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7)

1. 腳上諸證

薛立齋治閣老靳介庵。腳指縫作癢出水。腫焮腳面。敷止癢之藥不應。服除濕之藥益甚。薛診之曰。陰虛濕熱下注也。用六味地黃補中益氣而愈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給閣老靳介庵看病,閣老的腳趾縫瘙癢並有流水。腳面的腫脹充血。敷止癢藥無效,服用去除濕氣的藥物反而更嚴重。薛立齋診斷說,是陰虛濕熱下注造成的。使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治癒了。

一儒者腳心發熱作癢。搔掏。滾水浸。潰而出水。肌體骨立。作喝吐痰。用益氣湯六味丸年餘。元氣復而諸證愈。

白話文:

一位儒者感到腳心發熱瘙癢。便抓它。用滾水浸泡。最後它變成潰爛並滲出水。肌肉和骨頭都顯露出來。並且伴有咳嗽、吐痰。用了益氣湯和六味丸一年多,元氣恢復了,所有的症狀都痊癒了。

一儒者腳踝腫硬色白。兩月餘矣。用大防風湯。及十全大補兼服。而消。後場屋不利。飲食勞倦。證復作。盜汗內熱。飲食不化。便滑肌瘦。復加頭暈。或頭痛痰湧。此腎不納氣。用八味丸、益氣湯。百餘劑而安。

白話文:

一位讀書人腳踝腫脹堅硬,顏色發白。已經兩個多月了。使用大防風湯和十全大補湯同時服用,腫脹消除了。後來參加考試不順利,飲食不規律,勞累過度。症狀又復發了。盜汗、內熱、飲食不消化、大便溏薄、肌肉消瘦。還伴有頭暈,或頭痛、痰多。這是由於腎臟不能納氣所致。服用八味丸和益氣湯,一百多劑後病情痊癒。

孫東宿曰。一人生楊梅瘡後。偶遭一跌。環跳脫出。不能復入窠臼。疼痛殊甚。兩足因長短不齊。予思不能復入窠臼者。以瘀血流入窠臼。佔滿故竅。致骨不得復入也。今但消去瘀血。必以行氣活血之劑為主。以下行嚮導之劑佐之。庶可復原。用陳年窖中磚瓦洗淨煅過四兩。

白話文:

孫東宿說:有一個人在楊梅瘡之後,不小心跌了一跤,導致環跳穴脫臼,無法復位,疼痛非常劇烈,兩隻腳因此長短不齊。我想,之所以無法復位,是因為瘀血流入關節腔,佔滿了空間,導致骨頭無法復位。現在只要消散瘀血,就可以了。必須以行氣活血的藥物為主,再輔以引導藥物。這樣才能恢復原狀。我用陳年的窖中磚瓦,洗淨後煅燒,四兩。

生地、杜牛膝、骨碎補、丹參、赤芍各一兩五錢。自然銅三兩。蒲黃、車前子、蘇木各一兩。鹿角二兩。元明粉五錢。各為末。以茅草根一斤。紅花四兩煎膏。拌曬前藥。再以蜜丸服之。得效。

震按薛氏立方平正。孫公用藥靈巧。均堪師法。但磚瓦宜用尿坑中者。不宜糞窖中者。

白話文:

生地、杜牛膝、骨碎補、丹參、赤芍,各一兩五錢。天然銅,三兩。蒲黃、車前子、蘇木,各一兩。鹿角,二兩。元明粉,五錢。各研磨成粉末。以茅草根一斤,紅花四兩;熬製油膏。將先前藥物與油膏混合並曬乾。然後用蜂蜜丸的形態服用。即可見效。

施笠澤治少司成張侗初。患足脛痛三年矣。診之。脈沉細而澀。曰。此下焦元氣不足。不能榮養筋骨。當用滋補舒筋之劑。服後微效。因勞旋作。再診之。脈兼浮數。元氣愈耗矣。為制人參膏及河車天乙丸。間服。元氣漸壯。獨兩脛作楚不能忍。因制萬靈膏去樟腦。加韶粉、蘇合、麝香。

白話文:

施笠澤給少司成張侗初治病。張侗初的腿脛疼痛三年了。施笠澤診脈,脈沉細而澀。他說:「這是下焦元氣不足,不能榮養筋骨。應該用滋補舒筋的藥。吃了藥後症狀稍有減輕。張侗初因勞累症狀加重。施笠澤再次診脈,脈兼浮數,元氣更加耗損。施笠澤為他製作了人參膏和河車天乙丸,間斷服用,元氣逐漸壯起來,但只有小腿的疼痛無法忍受。施笠澤因此製作了萬靈膏,去除了樟腦,加入韶粉、蘇合油和麝香。

以軟帛緊繫兩脛。仍令飲甘草湯。不頃刻而痛若失。此膏良驗。方載本草綱目。後用黃耆建中湯加參、歸。調理全安。

震按此條與前案。俱以方之不同而選之。

白話文:

用柔軟的絲綢緊緊綁住患者兩條小腿。仍然繼續讓患者喝甘草湯。不久之後,患者的疼痛就像消失了一樣。這是膏藥的良效驗證。方子載於《本草綱目》。之後用黃耆建中湯加入參、歸。經過調理後,患者完全安康了。

2. 面病

羅謙甫治楊郎中之內。年五十餘。體肥盛。春患頭目昏悶。面赤熱。多服清上藥。不效。羅診其脈洪大而有力。內經云。面熱者。足陽明病。脈經云。陽明經氣盛有餘。則身以前皆熱。況其人素膏粱。積熱於胃。陽明多血多氣。本實則風熱上行。諸陽皆會於頭。故面熱之病生矣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醫生,治好了一個姓楊的郎中的內疾。這個姓楊的郎中年齡五十多歲,身體肥胖。春天時患了頭暈目昏,臉發紅,發熱。多服清熱降火的藥物,卻沒有效果。羅謙甫號脈後,發現他的脈搏強而有力。《內經》上說:臉發熱的,是足陽明經生病了。《脈經》上說:陽明經的氣盛有餘時,那麼身體的上半身都會發熱。況且這個人平素就是吃肥甘厚味,積蓄了熱在胃中。陽明經血氣旺盛,本身實熱,那麼風熱就會上行,諸陽都會彙聚到頭部。所以就產生了發熱的病症。

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。黃連二錢。犀角一錢。疏利三兩行。撤其本熱。次以升麻加黃連湯。去經絡中風熱上行。則標本之病俱退矣。方以升麻、葛根各一錢。白芷七分。甘草、炙白芍各五分。連、芩酒製各四分。川芎、生犀末各三分。荊芥穗、薄荷葉各二分。水半盞。先浸川芎、荊芥穗、薄荷。

另以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半。入先浸三味同煎。至一盞。食後溫服。日三服。忌濕面五辛之物。

白話文:

首先用調胃承氣湯七錢,黃連二錢,犀角一錢,疏利三兩,來消除身體的熱氣。接著用升麻加黃連湯,將經絡中的風熱往上引,標本兼治的病症就會退去了。方子如下:升麻、葛根各一錢,白芷七分,甘草、炙白芍各五分,黃連、黃芩酒製各四分,川芎、生犀末各三分,荊芥穗、薄荷葉各二分,水半盞。先將川芎、荊芥穗、薄荷浸泡。

真定府維摩院僧。年六十餘。體瘠弱。初冬。頭面不耐寒。氣弱不敢當風行。諸法不效。羅診其脈。弦細而微。且年高常食素茶果。此陽明之經本虛。脈經云。氣不足。則身以前皆寒慄。又加誦經文損氣。由此胃氣虛。經絡之氣亦虛。不能上達頭面。故大惡風寒。先以附子理中丸數服。

白話文:

真定府維摩院的僧人,年齡六十多歲,體質瘦弱虛弱。初冬的時候,頭面不耐寒氣,氣弱不敢迎風而行。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。羅醫師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是弦細而微弱的。而且他年齡高,常吃素茶果,因此陽明經本來就虛弱。脈經說:氣不足,則身體上半身皆會感到寒冷。另外再加上誦經耗損氣力,因此胃氣虛弱,經絡之氣也虛弱,不能上達頭面,所以非常畏懼風寒。先用附子理中丸服用若干次。

溫其中氣。次以升麻湯加附子行其經絡。方以升麻、葛根各一錢。白芷、黃耆各七分。炙甘草、草豆蔻仁、人參各五分。黑附炮七分。益智三分。連須蔥白同煎。數服良愈。或曰。升麻湯加黃連治面熱。加附子治面寒。有何依據。答曰。出自仲景。蓋診楊氏脈陽明標本俱實。

白話文:

首先用溫中湯溫養中氣,接著用添加了附子的升麻湯使藥力運行到相關的經絡。方子包括升麻和葛根,各一錢;白芷和黃耆,各七分;炙甘草、草豆蔻仁、人參,各五分;黑附子(炮製過),七分;益智,三分;連須蔥白,一起煎服。服用幾次後效果良好,症狀可以痊癒。有人說,升麻湯加入黃連可以治療面熱的症狀,加入附子可以治療面寒的症狀。請問有什麼依據?回答說,出自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。因為診斷楊氏的脈象,發現陽明經的標證和本證都實證,所以使用升麻湯來治療。

宜先攻其里。後瀉經絡中風熱。故升麻湯加黃連。以寒治熱也。尼僧陽明標本俱虛寒。宜先實其里。次行經絡。故升麻湯加附子。以熱治寒也。仲景群方之祖。信哉。

震按此二條羅公自注甚明。由其熟讀內經。故能切實發揮。下二條講面黑之理。亦極有精義。

白話文:

首先應治療內裡,然後再治療經絡中的風熱。所以升麻湯中加入黃連,以寒涼的藥物治療熱症。尼僧陽明虛寒,應先補其內裡,然後再治療經絡。所以升麻湯中加入附子,以溫熱的藥物治療寒症。仲景是羣方的創始者,真是太厲害了。

又治一婦三十餘歲。憂思不已。飲食失節。脾胃有傷。面色黧黑不澤。環唇尤甚。心懸如飢。飢不欲食。氣短而促。羅曰。人身心肺在上。行營衛而光澤於外。色宜顯而不藏。腎肝在下。養筋骨而強壯於內。色當隱而不見。又必賴脾胃在中。傳化精微。以灌四旁。沖和而不息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治療了一個三十多歲的婦女。整天憂思不盡,飲食不規律。因此脾胃受損。面色黑漆漆,一點光澤都沒有。口周圍尤其嚴重。心裡懸著想吃東西,但是餓了也不想吃。呼吸短促頻急。羅某說。人體的心肺屬陽,位在上焦。推動營衛之氣運行,在外表上反映為光澤。面色應該顯現而不晦暗。肝腎屬陰,位在下焦。滋養筋骨,增強身體內在的強壯。面色應該隱晦而不露。但又必須依靠脾胃在中焦,將精微的物質運化,來灌輸四周。舒暢通達,永不間斷。

若其氣一傷。則四臟失所。今憂思不已。脾胃氣結而不行。飲食失節。脾胃氣耗而不足。故使陰氣上溢於陽中。而黑色見於面。又經云。脾氣通於口。其華在唇。今水反侮土。故黑色見於唇。此陰陽相反。病之逆也。上古天真論云。陽明脈衰於上。面始焦。可知陽明之氣不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元氣受到損傷,那麼五臟就會失去正常功能。現在憂愁思念不已,脾胃之氣鬱結不暢,飲食沒有節制,脾胃之氣耗散不足。因此導致陰氣上升侵犯陽氣,所以臉上出現黑色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,脾氣與嘴相通,脾氣的華彩表現在嘴脣上。現在水反過來剋制土,所以嘴脣上出現黑色。這是陰陽相反,身體疾病以相反的症狀表現出來。上古天真論中說,陽明脈氣在上面衰敗,臉上就會開始焦枯。由此可知陽明之氣不足。

乃用沖和順氣湯。以葛根一錢五分。升麻、防風各一錢。白芷、黃耆各八分。人參七分。甘草四分。白芍、蒼朮各三分。以薑、棗煎。已午前服。取天氣上升之時。使人之陰氣易達也。數服而愈。此陰出乘陽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於是改用「沖和順氣湯」治療。處方包括葛根一錢五分、升麻、防風各一錢、白芷、黃耆各八分、人參七分、甘草四分、白芍、蒼朮各三分,以薑、棗煎煮。要於午前服藥,以免錯過天氣上升的時候,這樣人體的陰氣才能容易上升。服藥數次後痊癒,這就是陰出乘陽的治療方法。

有人因灸三里而滿面黑氣。醫皆以為腎氣浮面。危候也。有人云。腎經有濕氣上蒸於心。心火得濕成煙氣。形於面。面屬心。心腎之氣常相通。如坎之外體即離。離之外體即坎。心腎未嘗相離也。耳屬水。其中虛。則有離之象。目屬火。其中滿。則有坎之象。抑可見矣。以去濕藥治之。如五苓散、黃耆、防己之類皆可用。

白話文:

有人因為灸了三里穴而導致滿臉黑氣。醫生們都認為這是腎氣浮到了臉上,是很危險的徵兆。也有人說,腎經有濕氣向上蒸到心臟,心火遇到濕氣後就化成了黑氣,進而表現在臉上。臉屬心,心腎之氣經常相通,就像坎卦的外體是離卦、離卦的外體是坎卦一樣。心腎從未分離過。耳屬水,如果腎臟虛弱,就會有離卦的現象。眼屬火,如果心臟充盈,就會有坎卦的現象。只要以祛除濕氣的藥物進行治療,像五苓散、黃耆、防己等類的藥物都可以使用。

〔附〕興國初有任氏。色甚美。聘進士王公甫。謂甫不遂寸祿。愁郁不樂。面色漸黑。自慚而歸母家求治。一道人曰。是可療也。以女真散酒下二錢。日兩服。數日間面變微白。一月如舊。賂得其方。乃黃丹、紫菀。等分為末耳。

震按此因愁鬱而致面黑。此方恐未必效。又有觸受穢臭面色忽黑者。宜焚沉、檀。卻能著效。

白話文:

附錄:興國初年有一位任姓女子,長得非常漂亮。她被聘給進士王公甫。但王公甫仕途不順,沒有什麼官職。因此,任姓女子憂愁鬱結,不開心,臉色漸漸變黑。她很自卑,就回到母親家求醫。碰巧有一個道人對她說:「你的病是可以治好的。」並用女真散酒混合兩錢。每天服用兩次。幾天後臉色漸漸變白。一個月後就恢復了原來白皙的面色。任姓女子賄賂道人,得到了這個偏方。原來就是黃丹、紫菀,等分製成散劑而已。

餘杭人和倅。將赴官。因蒸降真木犀香。自開甑而僕甑面上。為熱氣所熏。面即浮腫。口眼皆為之閉。更數醫不能治。一醫云。古無此證。以意療之。乃取僧寺久用炊布燒灰存性。隨敷而消。未半月愈。蓋以炊布受湯上氣多。反用以出湯毒。猶以鹽水取鹽味耳。此心法之巧也。

震按釜蓋氣水以治燒酒毒。即同此義。

白話文:

餘杭的人有位姓和,名倅。他即將赴任,於是蒸餾上等的木樨香。自己打開鍋蓋,僕人把鍋蓋放在他臉上。臉被熱氣燻著,馬上腫脹起來,連嘴巴和眼睛都閉上了。找了幾個醫生都治不好。一位醫生說,古書上沒有記載過這種病例,我就用自己的想法來治療吧。於是他拿了僧人用很久的燒火布,把布燒成灰,把灰末敷在病人的臉上,病人的臉就消腫了。不到半個月就痊癒了。大概是因為燒火布長期接觸沸騰的水汽,積蓄了大量的水蒸氣,反過來用它來去除水蒸氣的毒素,就像用鹽水來提取鹽的道理一樣。這完全是醫生心思巧妙的結果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