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八 (9)
卷八 (9)
1. 瘴氣
陳三農治制府王姓。感冒瘴氣。寒熱頭疼。胸膈飽悶。眩暈噁心。脈數而洪。用藿香正氣散。加厚朴、檳榔、羌、防、蘇葉。一劑而寒熱退。頭不疼。減去羌、蘇、防風。加草豆蔻、半夏、枳殼。噁心脹悶皆愈。
白話文:
陳三農醫師治療制府王姓患者。該患者患有感冒和瘴氣,症狀有怕冷發熱、頭痛、胸悶和腹脹、頭暈和噁心,脈搏快而有力。陳醫師使用藿香正氣散,並加入厚朴、檳榔、羌活、防風和蘇葉。服用一劑後,患者的發熱和怕冷症狀消失,頭痛也減輕了。陳醫師之後減少使用羌活、蘇葉和防風,並加入草豆蔻、半夏和枳殼。患者的噁心和腹脹症狀也痊癒了。
又治梧州方姓。頭疼身痛發熱。噁心飽悶。脈弦而數。用羌、防、芎、蘇、藿、半、檳榔、蒼、樸、橘、草。二服而減。因飽脹未全退。加草果、草豆蔻。方愈。要知噁心飽脹。乃瘴氣之異於感冒也。
白話文:
再治理梧州方姓患者,他頭疼、身體疼痛、發熱、噁心、飽脹。脈搏弦且數。使用了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蘇葉、藿香、半夏、檳榔、蒼朮、厚朴、橘皮、佩蘭草等藥物。服用兩劑後,症狀緩解。由於飽脹感尚未完全消除,又加了草果、草豆蔻等藥物。最後痊癒。要知道噁心、飽脹是瘴氣與感冒的不同之處。
端州李別駕。鑲藍旗人。年四十餘。能騎射。署雷州府時。善搏虎。不避風雨寒暑。涉溪陟嶺。染瘴已深。其所感風寒暑濕。不一而足矣。又以謝謁上臺。到省過勞。積邪所感。猝然皆發。醫者略為解散。即用補劑。而邪氣大作。寒熱神昏譫語。脈空數無根。神氣散亂。補瀉兼施。
白話文:
端州李別駕,鑲藍旗人,年齡四十多歲,精於騎射。在雷州府任職時,擅長搏虎,不畏懼風雨寒暑,涉過溪流,翻越山嶺,感染瘴氣很深。他所感到的風寒暑濕,不只一種。又因為拜謝、晉見上級,到達省會時過於勞累,積累的邪氣所感,突然全部發作。醫生略微地給予疏散的藥,然後馬上服用補益的藥劑,而邪氣大為發作,出現寒熱、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的症狀。脈搏空虛、數次無根,神氣散亂。補瀉兼施。
毫無一效。三農診之。脈如水上羹。刻刻欲脫。寒熱間作。蓋受病既深。精氣兩虛。邪氣正熾。法在不治。勉擬五積散加附子、人參。去麻黃而易羌活。其家見立方有難色。置不用。後醫有認陰瘧陽虛。而進金匱腎氣加參者。有謂虛證似瘧。而以補中倍加參附者。三劑而神昏氣喘。
白話文:
毫無效果。三農來診治。脈象如水上浮羹,隨時都有脫離之象。寒熱交替發作。大概是他生病已經很深了,精氣兩虛,邪氣正盛。按照慣例是不能治的。勉為其難地擬定處方「五積散」,並加上附子、人參,去除麻黃,改用羌活。他家裡人看見藥方後露出難色,於是沒有使用。後來的醫生有認為是陰瘧陽虛,於是進獻《金匱》中的腎氣丸加上人參。也有認為是虛證類似瘧疾,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人參和附子。服用三劑後神志昏迷,氣喘不止。
虛汗如雨。足冷而脫矣。不知此證初實受瘴氣。屢感屢深。今則乘虛而發。古云。傷寒偏死下虛人。況瘴氣而風寒暑濕備感者乎。
白話文:
虛汗就像下雨一樣,雙腳也變冷發麻了。原來這個病症最早是受到瘴氣侵襲而引起的,反覆感染反覆加深,現在是乘虛而發。古人說:傷寒偏向死於虛証的人。何況瘴氣加風寒暑濕各種病邪都感受了呢!
兩廣總制石公子。年甫十齡。六月。感冒風暑。寒熱頭疼。已用葛根加羌、防解表矣。後復寒熱不減。氣喘腹脹。再用小柴胡湯加消導。不應。神昏喘急。寒熱間作。時或泄瀉似痢。腹痛。不知名為何病也。陳往視。已二十餘日矣。脈數無力。神氣昏亂。舉家驚惶。按其腹。
白話文:
有位兩廣總制叫石公子的。年紀僅有十歲。六月的時候,得了感冒及中暑的疾病。症狀有寒熱、頭痛。。已經使用葛根加上羌活、防風來解表了。之後又出現寒熱不減,氣喘、腹脹的症狀。再使用小柴胡湯加上消導的藥,也沒效果。神志昏迷、喘急,寒熱交替出現。時不時拉肚子,類似痢瀉。肚子痛。不知道是什麼病。陳姓大夫去診視,已經二十多天了。脈搏數而無力,神志昏迷。全家人都很驚慌。按壓他的腹部。
時痛時脹。觀其神。時靜時躁。手足或冷或熱。虛汗不已。此外邪初感者。為藥而解。久積者。未曾清理。加之以飲食失調。元氣欲脫。故虛象顯露。細思外邪內陷變病之證。元氣已虧。救本為急。且扶住元神。再籌治病之策。因用理中湯加桂、附。腹痛稍緩。泄瀉頓減。手足亦暖。
白話文:
疾病有時疼痛有時脹滿。仔細觀察病人的精神情緒,有時表現平靜,有時表現躁動。手腳有時發冷,有時發熱。經常出虛汗。體表有邪氣侵襲者,在服用藥物後,疾病症狀便可解除。邪氣侵襲日久,未能清除乾淨。加上飲食沒有調理好,元氣將要耗盡,所以虛症的表象已經表現出來。仔細思考外邪內陷而轉化為疾病的證狀,元氣已經虧虛,首先就要急救元氣。同時扶助元神,然後再考慮治療疾病的策略。於是使用理中湯,加上桂枝、附子。服用後,腹痛減輕,腹瀉停止,手腳也暖和了。
然發熱不退。小便赤濁不利。因用金匱腎氣丸作湯。二服小便方利。寒熱愈加。此元氣漸回。病證乍現。風寒暑濕食積。種種不清。若欲返本還元。正爾變端不一。仍朝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、乾葛、神麯、乾薑。夜用六味湯加參、桂。旬日後。寒冷拘攣。眼目翻白。咬牙呻吟。
白話文:
然而發燒沒有退,小便赤濁不通暢。於是使用金匱腎氣丸當成藥湯。服用兩次後,小便才順暢。但畏寒發熱的症狀更加劇烈。這是元氣漸漸恢復,病情因此暫時顯現出來。風寒暑濕、飲食積滯等病因,種種不清。如果想要恢復到以前的健康狀態,正治療法是不斷調整。因此,早上服用六君子湯,再加入柴胡、乾葛、神麴、乾薑。晚上服用六味湯,再加入人參、桂枝。十天後,身體寒冷拘攣,眼睛翻白,咬牙呻吟。
舉家驚恐慟哭。以為無救矣。陳曰。此名寒戰。正氣將回。積邪欲出。從此一變。反有復生之機。自未至酉。始得大汗如雨。手足軟怠。不語熟睡。人情雖少定。而錯愕未安也。天明方能言語。然虛證日變。潮熱汗多。則用補中合建中加附子。不能安寢則用歸脾湯。元氣弱則用十全大補湯。
腹痛滑瀉則用理中六君湯。如是調攝三閱月。方得返本還元而奏功也。
白話文:
全家人都嚇壞了,痛哭流涕,認為他沒救了。陳醫生說:這是寒戰,正氣就要回來了,積聚的邪氣想要釋放出來。從此一變,反而有復生的機會。到了下午酉時,才開始大汗淋漓,手腳無力,不說話,熟睡。人們的情緒雖然稍微穩定下來,但還是驚慌不安。到了天亮才能說話,但虛證每天都在變化。潮熱、多汗時,就用補中益氣湯合併建中湯加附子。不能安睡時,就用歸脾湯。元氣虛弱時,就用十全大補湯。
震按瘴氣者。山嵐郁毒之氣也。何以可用溫補。況系髫年外邪正熾。而參、薑、桂、附。靡不應手。奇矣。自非熟悉其風土病情者。豈敢輕試乎。陳三農亦曰。此證與江浙楚豫北方各省所患外感內傷迥異。總之瘴氣為得病之根。變證便爾不同。醫家治之當別具手眼。靜心揣摩。參以各論。庶幾有得。
白話文:
震先生說,瘴氣是山林中積聚的毒氣。為什麼可用溫補藥物來治療呢?況且小兒正值外邪盛行的年紀,參、薑、桂、附等溫補藥物無不手到病除,這真是奇怪啊。如果不熟悉當地的風土病情,誰敢輕易嘗試呢?陳三農也說,這種疾病與江浙楚豫北方各省所患的外感內傷迥然不同。總之,瘴氣是導致疾病的根源,變證因此而不同。醫生在治療時應該另有一番見解,靜心體會,參考各家說法,纔能有所收穫。
正紅旗孫公。病已月餘。陳診其脈空豁。恍惚不定。重按無根。神昏譫語。寒熱大作。加之咳嗽痰喘。轉側不能。晝夜伏几。呻吟而已。且胸膈飽悶。足冷惡寒。詢知夏秋積勞。寒暑皆受。一月以前。初感頭疼身痛。憎寒壯熱咳嗽。醫者用桔梗、杏仁、乾葛、羌、蘇。汗而不解。
白話文:
正紅旗孫公,病了一個多月。陳醫師診斷他的脈搏空虛、恍惚不定,用力按壓毫無力道。神智昏迷,說著糊塗話。寒熱交替,加上咳嗽、痰喘,翻身都困難。日日夜夜趴在几案上,只能呻吟。而且胸膈飽脹悶痛,腳冷怕冷。詢問之下,得知他在夏秋之間過度勞累,寒暑之氣皆受。一個月前,最初感到頭痛身痛,怕冷發熱咳嗽。醫生用桔梗、杏仁、乾葛、羌活、蘇葉治療,但出汗後病情沒有好轉。
復用桑皮、前胡、蘇子、橘、半、知、貝、黃芩。亦不應。因寒熱更甚。有用小柴胡加梔子、元參、薄荷。清痰退熱。而咳嗽更甚。不知此證。夏秋暑濕風寒兼感而發。尚未得汗。何能解散。遂用五積散。二劑而得汗如淋。咳嗽亦減。可以伏枕。惟寒熱未退。積久病深。元氣已虧。
白話文:
又使用了桑皮、前胡、蘇子、橘子、半夏、知母、貝母、黃芩。依舊無效。反而寒熱症狀更嚴重了。有用小柴胡湯加梔子、元參、薄荷。清痰退熱。但咳嗽加劇了。不知此症。是夏秋暑氣濕氣風寒一起侵襲而發作。尚未出汗,如何能使寒熱解消。於是用了五積散,服了兩劑就出汗如雨,咳嗽也減少了。可以把頭趴在枕頭上休息了。但寒熱仍未退去,積久病痛加深,元氣已經虧損。
氣上喘。小便如油短數。其火從下而上。上盛下虛。腎氣虛憊。因用金匱腎氣加沉香。二服而氣平便順。然潮熱如故。時有囈語。人亦忘識。乃知精神耗散。極宜大補。午後用參附六君湯。朝用腎氣丸。次序並進。經月。方思飲食。囈語亦退。虛汗亦止。神氣始安。方識平日交往之人。
白話文:
患者呼吸急促,小便好像油一樣又黃又少。症狀表現為虛火從下往上竄,導致上盛下虛的狀態。主要是腎氣虛弱衰敗,因此使用「金匱腎氣丸」加上「沉香」一起服用。服用了兩次之後,呼吸急促喘氣的症狀就平息了,小便也恢復正常。但是潮熱的狀態依舊,時常有說夢話的現象,而且也忘記了認識的人。這才發現患者的精神已經耗散了很多,因此非常需要大補元氣。下午的時候服用「參附六君湯」,早上服用「腎氣丸」,兩個方劑一起服用。經過一個月的治療,患者才開始有食慾。說夢話的現象也消失了,虛汗也停止了。精神和氣息開始安穩,也才認得平時交往的人。
凡用人參、附子。共斤許。精神稍復。然面目黎赤。肌血不華。再用還少丹加桂、附、河車、鹿角膠。月餘。又用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。元氣日長而飲食如常矣。
白話文:
凡是服用人參、附子,大約吃一斤。精神稍微恢復了,但是臉色蒼白,皮膚和血色不是很好。再服還少丹加桂枝、附子、河車、鹿角膠。一個月後,再服用十全大補湯二十多劑。元氣日漸增長,並且飲食恢復正常了。
震按三農云。此與李別駕等一病形。彼以不信予藥而殞。然則李若信之。亦必用大溫大補也。瘴氣有此種治法。殊屬可駭。或者兩粵地方。天暖濕蒸。有發泄而無收藏。人之陽氣外越。故病重者。多以亡陽為治乎。
白話文:
疑三醫古文,以簡譯譯發病。
簡文。頭條方罪。哪裡病!人言不病。但。 -。 -。人信者。納用小股。必用大治。且病針病乏。震那三位。罪。這軟銀病。信之。亦納。用奇法。無係病經。經。邦濟。不病並病。但的。刀。但徒徒。
康熙戊寅十一月。高鹺使公子。患似痢非痢。紅多白少。身惡寒微熱。詢知自夏秋以來。由川北隨任之粵。久積暑濕。感冒而發。用平胃加羌、防、紫蘇、藿香。一劑而寒熱退。再加檳榔、木香而瘳。或曰。痢疾所忌燥藥。今用蒼朮而愈。何也。曰。常人痢疾。因暑令火熱之氣。
白話文:
康熙戊寅年十一月,高鹺使公子得了腹瀉類似的疾病,大便以紅色為主,白色很少,感到身體有點發冷和微熱。經過詢問,得知自從夏秋以來,從川北隨任到廣東,長時間積累的暑濕,感受風寒而發作疾病。使用平胃散加羌活、防風、紫蘇、藿香等藥物治療。服用一劑藥後,寒熱症狀退去,再次を加檳榔、木香,病人就痊癒了。有人說,痢疾怕燥藥,現在使用蒼朮卻治好了病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,一般人的痢疾,是因為暑季火熱之氣鬱積在體內,服用蒼朮等燥藥以後,就可以清除火熱之氣,使疾病痊癒。
燥藥乃天時之忌。故不可用。今以積濕之氣。發於隆冬外感。乃得力之藥也。所謂治病必搜其原耳。梁溪棋師周西候之弟。開銅山於英德。其山下有水。人浣其衣。則膩垢皆去。咸以為奇物也。以其近便。炊爨亦用之。未幾人皆黃胖。身軟腹脹而無力。飲食倍進。寒熱間作。
白話文:
燥藥是季節的禁忌。因此不可使用。現在使用長期積聚的濕氣,在深冬的外感中發病,這纔是有效的藥物。所謂治病一定要追究其根本原因。梁溪棋師周西候的弟弟,在英德開採銅山。銅山下有一股泉水,人們在泉水中浣洗衣服,衣服上的油膩污垢都會洗淨。大家都認為這是奇特的泉水。因為泉水離得近,所以人們連做飯燒菜都用泉水。不久以後,人們都出現了面黃體胖、身體瘦弱、腹部脹滿、無力、飲食增加、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善啖雞豕諸肉。則胃腹稍安。在廠同事。斃者不一。因至省會。求救於陳。用平胃正氣治其病。後以益氣六君。補其受毒水克削之愆。而安。此即粵西太平柳州南寧毒水瘴之一班也。
白話文:
大量食用雞豬等肉類,則胃腹稍微安寧。在工廠裡工作的同事,死亡的不在少數。於是到省會,求救於姓陳的醫師。醫師用平胃正氣湯治療他的疾病。後來用益氣六君子湯,補充他因喝毒水被克削的過失,而痊癒。這即是廣西太平、柳州、南寧毒水瘴氣的情況之一。
一時開山同病而返省者數人。有陳某似瘧非瘧。以瘧治。勢漸篤。三農診之。脈已細緊而數。飲食不進。乃曰。若欲治之。何不於一月以前。雖病篤而元氣尚在。今病已深。精神殆盡矣。何藥可施乎。旋斃。
白話文:
一日,數名一同去山上採藥的人一起回來。其中一名姓陳的人,身體出現了類似瘧疾的症狀,但又不能明確診斷為瘧疾。於是,他按照治療瘧疾的方式來進行治療。但病情卻越來越嚴重,於是他們請來三位農民為他診斷。農民把脈後發現,陳某的脈象已經非常細、緊而數,而且他已經停止進食了。農民對陳某說:「如果你想治好你的病,為什麼不在一個月之前就來呢?那時雖然病情嚴重,但元氣還在。現在病情已經很深了,精神也快沒有了,無法再用藥物來治療了。」不久後,陳某就死去了。
又同事一人。似痢非痢。寒熱間作。醫以香、連、硝、黃。消攻清理。日劇。尫羸。因易一醫。曰。可以進補。用白朮五分。茯苓四分。陳皮二分。病雖不甚。熱亦不減。三農診其脈。恍然不定。重按已絕。雖飲食尚可。所謂行屍耳。邪火浮載。真精告竭矣。辭之。閱二日而死。
白話文:
又有一位同事,他的症狀似痢非痢,寒熱交替發作。醫生用香附、連翹、硝石、黃連治療,旨在消散積聚,清理腸胃。病情每日加重,身體日益衰弱。後來換了一個醫生,這個醫生說可以進補。用白朮五分、茯苓四分、陳皮二分治療。病情雖然沒有加重,但熱度也沒有減少。三天後,醫生診斷了他的脈搏,脈象時有、時無,若隱若現。仔細把脈,脈搏已經微弱得幾乎察覺不到。雖然他還能吃喝,但已經是行屍走肉了。邪火浮在體表,卻無法燃燒,真正的精氣已經耗盡了。我拒絕給他開藥。兩天後,他就去世了。
震按瘴氣為病。情形不一。非親歷其地者。莫能知也。故所敘諸案。不敢妄斷。三農久遊兩粵。言之甚詳。向來諸書未載。今錄於後。
白話文:
震按瘴氣引起的疾病,情況各不相同。沒有親自去過那裡的人,就不能瞭解。所以記錄的這些案例,不敢妄下斷語。三農在兩廣遊歷很久,說話很詳細,但以前所有的書都沒記載過,現在記錄在後。
瘴者。障也。天地自然之氣。為崇山峻嶺。障蔽不舒而然也。再加之以春夏之交。萬物發生之際。乖戾郁遏。人多染患。是以道路行役者恆多。而安閒居室者恆少也。閩之仙霞。粵之庾嶺。陽閉於陰。陽瘴為多。粵西近高雷廉者。粵東之餘氣。證亦相似。其慶遠柳州太平。近於交址諸郡。
千山萬壑。屏障於南。反阻塞其陽威之氣。為山之陽。陰閉於陽。每成陰瘴。陰濕蘊毒。故陰瘴尤重也。
白話文:
瘴氣是一種阻礙人體運行的自然氣候因素,是由於崇山峻嶺阻擋了空氣流通而形成的。加上春夏交際時,萬物生發之際,氣候乖戾,鬱悶不舒,很多人因此而染病。所以,經常在路上行走的旅人更容易患病,而安閒在家中的人則很少患病。像福建的仙霞、廣東的庾嶺這些地方,屬於陽氣被陰氣阻閉,所以陽瘴較多。廣西靠近高雷廉州的地方,屬於廣東餘下的瘴氣,症狀也類似。而慶遠、柳州、太平這些地方,則靠近交趾等郡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