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三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9)

1. 瘧痢

羅謙甫於至元己亥,治廉臺王千戶。年四十五,領兵鎮漣水。此地卑濕,因勞役過度,飲食失節,至深秋,瘧痢並作,月餘不愈,飲食全減,形羸瘦。仲冬輿疾歸。羅診得脈弦而微如蛛絲,身體沉重,手足寒逆,時復麻木,皮膚痂疥如癘之狀,無力以動,心腹痞滿,嘔逆不止。

此皆寒濕為病。久淹,真氣衰弱,形氣不足,病氣亦不足。針經云:「陰陽皆不足,針所不為,灸之則宜。」內經曰:「損者益之,勞者溫之。」十劑曰:「補可去弱。」先以理中湯加附子,溫養脾胃,散寒濕。澀可去脫,養臟湯加附子,固腸胃,止瀉痢。仍灸諸穴以併除之。經云:「府會太倉。」

即中脘也。先灸五七壯,以溫養脾胃之氣,進美飲食。次灸氣海百壯,生髮元氣以榮百脈,充實肌肉。復灸足三里,胃之合也,三七壯,引陽氣下交陰分,亦助胃氣。後灸陽輔二七壯,接陽氣,令足脛溫暖,散清濕之邪。迨月餘,病氣去,神完如初。

震按:溫補固澀以治瘧痢虛證,其效猶遲。得諸灸法,參、附之力加倍矣。遇險病,宜宗之。

滑伯仁治一婦,年五十餘,患瘧。寒熱湧嘔,中滿而痛,下利不食,殊困頓。醫藥不效。伯仁診其脈,沉而遲,曰:「是積暑與食,伏痰在中,當下之。」或曰:「人疲倦若是,且下利不食,焉可下?方擬進參、附。」滑曰:「脈雖沉遲,按之有力;雖利而後重下迫,不下則積不能去,

病必不已。」乃以消滯丸,微得通利,覺少快。明日再服之,宿積腸垢盡去。向午即思食,旋以薑、橘、參、苓淡滲和平飲子調之。旬余乃復。

震按:此條瘧痢兼嘔,竟以消導藥愈,較之專以發散藥愈者,可作兩大局。但須著眼中滿而痛,脈沉有力,知其病在裡不在表也。

南潯董宗伯門下有馬廚者,七月初旬病,病二十餘日,愈劇。其證大發寒熱:寒至不憚入灶,熱至不憚下井;痢兼紅白,日夜八十餘行;腹痛惡心,神氣倦甚。時孫東宿在宗伯家,問向來醫者言脈何如。有客曰:「脈不吉。下痢脈洪大者死,細微者生。今洪大,逆也。」東宿曰:「

痢固忌洪大,寒熱亦非細微所宜。其中必有故,試往視之。」見面色微紅,汗淋淋下。因究病所由起,渠謂:「過客眾,廚門燥熱,食瓜果菱藕過多,晚又過飲御內,而寢於樓檐之下。次日即寒熱腹痛,因而下痢。」病情雖述,治法難諧。因沉思之,告宗伯曰:「偶有一得,乃背水陣也。」

人參、白朮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錢;知母、炮姜各三錢;大附子、炙甘草各二錢。作一大劑煎之。服後倘得一睡,則陰陽始和;和則汗可斂,而寒熱嘔惡可止也。至夜,痢減其半,汗吐全無,脈亦斂矣。再用:參、朮、白芍、石膏、滑石各三錢;炮薑、肉桂、知母各二錢;炙甘草、附子各一錢。

白話文:

瘧痢

元朝至元己亥年,羅謙甫醫治廉臺王千戶,此人四十五歲,帶兵駐紮在漣水,當地低窪潮濕。因操勞過度,飲食不節,到深秋時節,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,一個多月未癒,食慾全無,身體消瘦。仲冬時,他乘擔架回家就醫。羅謙甫診脈發現脈象弦細微弱,像蜘蛛絲一樣,身體沉重,手腳冰冷,時而麻木,皮膚上長滿了痂疥,像瘟疫一樣,渾身無力,心腹部脹滿,嘔吐不止。

這些症狀都是寒濕之邪久積體內,導致真氣衰弱,形氣不足,病邪也不足。針灸經書上說:「陰陽都衰弱,針灸無效,灸法則可行。」《內經》說:「損傷的要補充,勞累的要溫煦。」《十劑》說:「補可以去虛弱。」因此先用理中湯加附子溫補脾胃,散寒除濕;再用養臟湯加附子,固護腸胃,止瀉痢,並配合灸法治療。經書上說,「府會太倉,即中脘穴」,先灸中脘穴五到七壯,溫養脾胃之氣,然後進食美味飲食;再灸氣海穴一百壯,生髮元氣,滋養全身經脈,充實肌肉;然後灸足三里穴(胃之合穴)三到七壯,引導陽氣下達陰分,也幫助胃氣;最後灸陽輔穴二到七壯,接通陽氣,使足脛溫暖,散去寒濕邪氣。一個多月後,病情痊癒,恢復如初。

震按:溫補固澀的方法治療瘧痢虛證,療效較慢,但加上灸法和參、附子的作用,效果就大大提升了,遇到危急的病情,應該效仿此法。

滑伯仁治療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,患瘧疾,寒熱交替,嘔吐,腹部脹滿疼痛,腹瀉,吃不下東西,非常痛苦,服藥無效。伯仁診脈,脈象沉而遲,說這是暑熱和飲食積滯,痰濁停滞在體內,應該瀉下。有人說,病人已經如此疲倦,而且腹瀉,吃不下東西,怎麼還能瀉下呢?有人建議用人參、附子溫補。滑伯仁說,雖然脈象沉遲,但按之有力,雖然腹瀉但下墜感明顯,不瀉下,積滯就不能去除,病情就不會好轉。於是用消滯丸,稍微通利,病人感覺舒服一些,第二天再服,宿積的腸垢都排清了,中午就開始想吃東西了。然後用生薑、橘皮、人參、茯苓等藥物,服用淡滲和平的飲子調理,十多天就痊癒了。

震按:這條病例,瘧痢伴有嘔吐,竟然用消導藥物治癒了,與專用發散藥物治癒的相比,可以說是兩種不同的治法。但必須注意到腹部脹滿疼痛,脈象沉而有力,說明病情在裡不在表。

南潯董宗伯家裡有一位廚師,七月初旬生病,二十多天病情加重,症狀是寒熱往來,寒極時不怕進灶房,熱極時不怕下井,又伴有紅白痢疾,一天夜裡瀉痢八十多次,腹痛噁心,精神倦怠。當時孫東宿住在董宗伯家,詢問以前看病的醫生脈象如何,一位客人說脈象不吉,痢疾脈象洪大的會死,細微的會活,現在脈象洪大,是逆證。孫東宿說:

痢疾固然忌諱脈象洪大,但寒熱也不適合脈象細微,其中必有原因。於是前去查看,發現病人面色微紅,汗出淋漓,於是詳細詢問病因,廚師說因為客人多,廚房燥熱,吃了很多瓜果菱藕,晚上又多喝了酒,睡在樓檐下,第二天就開始寒熱腹痛,接著腹瀉。雖然病因已明,但治療方法難以確定,於是仔細思考,告訴董宗伯說:我想到一個方法,叫做「背水陣」。

處方:人參、白朮、石膏、滑石各五錢,知母、炮薑各三錢,大附子、炙甘草各二錢,煎一劑服用。如果服藥後能睡著,說明陰陽開始調和,調和了汗就能止住,寒熱嘔吐也能停止。當天晚上,腹瀉減少一半,汗出和嘔吐都停止了,脈象也收斂了。然後再用人參、白朮、白芍藥、石膏、滑石各三錢,炮薑、肉桂、知母各二錢,炙甘草、附子各一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