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25)
卷二 (25)
1. 泄瀉
末後有血數點。肝藏血故也。又以舟車丸、浚川散下數行。仍使澡浴出汗。自爾病乃日輕。後以胃風湯、白朮散調養之。一月而強實復故矣。
又治一人瀉利不止。腹鳴如雷。不敢冷坐。坐則下注如傾。諸醫例斷為寒證。薑、桂、丁香、豆蔻。及枯礬、龍骨之類。靡不遍服。兼以燔針灼艾。遷延將二十載。戴人診之。曰。兩寸脈皆滑。余不以為寒。然其所以寒者水也。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。無憂散泄積水數十行。乃通因通用之法也。次以五苓散淡劑滲利之。又以甘露散止渴。不數日而全愈。
震按久瀉治以吐法尚可學。吐後復用大下。不敢學。及觀項彥章治南臺治書郭公。久患泄瀉。惡寒。日臥密室。以氈蒙首。熾炭助之。皆作沉寒痼冷治。不效。項曰。公之六脈。浮濡且微數。濡者濕也。數者脾有伏火也。病由濕熱。而且加之以熱劑。非苦寒逐之不可。乃先用羌活、升、柴、澤瀉以升陽散火。繼以神芎丸下之。即去氈及炭而愈。此正善學子和者。
羅謙甫隨徵南副元帥大忒木兒。駐揚州。時年六十八。仲冬病自利。完穀不化。臍腹冷疼。足䟰寒。以手搔之。不知痛癢。燒石以溫之。亦不得暖。羅診之。脈沉細而微。乃曰。年高氣弱。深入敵境。軍事煩冗。朝暮形寒。飲食失節。多飲乳酪。履於卑濕。陽不能外固。由是清濕襲虛。
病起於下。故䟰寒而逆。內經云。感於寒而受病。微則為咳。盛則為瀉為痛。此寒濕相合而為病也。法當急退寒濕之邪。峻補其陽。非灸不能已其病。先以大艾炷於氣海。灸百壯。補下焦陽虛。次灸三里二穴。各三七壯。治形寒而逆。且接引陽氣下行。又灸三陰交二穴。以散足受寒濕之邪。
遂處方云。寒淫所勝。治以辛熱。濕淫於外。治以苦熱。以苦發之。以附子大辛熱。助陽退陰。溫經散寒。故以為君。乾薑、官桂。大熱辛甘。亦除寒濕。白朮、半夏。苦辛溫而燥脾濕。故以為臣。人參、草豆蔻、炙甘草。甘辛大溫。溫中益氣。生薑大辛溫。能散清濕之邪。
蔥白辛溫。以通上焦陽氣。故以為佐。又云。補下治下制以急。急則氣味厚。故作大劑服之。不數服。瀉止痛減。足䟰漸溫。調其飲食。逾十日平復。明年秋過襄陽。值霖雨旬余。前證復作。依前灸。添陽輔各灸三七壯。再以前藥投之。數服良愈。方名加減白通湯。
震按用苦甘辛溫熱燥藥。乃治瀉正法。而輔以灸法尤妙。
白雲集曰。黃子厚者。江西人也。精醫術。鄰郡一富翁。病泄瀉彌年。禮致子厚診療。浹旬莫效。子厚曰。予未得其說。求歸。一日讀易。至乾卦天行健。朱子有曰。天之氣運轉不息。故閣得地在中間。如人弄碗珠。只運動不住。故在空中不墜。少有息則墜矣。因悟曏者富翁之病。
白話文:
泄瀉
最後大便帶有幾點血,這是因為肝臟貯藏血液的關係。之後又用舟車丸、浚川散服用數次,同時讓病人洗澡出汗,病情於是日漸減輕。後來用胃風湯、白朮散調養,一個月後身體就恢復了以往的強健。
又治好一個拉肚子不止的人,肚子發出像打雷一樣的響聲,不敢久坐,一坐就覺得腹瀉如傾盆大雨般瀉下。其他醫生都診斷為寒症,於是使用薑、桂、丁香、豆蔻,以及枯礬、龍骨等藥物,各種藥都用遍了,還用燔針灼艾治療,延誤了將近二十年。戴人診治後說:病人寸口脈皆滑,我不認為這是寒症,然而之所以會出現寒症的症狀,是因為體內有水濕的緣故。於是用茶水調服散劑,排出寒水五七升,用無憂散排出積聚的水濕數十次,這是通因通用之法。接著用五苓散淡劑來滲利,又用甘露散止渴,不到幾天就痊癒了。
我認為久瀉用吐法治療也是可以參考的,但吐後再用大下瀉的方法,我不敢這樣做。我曾見過項彥章醫治南臺治書郭公,久患泄瀉,怕冷,整天臥床在密室裡,用氈子蒙頭,並用炭火取暖,都按照寒症痼冷的方法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項彥章說:這位郭公的六脈浮弱而略數,濡者濕也,數者脾有伏火也,他的病是由濕熱引起的,而且還用熱劑治療,不用苦寒藥物驅除濕熱是不行的。於是先用羌活、升麻、柴胡、澤瀉來升陽散火,接著用神芎丸下瀉,於是去掉氈子和炭火,病就好了。這才是善於學習和思考的典範。
羅謙甫跟隨征南副元帥大忒木兒駐紮揚州,當時六十八歲。仲冬時節患了腹瀉,食物無法消化,臍腹冷痛,腳冰冷,用手摸也不覺得痛癢,用燒熱的石頭溫暖也不見效。羅謙甫診治後,發現脈象沉細而微弱,於是說:年紀大了氣血虛弱,又身處敵境,軍事繁忙,早晚都覺得寒冷,飲食也不規律,喝太多酥酪,又長期處於潮濕低窪的地方,陽氣不能外護,因此寒濕之邪侵襲虛弱的身體。
疾病從下焦開始,所以腳冰冷而逆,內經說:感受寒邪而致病,輕則咳嗽,重則腹瀉疼痛。這是寒濕結合而導致的疾病,治療方法應該迅速驅散寒濕邪氣,峻補陽氣,不用灸法不行。先用大艾炷灸氣海穴一百壯,補益下焦陽虛;再灸足三里穴兩穴,每穴灸三七壯,治療形寒而逆,並且引導陽氣下行;又灸三陰交穴兩穴,以散去足部受寒濕之邪。
於是處方如下:寒邪盛則用辛熱藥治療,濕邪盛則用苦熱藥治療,用苦味藥物引發它,用附子大辛熱藥,以助陽氣退陰氣,溫經散寒,作為君藥;乾薑、官桂,大熱辛甘,也能除寒濕,作為臣藥;白朮、半夏,苦辛溫而燥濕,為臣藥;人參、草豆蔻、炙甘草,甘辛大溫,溫中益氣;生薑大辛溫,能散寒濕之邪;蔥白辛溫,以通暢上焦陽氣,作為佐藥。又說:治療下焦疾病,要迅速見效,迅速見效就要藥物氣味厚重,所以開大劑量服用,服藥幾次後,腹瀉停止,疼痛減輕,腳也漸漸溫暖了,調養飲食後,十多天就痊癒了。第二年秋天經過襄陽,遇到連續十多天的大雨,之前的症狀又復發了,再次用艾灸,並在原來的穴位上加灸陽輔穴,每穴三七壯,再服用以前的藥物,服藥幾次就好了,藥方名為加減白通湯。
我認為用苦甘辛溫熱燥的藥物,是治療泄瀉的正確方法,而輔以灸法更加妙不可言。
白雲集說:黃子厚,江西人,精通醫術。鄰郡一位富翁,患泄瀉多年,請子厚治療,十天左右沒有效果。子厚說:我還沒有找到病因,請求告辭。有一天他讀《易經》,讀到乾卦「天行健」,朱子說:「天之氣運轉不息」,所以才能使地居於中間,如同人玩弄碗珠,只有不停地運轉,才能在空中不墜落,稍有停頓就會墜落。於是悟到這位富翁的病因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