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虛損

羅謙甫治建康道周卿子,年二十三,至元戊寅春間,病發熱,肌肉消瘦,四肢困倦,嗜臥,盜汗,大便溏多,腸鳴,不思飲食,舌不知味,懶言,時來時去,約半載余。羅診脈浮數,按之無力。正應浮脈歌云:「臟中積冷營中熱,欲得生津要補虛。」先灸中脘,乃胃之紀也,使引清氣上行,肥腠理。又灸氣海,使生髮元氣,滋榮百脈,長養肌肉。又灸三里,乃胃之合穴,亦助胃氣,撤上熱使下於陰分。以甘寒之劑瀉火熱,佐以甘溫養其中氣。又食粳米、羊肉之類,固其胃氣。戒以慎言語、節飲食、懲忿窒欲。病日減,數月後,氣得平復,逮二年,肥甚倍常。或曰:「世醫治虛勞病,多用苦寒之劑,君用甘寒。羊肉助發熱,人皆忌之,而君反令食,何也?」羅曰:「內經云:『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。』藏氣法時論云:『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,以甘瀉之。』瀉熱補氣,非甘寒不可。若以苦寒瀉其土,使脾土愈虛,火邪愈甚矣。又云:『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;勞者溫之;損者益之。』補可去弱。人參、羊肉之類是也。人參能補氣虛,羊肉能補血虛,食羊肉何疑耶?」

震按:羅公治總管史侯男便血,乃運使崔君長子心脾痛,皆灸此三穴。所講灸穴之義亦同。想其以此取效多矣。柳公度言:「予舊多病,常苦氣短,因灸氣海,氣遂不促。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之,以氣怯故也。」合觀兩家之說,則虛損病用藥難效,莫如用灸。扁鵲新書載,紹興間,有步卒王超,本太原人,後入重湖為盜,年至九十,精彩腴潤,能日淫十女不衰。岳陽民家多受其害。後被擒,臨刑,監官問曰:「汝有異術,信乎?」曰:「無也,惟火力耳。每夏秋之交,即灼關元千炷,久久不畏寒暑,累日不飢。至今臍下一塊,如火之暖。豈不聞土成磚,木成灰,千年不朽,皆火之力也?」死後,刑官令剖其腹之暖處,得一塊非肉非骨,凝然如石,即艾火之效。故云:「保命之法,灼艾第一。」竊思灼艾而至千炷,惟能忍人之所不能忍,斯能為人之所不能為耳。亦殊難矣。

丹溪治一老人:七十九歲,頭目昏眩而重,手足無力,吐痰相續。左脈散大而緩;右脈緩大不及左;重按皆無力。飲食略減而微渴,大便四日始一行。醫投風藥。朱曰:「若用風藥,至春必死。此大虛證,宜大補之。以參、耆、歸、芍、白朮、陳皮濃煎,下連柏丸三十粒。」服一年後,精力如丁年。連柏丸用薑汁炒,薑汁糊丸。

震按:脈緩大,重按無力,參、耆、術是矣。連柏丸何耶?豈以其微渴大便四日一行耶?或以脈緩大為熱耶?

又治一人:肥大蒼厚,因厚味致消渴。投寒涼藥,愈後,吃黃雌雞滋補,約至千隻。患膈滿嘔吐。醫投丁、沉、附子之劑,百帖而愈。值大熱中,尚惡風,怕地氣,乃堆糠鋪簟蔽風而處。動止、呼吸、言語皆不能。丹溪診之,脈四至;浮大而虛。此內有濕痰,以多服燥熱藥,致氣散血耗。

白話文:

虛損

羅謙甫治療建康道周卿之子,二十三歲,至元戊寅春天,患病發熱,肌肉消瘦,四肢疲倦,嗜睡,盜汗,大便稀溏量多,腸鳴,不想吃東西,舌頭感覺不到味道,懶得說話,症狀時有時無,大約持續半年多。羅謙甫診脈發現脈象浮數,按之無力,符合「臟中積冷營中熱,欲得生津要補虛」的脈證。於是先灸中脘穴(胃之募穴),引導清氣上升,滋潤肌膚;再灸氣海穴,以生髮元氣,滋養全身經脈,促進肌肉生長;又灸足三里穴(胃之合穴),幫助胃氣運化,將上焦的熱邪引導到下焦陰分。同時,服用甘寒藥物瀉火熱,並佐以甘溫藥物滋養中氣,並食用粳米、羊肉等食物,以鞏固胃氣。囑咐病人謹慎言語,節制飲食,避免情緒激動,控制慾望。病情日漸減輕,幾個月後氣血恢復平順,兩年後身體比以前更為肥壯。

有人說,世上的醫生治療虛勞病,多用苦寒藥物,而羅謙甫卻用甘寒藥物,還讓病人吃羊肉(助長火熱),大家都忌諱這樣做,為何羅謙甫反倒讓病人食用呢?羅謙甫解釋說,《內經》記載:「火位之主,其瀉以甘。」《藏氣法時論》說:「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,以甘瀉之。」瀉熱補氣,非甘寒藥物不可。如果用苦寒藥物瀉脾土,會使脾土更加虛弱,火邪反而更盛。又說:「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;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。補可去弱。」人參、羊肉之類就是如此,人參能補氣虛,羊肉能補血虛,所以吃羊肉有什麼疑問呢?

震按:羅公治療總管史侯的兒子便血,以及運使崔君長子的心脾疼痛,都是用灸這三個穴位的方法,灸穴的道理也相同,想來因此而獲得療效的案例很多了。柳公度說:「我以前經常生病,經常感到氣短,因為灸氣海穴,氣短的症狀就消失了,從那以後,每年都需要灸一到兩次,因為我的元氣不足。」綜合兩家的說法,虛損病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,不如用灸法。

《扁鵲新書》記載紹興年間,有個步兵王超,原是太原人,後來到重湖做盜賊,活到九十歲,面色紅潤,精力充沛,每天可以與十個女人性交而不衰竭,岳陽百姓深受其害。後來被捕,臨刑前,監獄官問他:「你有什麼奇異的技巧嗎?」他說:「沒有,只有火力而已。每到夏秋之交,就在關元穴灸一千炷艾條。久而久之就不畏懼寒暑,連續多日不感到飢餓,至今肚臍下一塊地方,像火一樣溫暖。」難道沒有聽說過,土燒成磚,木燒成灰,千年不朽,都是火的力量嗎?死後,刑官剖開他的腹部,在他溫暖的地方,發現一塊東西,既非肉也非骨,凝固如石,這就是艾火的功效。所以說,保養生命的方法,灼艾療法是第一位的。私下揣摩,灼艾竟至一千炷,只有能夠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痛苦,才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,這也是非常難的。

朱丹溪治療一位七十九歲的老人,頭暈目眩且沉重,手腳無力,痰多,左脈散大而緩,右脈緩大不如左脈,重按皆無力,飲食略減,稍微口渴,大便四天才排一次。醫生用治療風邪的藥物,朱丹溪說:「如果用治療風邪的藥物,到春天他一定會死。這是大虛證,應該大補元氣。」於是用人參、黃耆、熟地、白芍、白朮、陳皮濃煎,再服用連柏丸三十粒。服用一年後,精力如同壯年人一樣。連柏丸是用薑汁炒藥材,再用薑汁做成藥丸。

震按:脈緩大,重按無力,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是對的。但是為何用連柏丸呢?莫非是因為他略微口渴,大便四天才排一次,或者把脈緩大當作是熱證嗎?

他又治療一個人,肥胖而面色蒼白,因為吃肥甘厚味導致消渴症,用了寒涼藥物治療後,又吃黃雌雞補身體,大約吃了上千隻,患了膈滿嘔吐的毛病,醫生用丁香、沉香、附子等藥物治療,用了上百帖藥才治好。在盛夏酷暑中,他還怕風,怕地氣,於是堆上稻草鋪上竹蓆遮擋風寒而居住,行動、呼吸、說話都困難。朱丹溪診斷他的脈象,脈搏四至,浮大而虛,這是體內有濕痰,因為服用過多溫燥的藥物,導致元氣散失,血液消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