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中風
足可依棹而立。予喜曰:「機動矣。」改用歸芍六君子湯加紅花、鉤藤、天麻、竹瀝、薑汁,服二十帖,行可二十步矣。手指先麻木不知痛癢,至是能執物。繼用天麻丸、五子全鹿丸調理。幸其斷酒絕欲,百日全愈。此證予歷治歷效者,良由先為疏通經絡,活血調氣,然後以補劑收功。
惟經絡疏通,宿痰磨去,補之必效。此治類中風之法也。
震按:此條先散後補,亦緣病初無卒僕昏憒之症,且脈滑大,故可從容施治耳。若云必先疏通經絡、磨去宿痰,然後補之得效,又屬呆板方法矣。
楊季衡稟豐軀偉,年近七旬,得半身不遂證二年矣。病發左半,口往右喎,昏厥遺溺。雲間施笠澤以參附療之,稍安。喻嘉言曰:「其脈軟滑中時帶勁疾,是痰與風雜合之症;又內熱與外寒雜合之症。房幃不節,精氣內虛;膏粱蘊熱,久蒸脾濕為痰;痰阻竅隧,而衛氣不周,外風易入。」
是以雜合而成是症。及今大理右半脾胃之氣,以運出左半之熱痰虛風。此其間有微細曲折,非只溫補一端所能盡也。或曰:「痰熱先宜中右,何以反中左?既已中左,何以反治右耶?」喻曰:「此正病機之最要者。向為丹溪等說病在左血多,病在右氣多,教人如此認症。不知《內經》但言左右者,
陰陽之道路。夫左右既為陰陽往還之道路,何嘗可偏執哉?況左半雖血為主,非氣以統之則不流;右半雖氣為主,非血以麗之則易散。故病在一偏者,治宜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從左引右,從右引左。譬之樹木有偏枯者,將溉其枯者乎?抑溉其未枯者,使榮茂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?」
此證之脈:軟為虛,滑為痰,勁疾為風。病因雜合,必須用雜合之藥,而隨時令以盡無窮之變。參、術是主藥。冬月佐乾薑、附子,以暫撤外寒而內熱反得宣泄。春夏秋則佐以羚羊角、柴胡、知母、石膏,使內蘊之熱不與時令之熱相蒸灼。再刺手足四末以泄榮血而通氣,恐熱痰虛風,
久而成癘也。
震按:偏枯昔人多謂左屬血虛,右屬氣虛;自得嘉言之論,其理始明。而隨時換藥,及刺四末,尤見巧妙。因思幼讀《內經》,至《九宮八風篇》曰:「風從太乙所居之鄉來,為實風,主生長萬物;從其沖後來,為虛風,傷人者也。聖人避虛風如避矢石,豈非確指外風乎?」又云:「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,
則為擊撲偏枯。」擊僕者,如人被擊而僕,即今之卒倒者是。擊僕以偏枯連舉,則猝倒而不偏枯者非中風矣。但所謂三虛者,乘年之衰、逢月之空、失時之和,是運氣時令之虛,而非人身之虛也。何以中風皆作人虛治乎?及讀《生氣通天論》,曰:「風者百病之始也。清靜則肉腠閉拒,
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。」又云:「風雨寒熱,不得虛邪,不能獨傷人。」又曰:「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。」是確指虛人而後中於虛風也。然猶系因虛受風,故《靈樞》又有真氣去、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之說。「偏枯難療」,二語盡之。再讀《通評虛實論》,曰:「凡治消癉僕擊,」
白話文:
中風
這個病人能扶著東西站立了,我很高興,病情好轉了。於是改用歸芍六君子湯,加入紅花、鉤藤、天麻、竹瀝、薑汁。服用二十帖藥後,他能行走二十步了。之前手指麻木,感覺不到痛癢,現在已經能拿東西了。接著服用天麻丸、五子全鹿丸調理身體。幸好他戒酒禁慾,一百天後完全康復了。我治療過很多類似病例,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原因是先疏通經絡,活血化瘀,然後再用補益的藥物來鞏固療效。
只有經絡疏通,痰濁去除,補益才能有效,這是治療類似中風的辦法。
我認為,這個病例是先散瘀後補益。這是因為病人發病初期沒有突然昏倒、神志不清的症狀,而且脈象滑大,所以可以從容治療。如果說一定要先疏通經絡,去除宿痰,然後才能補益見效,那就太死板了。
楊季衡體格健壯,將近七十歲,半身不遂已經兩年了。左側半身癱瘓,嘴巴歪向右側,昏迷不醒,大小便失禁。曾有人用參附湯治療,症狀略有好轉。喻嘉言說,他的脈象軟而滑,時而有力,時而急促,這是痰濁和風邪混合的症狀,也是內熱與外寒混合的症狀。他房事不節制,精氣虧虛,飲食過於肥甘厚膩,積聚內熱,久而導致脾濕化痰。痰濁阻塞經絡,衛氣不足,風邪容易入侵。
所以才會導致這種複雜的症狀。現在要調理右側半身的脾胃之氣,來運化左側半身的熱痰、虛風。這中間有許多微妙的變化,單純的溫補方法無法完全奏效。有人問:痰熱應該先在右側,為什麼反而在左側?既然已經在左側了,為什麼還要治療右側呢?喻嘉言說:這就是病機的核心所在。以前像丹溪先生之類的醫家說,病在左側是血虛,病在右側是氣虛,教人這樣辨證,卻不知道《內經》只是說左右,指的是陰陽的運行通路。左右兩側既是陰陽氣血往來的通路,怎麼能偏執地看待呢?況且,雖然左側以血為主,但沒有氣的統攝,血就無法運行;右側雖然以氣為主,但沒有血的滋潤,氣就容易散失。所以,疾病偏於一側,治療就要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從左引右,從右引左。就像樹木有枯萎的一邊,是澆灌枯萎的一邊呢,還是澆灌未枯萎的一邊,讓它繁茂起來,再順勢疏通枯萎的那一邊呢?
這個病人的脈象,軟代表虛弱,滑代表痰濁,勁疾代表風邪,病因複雜,必須使用複雜的藥物,並根據季節變化調整藥物。參、術是主藥,冬天佐以乾薑、附子,暫時去除外寒,內熱反而得以宣泄;春夏秋則佐以羚羊角、柴胡、知母、石膏,使體內的熱不至於與季節的熱氣互相蒸灼。再用針刺手足四肢末端,泄去多餘的血液,使氣血通暢,防止熱痰、虛風久病成疾。
我認為,偏枯症,古人多認為左側是血虛,右側是氣虛,讀了喻嘉言的論述,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他根據季節變化調整藥物,以及針刺四肢末端,尤其巧妙。我回想幼時讀《內經》,到《九宮八風》篇,說:“風從太乙所居之鄉來,為實風,主生長萬物;從其沖後來,為虛風,傷人者也。”聖人避虛風如避矢石,豈不是明確指出了外風?又說:“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,則為擊撲偏枯。”擊撲,如同人被擊倒,就是現在說的突然昏倒。擊撲與偏枯同時出現,則突然昏倒而沒有偏枯的,就不是中風了。但是,所謂的三虛,是指乘年老體衰之時,逢月空虛之日,失時節之和,這是運氣、時令的虛弱,而不是人體本身的虛弱。為什麼中風都按照人體虛弱來治療呢?又讀到《生氣通天論》,說:“風者,百病之始也。清靜則肉腠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。”又說:“風雨寒熱,不得虛邪,不能獨傷人。”又說:“虛邪之風,與其身形,兩虛相得,乃客其形。”這就明確指出了虛弱的人才會受虛風侵害。然而,這仍然是因虛弱而受風邪,所以《靈樞》又有“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”的說法,“偏枯難療”二語概括了這一點。再讀到《通評虛實論》,說:“凡治消癉僕擊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