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三 (18)
卷三 (18)
1. 痢
總不外舉散溫通之義。又有用大黃、芩、連、肉桂、丹皮、歸、芍者。是從芍藥湯化出。有用人參、芩、連、乾薑、生薑、枳實者。是從瀉心湯化出。以及二妙散加地榆、苓、瀉。白頭翁湯加黃芩、白芍。亦世俗所通曉。至如附子粳米湯、脾腎雙補丸、理陰煎、四神丸、桃花湯、餘糧丸。
或養陰。或發表。均非創立。獨有腎氣丸之炒焦。及姚頤真之用大劑蓯蓉為創立。但炒焦者不過熟地炭、桂、附炭之侶。蓯蓉配參、歸、薑、附。即以溫藥下之。化為溫藥滑之耳。然同溫藥則可。同陰藥則不可。予曾試之矣。其痢久傷腎。下焦沉墜。剛藥不效者。用人參、鹿茸、大茴、茯、菟、故紙。
痢久傷陰。唇燥舌乾。胃氣又弱。戒投陰膩柔藥者。用人參、炙草、茯神、炒麥冬、炒白芍、炒烏梅肉。一系溫柔補固。一系酸甘化陰。仍是率由舊章也。至謂治痢大法。無過通塞二義。乃先生略舉大端。比如讀雲漢之詩。勿以辭害志可矣。
白話文:
痢疾的治療方法總歸是疏散溫通。有些方劑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、肉桂、丹皮、當歸、白芍,這是從芍藥湯變化而來;有些方劑用人參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生薑、枳實,這是從瀉心湯變化而來;還有二妙散加地榆、茯苓、芒硝,白頭翁湯加黃芩、白芍,這些都是常見的治療方法。像附子粳米湯、脾腎雙補丸、理陰煎、四神丸、桃花湯、餘糧丸等,或是滋陰,或是發表,都不是新的發明。只有腎氣丸中的藥材炒焦處理,以及姚氏(姚頤真)用大劑量的肉蓯蓉,算是創新之舉。但炒焦的藥物不過是熟地黃炭、肉桂炭、附子炭等配伍使用;而肉蓯蓉則與人參、當歸、生薑、附子搭配,仍然是溫藥治療,只是變得溫和潤滑而已。因此,可以與溫性藥物同用,但不能與滋陰藥物同用,我曾經試驗過。如果痢疾久治不愈損傷腎氣,下焦沉重下墜,峻猛的藥物無效,就用人參、鹿茸、大茴香、茯苓、菟絲子、炮製過的紙。
如果痢疾久治傷陰,嘴唇乾燥舌頭乾裂,胃氣又虛弱,就不要再用滋陰潤膩的藥物了,可以用人參、炙甘草、茯神、炒麥冬、炒白芍、炒烏梅肉。這些藥物,一部分溫和滋補固護,一部分酸甘化陰,仍然是沿用舊有的方法。總之,治療痢疾的大法,不外乎通利和固澀二法,上面只是簡略地概括了主要的內容,就像讀詩一樣,不要被文字所迷惑,只要理解其意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