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三 (27)
卷三 (27)
1. 氣衝
汪石山治蕭師訓。年逾五十。形肥色紫。氣從臍下逆沖而上。睡臥不安。飲食少。精神倦。汪診之。脈皆浮濡而緩。曰。氣虛也。問曰。丹溪雲氣從臍下起者。陰火也。何謂氣虛。汪曰。難執定論。丹溪又云。肥人氣虛。脈緩亦氣虛。今據形與脈。當作氣虛論治。遂以參、耆為君。
白朮、白芍為臣。歸身、熟地為佐。黃柏、甘、陳為使。煎服十餘帖。稍安。彼以胸膈不利。陳皮加作七分。氣衝上。仍守前方。月餘而愈。
震按此條仍合丹溪二說同用之。非專主氣虛也。惟汪公於濡緩脈。多以參、耆加麥冬、黃柏。不加附子。想系一生得手處。至如陳皮加作七分。氣即衝上。此尤氣虛之顯然者。前方可操券取效也。竊憶生平治氣衝證。用熟地、歸、杞、牛膝、紫石英、胡桃肉、坎氣、青鉛等藥而愈者。
不計其數。又有用腎氣丸而愈者。用大補陰丸、三才丸而愈者。總不出丹溪之訓。惟一陸姓書生。形瘦。飲食如常。別無他病。而氣自臍下上衝。始僅抵胸。後漸至喉。又漸達巔頂。又漸從腦後由督脈及夾脊兩傍而下。又漸至腿踝足心。仍入少腹。再復上沖。其沖甚慢。約一年而上下周到。
穀食遞減。肌肉愈削。共兩年半而其人方死。凡溫涼補瀉。靡藥不嘗。針灸祝由。無法不試。震固不能愈之。而就醫於吳門葉薛兩先生。亦無寸效。此種病。恨不遇張戴人喻西昌周慎齋諸公。聽其議論以開茅塞也。又按魏志華佗傳。載一士大夫不快。佗曰。君病深。當破腹取。
然君壽亦不過十年。病不能殺君。忍病十歲。壽俱當盡。不足故自刳裂。士大夫不耐痛癢。必欲除之。佗遂下手。所患尋瘥。十年竟死。震讀此益慨然於朮之疏也。設華公遇此陸生。即早知其十年後以氣衝證壽當盡矣。何藥之能為。
馬元儀治袁玉行。小腹厥氣上衝。即吐。得飲則吐愈甚。諸藥不效。馬診之。兩脈虛澀。右尺獨見弦急。此下焦濁氣上勝。則胸中陽氣不布。故飲入於胃。上壅而不下達。宜通其地道。用調胃承氣湯。下宿穢甚多。繼漸培中氣而愈。
震按凡病皆有虛實。勿謂氣衝證皆系陰虛氣虛也。故選此條。別開一例。然必是暴病或便秘。乃從右尺脈印其機耳。昔年曾與杜良一先生治下焦腎虛。上焦氣衝者。杜用六味地黃湯。合五磨飲子去木香。以汁和服而效。又一新翻式樣也。
白話文:
氣衝
汪石山醫師治療蕭師訓,他年過五十,體型肥胖,臉色發紫。感覺有一股氣從肚臍下方往上衝,導致他睡不好,吃得少,精神很差。汪醫師診斷後發現,他的脈象都是浮、濡、而且緩慢,認為是氣虛。有人問:「丹溪說氣從肚臍下方升起是陰火,怎麼會是氣虛呢?」汪醫師回答:「這個不能一概而論。丹溪也說過,肥胖的人容易氣虛,脈象緩慢也是氣虛。現在根據他的體型和脈象,應該以氣虛來治療。」
於是,汪醫師開藥,以人參、黃耆為主要藥材,白朮、白芍為輔助藥材,當歸身、熟地為佐藥,黃柏、甘草、陳皮為引導藥。病人服用了十多帖藥後,情況稍微好轉。因為病人覺得胸口不舒服,又加了七分陳皮。結果氣又衝上來,所以還是按照原來的藥方治療,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。
震先生認為,這個案例應該綜合丹溪的兩種說法來運用,不能只歸於氣虛。汪醫師對於脈象濡緩的病人,多半會在人參、黃耆的基礎上,加上麥冬、黃柏,而不用附子,這應該是他的獨到經驗。至於加了七分陳皮後氣就衝上來,更明顯地表示病人是氣虛。這個藥方可以有效治療。
我回想自己過去治療氣衝的經驗,用熟地、當歸、枸杞、牛膝、紫石英、胡桃肉、坎氣、青鉛等藥治癒過不少病人。也有用腎氣丸、大補陰丸、三才丸治好的。總之都沒超出丹溪的理論。
但是,曾經有一個姓陸的書生,體型瘦弱,飲食正常,沒有其他疾病,卻感覺有一股氣從肚臍下方往上衝。起初只到胸口,後來慢慢到喉嚨,又慢慢到頭頂,接著從後腦沿著督脈和脊椎兩側往下,又慢慢到腿部、腳踝、腳心,最後又回到小腹,再次往上衝。氣衝的速度很慢,大約一年才上下循環一次。
他的食量逐漸減少,肌肉越來越消瘦。過了兩年半,這個人就過世了。各種溫補、寒涼、補益、瀉下的藥都試過,針灸、符咒也都嘗試了,我還是沒能治好他。後來他去吳門找葉、薛兩位名醫,也沒效果。這種病,真希望可以請教張戴人、喻西昌、周慎齋等名醫,聽聽他們的見解,解開我心中的疑惑。
《魏志·華佗傳》中記載,一位士大夫身體不舒服,華佗說:「你的病很嚴重,應該剖開肚子取出病灶,但是你的壽命也只有十年了。這個病不會殺死你,忍耐十年,你的壽命也到盡頭了,不用特地去開刀。」士大夫因為受不了疼痛,執意要開刀,華佗就動手術,結果病很快就好了,但十年後他還是死了。我讀到這段記載,更加感嘆醫術的局限性。假設華佗遇到這個姓陸的書生,應該早就知道他十年後會因為氣衝而壽命耗盡,任何藥物都無法挽救。
馬元儀醫師治療袁玉行,他小腹的氣逆衝而上,導致嘔吐。喝水後吐得更厲害,各種藥物都沒效。馬醫師診斷後發現,他的兩側脈象虛弱澀滯,只有右尺脈呈現弦急,認為是下焦的濁氣上衝,導致胸中的陽氣無法順暢運行,所以喝進去的食物壅塞在胃中無法下達。因此應該疏通下焦的通道,用調胃承氣湯,排出很多穢物後,再慢慢調理中氣,就痊癒了。
震先生認為,所有的疾病都有虛實之分,不能認為氣衝就一定是陰虛或氣虛。所以特別選這個案例,提供不同的治療思路。但必須是突然發病或伴隨便秘的情況,才能從右尺脈發現病機。
過去,我曾經和杜良一先生一起治療一個下焦腎虛,上焦氣衝的病人。杜先生用六味地黃湯合五磨飲子,去掉木香,用藥汁調服,效果很好。這也是一種新的治療思路。
2. 眩暈
喻嘉言治吳添官生母。時多暴怒。以致經行復止。秋間漸覺氣逆上厥。如畏舟船之狀。動輒暈去。久久臥於床中。時若天翻地覆。不能強起。百般醫治不效。因用人參三五分。略寧片刻。最後日服五錢。家產費盡。病轉凶危。大熱引飲。腦間有如刀劈。食少瀉多。已治木。無他望矣。
姑延喻診。喻曰。可治。凡人怒甚。則血菀於上。而氣不返於下。名曰厥巔疾。厥者。逆也。氣與血俱逆於高巔。故動輒眩暈也。又以上盛下虛者。過在少陽。少陽者。足少陽膽也。膽之穴皆絡於腦。鬱怒之火。上攻於腦。得補而熾。其痛如劈。同為厥巔之疾也。風火相煽。
故振搖而熱蒸。木土相凌。故艱食而多瀉也。於是會內經鐵落鎮墜之意。以代赭石、龍膽草、蘆薈、黃連之屬。降其上逆之氣。以蜀漆、丹皮、赤芍之屬。行其上菀之血。以牡蠣、龍骨、五味之屬。斂其浮游之神。最要在每劑藥中。生入豬膽汁二枚。蓋以少陽熱熾。膽汁必干。
亟以同類之物濟之。資其持危扶顛之用。病者藥一入口。便若神返其舍。忘其苦口。連進十數劑。服豬膽二十餘枚。熱退身涼。飲食有加。便瀉自止。始能起床行動數步。然尚覺身輕如葉。不能久支。喻恐藥味太苦。不宜多服。減去豬膽及蘆、龍等藥。加入當歸一錢。人參三分。
薑、棗為引。平調數日而全愈。
喻嘉言診金道賓之脈。左尺和平。右尺如控弦。如貫索。上衝甚銳。喻曰。是病枝葉未有害。本實已先撥。必得之醉而使內也。曰誠有之。但已絕欲二年。服人參斤許。迄今諸無所苦。惟閉目轉盼。則身非己有。恍若離魂者然。不識可治與否。喻曰。夫人生之陰陽。相抱而不脫。
故陽欲上脫。陰下吸之則不脫。陰欲下脫。陽上吸之則不脫。惟大醉後大犯房勞。五臟翻覆。百脈動搖。二氣乘之脫離。有頃刻殞於女身者。病之得有今日。猶幸也。但真陽不能潛藏。常欲飛騰泄越耳。治之之法有三。以澀固脫。以重鎮怯。以補理虛。更佐以介類沉重下伏之物。
引之潛降。使真陽復返其宅。凝然與真陰相戀。再用大封大固之法。可以收功。經云。陽者親上者也。陰者親下者也。故凡上脫者。妄見妄聞。有如神靈。下脫者。不見不聞。有如聾瞶。上脫者。身輕快而汗多淋漓。下脫者。身重著而肉多青紫。昔有新貴人。馬上揚揚得意。
未及回寓。一笑而逝者。此上脫也。又有人寢而遭魘。身如被杖。九竅出血者。此下脫也。是病始於溺情。繼以縱欲。必須大奪其情。永積其精。再加千日之把特。乃不為倏然之上脫矣。
〔附〕一人忽覺自形作兩。並臥。不別真假。不語。問亦無對。乃離魂也。用硃砂、人參、茯苓濃煎服。真者氣爽。假者即化。
白話文:
眩暈
喻嘉言治療吳添官的母親,這位婦人經常暴怒,導致月經停止。秋天時,漸漸感覺氣逆上衝,像害怕乘船一樣,稍微動一下就暈倒,長期臥床不起,感覺天旋地轉,無法起身,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。於是用了少量人參,稍微好轉一會兒,最後每天服用五錢,耗盡家產,病情卻更加危急,高燒口渴,腦部感覺像被刀劈一樣,食慾不振,腹瀉不止,情況危急,幾乎沒有希望了。
後來請喻嘉言診治,喻嘉言說可以治癒。凡是怒氣過盛的人,血液都會淤積在上焦,而氣機不能下降,這叫做厥巔之疾。“厥”就是逆的意思,氣血都逆衝於頭頂,所以稍微動一下就會頭暈目眩。又因為上盛下虛,病位在少陽,少陽就是足少陽膽經,膽經的穴位都與腦部相連,鬱怒之火上攻於腦,服用補藥反而加重病情,疼痛如同刀劈,這也是厥巔之疾。風火交煽,所以身體搖晃,並伴有發熱;木土相克,所以難以進食,腹瀉不止。
於是參照《內經》中鐵落鎮墜的理論,使用代赭石、龍膽草、蘆薈、黃連等藥物,下降上逆之氣;用蜀漆、丹皮、赤芍等藥物,運行上部淤積的血液;用牡蠣、龍骨、五味子等藥物,收斂浮動的神氣。最重要的是每劑藥中加入生豬膽汁兩枚,因為少陽熱盛,膽汁必定不足,所以用同類藥物來補充,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。病人服藥後,立刻感覺精神恢復,忘記了藥物的苦味。連續服用十幾劑,服用豬膽汁二十多枚後,退燒,身體涼爽,飲食增加,腹瀉停止,開始能起床行走幾步,但仍然感覺身體輕飄飄的,無法久站。
喻嘉言擔心藥物太苦,不宜多服,減少了豬膽汁以及蘆薈、龍膽等藥物,加入當歸一錢,人參三分,用薑棗水引藥服用,調理幾天後便痊癒了。
喻嘉言診治金道賓的脈象,左寸脈平和,右寸脈像拉弓弦一樣,向上衝的力量很強。喻嘉言說,這個病的枝葉還沒有損害,本源已經先受損,一定是醉酒後房事過度造成的。金道賓承認確實如此,但已經戒色兩年了,服用了一斤左右的人參,至今沒有什麼痛苦,只是閉眼轉動眼珠的時候,感覺身體不是自己的,像靈魂出竅一樣,不知道能不能治好。喻嘉言說,人生的陰陽之氣互相依存,不會分離。
所以陽氣想要上衝,陰氣會從下面吸附它,使它不至於脫離;陰氣想要下降,陽氣會從上面吸附它,使它不至於脫離。只有在醉酒後過度房事,五臟翻覆,百脈震動,陰陽之氣乘虛而脫離,才會在片刻之間死於女色。這個病人能活到今天,已經是很幸運的了。但是真陽之氣不能潛藏,總是想要飛騰泄越。治療方法有三種:一是澀固脫氣,二是重鎮安神,三是補益虛損,再佐以介類沉重下伏的藥物,引導真陽之氣下降,使真陽之氣回到它應有的位置,與真陰之氣相結合,再用大補大固的方法,就可以收到療效。
經書上說,陽氣喜歡向上,陰氣喜歡向下。所以陽氣上脫的人,會妄見妄聞,像神靈附體一樣;陰氣下脫的人,會看不見聽不見,像聾啞人一樣。陽氣上脫的人,身體輕盈,汗多淋漓;陰氣下脫的人,身體沉重,皮膚青紫。過去有位新貴,馬上得意洋洋,還沒回到家,一笑而亡,這就是陽氣上脫。還有人睡覺時做噩夢,身體像被打了一樣,九竅出血,這就是陰氣下脫。這種病開始於沉溺情慾,繼而縱慾過度,必須徹底克制情慾,積蓄精氣,再經過千日克制,才能避免突然的陽氣上脫。
附:一個人突然感覺自己變成兩個,一起躺在床上,分不清真假,不說話,問他也不回答,這是靈魂離體了。用硃砂、人參、茯苓濃煎服用,真的身體氣機順暢,假的就會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