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大頭瘟

泰和二年四月。民多疫病。初覺憎寒壯熱體重。次傳頭面腫甚。目不能開。上喘。咽喉不利。舌乾口燥。俗云大頭傷寒。染之多不救。張縣丞患此。醫以承氣湯加藍根下之。稍緩。翌日其病如故。下之又緩。終莫能愈。漸至危篤。請東垣視之。乃曰。身半以上。天之氣也。邪熱客於心肺之間。

白話文:

泰和二年的四月,人民多罹患瘟疫。起初,感覺怕冷身體發熱疼痛。接著頭臉腫大了,眼睛睜不開,呼吸急促,呼吸急促,吞嚥不順暢,舌頭乾澀口渴。民間稱這種病為大頭傷寒,染上之後多數人無法治癒。張縣丞也患上了這種病,醫生用承氣湯加上藍根來治療他。他的病情稍有緩解,但第二天又跟前一天一樣。再次用承氣湯治療後,病情又緩解。但是到頭來仍然無法治癒,病情逐漸惡化,到了危急的程度。他請東垣前來診視,東垣說:「身體的上面屬於天,邪熱之氣侵犯了心肺之間。」

上攻頭面而為腫。以承氣瀉胃。是誅伐無過。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。遂用芩、連各五錢。苦寒瀉心肺之火。元參二錢。連翹、板藍根、馬勃、鼠黏子各一錢。苦辛平。清火散腫消毒。殭蠶七分。清痰利膈。甘草二錢以緩之。桔梗三分以載之。則諸藥浮而不沉。升麻七分。升氣於右。

白話文:

入侵頭部而形成腫脹。用承氣湯瀉胃。這是一種不留餘地的攻伐之法。殊不知這恰好符合病情需要。於是使用黃芩、連翹各五錢。苦寒之性瀉去心肺之火。元參二錢。連翹、板藍根、馬勃、鼠黏子各一錢。苦辛平。清熱散腫消毒。殭蠶七分。化痰利膈。甘草二錢以緩和藥性。桔梗三分用來促進藥效。那麼各種藥物就會浮而不沉。升麻七分。將氣升到右側。

柴胡五分。升氣於左。清陽升於高巔。則濁邪不得復居其位。經曰。邪之所湊。其氣必虛。用人參二錢以補虛。再佐陳皮二錢以利其壅滯之氣。名普濟消毒飲子。若大便秘者。加大黃共為細末。半用湯調。時時服之。半用蜜丸噙化。且施其方。全活甚眾。

白話文:

柴胡五分。能升提左邊的陽氣。清陽升於高處。則濁邪就不能再佔據它原來的位置。經典中說。邪氣聚集的地方。那裡的氣一定虛弱。用人參二錢來補虛。再輔以陳皮二錢來利氣的壅滯之氣。叫做普濟消毒飲子。如果大便不通暢的。加加大黃一起研成細末。一半用湯調勻。時時服用。一半做成蜜丸含化。並且施用這個方子。救活的人很多。

羅謙甫治中書右丞姚公茂。六旬有七。宿有時毒。至元戊辰春。因酒再發。頭面皆腫而痛。耳前後腫尤甚。胸中煩悶。咽嗌不利。身半以下皆寒。足脛尤甚。由是以床接火炕。身半以上臥於床。身半以下臥於炕。飲食減少。精神困倦而體弱。命羅治之。診得脈浮數。按之弦細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醫生為中書右丞姚公茂看病。姚公茂時年六十七歲,患有慢性中毒。至元戊辰年春天,因飲酒而再次發病。頭面都腫脹疼痛,耳前後腫脹尤為嚴重。胸中煩悶,咽喉不利。身體以下皆寒冷,足脛尤為嚴重。因此,他用牀接火炕,身體上半段臥在牀上,身體下半段臥在炕上。飲食減少,精神睏倦,體弱。他讓羅謙甫為他看病。羅謙甫診斷後發現脈搏浮數,按之弦細。

上熱下寒明矣。內經云。熱勝則腫。又云。春氣者病在頭。難經云。蓄則腫熱。砭射之也。遂於腫上約五十餘刺。其血紫墨如露珠之狀。頃時腫痛消散。又於氣海中。大艾炷灸百壯。以助下焦陽虛。退其陰寒。次於三里二穴。灸三七壯。治足胻冷。亦引導熱氣下行故也。復處一方。

白話文:

上半身發熱,下半身發冷的情形很明顯。內經上說:「熱勝則腫」,又說:「春氣者病在頭」。難經上說:「蓄則腫熱」,用砭石和針灸來治療。於是沿著腫脹的部位紮了大約五十針。流出的血黑紫如露珠的樣子。不久,腫痛就消散了。又在氣海穴裡用艾炷灸了一百多次。藉以補助下焦的陽虛,去除那裡陰寒。接著在三里穴灸了三十七次。治療大腿內側發冷,也是為了引導熱氣下行。還開了一個方子。

名曰既濟解毒湯。芩、連苦寒。酒製炒為因用。瀉其上熱以為君。桔梗、甘草。辛甘溫上升。佐諸苦藥以治熱。柴胡、升麻。苦平。味之薄者。陰中之陽。發散上熱以為臣。連翹苦辛平以散結消腫。當歸辛溫。和血止痛。酒煨大黃苦寒。引苦性上行至巔。驅熱而下以為使。投劑之後。

腫消痛減。大便利。再服減大黃。不旬日良愈。

白話文:

此方名為既濟解毒湯。以黃芩、黃連苦寒而瀉上熱,故為君藥。桔梗、甘草辛甘溫上升,佐君藥以治熱。柴胡、升麻苦平,味薄,為陰中之陽,發散上熱,故為臣藥。連翹苦辛平,散結消腫。當歸辛溫,和血止痛。酒煨大黃苦寒,引苦性上行至巔,驅熱而下,故為使藥。服用此方後。

〔附〕故友丁漢奇兄。素嗜酒。十二月初。醉中夜行二里許。次日咳嗽身微熱兩目腫。自用羌、芷、芎、芩等藥。頤皆腫。又進一劑。腫至喉肩胸膛。咳聲頻而不爽。氣息微急。喉有痰聲。其腫如匏。按之熱痛。目赤如血。而便瀉足冷。六脈細數。右手尤細軟。略一重按即無。

白話文:

我的故友丁漢奇先生,一向嗜酒。十二月初,他喝醉酒後,夜裡走了二里多路。次日,他就開始咳嗽,身體微微發熱,兩眼腫脹。他用羌活、細辛、川芎、黃芩等中藥自行治療,結果下巴都腫了起來。他又服用了一劑藥,結果腫脹發展到喉嚨、肩膀和胸膛。咳嗽的聲音頻繁而急促,呼吸也很急促。喉嚨裡有痰聲,腫脹得像個葫蘆,按下去又熱又痛。眼睛又紅又腫,像充血了一樣。而糞便溏泄,腳很冷。六脈細數,右手脈搏尤其細微柔軟,稍微一用力按,就感覺不到了。

有用普濟消毒飲子者。予疑其脈之虛。恐非芩、連、升麻所宜。勸邀沈堯封先生診之。曰。此虛陽上攻。斷勿作大頭天行治。病者曰。內子歸寧。絕欲兩月矣。何虛之有。沈曰。唇上黑痕一條。如干焦狀。舌白如敷粉。舌尖亦白不赤。乃虛寒之確據。況泄瀉足冷。右脈濡微。

白話文:

曾有一位患者使用了普濟消毒飲來治療疾病,我懷疑他的脈象虛弱,恐怕不適合使用黃芩、黃連、升麻等藥物。我勸他邀請沈堯封先生來診治,沈先生說:「這是虛陽上攻的症狀,千萬不要把它當成大頭瘟疫來治療。」

患者說:「我妻子回孃家去了,已經兩個月沒有房事了,怎麼會虛呢?」

沈先生說:「你的嘴脣上有一條黑色的痕跡,像是乾枯了的樣子,舌頭是白色的,好像敷了粉一樣,舌尖也是白色的,不發紅,這些都是虛寒的明確證據。況且你還有腹瀉、足部發冷的症狀,你的右手脈象濡弱。」

斷非風火之象。若有風火。必現痞悶煩熱。燥渴不安。豈有外腫如此。而內里安貼如平人者乎。遂用菟絲、枸杞、牛膝、茯苓、益智、龍骨。一劑而腫定。二劑而腫漸退。右脈稍起。唇上黑痕亦退。但舌仍白厚。伸舌即顫掉。手亦微振。乃用六君加沉香。而腫大退。目赤亦減。

白話文:

這絕對不是風火之像。若是風火,必然出現煩悶煩熱,焦渴不安的症狀。怎麼可能外腫至此,而內裡卻安適如常人呢。於是使用菟絲子、枸杞、牛膝、茯苓、益智、龍骨等藥物。一劑藥下去,腫脹便開始消退、兩劑藥下去,腫脹逐漸退去。病人右邊脈搏稍有起色,嘴上黑色痕跡也消失了。不過舌頭仍然又白又厚,伸出舌頭就顫動掉下,手也微微顫抖。於是使用六君子湯加沉香,腫脹大部分消退,眼睛紅腫也減輕了。

嗽緩痰稀。舌上白胎去大半矣。又次日再診。右脈應指不微細。重按仍覺空豁。肝氣時動。兩顴常赤。口反微渴。復用參、苓、杞、芍、橘紅、龍骨、沙蒺。補元益腎斂肝而全愈。

白話文:

痰變得清稀,舌苔也退去大半。隔日再次診脈,脈搏稍有力量,但仍空虛無力,肝氣時常活動,雙頰經常發紅,口微渴。再用參、苓、杞、芍、橘紅、龍骨、沙蒺等藥材治療,補元益腎、斂肝平肝,最終痊癒。

震按此條與景岳治主蓬雀喉痹案彷彿。用藥更覺穩而巧。人所難及。若犯桂、附。或雜地黃。即不能恰合病情矣。

白話文:

震認為這條和景嶽在治療主喉嚨腫脹病例中用藥的方法非常相似。用藥更加穩重巧妙,令人難以企及。如果是誤用了肉桂、附子或雜地黃,那麼就不能恰當的符合病情了。

孫東宿治張孝廉患疫。頭大如斗。不見項。唇垂及乳。色如豬肝。昏憒不知人事。見者駭而走。孫診其脈。皆浮弦而數。初以柴胡一兩。黃芩、元參各三錢。薄荷、連翹、葛根各二錢。甘草一錢。服三劑。寒熱退。弦脈減。但洪大。知其傳於陽明也。改以貫眾一兩。葛根、花粉各三錢。甘草一錢。黑豆四十九粒。三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孫東宿醫生醫治張孝廉患的瘟疫。他的頭大得像鬥,看不見脖子,嘴脣下垂到胸部,臉色像豬肝,昏迷不醒,失去了知覺。見到他的人都被嚇跑了。孫東宿診斷了他的脈搏,都是浮弦脈而且跳得很快。一開始用柴胡一兩,黃芩、元參各三錢,薄荷、連翹、葛根各二錢,甘草一錢。服用三劑後,寒熱退去,弦脈減少,但仍然洪大。知道他的瘟疫傳到了陽明經。於是改用貫眾一兩,葛根、花粉各三錢,甘草一錢,黑豆四十九粒。服用三劑後就痊癒了。

震按疫癘之行。必由運氣。內經原有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說。蓋陽干為剛。陰乾為柔。凡陽干司天。則陰乾在泉。陰乾司天。則陽干在泉。各以其合。如甲與己合。為剛柔得位也。失守者。如甲子歲少陰司天。若上年癸亥天數有餘者。年雖交得甲子。厥陰猶未退位。而地之陽明己卯。

白話文:

震亨認為傳染病的發生,一定有氣運的因素。內經本就記載:「剛柔失守三年後就會變成傳染病。」這種說法。所謂的陽性天干代表剛。陰性天干代表柔。一般的陽性天干掌管天上的陽氣,那麼陰性天干就在地下的陰氣。陰性天干掌管天上的陽氣,那麼陽性天干就在地下的陰氣。這種現象,是由於相合而產生的。例如:甲與己合,就屬於剛柔得位。失守的現象,例如:甲子年,少陰掌管天上的陽氣。如果上年是癸亥年,天數有餘,那麼雖然已經到了甲子年,但厥陰還沒有退位,而地上的陽明剛好是己卯年。

已經遷正。是以癸亥年之司天。臨甲子年之在泉。上癸下己為剛柔失守。後三年化成土疫。或少陰已交司天。而地未遷正。上年之戊寅少陽猶在泉。是甲與戊對。亦不相合。後三年化成土癘。依此例以推之。丙辛失守者化水疫。庚乙失守者化金疫。丁壬失守者化木疫。戊癸失守者化火疫。

白話文:

已經遷移到正確的位置了。所以癸亥年的司天之氣,臨到甲子年的泉。上面是癸,下面是己,屬於剛柔失守。三年後就會轉化為土疫。或者少陰已經交替成為司天之氣,而地氣還沒有遷移到正確的位置。上一年戊寅年的少陽之氣還留在泉。因此甲和戊相對,也不相合。三年後也會轉化為土癘。根據這個規律推測,丙辛失守就會化為水疫,庚乙失守就會化為金疫,丁壬失守就會化為木疫,戊癸失守就會化為火疫。

其四癘亦照前例。經文可考也。竊意此義太淺。未必能驗。王肯堂曰。運氣之說。內經幾居其半。蓋泥其常。不通其變。則以為無驗。夫運氣所主者。常也。異氣所主者。變也。常則如本氣。變則無所不至。而各有所佔。故其候有從逆、淫郁、勝復、太過不及之變。其發皆不同。

白話文:

第4種瘟疫的相關症狀同樣參照前面3種的內容即可瞭解,在經典醫書中可以找到答案。我認為這種見解不太對,未必能得到驗證。王肯堂說:中醫理論中關於運氣的內容,在《內經》中佔了一半。但如果拘泥於書中的常規,不通曉什麼時候變通,就會認為沒有驗證。運氣所主掌的,就是常規。外邪所主掌的,就是變通。常規的則如同本質之氣,變通的則沒有什麼不能做到的事情,而且各方面都有所涉及。因此,瘟疫的症狀會有從逆、淫鬱、勝復、太過不及的變化,其發病的方式也各不相同。

若厥陰用事。多風而草木榮茂。是之謂從。天氣明潔。燥而無風。此之謂逆。太虛埃昏。流水不冰。此之謂淫。大風折木。雲物濁擾。此之謂郁。山澤焦枯。草木凋落。此之謂勝。大暑燔燎。螟蝗為災。此之謂復。山崩地震。埃昏時作。此之謂太過。陰森無時。重云晝昏。此之謂不及。

白話文:

依照氣候出現的變化來推測,疾病就會相應地出現,都必須根據當時常常在的氣候狀況,即使相隔數裏之間,只要氣候不同,相應的疾病也完全不一樣,哪裡可以執著於固定的(治療)準則。熙寧年間,京城乾旱已久,祈求降雨已做到了極點,連日天氣陰暗,人們認為一定會下雨了,然而有一天突然轉晴,天氣十分炎熱。沈括因為公事被召見,神宗皇帝問他下雨的日期,沈括回答說:已經看到了下雨的跡象,估計明天就會下雨了。眾人都認為連日陰暗潮濕的天氣尚且不下雨,如此炎熱乾燥的情況怎能下雨?

隨其所變。疾癘應之。皆視當時常處之候。雖數里之間。但氣候不同。而所應全異。豈可膠於一定。熙寧中。京師久旱。祈禱備至。連日重陰。人謂必雨。一日驟晴。炎日赫然。沈括因事入對。上問雨期。沈對曰。雨候已見。期在明日。眾以為頻日晦溽。尚且不雨。如此陽燥。

豈復有望。次日果大雨。是時濕土用事。連日陰者。從氣已效。但為厥陰所勝。未能成雨。後日驟晴者。燥金入候。厥陰當折。則太陰得伸。明日運氣皆順。以是知其必雨。嗚呼。安得如存中者。而與之言運氣哉。震思此等推測。實有至理。聰明者精心探索。能得疫癘之所由來。

白話文:

難道會有希望了嗎?第二天果然下起了大雨。這時濕土起作用了。接連陰天,從氣象看已經起了效用。只是由於厥陰勝過太陰,還不能形成雨。後天突然放晴,乾燥的庚金當令,厥陰當會衰落,太陰就會得到伸展。明天運氣都很順利。由此知道它一定會下雨。唉呀,哪能像存中先生一樣,和他談論運氣呢。震先生認為這樣的推測,確實很有道理。聰明的人用心探索,就能瞭解疫癘的來歷。

即得所以治之之道。聖散子為東坡存中應驗之方。故刊布以救人。想亦適合是年之運氣耳。普濟消毒飲並刻諸石。龔雲林於明萬曆寓大梁。值大頭瘟大作。用秘方二聖救苦丸。百發百中。今皆不盡應驗也。以是知病無板方。醫無呆法。總貴乎神而明之耳。

白話文:

有了這條原則,就是治病時用的方法。聖散子是東坡居士活人無數的應驗之方。所以刊刻出來以拯救世人。或許這也適合今年的運勢吧。普濟消毒飲也同時刻在石頭上。龔雲林在明萬曆年間,住在開封。遇到大頭瘟疫大流行。用祕方二聖救苦丸治癒了很多人。但是現在這兩個藥方都不能起作用了。由此可知,治療疾病不能使用僵化的藥方,醫生也不能死守一種治療方法。最重要的就是要神而明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