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類中

王節齋治一壯年,忽得暴病如中風,口不能言、目不識人、四肢不舉。急投蘇合香丸,不效。王偶遇聞之,詢其由。曰:「適方陪客,飲食後忽得此證。」遂教以煎生薑淡鹽湯,多飲探吐之。吐出飲食數碗而愈。

鄭顯夫年六十餘,因大怒,遂昏僕,四肢不用。丹溪曰:「怒則火起於肝,手足厥陰二經之氣閉而不行,故神無知。怒甚則傷於筋,縱其若不容,故手足不用。」乃以連柏瀉其上逆之火,香附降其肝氣。一二日,神智漸回,再調其氣血,全愈。

有一婦人,先胸脅脹痛,後四肢不收、自汗如雨、小便自遺、大便不實、口緊目瞤。或以為中臟,甚憂。請薛立齋視之。曰:「非也。若風既中臟,真氣既脫,惡證既見,禍在反掌,安能延至十日?」乃候其色,面目俱赤而或青;診其脈,左三部洪數,惟關尤甚。 乃知胸乳脹痛:肝經血虛,肝氣痞塞也;四肢不收:肝經血虛,不能養筋也;自汗不止:肝經血熱,津液妄泄也;小便自遺:肝經熱甚,陰挺失職也;大便不實:肝木熾盛,克脾土也。遂用犀角散四劑,諸證頓減;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而安。

太史楊方壺夫人,忽然暈倒。醫以中風之藥治之,不效。迎李士材診之,左關弦急,右關滑大而耎。本因元氣不足,又因怒後食停。乃進理氣消食藥,得解黑屎數枚。急改用六君子加薑汁,服四劑而後暈止。更以人參五錢,耆、朮、半夏各三錢,茯苓、歸身各二錢,加減調理,兩月即愈。此名虛中,亦兼食中。

給諫晏懷泉夫人,先患胸腹痛,次日卒然暈倒,手足厥逆。時有醫者,以牛黃丸磨就將服矣。士材診之,六脈皆伏,惟氣口稍動。此食滿胸中,陰陽痞隔,升降不通,故脈伏而氣口獨見也。取陳皮、砂仁各一兩,姜八錢,鹽三錢,煎湯灌之,以指探吐。得宿食五六碗,六脈盡見矣。 左關弦大,胸腹痛甚,知為大怒所傷也。以木香、青皮、橘紅、香附、白朮煎服,兩劑痛止。更以四君子加木香、烏藥,調理十餘日方瘥。此是食中兼氣中。

震按此二條,與節齋、丹溪所治同中有異,是善學古人者,故並錄之。

章仲輿令愛在閣時,昏暈不知人。蘇合香丸灌醒後,狂言妄語,喃喃不休。士材診之,左脈七至,大而無倫;右脈三至,微而難見。正所謂兩手脈如出兩人,此祟憑之脈也。線帶系定二大拇指,以艾炷灸兩介甲,至七壯。鬼即哀詞求去。服調氣平胃散加桃奴,數日而祟絕。此即惡中也。

易思蘭治瑞昌王孫毅齋,年五十二,素樂酒色。九月初,夜起小解,忽倒地,昏不知人,目閉氣粗、手足厥冷、身體強硬、牙關緊閉。諸醫有以為中風者,有以為中氣中痰者,用烏藥順氣散等藥,俱不效。又有用附子理中湯者,愈加痰響。五日後,易診之,六脈沉細緊滑,愈按愈有力。

白話文:

[類中]

一位壯年男子突發暴病,症狀如同中風,口不能言,目不識人,四肢癱瘓。先用蘇合香丸治療無效。後來得知他是在飲酒進食後發病,於是改用生薑淡鹽湯讓他多喝並催吐,吐出幾碗食物後便痊癒了。

鄭顯夫六十多歲,因大怒而昏倒,四肢無力。這是肝火旺盛,導致厥陰經氣血運行受阻,神志不清。怒氣傷及筋脈,所以四肢無力。於是用連翹瀉火,香附疏肝,一兩日後神志漸漸恢復,再調理氣血,最終痊癒。

一位婦人先有胸脅脹痛,之後四肢抽搐,自汗如雨,尿失禁,大便秘結,口緊眼跳。有人誤以為是臟腑病變,十分憂慮。薛立齋診斷認為並非如此,因為如果真是臟腑病變加上真氣耗損,惡症已現,性命危在旦夕,不可能延遲到十天。他觀察到婦人面色紅赤夾雜青色,脈象左三部脈洪數有力,尤其關脈最甚,判斷是肝經血虛,肝氣鬱滯所致。四肢抽搐是肝血不足,不能濡養筋脈;自汗不止是肝經血熱,津液外泄;尿失禁是肝經熱盛,膀胱氣化失常;大便秘結是肝木過盛,克伐脾土。於是用犀角散四劑,諸症明顯減輕,再用加味逍遙散調理,最終痊癒。

太史楊方壺的夫人突然暈倒,用中風藥治療無效。李士材診斷後發現,左關脈弦急,右關脈滑大而軟,認為是元氣不足,加上怒後食滯。於是先用理氣消食的藥物,排出宿便後,改用六君子湯加薑汁,服四劑後暈厥停止。之後再用人參、黃耆、蒼朮、半夏、茯苓、當歸等藥調理,兩個月後痊癒。這是氣虛兼食積。

給諫晏懷泉的夫人先患胸腹疼痛,次日突然暈倒,手足厥冷。有醫生準備用牛黃丸治療,但李士材診斷後發現,六脈皆沉細,只有氣口稍動,認為是食物停滯於胸中,導致氣機阻滯,所以脈象沉細,只有氣口稍現。於是用陳皮、砂仁、生薑、鹽煎湯灌服,並用手指催吐,吐出大量宿食後,脈象恢復正常。

左關脈弦大,胸腹疼痛劇烈,判斷是大怒所傷。用木香、青皮、橘紅、香附、白朮煎服,兩劑後疼痛停止,再用四君子湯加木香、烏藥調理十餘日痊癒。這是食積兼氣滯。

這兩例與王節齋、朱丹溪所治病例相似,卻又有不同之處,足見善於學習前人的經驗。

章仲輿的女兒昏厥不省人事,用蘇合香丸灌醒後,卻狂言亂語,喃喃不止。李士材診斷後發現,左脈七至,大而無律,右脈三至,細微難尋,如同兩人脈象,判斷是邪祟作祟。於是用艾灸治療,邪祟哀求而去。再服用調氣平胃散加桃仁,數日後邪祟消失。這是邪祟作怪。

易思蘭治療瑞昌王孫毅齋,五十二歲,平素嗜酒好色。九月初夜起小解時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目閉氣粗,手足厥冷,身體僵硬,牙關緊閉。其他醫生有的認為是中風,有的認為是氣滯痰阻,用烏藥順氣散等藥無效,甚至用附子理中湯反而加重痰鳴。五天後,易思蘭診斷,六脈沉細緊滑,按之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