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1)

1. 泄瀉

宣木瓜以收胃氣之散。白芍藥以收脾氣及臟氣之散。合之參、術之補。甘草之緩。再佐升麻之升。俾元氣下者上而上者下。團聚於中不散。斯脈不至上盛。腹不至雷鳴。汙不至淋漓。肛不至火熱。庶飲食可加。便泄漸止。是收氣之散。為吃緊關頭。故取四味重複。藉其專力。

又須大劑藥料煎濃膏。調餘糧、赤石脂二末頻服。緩咽為佳。古云。下焦有病人難會。須用餘糧赤石脂。蓋腸胃之空。非二味不填。腸垢已去。非二味不復其黏著之性。又況誤以石之滑者傷之。必以石之澀者救之。尤有同氣相求之義耶。

震按二條以補救虛。以澀固脫。乃治久利之舊法。次案大劑酸收。則新法也。

周慎齋治一人常臍痛。痛則大便泄。此脾虛腎水上泛。以下犯上。寒在腎也。宜溫腎則水安不泛。升胃氣則土旺而痛不作。瀉從何來。用白芷七錢。北味、鹿茸、人參、炮姜各一兩。元米糊丸。白湯下。

震按此條立言簡括。立方精卓。近惟葉案有云。久瀉無不傷腎。食減不化。陽不用事。八味腎氣。乃從陰引陽。宜乎少效。用鹿茸、人參、陽起石、茯苓、炮附子、淡乾薑。可與此方並峙。

白話文:

瀉瀉

用木瓜來收斂胃氣的散漫。用白芍藥來收斂脾氣和臟腑氣的散漫。再搭配人參、蒼術來補益。用甘草來緩和。再輔以升麻來提升。使下陷的元氣上升,上升的元氣下降,聚集於中焦而不散。這樣脈象就不至於上盛,腹部就不至於雷鳴般作響,大便就不至於稀溏淋漓,肛門就不至於灼熱。這樣,飲食就能逐漸增加,便泄也能漸漸停止。這是以收斂之法來治療氣的散漫,屬於緊急情況,所以選用四味藥重複使用,藉以發揮其專門功效。

還需要用大劑量的藥材煎成濃膏,再調入滑石粉和赤石脂細末,頻頻服用,緩慢吞咽較好。古書上說,下焦有病的人很難理解,必須要用滑石粉和赤石脂。因為腸胃空虛,非這兩種藥物不能填補;腸垢已經清除,非這兩種藥物不能恢復其黏著的特性。況且,如果誤用滑膩的藥物,反而會加重病情,就必須用澀性的藥物來治療,這也是「同氣相求」的道理。

這兩條方劑是用以補益虛損,澀腸止瀉的,是治療久瀉的舊法。接下來談到的用大劑量的酸味藥物收斂,則是新方法。

周慎齋治療一位病人,經常肚臍疼痛,疼痛時就大便稀溏。這是脾虛腎水上泛,下焦之氣犯上焦,寒邪在腎臟。應該溫補腎陽,則水氣就不會上泛;提升胃氣,則脾土旺盛,疼痛就不會產生,瀉痢自然也就停止了。所以用白芷七錢,北五味子、鹿茸、人參、炮薑各一兩,做成米糊丸,用溫開水送服。

這條治療方案,立論簡潔扼要,處方精妙獨到。現代醫家葉某也說過,久瀉必定損傷腎臟,飲食減少,消化不良,陽氣不能運作。八味腎氣丸,是由陰引陽,所以療效較差。如果使用鹿茸、人參、陽起石、茯苓、炮附子、乾薑,可以與這個方劑相媲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