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9)

1. 泄瀉

煎成。將井水澄冷。加童便一杯。藥甫入喉。恍如飲薄荷汁。隱隱沁入心脾。腹中別成一清涼世界。遂臥達旦。洞瀉頓止。連服三劑。大便已實。前泄時藥粥等物。凡溫者下咽。腹中遂覺氣升。即欲大解。一切俱以冷進方快。至是覺噁心畏冷。旋易以溫。始相安。余曰。此火退之徵也。

前方加人參二錢五分。黃耆三錢。蓮肉四十粒。紅曲一錢五分。升麻五分。黃連減半。五六劑後。去升麻。又服三十餘劑。瀉已久止。而脾氣困頓。不知飢飽。且稍飲茶湯。覺腸滿急脹。如欲寸裂。余曰。大瀉之後。是下多亡陰也。法宜用補。倘此時輕聽盲師。以香燥取快暫時。

元氣受傷。必致變成膨脹而不救矣。為定丸方。熟地黃八兩。萸肉、山藥、人參、黃耆各五兩。牛膝、五味子、白芍各六兩。炙甘草一兩。紫河車二具。蜜丸。空心飢時各一服。而日令進前煎方。斂之相信甚力。堅守二方。服幾三年。脾胃始知飢而嗜食。四體亦漸豐矣。其病初平後。

予勸其絕欲年餘。斂之因出妾。得盡發家人陰謀。乃知向之暴瀉。由中巴豆毒。本草中巴豆毒者。黃連冷水解之。余方恰與暗合。向使如俗醫所疑停滯受寒中暑法治之。何啻千里。即信為是火。而時師所投黃連。不過七八分至錢許止矣。況一月之瀉。未有不疑為虛寒者。敢用黃連至四錢乎。

始知察脈施治。貴在神而明之也。

〔附〕仲淳曰。余治斂之瀉止後。恐其元氣下陷。急宜升舉。用升麻以提之。初不知其為中毒也。乃因用升麻太早。致濁氣混於上焦。胸中時覺似辣非辣。似嘈非嘈。迷悶之狀。不可名狀。有時滴酒入腹。或啖一切果物稍辛溫者。更冤苦不勝。莊一生曰。此病在上焦。湯液入口即下注。

恐未易奏功。宜以噙化丸治之。用貝母五錢。苦參一兩。真龍腦薄荷葉二錢。沉香四錢。人參五錢。為末。蜜丸如彈子大。午食後臨臥時各噙化一丸。甫四丸。胸中恍如有物推下。三年所苦。一朝若失。

震按此條初時用冷藥冷服。人猶可及。至不知飢飽脹滿欲裂。不用六君五皮。竟以熟地、萸肉、參、耆、五味、河車填補。斷不可及。莊一生之噙化丸。亦未易及也。

孫一奎治溧水令君吳湧瀾夫人。每五更倒飽。必瀉一次。腹常作脹。間亦痛。脈兩手寸關洪滑。兩尺沉伏。孫曰。此腸胃中有食積痰飲也。乃與總管丸三錢。生薑湯送下。大便雖行。不甚順利。又以神授香連丸和之。外用滑石、甘草、木香、枳殼、山楂、陳皮、白芍、酒連。調理而安。

吳九宜每早晨腹痛泄瀉者半年。糞色青。腹膨朜。人皆認為脾腎泄也。為灸關元三十壯。服補脾腎之藥。皆不效。自亦知醫。謂其尺寸俱無脈。惟兩關沉滑。大以為憂。恐瀉久而六脈將絕也。東宿診之。曰君無憂。此中焦食積痰泄也。積膠於中。故尺寸脈隱伏不見。法當下去其積。

白話文:

泄瀉

病人腹瀉,煎好藥後用井水沖涼,加一杯童尿,藥入口後感覺像喝薄荷汁一樣,清涼滲入心脾,腹部頓時清涼舒適,於是躺下睡到天明,腹瀉停止。連服三劑,大便轉為正常。之前腹瀉時,凡是溫熱的食物下咽,腹部就會感到氣往上衝,想上廁所。所有東西都用冷的吃喝才舒服。後來感到噁心怕冷,就改用溫熱的食物,才感覺舒服。醫生說這是火退的徵兆。

處方中加入人參、黃耆、蓮子、紅曲、升麻、黃連(減半)。服五六劑後,去掉升麻,又服三十多劑,腹瀉痊癒。但脾胃虛弱,不知飢飽,稍微喝點茶水,就覺得腸胃脹滿,好像要裂開一樣。醫生說,大瀉之後,陰氣損耗太多,應該補益。如果此時聽信庸醫,用香燥之物,雖然暫時舒服,但元氣受損,最終會導致脹滿難治。於是開了個丸藥方,用熟地黃、萸肉、山藥、人參、黃耆、牛膝、五味子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紫河車製成蜜丸,空腹飢餓時服用,並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,以收斂補益。堅持服用這兩個方子幾年,脾胃才恢復正常,能正常飢餓和進食,身體也漸漸豐滿起來。

病好後,醫生勸他戒慾一年。病人因此發現了小妾和家人的陰謀,才知道之前的暴瀉是因為中了巴豆毒。本草書上說,巴豆中毒,用黃連冷水解毒,之前的處方恰好與此相符。如果像庸醫一樣,誤診為停滯受寒中暑,用那些方法治療,那效果相差十萬八千里。即使認為是實熱,當時醫生所用的黃連也不過七八分到一錢左右,況且瀉了一個月,沒有醫生會懷疑是虛寒的,敢用四錢黃連嗎?

由此可知,診斷脈象施治,貴在精明睿智。

〔附〕仲淳說:我治療病人腹瀉痊癒後,擔心元氣下陷,急需提升,所以用升麻提氣。起初不知道他是中毒,因為太早使用升麻,導致濁氣上升到上焦,胸中時常感覺好像辣又不像辣,好像嘈雜又不像嘈雜,迷迷糊糊,難以形容。有時喝點酒,或吃一些辛辣溫熱的水果,就會更加痛苦難忍。莊一生說,這個病在上焦,湯藥入口就往下走,恐怕不容易見效,應該用含化丸治療。用貝母、苦參、龍腦、薄荷葉、沉香、人參製成蜜丸,午飯後和睡前各含化一丸,服用四丸後,胸中好像有東西往下推,三年來的痛苦,一下子就消失了。

震按:這篇記載中,初期用冷藥冷服,尚可理解。但等到不知飢飽,脹滿欲裂時,不用溫補的方子,竟然用熟地、萸肉、人參、黃耆、五味子、紫河車來大補,這就不可取了。莊一生所用的含化丸,也不一定適用。

孫一奎治療溧水縣令吳湧瀾夫人,每天五更天肚子飽脹,必定腹瀉一次,腹部經常脹痛,脈象是兩手寸關部位洪大滑利,兩尺部位沉細微弱。孫一奎說,這是腸胃中有食積痰飲,於是給她服用總管丸,用生薑湯送服,雖然大便通了,但不太順暢,又加入神授香連丸,並配合外敷藥物調理,才得以痊癒。

吳九宜每天早晨腹痛腹瀉半年,大便青綠色,腹部膨脹。大家都認為是脾腎虛泄,用灸關元穴和補脾腎的藥物,都不見效。他自己也懂醫,說寸關尺脈都沒有,只有兩關部位沉滑,非常擔心,怕長期腹瀉導致六脈皆無。東宿診治後說:不必擔心,這是中焦食積痰引起的腹瀉,積聚在中焦,所以寸關尺脈隱伏不見。應該先去除積聚之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