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8)

1. 類中

乃曰。此寒濕相搏。痓症也。痓屬膀胱。當用羌活勝濕湯。其兄宏道問曰。病無掉眩。知非中風。然與中氣中痰夾陰三者相似。先生獨云痓病。但吾宗室之家過於厚曖者有之。何由得寒濕而成痓病耶。易曰。運氣所為。體虛者得之。本年癸酉。歲火不及。寒水侮之。季夏土旺。

土為火子。即能制水。七月八月。主氣是濕。客氣是水。寒水得令。不伏土製。是以寒濕相搏。太陽氣鬱而不行。其證主項背強直。卒難回顧。腰似折。項似拔。乃膀胱經痓病也。其脈沉細緊滑。沉為病在裡。細為濕。緊為寒。中又有力而滑。此寒濕有餘而相搏也。若虛證之脈。

但緊細而不滑。若風脈當浮。今脈不浮而沉。且無掉眩等證。何為中風。若痰氣之脈不緊。今脈緊而體強直。何言中氣中痰。痓病詩云。強直反如弓。神昏似中風。痰流唇口動。瘛瘲與癇同。乃先以稀涎散吐痰一二碗。昏憒即醒。隨進勝濕湯。六劑全愈。以八味丸調理一月。

精氣復常。

震按類中有十種。曰中氣。中食。中寒。中暑。中濕。中惡。中痧。中瘴。痰中。虛中。散見諸書。當薈萃而詳辨之。其異於中風者。雖卒倒昏憒。而無偏枯渦斜也。其治之異於中風者。惟虛中宜補。而余皆不宜補也。只在臨證時。審其輕重淺深耳。至如名醫類案有虛風一門。

臨證指南有肝風一門。總不出繆氏內虛暗風四字。類案謂陰虛者涼肝補腎。陽虛者溫肺健脾。誠為要言。然其法已備於中風門中。似不必另立名色。至指南所載泄木安胃。鎮陽熄風。濁藥輕投。辛甘化風。種種妙義。直駕古人而上之。又洗繆氏之髓者矣。特是議論雖精。仍屬景岳所謂非風之治法耳。

集書者以一類而分二門。未免頭上安頭之病。

白話文:

這是寒濕交互相搏導致的痺證,痺證屬於膀胱經,應當使用羌活勝濕湯治療。

有人問道,病人並沒有眩暈,說明不是中風,但症狀與中氣不足、痰飲、陰虛三者相似,為何您獨斷為痺證?我們家族成員常因過度保暖而生病,怎麼會是寒濕導致痺證呢?《易經》說,這是運氣所致,體質虛弱的人容易得此病。今年是癸酉年,歲火不足,寒水侵襲,季夏土氣旺盛,土生火,能克水,但七月八月主氣為濕,客氣為水,寒水當令,不受土的克制,因此寒濕交搏,太陽經氣鬱滯不通。症狀表現為項背強直,難以回頭,腰部像折斷一樣,頸部像被拉扯一樣,這是膀胱經痺證。脈象沉細緊滑,沉代表病在裡,細代表濕,緊代表寒,有力而滑則說明寒濕邪氣充盛交搏。如果脈象是虛證,則只有緊細而無滑;如果是風證,脈象應該浮,但現在脈象不浮而沉,且沒有眩暈等症狀,所以不是中風;如果是痰飲,脈象不緊,但現在脈象緊且身體強直,所以也不是中氣不足或痰飲。痺證的詩句說:「強直如弓反,神昏似中風,痰流唇口動,瘛瘲與癇同。」因此先用稀涎散吐出痰液一兩碗,昏迷狀態即可清醒,然後服用羌活勝濕湯,六劑痊癒,再用八味丸調理一個月,精氣恢復正常。

書中列舉了十種「中」證:中氣、中食、中寒、中暑、中濕、中惡、中痧、中瘴、痰中、虛中,散見於各書,應該彙集起來詳細辨析。它與中風的區別在於,雖然也會突然昏倒,但沒有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等現象;治療方法也與中風不同,只有虛中才需要補益,其他都不宜補益,關鍵在於臨證時審察輕重緩急。像《名醫類案》有虛風一門,《臨證指南》有肝風一門,總歸不出繆希雍「內虛暗風」四個字。類案說陰虛者要涼肝補腎,陽虛者要溫肺健脾,這確實是關鍵所在,但其方法已包含在中風篇中,似不必另立門類。《指南》所載的泄木安胃、鎮陽熄風、濁藥輕投、辛甘化風等妙義,直接超過古人,繼承了繆氏的精髓。只是論述雖精妙,仍然屬於景岳所謂的非風之治法。

將這些內容歸為一類而分為兩個門類,未免畫蛇添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