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三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5)

1.

隨咽隨提。痰涎必隨氣而至。吐後或至唇腫咽痛。但以涼水一二口漱咽解之。吐畢。早膳悉屏五味。但用淡粥一二碗。以養胃中清氣。自四旬之外。絕不用酒。每月行吐法二三次。六旬之外。則一月或半月必吐一次。用此法四十餘年。愈老愈健。若遇疾病。無論表裡虛實。絕不服藥。

但一行吐法。無不即日盡卻。壽至八旬之外。猶能登山。及燈下抄錄古書讀之。不禁躍然。彼子和之獨聖茶調。遜此和平多矣。然竊思陽明胃脈。下行為順。若吐則上逆。頻吐理當損壽。何反益壽。殊未敢信。

一人病後飲水。病左丸痛甚。灸大敦。以摩腰膏摩囊上。上抵橫骨。炙溫帛覆之。痛即止。一宿腫亦消。

震按此條無甚妙義。然其法頗佳。可以備用。

汪石山治一人。年二十餘。因水中久立過勞。病疝痛。痛時腹中有磊塊。起落如滾浪。其痛尤甚。診之脈皆細弦而緩。按之似澀。曰。此血病也。考之方書。疝有七。皆不宜下。所治多是溫散之藥。以氣言也。茲宜變法治之。乃用小承氣加桃仁下之。其痛如失。三日復作。比前加甚。

脈之輕則弦大。重則散澀。思之莫得其說。問曾食何物。曰。食雞蛋二枚而已。曰。得之矣。令以指探吐。出令盡。痛解矣。

一兒六歲。陰囊脹大如盞。莖皮光腫如泡。一醫為之滲濕行氣。不效。汪診視。脈皆濡緩。曰。脈緩無力者。氣虛也。經云。膀胱者。津液之府。氣化則能出焉。氣虛不足。無能運化而使之出矣。宜升陽補氣可也。遂以補中益氣湯。去當歸、柴胡。加茯苓、牛膝。二帖囊皺腫消。三帖全愈。

震按此二條乃憑脈斷病之正法。前案以弦澀斷為瘀血。後案以濡緩斷為氣虛。應手取效。皆得力於指下也。前案變溫散為寒下。後案去歸、柴。加苓、膝。是其學問高處。但前案三日復作。而歸咎於雞蛋二枚。恐未確也。其痛解之功。又在吐法耳。

祠部黃新陽公夙有脾泄。便血。腳痛。六脈滑數。曾用酒煮黃連為君。佐以參、術等。而泄血止。越年餘。患狐疝。晝出囊中。夜臥入腹。不時疼痛。吳心所投以虎潛丸、還少丹而愈。此始為熱中。久為寒中。藥物寒熱迥別而俱效。久病從虛治也。

震按葉先生云。子和法中。原有虎潛諸論。後醫棄置不用。今觀此案。後醫亦有用之者矣。惟是指南疝疾門集案甚少。而方法甚多。取材既富。運用又巧。更不可及。余鄉萬楓江先生。乃蓮幕老名宿。年近七旬。忽患㿗疝。自檢古方中三層茴香丸。恪遵其法服一月。而病全愈。以是知古方每有不可思議之妙。豈獨虎潛丸哉。

常州尹文輝。嗜火酒能五斤。五月間。入閩中。溪水驟漲。涉水至七里。覺腹痛甚。半月後。右丸腫大。漸如斗形。閩中醫者。與肝經之劑。乃溫熱之品。半載無功。歸而就商於李士材。李曰。嗜火酒則濕熱滿中。涉大水則濕寒外束。以胃苓湯加梔子、黃柏、枳殼、茴香。十劑而略減。即以為丸。服至十五斤。全安而不發。

白話文:

經常性的嘔吐,痰涎必然隨著氣機而來。嘔吐後有時會嘴唇腫脹、咽喉疼痛,只要用涼水漱口一兩次就能緩解。嘔吐完畢後,早飯要避免辛辣五味,只吃一兩碗清淡的粥,以滋養胃中的清氣。四十歲以後,絕對不能喝酒;每月進行兩三次嘔吐療法;六十歲以後,則每月或半個月就要嘔吐一次。我用這種方法四十年有餘,年紀越大反而越健康。如果遇到疾病,無論是表證或裡證、虛證或實證,絕對不吃藥,只要進行一次嘔吐療法,病症就能在當天痊癒。我活到八十多歲,還能爬山,還能點燈抄錄古籍閱讀,精神矍鑠,一點也不覺得吃力。比起子和的獨門秘方,我的方法更加平和有效得多。然而我私下思考,陽明胃經氣機向下運行是順暢的,如果嘔吐,則是氣機逆行,頻繁嘔吐理應損害壽命,為什麼反而益壽呢?我至今也不敢完全相信。

有個人病後喝水,左側陰囊疼痛加劇,於是灸刺大敦穴,並用摩腰膏塗抹在陰囊上,向上按摩至橫骨,再用溫熱的毛巾覆蓋,疼痛立即停止,一夜之間腫脹也消退了。

這條記載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意義,但是方法不錯,可以備用。

汪石山醫治一個人,二十多歲,因為在水中久立過度勞累而患疝氣,疼痛時腹部有硬塊,像波浪一樣上下翻滾,疼痛非常劇烈。診脈時脈象細小弦急而緩慢,按之則感覺澀滯,汪石山說:「這是血瘀的病症。」查閱方書,疝氣有七種,都不適合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大多數治療方法都是溫和散寒的藥物,從氣機角度來說的。現在應該改變方法治療,於是用小承氣湯加桃仁瀉下。疼痛立刻消失了,但是三天後復發,比之前更嚴重。

脈象輕微時則弦大,嚴重時則散漫澀滯,我百思不得其解。於是詢問他吃了什麼東西,他說只吃了兩個雞蛋。汪石山說:「找到了病因!」於是讓病人用手指摳喉嘔吐,把胃裡的東西都吐出來,疼痛就消失了。

一個六歲的孩子,陰囊腫大如碗,陰莖皮膚光滑腫脹像水泡一樣。一位醫生用滲濕行氣的方法治療,沒有效果。汪石山診治後,發現脈象濡弱遲緩,他說:「脈象緩弱無力,是氣虛。」經書上說:「膀胱是津液的府庫,氣機化生才能排出津液。氣虛不足,就沒有能力運化排出津液了。」應該升陽補氣才行。於是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當歸、柴胡,加入茯苓、牛膝。服用兩劑藥後,陰囊腫脹消退,三劑藥後痊癒。

這兩條記載是根據脈象判斷疾病的正確方法。前一個病例根據弦澀的脈象判斷為瘀血,後一個病例根據濡緩的脈象判斷為氣虛,治療效果立竿見影,都得益於精準的脈診。前一個病例將溫散的方法改為寒下,後一個病例去掉當歸、柴胡,加入茯苓、牛膝,這是汪石山醫術高超之處。但是前一個病例三天後復發,卻歸咎於吃了兩個雞蛋,恐怕不太準確。疼痛消失的功勞,主要還是來自於嘔吐療法。

祠部黃新陽先生素來患脾虛洩瀉,便血,腳痛,六脈滑數。曾經用酒煮黃連為主藥,輔以人參、白術等藥物,便血就停止了。一年多後,患上了狐疝,白天疝氣突出陰囊,晚上臥床時則回縮腹中,時常疼痛。吳心所用虎潛丸、還少丹治癒。這病開始是熱證,久病則轉為寒證,藥物寒熱迥異卻都能奏效,這是久病從虛治的例子。

葉先生說,子和的醫術中,原本有關於虎潛丸的論述,後世的醫生卻棄之不用。現在從這個病例來看,後世的醫生還是有人使用的。只是《指南》疝氣門的病例記載很少,而治療方法卻很多,取材豐富,運用巧妙,令人望塵莫及。我的同鄉萬楓江先生,是當地有名的老醫生,年近七十,突然患了疝氣,自己從古方中找到三層茴香丸的方劑,嚴格按照方法服用一個月,病就痊癒了。由此可見,古方往往有不可思議的神奇療效,豈止是虎潛丸呢?

常州尹文輝,嗜好烈酒,能喝五斤。五月間,到福建,溪水暴漲,涉水走了七里地,感覺腹部劇烈疼痛。半個月後,右側陰囊腫大,逐漸像斗笠一樣大。福建的醫生,用治療肝經的藥物,都是溫熱的藥品,半年沒有效果。他回到家後,向李士材求醫。李士材說:「嗜好烈酒則濕熱內盛,涉大水則濕寒外束。」於是用胃苓湯加梔子、黃柏、枳殼、茴香,十劑藥後略微減輕,就製成丸劑服用,服用十五斤後,完全康復,再也沒有發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