善化,則水穀之精華上供於肺,可擬諸云;而肺以其精華下溉百脈,可擬諸雨。此雖老生常談,實系養陰要旨。而欲使脾胃之健旺,固首推人參,卻又非盡仗人參。此中之機緘,更一言難罄矣。
白話文:
虛損
喻嘉言治療楊季登長女,患者閉經一年多,發熱、食慾不振、消瘦、多汗,形成了虛弱的體質。醫生見她多汗,誤以為是體虛,便用人參、白術治療,反而病情加重。喻嘉言診脈時,發現患者汗出如蒸籠般,氣血兩虛,認為此病症是可以治癒的,關鍵在於她還有汗出。因為經血內閉不通,只能從皮膚毛髮間排出,汗液也是血的一部分。如果沒有汗液排出,血液無法運行,皮膚就會乾枯而死。因此,應該用味道極苦的藥物,收斂血液使其回到體內,並使血液下行通達衝脈,這樣發熱就會退去,月經也會來,汗也會自然停止,單靠補藥是無效的。於是,他用龍薈丸,每天服用三次。一個多月後,患者感覺到經血略微來潮,汗熱也稍輕,於是減少藥量,每天服用一次。又過了一個多月,經血正常來潮,持續五天,所有病症都痊癒了。
這個病例見解極高,用藥巧妙。患者幸好沒有咳嗽,想來雖然飲食減少,但未必減少很多,所以用苦寒藥物取得療效。但不知道當時的脈象是怎樣的,脈搏頻數嗎?有力嗎?如果脈象細弱無力,同時還有大便稀溏、食慾減退等症狀,這個方子或許就不能用了。我平生所見到的虛損症狀,大多數是真陰虧損。像這個病例這樣可以用大劑量苦寒藥物治療的很少,像李士材治療何姓男子、馮姓女子那樣,可以用大劑量溫熱藥物補益的更是少之又少。
就如同《臨證指南》中記載的填補陰虛的藥物佔大多數,用人參、黃耆配合陰藥平補的也差不多。填補陰虛的藥物中,有動物膠類,例如河車膠、阿膠、龜鹿膠、海參、淡菜等,還有豬羊脊髓、牛腿骨髓,以及秋石、血餘炭、乳粉、鹿鞭、鹿尾等,這些都屬於破舊補新的方法,溫和滋補。還有溫潤的藥物,如肉蓯蓉、枸杞子、熟地黃、鹿茸;還有涼潤的藥物,如生地黃、麥冬、沙參、丹皮、女貞子、梨膏、枇杷葉膏。
這些藥物都是可以使用的,適當的搭配,就能組成藥方。但是,能夠取得療效的,恐怕也少。因為陽虛容易治療,陰虛難以醫治。就像盆栽一樣,泥土乾燥,根莖枯萎,每天只用一匙水澆灌,怎麼能指望它活過來呢?只有及時的雨露滋潤,才能讓它重新生長。雨從哪裡來呢?地氣上升形成雲,天氣下降形成雨,天地交合,萬物才能生長。人體的“地”,就是脾胃,只要脾胃功能強盛,消化吸收良好,水穀精華就能上輸於肺,就像雲一樣;而肺臟再把精華下輸於全身經脈,就像雨一樣。這雖然是老生常談,卻是養陰的要旨。想要使脾胃強盛,首先想到的是人參,但也不能完全依賴人參,其中的奧妙,一言難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