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0)

1. 傷寒

許學士治鄉人邱生者。病傷寒發熱。頭痛煩渴。脈雖浮數而無力。尺以下遲而弱。許曰。雖麻黃證。而尺遲弱。仲景曰。尺中遲者。營氣不足。未可發汗。用建中湯加當歸、黃耆。翌日脈尚爾。其家索發汗藥。言幾不遜。許忍之。只用建中調營而已。至五日。尺部方應。遂投麻黃湯二服。

發狂須臾。稍定略睡。已得汗矣。信乎醫者當察其表裡虛實。待其時日。若不循次第。取效暫時。虧損五臟。以促壽限。何足貴也。

〔附南史〕範云初為梁武帝屬官。時武帝有九錫之命。云忽感傷寒。恐不得預慶事。召徐文伯診視。問曰。可便得愈乎。文伯曰。便瘥甚易。正恐二年後不起耳。云曰。朝聞道。夕死可矣。況二年乎。文伯於是先以火煅地。布桃葉。鋪席。置云其上。頃刻汗出。以溫粉撲之。

翌日遂愈。云甚喜。文伯曰。不足喜也。後二年果卒。夫取汗先期。尚促壽限。況不顧表裡。不待時日。欲速愈者耶。故書此為戒。

一人病傷寒。大便不利。日晡潮熱。兩手撮空。直視喘急。更數醫矣。許曰。此誠惡候。見之者九死一生。仲景雖有證而無治法。況已經吐下。難於用藥。勉強救之。若大便得通而脈弦。則可生。乃與小承氣一服。大便利。諸疾漸退。脈且微弦。半月愈。或問曰。下之而脈弦者生。

此何謂也。許曰。仲景云。循衣妄撮。怵惕不安。微喘直視。脈弦者生。澀者死。微者但發熱譫語者。承氣湯主之。予觀錢氏直訣云。手循衣領及捻物者。肝熱也。此症在仲景列於陽明部。蓋陽明者胃也。肝有熱邪。淫於胃經。故以承氣湯瀉之。且得弦脈。則肝平而胃不受克。

所以有生之理也。

〔附〕樓全善曰。嘗治尋衣撮空。得愈者數人。皆用大補氣血之劑。惟一人兼瞤振脈代。遂於補劑中加桂二分。亦振止脈和而愈。

一人病傷寒。初嘔吐。俄為醫下之。已八九日。而內外發熱。許診之。曰。當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或曰。既吐復下。宜重虛矣。白虎可用乎。許曰。仲景云。若吐下後。七八日不解。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者。白虎加人參湯。蓋始吐者。熱在胃脘。今脈洪滑。口大渴。欲飲水。舌乾燥而煩。非人參白虎不可也。

一人病傷寒。心煩喜嘔。往來寒熱。醫以小柴胡與之。不除。許曰。脈洪大而實。熱結在裡。小柴胡安能去之。仲景云。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復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三服而病除。

一人太陽症。因發汗不止。惡風。小便數。足攣急。屈而不伸。脈浮而大。許曰。此證在仲景方中有兩條。大同小異。一則太陽病。發汗。遂漏不止。惡風。小便難。四肢微急。難以屈伸。一則傷寒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。微惡寒。腳攣急。一屬漏風小便難。一屬有汗小便數。不可混治。此當用桂枝加附子湯。三啜而汗止。佐以芍藥甘草湯。足便得伸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一位許姓學士治療鄉下人邱生,患傷寒,發燒、頭痛、口渴,脈象雖然浮數卻無力,尺脈部位遲緩而微弱。許學士說,雖然符合麻黃湯的症狀,但尺脈遲弱,根據張仲景的醫案,尺脈遲緩代表營氣不足,不宜發汗,於是使用建中湯加當歸、黃耆。第二天脈象仍然如此,邱生的家人堅持要服用發汗藥,態度幾近無理,許學士忍讓,只用建中湯調養營氣。到第五天,尺脈部位才有所反應,於是給予麻黃湯兩劑。病人隨即發狂一會兒,然後稍微平靜下來睡著了,也出汗了。這證明醫生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表裡虛實,等待適當時機治療。如果不按照順序治療,即使暫時見效,也會損傷五臟,縮短壽命,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?

南史記載,範雲曾擔任梁武帝的屬官,當時武帝要賜予他九錫,範雲卻突然患上傷寒,擔心無法參與慶典,便召請徐文伯診治。他問徐文伯是否能很快痊癒,徐文伯說很容易很快好轉,但恐怕兩年後會死。範雲說,今天聽聞道理,晚上死了都可以,何況兩年後呢?於是徐文伯先用火燒熱地面,鋪上桃葉和席子,讓範雲躺在上面,很快便出汗了,再用溫和的粉末擦拭。第二天就痊癒了,範雲非常高興。但徐文伯說,這不足以高興,兩年後範雲果然去世了。過早地使用發汗療法,反而會縮短壽命,更何況不顧表裡虛實,不等待適當時機,只想快速痊癒呢?所以記載此事作為警惕。

有個人患傷寒,大便秘結,下午發熱,雙手不斷抓空,直視前方,呼吸急促,看過很多醫生都沒效。許學士說,這是非常嚴重的徵兆,見此症狀者,九死一生。張仲景雖然有記載這種症狀,卻沒有治療方法,況且病人已經經過吐瀉治療,很難用藥,勉強救治。如果大便通暢,脈象弦急,則可以活下來。於是給予小承氣湯一劑,大便通暢,其他症狀逐漸減輕,脈象也略微弦急,半個月後痊癒。有人問,瀉藥後脈象弦急的人能活,這是什麼道理呢?許學士說,張仲景記載,病人手不停地抓衣領、抓東西,心神不安,輕微喘息,直視前方,脈象弦急的能活,脈象澀滯的會死;輕微的只是發熱神志不清的,用承氣湯治療。我參考錢氏的醫案,手抓衣領或捻東西,是肝熱。此症在張仲景的醫案中屬於陽明病,陽明是胃,肝臟有熱邪侵犯胃經,所以用承氣湯瀉熱,而且脈象弦急,代表肝火平息,胃不受剋制,所以才能活下來。

樓全善說,他曾治療過許多手抓衣領、抓空的人,都用大補氣血的藥方,只有其中一人同時脈象瞤動,便在補藥中加入桂枝二分,瞤動停止,脈象和緩而痊癒。

有個人患傷寒,一開始嘔吐,後來被醫生下瀉藥,已經八九天了,內外都發熱。許學士診治後說,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有人說,已經嘔吐又瀉藥,應該很虛弱了,還能用白虎湯嗎?許學士說,張仲景記載,如果嘔吐瀉藥後,七八天症狀未解,熱邪積聚在裡,表裡都發熱的,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因為一開始嘔吐,熱邪在胃脘,現在脈象洪大滑利,口渴想喝水,舌頭乾燥煩躁,非人參白虎湯不可。

有個人患傷寒,心煩想吐,寒熱往來,醫生給他用小柴胡湯,卻沒有效果。許學士說,脈象洪大而實,熱邪積聚在裡,小柴胡湯怎麼能去除呢?張仲景記載,傷寒十幾天,熱邪積聚在裡,又寒熱往來的,用大柴胡湯,三劑後病就好了。

有個人患太陽病,因為過度發汗,惡風,小便次數多,腳抽筋,彎曲不能伸直,脈象浮大。許學士說,這個症狀在張仲景的醫案中有兩個相似的條目,略有不同。一個是太陽病,發汗過度,汗出不止,惡風,小便困難,四肢微緊,難以屈伸;一個是傷寒,脈象浮大,自汗,小便次數多,心煩,輕微惡寒,腳抽筋。一個是汗少小便困難,一個是有汗小便次數多,不能混淆治療。這個病人應該用桂枝加附子湯,喝三劑後汗就止住了,再用芍藥甘草湯輔助,腳就能伸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