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傷寒
一舟子傷寒發黃。鼻內痠痛。身與目如金。小便赤而數。大便如常。或欲用茵陳五苓。許曰。非其治也。小便和。大便如常。則知病不在臟腑。今眼睛疼。鼻痠痛。是病在清道中。若下大黃。必腹脹為逆。宜用瓜蒂散。先含水。次搐之。鼻中黃水盡。乃愈。
一武官為寇執。置舟中𦪗板。數日得脫。乘飢恣食。良久解衣捫蝨。次日遂傷寒。自汗而鬲不利。一醫作傷食而下之。一醫作解衣中邪而汗之。雜治數日。漸覺昏困。上喘息高。許診之。曰。太陽下之。表未解。微喘者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此仲景法也。指令醫者治此藥。一啜喘定。
再啜熱緩微汗。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。醫曰。某平生未嘗用仲景方。不知其神捷如此。
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。醫者不識。用補血調氣藥。延滯數日。遂成血結胸。或勸用小柴胡湯。許曰。小柴胡已遲。不可行也。惟刺期門穴。斯可矣。予不能針。請善針者治之。如言而愈。或問曰。熱入血室。何為而成結胸也。許曰。邪氣傳入經絡。與正氣相搏。上下流行。遇經水適來適斷。
邪氣乘虛而入血室。血為邪迫。上入肝經。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。復入膻中。則血結於胸也。何以言之。婦人平居。血藏於肝。未受孕則下行為月水。既妊則中蓄以養胎。已產則上壅以為乳。皆此血也。今邪氣蓄血。並歸肝經。聚於膻中。結於乳下。故手觸之則痛。非湯劑可及。
故當刺期門也。
震按仲景傷寒論。猶儒書之大學中庸也。文詞古奧。理法精深。自晉迄今。善用其書者。惟許學士叔微一人而已。所存醫案數十條。皆有發明。可為後學楷模。惜限於卷帙。不能全錄。留此數則。以窺一斑。
項彥章治一人。病發熱。惡風自汗。氣奄奄勿屬。醫作傷寒治。發表退熱而益劇。項診其脈。陰陽俱沉細。且微數。以補中益氣進之。醫曰。表有邪而以參耆補之。邪得補而愈甚。必死此藥矣。項曰。脈沉。里病也。微數者。五性之火內煽也。氣不屬者。中氣虛也。是名內傷。經云。勞者溫之。損者益之。飲以前藥而驗。
震按名醫類案有內傷一門。此條亦在其內。但予細觀諸案所敘病證。皆與傷寒彷彿。則其病之為傷寒為內傷。惟在醫者之能辨耳。非另有一種情形也。東垣內外傷辨。殊不足憑。諸案皆以脈為辨。大抵內傷之脈。皆虛大無力。或微數無力。其藥不外補中益氣湯甘溫為主。有風寒加入表藥。
有停滯加入消導。有火亦加一二味涼藥。無他奇巧。故今採取數條。編入傷寒溫暑各門。刪去內傷。免滋眩惑。外感風寒者傷其形。故曰傷寒。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者傷其氣。故曰內傷。此言受病之原也。及其為病。一般發熱頭疼惡風惡寒。甚則痞悶譫妄。豈可就其述病原而作憑據。
白話文:
傷寒
一位船夫得了傷寒,發黃,鼻腔酸痛,身體和眼睛都像染上金黃色,小便頻數且顏色深紅,大便正常。有人想用茵陳五苓散治療,許學士說: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小便正常,大便也正常,就知道病不在臟腑。現在眼睛痛、鼻子酸痛,病症在頭面部的經絡之中。如果服用大黃瀉下,必定會導致腹脹,反而不利。應該用瓜蒂散治療,先含在口中,再用棉球吸出鼻中的黃色液體,這樣就好了。
一位武官被敵人俘虜,關在船上狹小的空間裡,幾天後才逃脫。逃脫後,飢餓難耐,大吃大喝一番,過了一段時間,脫衣除蝨,第二天就得了傷寒,自汗,胃口不好。一位醫生認為是傷食,用瀉下藥治療;另一位醫生認為是脫衣受寒,用發汗藥治療。經過多種治療,幾天後,病人漸漸感到昏昏沉沉,呼吸急促,喘息不止。許學士診治後說:這是太陽經受寒邪引起的傷寒,表證未解,微喘,應該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,這是仲景的療法。他指示醫生用這個藥方治療。病人喝下一碗藥後,喘息就停止了;再喝一碗,發熱緩解,微微出汗;到晚上,身體涼爽,脈象也平和了。醫生感嘆道:我一生從未用過仲景的方劑,沒想到竟如此神效。
一位婦人患有熱邪侵入血室的病症,醫生沒有診斷出來,使用了補血調氣的藥物,延誤了好幾天,最終導致血結於胸。有人建議用小柴胡湯治療,許學士說:用小柴胡湯已經太晚了,不可行了,只能用針刺期門穴才能治療。因為自己不會針灸,就請善於針灸的人治療,果然如他所說,病就好了。有人問:熱邪侵入血室,為什麼會導致血結於胸呢?許學士解釋說:邪氣侵入經絡,與正氣相搏,在經絡中上下運行,遇到月經來潮又停止,邪氣乘虛而入血室,血液被邪氣逼迫,上逆進入肝經,肝臟受邪氣侵犯,就會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看見鬼怪;邪氣再進入膻中,就會導致血液凝結於胸部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婦女平時,血液藏於肝臟,沒有懷孕時,會向下排出作為月經;懷孕後,血液蓄積在子宮內,滋養胎兒;生產後,血液上行,用於哺乳,這些都是同一部位的血液。現在邪氣阻礙血液運行,都聚集在肝經,匯聚在膻中,凝結在乳房下方,所以用手觸摸就會疼痛,這不是湯藥所能治療的,所以應該針刺期門穴。
震按: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猶如儒家的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一樣,文字古奧,道理精深。從晉代到現在,善於運用這本書的,只有許學士叔微一人而已。他所留下的醫案有幾十條,都有獨到的見解,可以作為後學的楷模,可惜篇幅有限,不能全部錄下,只留下這幾則,讓後人窺見一斑。
項彥章治療一位病人,病症是發熱、惡風、自汗、氣息微弱,醫生診斷為傷寒,用發表退熱的藥物治療,結果病情加重。項彥章診脈後發現,陰陽二脈都沉細而微數,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醫生說:表證有邪氣,卻用人參、黃耆來補益,邪氣得到補益反而會加重病情,病人服用此藥必死無疑。項彥章說:脈沉,是裡證;微數,是五臟之火內盛;氣息微弱,是中氣虛弱,這就是內傷。經書上說:勞倦者要溫補,損傷者要益補。用前面提到的藥物治療果然見效。
震按:《名醫類案》有內傷一門,此條也在其中。但我仔細觀察各個醫案所描述的病證,都與傷寒相似,所以是傷寒還是內傷,只在於醫生的辨證能力,並不是另有一種情況。東垣的《內外傷辨》並不可靠。這些醫案都以脈象來辨證,內傷的脈象大多是虛大無力,或者微數無力,治療藥物大多是補中益氣湯、甘溫藥為主,有風寒的加入解表藥,有停滯的加入消導藥,有火的也加一兩味清熱藥,沒有什麼奇巧之法。所以現在選取幾條,編入傷寒、溫病、暑病各門,刪除內傷一門,以免造成混亂。外感風寒損傷形體,所以叫做傷寒;勞役過度,飲食失節損傷元氣,所以叫做內傷。這是說疾病的病因。至於發病,一般都是發熱、頭痛、惡風、惡寒,嚴重時則有痞悶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怎麼可以根據病因來作為診斷的依據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