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濕
中山王知府次子薛里。年十三歲。六月暴雨。池水泛溢。因而戲水。衣服盡濕。其母責之。至晚覺精神昏憒。怠惰嗜臥。次日病頭痛身熱。腿腳沉重。一醫用發散藥。閉戶覆衾。以致苦熱不禁。遂發狂言。欲去其衾而不得去。是夜汗至四更。濕透其衾。明日尋衣撮空。又以承氣湯下之。
後語言漸不出。四肢不能收持。有時項強。手足瘛瘲搐急而攣。目左視而白睛多。口唇肌肉蠕動。飲食減少。形體頓瘦。延羅謙甫視之。具說前由。蓋傷濕而失於過汗也。夫人之元氣。起於臍下腎間動氣。周流一身。通行百脈。今盛暑之時。大發其汗。汗多則亡陽。百脈行澀。
故三焦之氣不能上榮心肺。心火旺而肺氣焦。況因驚恐內蓄。內經曰。恐則氣下。陽主聲。陽既亡而聲不出也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今發汗過多。氣血俱衰。筋無所養。其病為痓。則項強手足瘛瘲搐急而攣。目通於肝。肝者筋之合也。筋既燥而無潤。故目左視而白睛多。
肌肉者脾也。脾熱則肌肉蠕動。故唇蠕動有時而作。經云。肉痿者。得之濕地也。脾熱者。肌肉不仁。發為肉痿。痿者。痿弱無力。今氣欲竭。熱留於脾。故四肢不用。此傷濕過汗而成壞證明矣。當治時之熱。益水之源。救其逆。補其上升生髮之氣。內經曰。熱淫所勝。治以甘寒。
以酸收之。人參、黃耆之甘溫。補其不足之氣而緩其急搐。故以為君。腎惡燥。急食辛以潤之。生甘草甘微寒。黃柏苦辛寒。以救腎水而生津液。故以為臣。當歸辛溫和血脈。橘皮苦辛。白朮苦甘。炙甘草甘溫。以益脾胃。進飲食。肺欲收。急食酸以收之。白芍藥之酸微寒。
以收耗散之氣而補肺金。故以為佐。升麻、柴胡苦平。上升生髮不足之氣。故以為使。乃從陰引陽之謂也。早晚各投一服。三日後。語聲漸出。少能行步。四肢柔和。食飲漸進。因志其方曰人參益氣湯。
震按古人治濕病案。殊無高論奇方。故僅選此條以為辨證處方之模範。今臨證指南佳案甚多。良足私淑。其除氣分之濕。用滑石、白蔻、杏仁、半夏、厚朴、栝蔞皮為主。有熱則加竹葉、連翹、蘆根等。全取輕清之品。走氣道以除濕。若濕熱甚而舌白目黃。口渴溺赤。用桂枝木、豬苓、澤瀉、滑石、茯苓皮、寒水石、生白朮、茵陳。
此從桂苓甘露飲加減。濕熱作痞。神識如蒙。用人參、芩、連、枳實、生乾薑、生白芍。此從瀉心湯加減。若脘中阻痛。大便不爽。用豆豉、枳實、川連、薑汁、苓、半。熱輕則去川連。加鬱金、橘紅、苡仁、杏仁。此濕傷氣痹治法。熱甚則用川連、生朮、厚朴、橘白、淡生薑渣、酒煨大黃。
水法丸服。此治氣阻不爽。治腑宜通法。濕傷脾陽腹膨。用五苓散、二術膏。濕熱橫漬。脈腠腹滿。用小溫中丸。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。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。雖皆古人成法。而信手拈來。無不吻合。濕溫身熱神昏。用犀角、元參、連翹心、石菖蒲、銀花、野赤豆皮。
煎送至寶丹。乃清熱通竅芳香逐穢法。更奇者濕溫之頭脹耳聾。呃忒鼻衄。舌色帶白。咽喉欲閉。謂邪阻上竅空虛之所。非苦寒直入胃中可治。而用連翹、牛蒡、銀花、馬勃、射干、金汁。此俗人夢想不到者也。不食不寐。腹痛便窒。脈遲小澀。謂由平素嗜酒少谷。濕結傷陽。
寒濕濁陰。鳩聚為痛。而用炒黑生附子、炒黑川椒、生淡乾薑、蔥白。調入豬膽汁。此加味白通湯。亦神奇不可思議者也。更有嗜酒人。胸滿不飢。三焦皆閉。二便不通。用半硫丸。又有病中啖厚味者。腸胃滯。雖下。而留濕未解。肛門墜痛。胃不喜食。舌上白腐。用平胃散去甘草加人參、炮薑、炒黑生附。
此二條不因酒肉認作濕熱。竟以苦辛溫藥通陽劫濕。尤覺高超。至如陽傷痿弱。有濕麻痹。雖痔血而用薑、附、茯苓、生術。舌白身痛。足跗浮腫。太谿穴水流如注。謂濕邪伏於足少陰。而用鹿茸、淡附子、草果、茯苓、菟絲。以溫蒸陽氣。均非淺識所能步武。濕久脾陽消乏。
腎真亦憊。中年未育子。用茯、菟、蒼朮、韭子、大茴、鹿茸、附子、胡盧、補骨、赤石脂。仿安腎丸法。治病調元化為合璧。益有觀止之嘆。濕門附此諸案。方法斯為全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