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溫熱病
朱氏全生集曰。自霜降後至春分前。天令嚴寒。水冰地凍。其殺屬之氣。人觸犯之。即時病者。為正傷寒。若雖冬月而天令溫暖。感之則為冬溫。如至春分節後。天令溫暖。感之而病者。為溫病。若雖至春分而天令尚寒。人有感寒而病者。亦傷寒也。若夏至後。天道壯熱。人感邪而病。
白話文:
朱氏全生集說,從霜降到春分前的這段時期,天氣寒冷,水結冰,大地凍結。這種殺伐之氣,人一旦觸犯,就會立刻生病,稱為正傷寒。
若是雖然是冬季,但天氣溫暖,感寒生病,則是冬溫病。如果是到了春分節後,天氣溫暖,感寒生病,就是溫病。
若是到了春分,天氣依然寒冷,有人感寒生病,也是傷寒。
如果到了夏至後,天氣酷熱,有人感寒而生病,則是暑症。
其脈洪大。為熱病。若四五六七八月之間。天道忽有暴寒。人感之而為病者。乃時行寒疫也。若四時天令不正。感而為病。長幼相似。復能傳染者。此名時氣。即時疫也。非傷寒比也。又云。冬時感受寒邪而不即病。伏於身中。至春變為溫病。至夏變為熱病。夫溫熱二病。乃冬月伏寒之所變。
白話文:
脈搏又大又強,這是熱病。如果在四邊的七月和八月之間,突然發生異常寒冷的天氣,人感染了這種天氣而生病,那就是流行的寒疫。如果四時的天氣不正,感染而生病,長幼都相似,而且能夠傳染給其他人,這就是時氣,也就是時疫,和傷寒不一樣。又有說,在冬季 感染了寒邪,而沒有立即發病,潛伏在身體中,到了春天就變成溫病,到了夏天就變成熱病。溫熱兩種疾病,是冬季潛伏的寒邪變化的結果。
既變之後。不得復言寒矣。此外又有風溫、濕溫。一皆發熱。狀類傷寒。故醫家通以傷寒稱之。其通稱傷寒者。因發熱傳變。皆相類也。至於用藥。則不同矣。此數種乃仲景所未論。又在痙濕暍三項之外。必須辨之。
白話文:
自傷寒病變之後,就不能再說它是寒證了。除此以外,還有風溫、濕溫等病證,也都會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所以醫家通常都用傷寒這個名稱來稱呼它們。之所以通稱為傷寒,是因為它們發熱傳變的過程,都十分類似。至於用藥方面,則各不相同。這幾種病證是仲景沒有論述過的,也在痙濕暍三項之外,必須加以區別。
王肯堂治一孕婦。春夏之交患溫病。頭痛發熱。不惡寒而渴。未及療治。胎墮。去血無算。昏眩欲絕。王令以麥門冬斤許。入淡竹葉、香豉煎。頻飲之。汗出而愈。蓋用勞復法治之也。
白話文:
王肯堂醫生治療一位孕婦。在春夏交替之際,她患上了溫病。頭疼發熱,但不畏寒而口渴。還沒有來得及治療,胎兒流產了。她出血很多,昏眩欲絕。王肯堂醫生下令用一斤麥門冬,加入淡竹葉、香豉煎服。讓她頻頻飲用。汗流出後,病情就痊癒了。他用的是勞復法來治療。
張路玉治徐君育。素稟陰虛多火。且有脾約便血證。十月間患冬溫。發熱咽痛。里醫用麻黃、杏仁、半夏、枳橘之屬。遂喘逆。倚息不得臥。聲颯加啞。頭面赤熱。手足逆冷。右手寸關虛大微數。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。與葳蕤、甘草等藥不應。為制豬膚湯一甌。令隔湯頓熱。不時挑服。三日聲清。終劑而痛如失。
白話文:
張路玉醫師治療徐君育的疾病。徐君育體質本來屬於陰虛多火的體質,而且還有脾約便血的症狀。在十月間患上冬溫病,發熱咽痛。當地的醫生用了麻黃、杏仁、半夏、枳橘等藥物治療,結果徐君育出現喘逆,倚息不得臥,聲音沙啞加重,頭面部發紅發熱,手足逆冷,右手寸關脈位脈象虛大微數。這是因為熱邪損傷了手太陰肺經的氣分所致。醫生給他服用葳蕤、甘草等藥物,但沒有效果。於是醫生改用豬膚湯一甌,隔湯頓服,不時地含服。三天後,徐君育的聲音清亮了。吃完所有的藥後,咽痛的症狀就完全消失了。
又治鄭墨林室。素有便紅。懷妊七月。正肺氣養胎時。而患冬溫。咳嗽咽痛如刺。下血如崩。脈較平時反覺小弱而數。此熱傷手太陰血分也。與黃連阿膠湯二劑。血止後。去黃連。加葳蕤、桔梗、人中黃。四劑而安。
白話文:
治療鄭墨林的妻子。她一直以來都有便血的問題,懷孕七個月時,正是肺氣養胎的時候,卻得了冬季溫病,咳嗽、咽喉疼痛如刺,下血如同崩潰,脈搏比平常更小更弱,但次數更多。這是熱症損傷了手太陰血分所致。給予黃連阿膠湯兩劑,血止後,去除黃連,加入葳蕤、桔梗、人中黃,四劑後病情好轉。
又治黃以寬。風溫十餘日。壯熱神昏。語言難出。自利溏黑。舌胎黑燥。唇焦鼻煤。先前誤用發散消導藥數劑。煩渴彌甚。張石頑曰。此本伏氣鬱發。更遇於風。遂成風溫。風溫脈氣本浮。以熱邪久伏少陰。從火化。發出太陽。即是兩感。變患最速。今幸年壯質強。已逾三日六日之期。
白話文:
還有一次治療一位姓黃的病人,他有十多天的風溫病,壯熱神昏,語言難以說出,自利溏黑,舌胎黑燥,脣焦鼻煤。此前誤用發散消導的藥物數劑,煩渴更加嚴重。張石頑說,這是原本伏藏的氣鬱發出來,又遇上風,於是變成風溫。風溫脈氣本浮,以熱邪久伏少陰,從火化,發出太陽,即是兩感,變患最速。現在幸虧他年壯質強,已經超過了三日六日的危險期。
證雖危殆。良由風藥性升。鼓激周身元氣。皆化為火。傷耗真陰。少陰之脈。不能內藏。所以反浮。考諸南陽先師。元無治法。而少陰例中。則有救熱存陰。承氣下之一證。可藉此以迅掃久伏之邪。審其鼻息不鼾。知腎水之上源未絕。無慮其直視失溲也。時歙醫胡晨敷在坐。
白話文:
雖然病情危急,主要問題是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,將周身元氣鼓動激發,都轉化為火熱,損傷了陰液,少陰脈氣不能內藏,所以反而浮現出來。考察南陽先師的醫學著作,本來沒有治療的辦法,但是在少陰脈例的中風病中,則有「救熱存陰」的承氣下法一證,可以用此法來迅速清除積伏已久的病邪。審察鼻息不鼾聲,就可以知道腎水之上源沒有斷絕,不用擔心因心腎兩虛而出現直視失溲的症狀。當時歙縣的醫生胡晨敷也在座。
同議涼膈散加人中黃、生地黃。服後下溏糞三次。舌胎未潤。煩渴不減。此杯水不能救車薪之火也。更與大劑涼膈。大黃加至二兩。兼黃連、犀角。三下方能熱除。於是專用生津止渴。多服而愈。
白話文:
於是大家一起商議,在涼膈散中加入人中黃、生地黃。服藥後,瀉了三次溏糞。舌苔沒有潤澤。煩渴沒有減輕。這就好比一杯水不能救熄車薪之火。又給他開了大劑量的涼膈。大黃加到二兩。兼用黃連和犀角。三副藥下去,熱症才消除。於是專門用滋生津液、止渴的藥物。多服後才治癒了。
又治陸中行室。年二十餘。臘月中旬。患咳嗽。捱過半月。病熱少減。新正五日。復咳倍前。自汗體倦。咽喉干痛。至元夕。忽微惡寒發熱。明日轉為腹痛自利。手足逆冷。咽痛異常。又三日則咳唾膿血。張診其脈。輕取微數。尋之則仍不數。寸口似動而軟。尺部略重則無。
白話文:
另外給陸中行室診治。他在二十多歲時,臘月中旬患咳嗽,挨過半個月,病情稍微好轉。到了正月初五,咳嗽又復發,比以前更嚴重,自汗、體倦,咽喉乾疼。到了元宵節,突然感到惡寒發熱。第二天轉為腹痛自利,手足逆冷,咽痛異常。又過了三天,就咳嗽並吐出膿血。張仲景診脈,輕按脈搏,脈搏微弱而數,但仔細診察,脈搏又並不數。寸口脈似動非動,而且很軟弱。尺部脈搏稍重就沒有了。
審其脈證。寒熱難分。頗似仲景厥陰例中麻黃升麻湯證。蓋始本冬溫。所傷原不為重。故咳至半月漸減。乃勉力支持歲事。過於勞役。傷其脾肺之氣。故咳復甚於前。至望夜忽憎寒發熱。來日遂自利厥逆者。當是病中體疏。復感寒邪之故。熱邪既傷於內。寒邪復加於外。寒閉熱邪。
白話文:
觀察其脈象、症狀。寒熱難以區分。很像是仲景《厥陰》篇中的麻黃升麻湯證。原來從一開始就是冬天寒冷。受到的傷害原本不嚴重。所以咳嗽半個月逐漸減輕。於是勉強支撐著過年。過度勞累。損傷了脾肺之氣。所以咳嗽又比以前嚴重。到了春節前一天晚上忽然怕冷發熱。第二天就自己腹瀉、逆氣。應該是病中身體抵抗力差,又受到寒邪的緣故。熱邪已經損傷內臟。寒邪又侵襲身體的外面。寒邪閉住了熱邪。
不得外散。勢必內奔而為自利。致邪傳少陰厥陰。而為咽喉不利。唾膿血也。雖傷寒大下後。與傷熱後自利不同。而寒熱錯雜則一。遂與麻黃升麻湯。一劑。肢體微汗。手足溫暖。自利即止。明日診之。脈亦向和。嗣後與異功生脈合服。數劑而安。
白話文:
不能讓邪氣向外發散。必定會向內侵襲而成自利。導致邪氣傳給少陰厥陰。而使咽喉不利。吐出膿血。雖然是傷寒大下之後的表現。與傷熱之後的表現自利不同。然而寒熱錯雜則始終如一。於是,(醫生)就給予麻黃升麻湯,一劑。身體微出汗。手腳溫暖。自利就停止了。第二天診脈,脈象也趨於平穩。此後一起服用異功散與生脈散。幾劑藥之後,(患者)就痊癒了。
許學士云。故人王彥龍。作毗陵倉官。季夏時。病胸項多汗。兩足逆冷。譫語。醫者不曉。雜進藥。已經旬日。予診之。其脈關前濡。關後數。予曰。當作濕溫治之。蓋先受暑後受濕也。難經曰。濕溫之脈。陽濡而弱。陰小而急。濡弱見於陽部。濕氣搏暑也。小急見於陰部。
白話文:
許學士說,我的朋友王彥龍,是毗陵倉的一個官吏。在夏季的末季,他患上了胸、項部多汗,雙足發冷,胡言亂語的疾病。醫生不瞭解病情,雜亂地用藥,已經十天了。我給他診脈,發現他的脈象在關前的部位濡軟,在關後的部位數脈。我說,應該按照濕溫病來治療,因為他先是感受了暑邪,後來又感受了濕邪。難經上說,濕溫病的脈象,陽脈濡軟無力,陰脈細數急促。濡軟的脈象出現在陽部,這是濕氣與暑邪相搏的緣故;細數急促的脈象出現在陰部,這是濕邪相兼的緣故。
暑氣蒸濕也。暑濕相搏。是名濕溫。先以白虎加人參湯。次白虎加蒼朮湯。頭痛漸退。足漸溫。汗漸止。三日愈。此證屬賊邪。誤用藥。有死之理。有人難曰。何名賊邪。予曰。難經云五邪。有實邪、虛邪、正邪、微邪、賊邪。從後來者為虛邪。從前來者為實邪。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。
白話文:
當暑熱和濕氣交纏在一起時,這種情況就叫做濕溫病。治療上應先使用『白虎加人參湯』,接著再用『白虎加蒼朮湯』。隨著治療,患者的頭痛會逐漸減輕,腳部也會慢慢回暖,汗出的情況也會漸漸停止,大約三天就可以康復。這種病症屬於『賊邪』造成的。如果用錯了藥物,有可能會導致死亡。有人問我為什麼叫作賊邪?我回答說,《難經》裡提到的五種邪氣,分別是實邪、虛邪、正邪、微邪、賊邪。從後方來襲的是虛邪,從前方來的是實邪,而從自己不能抵抗的方向來的就是賊邪。」
從所勝來者為微邪。自病者為正邪。又曰。假令心病。中暑得之為正邪。中濕得之為賊邪。今心先受暑而濕邪乘之。水剋火。從所不勝。斯謂之賊邪。五邪中之最逆也。
白話文:
通過所勝而來的(疾病)是微邪。自己得來的(疾病)是正邪。又說:假使得心病。因中暑而得的是正邪。因中濕而得的是賊邪。現在心臟先受了暑邪,而濕邪乘虛而入。水剋火,通過所不勝的(疾病)而來。這叫做賊邪。五邪中,最不順。
張路玉治範振麟。大暑中。患厥冷自利。六脈弦細芤遲。按之欲絕。舌色淡白。中心黑潤無胎。口鼻氣息微冷。陽縮入腹。而精滑如冰。問其所起之由。因臥地晝寢受寒。是夜連走精二度。忽覺顱脹如山。坐起暈倒。便四肢厥逆。腹痛自利。胸中兀兀欲吐。口中喃喃妄言。與濕溫之證不殊。
白話文:
張路玉醫生治療範振麟的疾病。在酷暑中,範振麟患上了厥冷自利症。他的六脈弦細軟弱遲緩,按上去似乎就要斷了。舌色淡白,舌頭中間黑潤,沒有舌苔。口鼻氣息微弱冰冷,陽氣收縮到腹部,而精神滑脫精疲力竭。詢問他發病的緣由,他說是由於躺在地上睡午覺受了寒。那天晚上,他連續射精兩次。突然感覺頭部脹得像山一樣。坐起來後暈倒,隨即四肢厥逆,腹痛自利,胸中堵塞想嘔吐,口中胡言亂語。這些症狀與濕溫症的表現沒什麼不同。
醫者誤為停食感冒。與發散消導藥。服後胸前頭項汗出如漉。背上愈加畏寒。而下體如冰。一日昏憒數次。此陰寒挾暑。入中手足少陰之候。緣腎中真陽虛極。所以不能發熱。遂擬四逆加人參湯。用人參一兩。熟附三錢。炮姜二錢。炙甘草二錢。晝夜兼進。三日中進六劑。決定第四日寅刻回陽。
白話文:
醫生誤認為是停食引起感冒,就給患者開了發散消導藥。患者服用之後,胸前頭頸出汗如雨,背上卻感到更加寒冷,下體如冰一樣冰冷。一天昏迷不清好幾次。這是因為陰寒挾著暑熱,侵犯了手足少陰經。由於腎中真陽虛弱到了極點,所以不能發熱。於是決定給他用四逆湯加人參。人參一兩,熟附三錢,炮姜二錢,炙甘草二錢。晝夜兼服。三天中服用了六劑。確定第四天寅時會回陽。
是日悉屏薑、附。改用保丸。人參五錢。黃耆三錢。炙甘草二錢。加麥門冬二錢。五味子一錢。清肅膈上之虛陽。四劑食進。改用生料六味加麥冬、五味。每服用熟地八錢。以救下焦將竭之水。使陰平陽秘。精神乃治。
白話文:
這一天停止使用薑和附子,改用保丸。人參五錢,黃耆三錢,炙甘草二錢,加上麥門冬二錢,五味子一錢。以清肅膈上之虛陽。服了四劑之後食慾增加。改用生料六味加上麥冬、五味。每次服熟地八錢,以救助下焦將竭的水。使陰平陽祕,精神才能得到治理。
喻嘉言治黃起潛春月病溫。頭面甚紅。謂曰。望八老翁。下元虛憊。陽浮於上。與在表之邪相合。所謂戴陽之證也。陽已戴於頭面。不知者更行表散。則孤陽飛越。危殆立至矣。此證只有陶節庵立法甚妙。以人參、附子等藥。收拾陽氣歸於下元。而加蔥白透表以散外邪。如法用之即愈。
萬不宜遲。渠駭為偏僻之說。更醫投以表藥。頃刻陽氣升騰。肌膚粟起。又頃刻寒顫咬牙。渾身凍裂而逝。
白話文:
喻嘉言治療黃起潛在春月染上的溫病,其頭面非常紅潤。喻嘉言對他說:「你的年齡已有八十歲,下元虛弱,陽氣浮在上面,與體表的邪氣相合,這就叫做『戴陽』的證狀。陽氣已經戴在頭面,如果不明白的人,繼續用表散的方法治療,那麼孤陽就會飛越,危險就會立馬到來。這種證狀只有陶節庵的治療方法非常好。用人參、附子等藥物,將陽氣收斂歸於下元,再加入蔥白透表,以散發外邪。按照這個方法治療,就可以治癒。」
喻嘉言治金鑑春溫已二旬外。壯熱不退。譫語無倫。皮膚枯燥。胸膛板結。舌卷唇焦。身蜷足冷。二便略通。半渴不渴。面上一團黑滯。從前汗下和溫之法。歷試不效。喻曰。此證與兩感傷寒無異。內經原謂六日死。因春溫證不傳經。故雖邪氣留連不退。猶可多延幾日。待元氣竭絕乃死。
白話文:
喻嘉言治療金鑑春瘟已經二十多天了。高燒不退。胡言亂語。皮膚乾燥。胸膛板結。舌頭捲曲嘴脣焦黑。身體蜷曲、腳冷。大小便不通暢。口渴又不渴。臉色一團黑。以前用出汗和溫陽的方法,都試過了,沒有效果。喻嘉言說,這個病例看起來跟兩感傷寒沒有差別。內經原本說六天就會死。因為春瘟這病不會傳經,所以雖然邪氣久留不退,但是還可以多活幾天,等到元氣耗盡才死去。
觀其陰證陽證兩下混在一區。治陽則礙陰。治陰則礙陽。與兩感病情符合。仲景原無治法。惟論序有發表攻裡。本自不同之說。即師其意。以麻黃附子細辛兩解在表陰陽之邪。果然皮間透汗而熱全清。再以附子瀉心湯兩解在裡陰陽之邪。果然胸前柔活。人事明瞭。諸證俱退。
次日即索粥。以後竟不需藥。只此二劑而起一生於九死。快哉。
白話文:
觀察病人的症狀,發現陰證陽證交雜在一起。治療陽證會阻礙陰證,治療陰證也會阻礙陽證。這種情況與雙感病症相符。張仲景的原著中並沒有針對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,只在序言中提到發表和攻裡,但這兩種方法本身就有所不同。我效法他的意思,使用麻黃附子細辛,透過雙解來解除表面的陰陽邪氣。果然,病人皮膚透出汗水,熱症完全消失。接著,再以附子瀉心湯,透過雙解來解除裡面的陰陽邪氣。果然,病人胸前舒暢,精神清醒,各種症狀都消失了。
震按此條立法甚巧。惜不載脈象若何。然讀嘉言春溫論。自述收功反掌。並笑人見熱煩枯燥之證而不敢用附子者之愚。則脈不必論耶。又云。冬不藏精之春溫。初發時未必脈微數。惟不用麻附細辛、麻附甘草二方。馴至脈微且數。而汗下溫皆不能救。見解獨闢。又周禹載曰。溫疫大法。以證為則。毋專以脈為據。亦必有所見而云然也。
白話文:
批評註解:這條立法很巧妙。可惜沒有記下脈象是怎麼樣的。然而讀《嘉言春溫論》他自己說收功就像把東西託在手心一樣容易。同時笑那些見到又有熱又煩躁又口乾的證狀就不敢用附子的愚蠢。那麼就不需要考慮脈象嗎?又說:冬不藏精而得的春溫,剛開始發病時未必脈搏微而數。只是不用麻附細辛、麻附甘草這兩味藥方。逐漸到脈搏微弱而且數的程度,而汗法下法溫法都不能救。見解獨特。還有周禹載說:溫疫的治療大法,以證狀為標準。不要專以脈象作為依據。也一定是有什麼見解才這麼說。
一人夏月遠行勞倦。歸感熱證。下痢膿血。身如燔炙。舌黑而燥。夜多譫語。林北海視之曰。此陽明病也。不當作痢治。但脈已散亂。忽有忽無。狀類蝦游。殆不可治。其家固請用藥。林曰。陽明熱甚。當速解其毒。在古人亦必急下之以存真陰之氣。然是證之源。由於勞倦。
白話文:
某人在夏季時,因長途跋涉而勞累。回到家後感到發燒,並伴隨下痢膿血的症狀。身體像被火燒一樣滾燙,舌頭發黑且乾燥。晚上經常胡言亂語。林北海診視後說:這是陽明病,不應該以痢疾來治療。但脈象已經散亂,忽有忽無,就像蝦子在水中游一樣,恐怕無法治癒了。病人家屬懇求林北海開藥治療。林北海說:陽明的熱邪非常嚴重,必須趕快解除它的毒性。在古代,醫生也一定會急著用瀉下法來保全真陰之氣。然而,本證的根源是因為勞倦。
陽邪內灼。脈已無陰。若驟下之。則毒留而陰絕。死不治矣。勉與養陰。以冀萬一。用熟地一兩。生地、麥冬、歸、芍、甘草、枸杞佐之。戒其家曰。汗至乃活。服後熱不減。而譫語益狂悖。但血痢不下。身有微汗。略出即止。林診之。則脈已接續分明。洪數鼓指。喜曰。今生矣。
白話文:
陽邪在體內灼燒,脈象中已經沒有陰氣了。如果此時貿然使用瀉法,毒邪就會滯留體內,陰氣斷絕,病人就會死亡,無法救治了。因此,應該努力滋養陰氣,以期有一線生機。使用熟地一兩,生地、麥冬、歸、芍、甘草、枸杞等藥物作為輔助。叮囑病人家人,只要出汗了,病人就活了。服藥後,體溫沒有下降,胡言亂語更加嚴重,但血痢沒有再下,身上微微出汗,但一會兒就停了。林某診脈後,發現脈象已經連續分明,洪數如鼓指。他高興地說:「現在有救了。」
仍用前方。去生地加萸肉、丹皮、山藥、棗仁。連服六帖。譫妄昏熱不減。其家欲求更方。林執不可。又二日。診其脈始斂而圓。乃用四順清涼飲子加熟地一兩。大黃五錢。下黑矢而諸證頓愈。越二日。忽復狂譫發熱。喘急口渴。舉家惶惑。謂今必死矣。林笑曰。豈忘吾言乎。
白話文:
繼續使用前面的藥方。去生地,加入萸肉、丹皮、山藥、棗仁。連續服用了六帖藥。患者的胡言亂語、昏迷發熱的情況沒有改善。患者的家屬想要尋求新的藥方。林醫師堅持不更換藥方。又過了兩天。診斷他的脈搏開始收斂而圓潤。於是使用四順清涼飲子,加入熟地一兩,大黃五錢。患者排出了黑色的糞便,所有的症狀都痊癒了。過了兩天,患者突然又開始胡言亂語、發熱,喘氣急促,口渴。全家人都很驚慌,認為他這次一定會死了。林醫師笑著說:難道你忘記我的話了嗎?
得汗即活矣。此緣下後陰氣已至。而無以鼓動之。則營衛不洽。汗無從生。不汗則虛邪不得外達。故內沸而復也。病從陽入。必從陽解。遂投白朮一兩。乾薑三錢。甘草一錢。歸、芍各三錢。盡劑。汗如注。酣臥至曉。病良已。
白話文:
如果能夠出汗,病情就會好轉,因為這時候,陰氣已經上升,但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激發它。於是營衛不和,汗液無法生成。不出汗,邪氣就不能從體內排出,因此邪氣在體內反覆作祟。疾病從陽氣入侵,必須從陽氣發散出去。於是給他服用白朮一兩、乾薑三錢、甘草一錢、當歸和芍藥各三錢。服用完一劑藥之後,病人大汗淋漓,酣睡到天亮,病情大有好轉。
震按此證疑難在於初末。初期脈類蝦游。若援張景岳證實脈虛之說而用參、朮、薑、附則必死。末後狂熱復發。若引吳又可餘邪注胃之說而用白虎承氣亦必危。此案見解用藥俱佳。然其得生處。在於養陰而血痢頓止。脈即應指耳。中間連服六帖。譫妄昏熱不減。幸不見手足厥冷。
尤幸不至聲喑不語。絕谷不食也。則以脈之斂而圓故也。但白朮一兩乾薑三錢以治狂熱喘渴。殊難輕試。
白話文:
震認為這個病症的疑難之處在於初期和末期。初期脈象似蝦遊。如果依照張景嶽證實脈虛的說法而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附子,那麼患者必定會死亡。末期狂熱復發。如果依照吳又可餘邪注胃的說法而使用白虎承氣湯,那麼患者也必定危險。此案的見解和用藥都很好。然而,患者得救的原因在於滋陰止血痢。脈象也就隨之應指了。治療期間連續服用六帖藥,但譫妄昏熱的症狀並沒有減輕。幸好沒有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。
徽人江仲璉。冒寒發熱。兩項臃腫如升大。臂膊磊塊無數。不食不便。狂躁發渴。診其脈浮數無序。醫作傷寒發毒治。高鼓峰曰。誤矣。此燥逐風生也。用大劑疏肝益腎湯。熟地加至二兩許。五劑而腫退便解。十劑而熱除食進。再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五味。調理而愈。
白話文:
安徽人江仲璉,勉強冒著風寒發熱。兩邊腮幫子腫脹得像水桶一樣大。胳膊上長著無數的腫塊。吃不進、大便不通。狂躁發渴。診斷他的脈象,浮數無序。醫生認為是傷寒發毒,給他用了重劑的疏肝益腎湯。熟地加到二兩左右。五劑藥後,腫脹消退,大便通暢。十劑藥後,燒退了,能夠進食。又用補中益氣湯,加麥冬、五味子。調理後痊癒。
震按今之所謂傷寒者。大概皆溫熱病耳。仲景云。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。在太陽已現熱象。則麻桂二湯必不可用。與傷寒迥別。內經云。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。是指諸凡驟熱之病。皆當從傷寒例觀。二說似乎不同。因審其義。蓋不同者在太陽。其餘則無不同也。溫熱病只究三焦。
白話文:
震注:如今所謂的傷寒,大多是溫熱病。仲景說:太陽病發熱口渴而不惡寒的,是溫病。在太陽經已出現熱象,那麼麻黃桂枝湯就絕對不可使用,這與傷寒截然不同。《內經》說:熱病是傷寒的種類,這句話是指所有突然發熱的疾病,都應該按照傷寒的道理來觀察。這兩種說法似乎不一樣,但仔細研究他們的意義,可以發現,不同之處在太陽經,其餘的症狀就沒有不同了。溫熱病只涉及三焦。
不講六經。此是妄言。仲景之六經。百病不出其範圍。豈以傷寒之類。反與傷寒截然兩途乎。葉案云。溫邪吸自口鼻。此亦未確。仲景明云。伏氣之發。李明之、王安道俱言冬傷於寒。伏邪自內而發。奈何以吳又可溫疫論牽混耶。惟傷寒則足經為主。溫熱則手經病多。如風溫之咳嗽息鼾。
白話文:
不講六經。這是胡言亂語。仲景的六經。一切疾病都不出其範圍。難道傷寒之類的病,反倒與傷寒截然不同嗎?葉天士的案語說。溫邪是從口鼻吸入的。這話也不一定準確。仲景明確說,伏邪要發作出來,李明之、王安道都說冬天受寒。伏邪是從內部發出來的。怎麼能夠用吳又可寫的溫疫論來牽強附會呢?只有傷寒的話,以足經為主。溫熱病的話,手經的病比較多。比如風溫引起的咳嗽、打呼嚕。
熱病之神昏譫語。或溏瀉黏垢。皆手太陰肺手厥陰心胞絡手陽明大腸現證。甚者喉腫肢掣。昏蒙如醉。躁擾不寧。齒焦舌燥。發斑發頤等證。其邪分布充斥。無復六經可考。故不以六經法治耳。就予生平所驗。初時兼挾表邪者最多。仍宜發散。如防、葛、豉、薄、牛蒡、杏仁、滑石、連翹等。
白話文:
在熱病的的過程中,患者出現神志昏亂、胡言亂語,或大便稀溏、粘膩腥臭的症狀。這些都是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陽明大腸經出現異常的徵兆。嚴重時,患者會出現喉嚨腫脹、四肢抽搐,昏沉如醉,躁動不安,牙齒焦黑、舌頭乾裂,皮膚出現斑點或瘡癤等症狀。此時,邪氣已經遍佈全身,沒有固定的經絡可循,所以不能用六經辨證的方法治療。根據我的臨牀經驗,在熱病的初期,兼有表證的患者最多。這種情況下,仍然需要發散邪氣。常用的藥物包括防風、葛根、豉、薄荷、牛蒡、杏仁、滑石、連翹等。
以得汗為病輕。無汗為病重。如有斑。則參入蟬蛻、桔梗、蘆根、西河柳之類。如有痰。則參入土貝、天蟲、栝蔞、橘紅之類。如現陽明證。則白虎承氣。少陽證則小柴胡去參、半。加花粉、知母。少陰證則黃連阿膠湯、豬苓湯、傷寒湯。俱宗仲景六經成法有效。但溫熱病之三陰證多死。
白話文:
汗出為病症較輕,無汗為病症較重。若有出現斑點時,則加入蟬蛻、桔梗、蘆根、西河柳等類的中藥材。若有痰時,則加入土貝、天蟲、栝蔞、橘紅等類的中藥材。若出現陽明證,則服用白虎承氣湯。若出現少陽證,則服用小柴胡湯,並去除人參、半夏,加入花粉、知母。若出現少陰證,則服用黃連阿膠湯、豬苓湯、傷寒湯。
以上治療方皆依照仲景六經的成法,療效顯著。但溫熱病的陰症多死亡。
不比傷寒。蓋冬不藏精者。東垣所謂腎水內竭。孰為滋養也。惟大劑養陰。佐以清熱。或可救之。養陰如二地、二冬、阿膠、丹皮、元參、人乳、蔗漿、梨汁。清熱如三黃、石膏、犀角、大青、知母、蘆根、茅根、金汁、雪水、西瓜、銀花露、絲瓜汁。隨其對證者選用。若三陰經之溫藥。
白話文:
這不是一般的傷寒。恐怕是冬天的時候沒有做好養精的工作,導致腎水內竭,就沒有滋養身體的根本了。只有服用大劑量的滋陰藥物,輔以清熱藥物,或者可以挽救。滋陰的藥物有生地、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阿膠、丹皮、元參、人乳、蔗糖汁、梨汁等。清熱的藥物有三黃、石膏、犀角、大青、知母、蘆根、茅根、金銀花露、絲瓜汁等。根據病情選擇使用。至於三陰經的溫熱藥物,就不要用了。
與溫熱病非宜。亦間有用真武理中者。百中之一二而已。大抵溫熱病。最怕發熱不退。及痙厥昏蒙。更有無端而發暈。及神清而忽間以狂言者。往往變生不測。遇此等證。最能惑人。不比陽證陰脈。陽縮舌卷撮空見鬼者。易燭其危也。要訣在辨明虛實。辨得真方可下手。然必非劉河間吳又可之法所能救。
白話文:
與溫熱病不適用。偶爾有人使用真武理中湯。但是一百個病例中,也只會有幾個治癒的案例。總體上來說,溫熱病最怕發熱不退,出現痙厥、昏迷。此外,還有一些莫名其妙頭暈,精神清醒卻突然胡言亂語的症狀。往往會有難以預測的變化。遇到這種證狀,最容易讓人迷惑。不同於陽證陰脈,身體縮小、舌頭捲曲、虛空見鬼的症狀,很容易診斷出危險。關鍵在於辨別虛證和實證,辨別清楚才能開始治療。然而,這不是劉河間或吳又可的方法所能治癒的。
平素精研仲景傷寒論者。庶有妙旨。至如葉案之論溫熱。有邪傳心胞。震動君主。神明欲迷。瀰漫之邪。攻之不解。清竅既蒙。絡內亦痹。豁痰降火無效者。用局方至寶丹。或紫雪。或牛黃丸。宗喻氏芳香逐穢宜竅之說。真足超越前賢。且不蹈用重藥者。一匙偶誤。覆水難收之弊也。
此翁聰明誠不可及。今所選之案雖少。而諸法畢備。亦足為學者導夫先路矣。
白話文:
平素精通研究仲景所著的《傷寒論》的人,通常都有高深的見解。像葉案論述關於溫病(溫熱病)、有病邪傳染到心臟和胞絡,震動了君主之官—心,神志將要昏迷,瀰漫的病邪,用藥攻治它卻不見好轉,清竅(頭腦)已經被矇蔽,絡脈裡邊也痺阻不通。豁痰降火等方法無效時,他採用局方(官方藥方)中的至寶丹,或紫雪丹,或牛黃丸。宗喻氏主張芳香藥物可以逐除穢氣,通利竅道,真正能超過前人的見解。而且不走用重藥的老路,避免一匙藥誤用,造成覆水難收的弊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