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虛損

蜜丸。服三月而精神健。肌肉充矣。

震按此條辨證甚佳。所謂是心病非腎病者。亦緣脈洪大不細數耳。

東宿云。金良美年十八。患咳嗽吐紅。下午潮熱。夢遺。市醫進四物湯加二冬、知、柏等。治半年。反加左脅脹疼。不時側臥。聲音漸啞。飲食輒噁心。肌肉大削。六脈俱數。醫告技窮。因就予治。觀其面色白。又隱隱有清氣夾之。兩足痿弱無力。予曰。此證氣虛血熱。而肝脈甚弦。

弦則木氣太旺。脾土受虧。不能統血。始殆怒氣所觸。繼為寒涼之劑所傷。以致飲食噁心。肌肉瘦削。書云。脾胃一虛。肺氣先絕。以肺金不足。則肝木愈無所制。濁痰瘀血凝於肺竅。故咳嗽聲啞。滯於肝葉。故左脅不能貼席而臥。病勢危矣。喜在青年。猶可措手。因急用人參二錢。

鱉甲五錢。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茯苓、通草、貝母各一錢。甘草、丹皮各七分。桔梗五分。計三十帖而咳嗽潮熱俱減。聲音清。左脅可臥。後以大造丸調理。全安矣。因囑之曰。病愈雖可喜。而弦脈未退。切忌惱怒及勞心勞力之事。若勞怒相觸。血來必不能御也。此後精神日旺。

肌體豐肥。六年無事。一日因結算勞心。加以大怒。則血如泉湧。頃刻盈盆。上唇黑腫。汗出淋漓。急請予診。脈亂無倫。渠語近侍欲大解。予曰。此死徵也。陰陽乖離矣。即辭出。未離門而氣絕。

震按此條治法亦淺近。而講聲喑難側眠。頗有妙解。且愈已六年。因勞怒復發而死。可謂不善養生者之鑑戒。

周慎齋治一女。吐血發熱。熱甚而喘。用生脈散。熱更甚。脈或大或小。或緊或數。或浮或澀。改變不常。知其脾陰虛而脈失信也。脈者血之府。脾統血。血枯故改變不常耳。用保元湯。加北味、山藥、枸杞、白茯。人參重用至五錢。二帖效。二十帖愈。

震按脾陰虛而脈失信。亦為脈之不常尋一別解耳。所難者吐血發熱且喘。服生脈散熱更甚。幾與張飲光之服八味而喘益急。貴宦之服參地固本丸而反加氣急。病情相類矣。慎齋指為脾血枯故脈改變。乃不用補血而重用人參。其不因熱之更甚致疑生脈之誤。非識力兼到者能乎。

僧慎柔云。丹徒王盛之。年三十餘。六脈俱九至。外證則咳嗽面赤。懶言怕鬧。時病已年半。從前苦寒之劑。不記數矣。此真氣已虛而脈數也。經云。數則元氣虛。數則脾氣虛。又云。數則有熱而屬虛。是皆不足之證。六脈中獨脾腎二脈洪大。此金虛不能生腎水也。理宜補肺金。

生腎水。水旺則制火。金旺則生水平木。木平則脾土盛。又生金矣。此正治也。乃與約云。茲證服藥十四五帖。或二十帖外。當有汗出。此陽氣升而經絡通矣。汗後即當倦八九日。或半月。此邪退而正虛也。或十日半月。元氣漸復。精神開爽。自後服溫補脾胃之劑。又當痰動血動。

白話文:

虛損

蜜丸服用三月後,精神狀況良好,肌肉也充實了。

這個病例的辨證很精確。所謂心病而非腎病,是因為脈象洪大而數目不細。

東宿記載:金良美,十八歲,患咳嗽吐血,下午潮熱,夢遺。市井醫生用四物湯加二冬、知母、柏子仁等藥治療半年,病情反而加重,出現左脅脹痛,經常側臥,聲音漸啞,吃東西就噁心,肌肉消瘦,六脈皆數。醫生束手無策,於是求診於我。觀察他的面色蒼白,又隱約夾雜著清氣,雙足痿弱無力。我說,這是氣虛血熱,而肝脈很弦。

弦脈表示木氣太旺,脾土受損,不能統攝血液。起初大概是因怒氣觸犯,繼而被寒涼的藥物所傷,以致飲食噁心,肌肉消瘦。書上說:「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。」由於肺金不足,則肝木更加無所制約,濁痰瘀血凝滯在肺竅,所以咳嗽聲音嘶啞;滯留在肝葉,所以左脅不能貼著床鋪而臥,病情危急。幸好他年輕,尚可施救。於是緊急使用人參二錢,

鱉甲五錢,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茯苓、通草、貝母各一錢,甘草、丹皮各七分,桔梗五分。共三十帖藥後,咳嗽、潮熱都減輕了,聲音也清亮,左脅可以側臥了。後來用大造丸調理,完全痊癒了。我囑咐他:病雖然好了,但弦脈未退,絕對要避免惱怒和勞心勞力的事。如果勞累和惱怒同時出現,血液就控制不住了。此後他的精神日益旺盛,

身體也豐滿肥胖,六年沒有事。有一天因為結算帳目勞心,又加上大怒,結果血如泉湧,頃刻間滿了一盆,上唇發黑腫脹,汗出如雨。緊急請我診治,脈象紊亂不堪。他說想大便,我說這是死徵,陰陽已經離絕了,於是告辭離去。還沒走出門,他就氣絕身亡了。

這個病例的治療方法也很簡單,但對聲音嘶啞、難以側臥的解釋,頗有妙處。而且痊癒六年後,因為勞怒又復發而死,可以作為不善養生者的警示。

周慎齋治療一個女子,吐血發熱,熱勢很重並且喘息。使用生脈散,熱反而更重,脈象時大時小,時緊時數,時浮時澀,變化無常。知道她是脾陰虛,而脈象失常。脈是血的府舍,脾主統血,血枯竭所以脈象變化無常。於是使用保元湯,加入北芪、山藥、枸杞、白茯苓,人參加量到五錢。兩帖藥有效,二十帖藥痊癒。

脾陰虛而脈象失信,也是脈象不常的一種解釋。困難之處在於吐血發熱又喘息,服用生脈散熱反而加重,幾乎與張飲光服用八味丸而喘息加劇,貴宦服用參地黃丸而氣急加重的情況類似。慎齋認為是脾血枯竭所以脈象改變,因此不用補血藥而重用人參。他不因為熱勢加重而懷疑生脈散用錯了,這非有深厚醫識的人才能做到。

僧慎柔記載:丹徒人王盛之,三十多歲,六脈皆九次/分,外在症狀是咳嗽面赤,懶於說話,害怕吵鬧,病了已經一年半。以前服用過很多寒涼的藥物,記不清數目了。這是真氣已經虛弱而脈象數的原因。經書上說:「脈數則元氣虛,脈數則脾氣虛」,又說:「脈數則有熱而屬虛」,這些都是不足的證候。六脈中只有脾腎二脈洪大,這是肺金虛弱不能生腎水。理當補益肺金,

生腎水,水旺則制火,金旺則生水克木,木氣平和則脾土旺盛,又生金。這是正治之法。我跟他約定,服用十四五帖,或二十帖藥後,應該會出汗,這是陽氣上升,經絡通暢了。出汗後會疲倦八九天,或半個月,這是邪氣退卻而正氣虛弱。大約十天半個月,元氣逐漸恢復,精神爽朗。此後服用溫補脾胃的藥物,又會出現痰動血動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