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6)

1. 泄瀉

乃氣不能舉。為下脫也。又作字持水滴吸水。初以大指按滴上竅。則水滿筒。放其按則水下溜無餘。乃豁悟曰。吾可治翁證矣。即治裝往。以艾灸百會穴三四十壯。泄瀉止矣。醫說會編注曰。百會屬督脈。居頂巔。為天之中。是主一身之氣者。元氣下脫。脾胃無憑。所以泄瀉。

是謂閣不得地。經云。下者上之。所以灸百會愈者。使天之氣復健行。而脾土得以憑之耳。銅人經謂百會灸脫肛。其義一也。

震按仲景傷寒論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澀。嘔而汗出。必數更衣。反少者。當溫其上。灸之。上字即指百會穴也。何待黃子厚始悟耶。及讀資生經曰。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。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神闕穴一壯故也。予嘗久患溏利。一夕灸三七壯。則次日不如廁。連數夕灸。

則數日不如廁。足見經言主泄利不止之驗。是又與灸百會穴同一捷法。又張子和云。山東楊先生者。治府主洞泄不已。楊雖對病人。卻與眾人談日月星辰纏度。及風雲雷雨之變。自辰至未。病者聽之而忘其圊。楊嘗曰。治洞泄不已之人。先問其所慧之事。好棋者與之棋。好樂者與之笙笛。

勿輟。是又於服藥灸火之外。添一巧法。蓋脾主信。瀉久則以瀉為信。使忘其圊。則失其瀉之信而瀉可止矣。

丹溪云。叔祖年七十。稟甚壯。形甚瘦。夏末患瀉利。至秋深。百方不效。病雖久而神不悴。小便澀少而不赤。兩手脈俱澀而頗弦。自言膈微悶。食亦減。此必多年沉積。僻在腸胃。詢其平生喜食何物。曰。我喜食鯉魚。三年無一日缺。予曰。積痰在肺。肺為大腸之藏。宜大腸之不固也。

當與澄其源則流自清。以茱萸、青蔥、陳皮、苜蓿根、生薑煎濃湯。和以沙糖。飲一碗許。自以指探喉中。至半時。吐痰半升許如膠。是夜減半。次早又飲。又吐痰半升而利止。又與平胃散加白朮、黃連。旬日十餘帖而安。

又治一老人。右手風攣多年。九月內泄瀉。百藥不效。右手脈浮大洪數。此太陰經有積痰。肺氣壅遏。不能下降。則大腸虛而作瀉。當治上焦。用蘿蔔子擂和為漿水探之。吐大塊膠痰碗許。隨安。

一富兒面黃。善啖易飢。非肉不食。泄瀉一月。脈大。以為濕熱。當困而食少。今反形健而食多。不渴。此必疳蟲也。驗其大便果有蛔。治蟲而愈。次年夏初。復瀉。不痛而口乾。朱曰。昔治蟲而不治甜故也。以去疳熱之藥。白朮湯下。三日而愈。後用白朮為君。芍藥為臣。川芎、陳皮、黃連、胡黃連。佐蘆薈為丸。白朮湯下。禁肉與甜。防其再舉。

一人性狡躁。素患下疳瘡。或作或止。夏初患自利。膈微悶。醫與理中湯。悶厥而蘇。脈澀。重取略弦數。朱曰。此下疳之深重者。與當歸龍薈丸去麝。四帖而利減。又與小柴胡去半夏。加黃連、白芍、川芎、生薑。數帖而愈。

白話文:

泄瀉

氣不足以向上提升,導致下陷脫肛。就像拿著容器接水滴,一開始用大拇指按住容器上方的孔,水就會充滿容器;放開大拇指,水就會全部流下去。我因此頓悟,可以治療這個病症了。於是立刻準備藥物,用艾灸百會穴三四十壯,泄瀉就停止了。醫學書籍注解說,百會穴屬於督脈,位於頭頂正中央,是主導一身之氣的地方。元氣下陷,脾胃失去依靠,所以會泄瀉。

這就好比閣樓沒有地基,經書上說:「下者上之。」所以用艾灸百會穴可以治癒,是因為使天的元氣重新運行,脾土得以依靠。銅人經書上說,百會穴艾灸可以治療脫肛,道理是一樣的。

仲景《傷寒論》說,少陰病,下痢,脈象微弱而澀,嘔吐並汗出,需要多次更衣,反而減少的,就要溫暖其上部,用艾灸。這裡的「上」指的就是百會穴。為何要等到黃子厚才悟出這個道理呢?我還讀到《資生經》記載:以前有個人年紀很大了,臉色卻像孩子一樣年輕,是因為他每年都在肚臍的神闕穴艾灸一壯鼠糞的緣故。我曾經長期患有便溏,有一天晚上艾灸了三十七壯,第二天就不用上廁所了。連續幾天艾灸,好幾天都不用上廁所,足見經書上說艾灸可以治療泄瀉不止的功效,這也是和艾灸百會穴一樣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。張子和也說,山東楊先生治療一位官員久治不愈的泄瀉,楊先生一邊和其他人談論日月星辰的運行和風雲雷雨的變化,從辰時到未時,病人聽著就忘記了自己的腹瀉。楊先生曾經說,治療久治不愈的泄瀉,先要了解病人感興趣的事情,喜歡下棋的就陪他下棋,喜歡音樂的就給他笙笛,不要停止,這是在服藥灸火之外,又增加了一種巧妙的方法。因為脾主信,久瀉的人把瀉為信,讓他忘記腹瀉,就失去了腹瀉的念頭,瀉瀉自然就會停止了。

朱丹溪說,他叔祖七十歲,身體很壯,但形體很瘦弱,夏末患了泄瀉,一直到深秋,各種方法都不見效。雖然病已久,但精神沒有衰敗,小便澀少而不紅,左右手的脈象都澀而略弦,自訴膈間略微悶,食慾也減少了。這一定是多年積累的病邪,停留在腸胃裡。詢問他平時喜歡吃什麼,他說喜歡吃鯉魚,三年來幾乎天天都吃。我說,這是痰積在肺,肺是大腸的臟腑,所以大腸才會不固。

應該先清除其病根,病症自然會好轉。於是用茱萸、青蔥、陳皮、苜蓿根、生薑煎成濃湯,加入砂糖,喝下一碗左右,然後用手指刺激喉嚨,過半個小時,吐出半升左右像膠一樣的痰,當天晚上症狀減輕了一半,第二天早上又喝,又吐出半升痰,腹瀉就停止了。然後又給他服用平胃散加白朮、黃連,十多劑藥就痊癒了。

還治療過一位老人,右手風濕攣縮多年,九月裡患了泄瀉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右手脈象浮大洪數,這是太陰經積痰,肺氣壅塞,不能下降,導致大腸虛弱而腹瀉。應該治療上焦,用蘿蔔子磨成漿水灌服,吐出大半碗像膠一樣的大塊痰,隨後就痊癒了。

一個富家小孩面色發黃,很能吃又容易餓,不吃肉不行,泄瀉一個月,脈象很大,以為是濕熱,應該消食減少飲食,但是他反而身體健壯,食慾旺盛,又不渴,這一定是疳蟲。檢查大便果然有蛔蟲,治蟲之後就痊癒了。第二年夏初,又腹瀉,不痛但口乾,朱丹溪說,以前治療蟲子,卻沒有治療甜食引起的病症,用治療疳積熱的藥物,白朮湯服用,三天就痊癒了。以後用白朮為主藥,芍藥為輔藥,川芎、陳皮、黃連、胡黃連,佐以蘆薈製成丸藥,用白朮湯送服,禁忌吃肉和甜食,防止再次發病。

一個人性格暴躁,長期患有下疳瘡,時好時壞。夏初患了自利,膈間略微悶,醫生給他服用理中湯,悶厥之後才恢復,脈象澀,再次診脈略微弦數,朱丹溪說,這是下疳病邪很嚴重,用當歸龍薈丸去掉麝香,服用四劑藥,腹瀉減輕了,又給他服用小柴胡湯去半夏,加黃連、白芍、川芎、生薑,服用了幾劑藥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