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痢
丹溪云:趙立道年近五十,質弱而多怒。七月炎暑,大飢索飯;其家不能急具,因大怒。兩日後,得滯下病,口渴。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,甚快;滯下亦漸緩。如此者五七日,召予視。脈稍大不數。遂令止蜜水,渴時但煎人參白朮湯,調益元散與之。滯下又漸收。七八日後覺倦甚,發呃。予知其久下而陰虛也。令守前藥。然滯下尚未止。又以煉蜜飲之。如此者三日,呃猶未止。眾皆尤藥之未當,將用薑、附。予曰:補藥效遲;附子非補陰者,服之必死。眾曰:冷水飲多,得無寒乎?予曰:炎暑如此,飲涼非寒,勿多疑。待藥力到,當自止。又四日而呃與滯下皆止。
陳宅仁年近七十,厚味人也。有久喘病而作止不常。新秋患痢,食大減。五七日,嘔逆發呃。丹溪視,脈皆大豁。眾以為難。朱曰:形瘦者尚可為。以黃柏炒燥研末,陳米飯丸,小豌豆大,每服三十丸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三味煎濃湯下。連服三劑即愈。切不可下丁香等熱藥。
震按:丹溪諸案絕不雷同,與馬元儀大相懸絕。其最難及者:以服乾薑至三斤而仍認為虛;以呃逆已投參、術,而一兼益元,一兼黃柏。苟非識得真,豈能不惑如此!
壺仙翁治一命婦,病滯下,腹痛腰脹。翁診其脈,曰:此氣血滯鬱而然,當調血和氣,則痢自止。所以知其病者:切其脈,沉而滯;循其尺,尺澀。沉滯則氣不和;澀則精血傷。病由積鬱而強食,故氣血俱傷。乃投以四物、五苓、木香。痛少止;倍當歸。經通而滯下已。
汪石山云:予兄年逾六十,色蒼素健。九月患滯下。予適出外。自用利藥三帖,病減。延至十月,後重未除,滯下未止。診之,脈皆濡散,頗緩。初用人參二錢;歸、芍、黃芩、升麻、桃仁各一錢;檳榔五分,煎服。後重已除。再減桃仁、檳榔;加白朮一錢五分。滯下亦定。惟糞門深入寸許,近後尾閭穴傍,內生一核如梅,頗覺脹痛不爽。予曰:此因努責氣血下滯於此,耐煩數日,膿潰自安。果如所言。後服槐角丸,痔痛如故。仍用人參三錢,歸、耆、升麻等劑而愈。
一婦年逾五十,病痢半載余。醫用四物涼血之劑,及香連丸,愈增。脘腹痛甚、裡急後重、下痢頻並、噯氣、亦或咳嗽、遍身煩熱。石山診之,脈皆細弱而數。曰:此腸胃下久而虛也。醫用寒涼,愈助降下之令,病何由安?經曰:「下者舉之,虛者補之」,其治此病之法歟。遂以參、術為君;苓、芍為臣;陳皮、甘草、升麻為佐使。研末,每服二錢,清米飲調下,日二次或三次,遂安。
吳茭山治一婦,長夏患痢,痛而急迫,其下黃黑色。諸醫以薷苓湯,倍用枳殼、黃連,其患愈劇。吳診之,兩尺脈緊而澀,知寒傷榮也。問其病由,乃行經之時,因渴飲冷水一碗,遂得此證。蓋血被冷水所凝,瘀血歸於大腸,熱氣所以墜下。遂用桃仁承氣湯,加馬鞭草、延胡索。
白話文:
[痢]
丹溪先生曾說,有個叫趙立道的人,年近五十,體質虛弱,又容易動怒。七月酷暑,他非常飢餓,想要吃飯,但家人一時無法準備好,他因此大怒。兩天後,便得了下痢,口渴,自己用冷水調和生蜜喝,覺得很舒服,下痢也減輕了。這樣持續了五七天,才請丹溪先生診治。脈象稍大,但脈搏不快,於是丹溪先生令他停止喝蜜水,口渴時只喝人參白朮湯,並服用益元散。下痢漸漸好轉,七八天後,他感到非常疲倦,還出現呃逆。丹溪先生知道這是因為長期下痢導致陰虛,便讓他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,但下痢還沒完全停止,又讓他喝煉蜜水。這樣持續了三天,呃逆仍然沒有停止,其他人便責怪用藥不對,想用生薑、附子。丹溪先生說,補藥見效慢,而且附子不能補益陰氣,服用它會致死。其他人說,他喝了很多冷水,是不是受寒了?丹溪先生說,天氣這麼炎熱,喝涼水不算受寒,不要多疑,等藥效發揮出來,自然就會好轉。又過了四天,呃逆和下痢都停止了。
陳宅仁先生,年近七十,嗜好美味佳餚。他患有久咳不止的哮喘病,新秋時又得了痢疾,食慾大大減少,五七天後,出現嘔吐、呃逆。丹溪先生診脈,發現脈象都很洪大。眾人都認為很難治癒,但丹溪先生說,如果病人身體還算瘦弱,還是可以治好的。於是用炒黃柏研成粉末,用陳米飯做成丸藥,大小如小豌豆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三味煎成濃湯送服。連服三劑就痊癒了。他特別叮囑,絕對不能服用丁香等溫熱藥物。
震按:丹溪先生的這些病例,都各不相同,與馬元儀的治療方法大相逕庭。最難能可貴的是,即使病人服用了三斤乾薑,他仍然認為是虛證;即使病人已經服用人參、白朮治療呃逆,他還能分別搭配益元散和黃柏。如果不是真正懂得病情,怎麼能做到不疑惑呢?
壺仙翁治療一位婦女,患有下痢,腹痛腰脹。壺仙翁診脈後說,這是氣血鬱滯所致,應該調和氣血,痢疾自然就會好轉。他之所以知道病情,是因為診脈時發現脈象沉而滯,循其尺脈,尺脈澀滯。沉滯表示氣機不和,澀滯表示精血受損。因為積鬱而強行飲食,所以氣血都受損傷,於是開出四物湯、五苓散、木香等藥物。疼痛稍減後,加倍當歸的用量,經絡通暢後,下痢也停止了。
汪石山先生說,他哥哥六十多歲,面色蒼白,身體卻很健壯,九月患了下痢。汪先生當時外出,他哥哥自己用了三帖瀉下藥,病情減輕,但到了十月,病情加重,下痢不止。汪先生診脈後,發現脈象濡弱散漫,而且較緩。最初用人參二錢,當歸、芍藥、黃芩、升麻、桃仁各一錢,檳榔五分煎服。裡急後重症狀消除了,之後減少桃仁、檳榔的用量,加入白朮一錢五分,下痢也停止了。
只不過肛門內深入一寸左右,靠近尾閭穴附近,長了一個像梅子一樣的腫塊,感覺脹痛難受。汪先生說,這是因為用力過度,導致氣血下滯於此,耐心等待幾天,膿腫自然會潰破痊癒。果然不出所料,後來服用槐角丸,痔瘡疼痛如故,仍然服用人參三錢,當歸、獨活、升麻等藥物才痊癒。
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,患痢疾半年多,醫生用四物湯等涼血藥物和香連丸治療,病情反而加重,脘腹疼痛劇烈,裡急後重,下痢頻繁,噯氣,有時還咳嗽,全身煩熱。汪石山先生診脈,發現脈象細弱而數,說這是腸胃久病虛弱所致。醫生用寒涼藥物,反而加重了下降之勢,病情怎麼能好轉呢?《內經》說:「下者舉之,虛者補之」,治療此病的方法就是這樣。於是以人參、白朮為主藥,茯苓、芍藥為輔藥,陳皮、甘草、升麻為佐使藥,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清米湯送服,每天二次或三次,病情就痊癒了。
吳茭山先生治療一位婦女,長夏時節患了下痢,疼痛劇烈,下痢呈黃黑色。其他醫生用薷苓湯,加倍用枳殼、黃連,病情反而加重。吳先生診脈,發現兩尺脈緊澀,知道是寒邪傷及營氣。詢問病因後得知,是在月經期間,因為口渴喝了一碗冷水,才導致病情。原來是血液被冷水凝結,瘀血積聚在大腸,熱氣因此下墜。於是用桃仁承氣湯,加入馬鞭草、延胡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