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七 (3)
卷七 (3)
1. 腹痛
丹溪治一人。六月投淵取魚。至秋深雨涼。半夜小腹痛甚。大汗。脈沉弦細實。重取如循刀責責然。與大承氣湯加桂二服。微利痛止。仍連日於申酉時復痛。堅硬不可近。每與前藥。得微利。痛暫止。於前藥加桃仁泥。下紫黑血升余。痛亦止。脈雖稍減。而責責然猶在。又以前藥加川附子。
下大便五行。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有餘。又傷食。於酉時復痛在臍腹間。脈和。與小建中湯。一服而愈。
震按小腹痛甚。大汗。脈如循刀責責。昧者必認為真臟脈矣。否則認其病因是寒。惟用桂、附耳。丹溪連以溫藥下之。殊不可及。最難者痛止復作。不改前方。陡加桃仁。迨瘀下痛止。仍不改前方。又加附子。至愈後傷食復痛。忽變前方而用建中。總由指下認得真。故攻補毫無疑惑也。
下條虞案受寒為重。又誤於寒下。故先投溫補及艾灸。而後進溫下之藥。與前案稍別。然皆確切不移。彼此難換。若認脈不清。必至兩誤。
虞天民治一人。壯年寒月。入水網魚。飢食冷粥。腹大痛。二晝夜不止。醫用大黃丸、大承氣。下糞水而痛愈甚。診其六脈沉伏而實。面青黑色。虞曰。此大寒證。及下焦有燥矢作痛。先與丁附治中湯一帖。又灸氣海穴二十一壯。痛減半。繼以巴豆、沉香、木香作丸如綠豆大。生薑汁送下五粒。下五七次而愈。
又一婦年五十餘。小腹有塊。作痛二月餘。一醫作死血治。與四物加桃仁等藥。不效。又以五靈脂、延胡索、乳香、沒藥、三稜、莪朮等丸服。又不效。其六脈沉伏。兩尺脈絕無。虞曰。乃結糞在下焦作痛耳。非死血也。用金城稻藁。燒灰淋濃汁一盞服之。過一時許。與枳實導滯丸一百粒催之。
下黑糞如梅核者碗許。痛遂止。後以生血潤腸之藥十數帖。調理平安。
震按尺脈沉實。則為下焦結糞。今兩尺絕無而斷結糞。又見取脈之巧。非出一途。若死血則脈必澀。前已歷載多案矣。
汪石山治一人。年五十餘。瘦黑理疏。忽腹痛。午後愈甚。醫治以快氣之藥。痛益加。乃曰。午後血行於陰分。加痛者。血滯於陰也。四物加乳、沒服之。亦不減。汪診之。脈浮細而結。或五七至一止。或十四五至一止。經論止。脈漸退者生。漸進者死。今止脈頻則反輕。疏則反重。
與脈經實相矛盾。汪熟思少頃。曰。得之矣。止脈疏而痛甚者。以熱動而脈速。頻而反輕者。以熱退而脈遲故耳。病屬陰虛火動無疑。且察其病起於勞欲。勞則傷心而火動。欲則傷腎而水虧。以參、芍補脾為君。熟地、歸身滋腎為臣。黃柏、知母、麥冬清心為佐。山楂、陳皮行滯為使。
人乳、童便出入加減。惟人參加至四五錢。遇痛進之則愈。或問諸痛。與瘦黑人。及陰虛火動。參、耆在所當禁。今用之顧效。何取。汪曰。諸痛禁用參、耆者。以暴病形實者言耳。若年高氣血衰弱。不用補法。氣何由行。痛何由止。經曰。壯者氣行則愈是也。
震按汪公之察病情。講病因。精細無比。故參、耆、歸、地、麥冬、知、柏、乳、溺並非腹痛門所列之方。而竟能奏效。愚者遇某病。即於某病門撿方以治。一望迷津。何嘗得濟。況諸書所載方法。此有彼無。彼詳此略。將恃何種為寶筏耶。
一婦人年近五十。病腹痛。初從右手指冷起。漸上至頭。頭如冷水澆灌而腹大痛。則遍身大熱。熱退則痛止。或過食。或不食。皆痛。每常或一年一發。近來二三日一發。遠不過六七日。醫用四物加柴胡、香附。不應。更醫用四君、木香、檳榔。亦不應。又用二陳加紫蘇、豆蔻。
又用七氣湯等劑。皆不應。汪診脈皆微弱。似有似無。或一二至一止。或三五至一止。乃陽氣大虛也。獨參五錢。陳皮七分。煎服十數帖而愈。夫四肢者諸陽之末。頭者諸陽之會。經曰。陽虛則惡寒。又曰。一勝則一負。陽虛陰往乘之則惡寒。陰虛陽往乘之則發熱。今指稍逆冷。
上至於頭。則陰勝陽負可知矣。陽負則不能健運而痛大作。痛作而復熱者。物極則反也。及其陰陽氣衰。兩不相爭。則熱歇痛亦息矣。仲景曰。血虛氣弱。以人參補之。故用獨參湯而數年之痛頓愈。
震按此條脈象。較上條為易認。然用參不用附。豈以其大冷後發大熱。宜補不宜溫耶。學者亦當體會之。
一人面色蒼白。年四十六。素好酒色犬肉。三月間。因酒兼有房事。遂病腹左痛甚。後延腹右。續延小腹。以及滿腹皆痛。日夜叫號。足不能伸。臥不能仰。汗出食阻。自用備急丸。利二三行而隨止。痛仍不減。汪診其脈皆細快。右脈頗大於左。獨脾脈弦而且滑。扶起診之。
右脈亦皆細數。恐傷酒肉。用二陳加芩、楂、曲糵進之。不效。再用小承氣湯。仍不利。蜜煎導之。仍不利。乃以大承氣湯。利二三行。痛減未除。令其住藥。只煎山楂湯飲之。次日煩躁嘔惡。渴飲涼水。則覺惡止爽快。詰朝診脈。皆隱而不見。四肢逆冷。煩躁不寧。時復汗出。
舉家驚愕。疑是房後陰證。擬進附子理中湯。汪曰。此治內寒逆冷也。活人書云。四逆無脈。當察證之寒熱。今觀所患。多屬於熱。況昨日脈皆細數。面色近赤。又兼酒後而病。六脈雖絕。蓋由壯火食氣也。四肢者。諸陽之末。氣被壯火所食。不能營於四肢。故脈絕而逆冷也。
此類傷暑之證。正合仲景所謂熱厥者多。寒厥者少。急用大承氣湯下之之例。向雖下以大承氣。其熱尚未盡。難以四逆湯證與比。今用附子熱藥。寧不助火添病耶。如不得已。可用通脈四逆湯。尚庶幾焉。以其內有童便豬膽汁監製附毒。不得以肆其虐也。連進二服。脈仍不應。
逆冷不回。渴飲煩躁。小便不通。糞溏反頻。腹或時痛。更進人參白虎湯二帖。躁渴如舊。更用參、術各三錢。茯苓、麥冬、車前各一錢。五味、當歸各五分。煎一帖。脈漸見如蛛絲。汪曰。有生意矣。仲景論脈絕。服藥微續者生。脈暴出者死是也。左手足亦略近和。不致冰人。
右足手逆冷如舊。但口尚渴。便尚溏。一日夜約十餘度。小便不通。汪曰。渴而小便不利者。當利其小便。遂以天水散冷水調服。三四劑不應。再以四苓散加車前、山梔。煎服二帖。小便頗通。但去大便而小便亦去。不得獨利。汪曰。小便未利。煩渴未除。盡由內熱耗其津液也。
大便尚溏者。亦由內熱損其陽氣。陽氣不固而然也。遂用參、術各三錢。茯苓一錢五分。白芍、車前、門冬各一錢。山梔七分。五味五分。連進數服。至第九日。逆冷回。脈復見。諸證稍減。漸向安。
震按此證反覆甚多。所用之方。又皆重劑。然寒熱互用。而卒能以補收功者。因其身不熱。神不昏。與傷寒溫疫有別。故可從容挽救也。大抵腹痛由於停食。而房後元氣必虛。連下之則虛極。故逆冷脈絕。通脈四逆湯非誤。白虎湯殊誤。賴有人參。設不用人參。此證早難活也。
王中陽治一燕人。久患冷氣滿腹。上攻下注。大痛不堪。痛陣擁上。即吐冷涎而止。一日一作。飲食不進。遂成骨立。屢用溫補不效。王診之。六脈弦長勁急。兩畔別有細脈。沸然而作。狀如爛綿。曰。此必胸膈有臭痰在內。病者曰然。眾醫皆作冷氣。因補治下元。日久無效。
自覺胸中痞悶。今聞此說。令我大快。遂投滾痰丸。臨睡服之。夜半。吐黑綠冷涎敗水無數。再服七十丸。其病如脫。以六君子調理而愈。
震按王隱君治病。不曰痰。即曰火。可作戴人之法嗣。但腹痛因痰誠有之。此種脈象。更要留心。
薛立齋治太守朱陽山。因怒。腹痛作瀉。或兩脅作脹。或胸乳作痛。或寒熱往來。或小便不利。飲食不入。嘔吐痰涎。神思不清。此肝木乘脾土。用小柴胡加山梔、炮薑、茯苓、陳皮。合左金。一劑即愈。
震按立齋治腹痛。凡兼胸脅作脹。嘔吐不食。或吞酸噯腐。或手足厥冷。皆謂肝木乘脾。多用補中益氣及六君子。間有吞左金丸者。或香砂六君子加木香、炮薑、吳茱。其載脈皆曰弦緊。弦長。或弦洪。弦數。何均用參、術。不可易轍耶。
孫東宿治吳勉齋。年近五十。有腹痛疾。或作或止。性極急。多躁多怒。今痛在當臍。不間晝夜。市裡醫者為下之。已五日。大便雖瀉。痛則尤甚。飲食不進。手足清冷。形神俱倦。脈僅四至。重按則伏而有力。此由攻克太過。寒涼傷脾。脾虛則中氣不運。積反凝滯。以故大便雖瀉。
而積不行。痛終不減也。治當建立中氣為主。中氣一回。痛當立止。先與王海藏五神丸二錢。滾水送下。以止其痛。此丸補接元氣。安和五臟。升降陰陽。極有神應。故名五神。再用小建中湯。調肝養脾。蓋臍下乃肝經部位。惟此湯乃對證劑也。但以桂心換桂枝。加香附。服後痛止。
次日進粥太頻。且食鴨汁。撼動余積。腹又作痛。且加脹滿。面有浮氣。裡急後重。與四平丸而漸定。外以二陳加香附、砂仁、蒼朮、山楂。腹中始覺寬快。三日無恙。又縱恣口腹。大啖過飽。腹中大痛。欲吐之則食已下鬲。欲瀉之則食未入腸。自喊叫云。可取木香檳榔丸、大承氣湯。
急與我下之。雖死無撼。孫曰。據痛雖甚。腹則不堅。顧今日適屆冬節。禮曰。先王於至日閉關。安靜以養微陽。安敢以大寒峻劑而汨天和乎。設不得已。只須桕樹東行根上白皮。長流水煎飲之。果瀉三五行。痛減大半。再與小建中湯和之。痛又旋減。惟臍下尚不脫然。常常以熱手重熨之。
大便欲行。及至廁則又不解。知其血少而氣不調。用熟地三錢。白芍一錢。杏仁二錢。烏藥一錢。木香五分。煎服。下黑糞甚多。十年腹痛沉疴。從此再不復萌。
東宿曰。一染匠婦。腹痛兩月矣。或以為寒為熱。為氣為虛。為食積為蟲。愈醫愈痛。一醫與大膏藥一個。滿腹貼之。痛益劇。乃揭去膏藥。即黏牢不可起。火熨油調。百計不能脫分寸。如生在肉上相類。無可奈何。買舟就診。及抵岸而盡力攙扶。不能動一步。予往視之。見其面色蒼黑。
手上皮膚燥若老松樹皮。六脈皆洪數。叩其不能舉步之由。婦曰。非力弱不能行。乃左腳不可動。動即痛應於心。是以一步不能舉也。予思色脈皆非死候。胡治而益劇。此必腸癰。左腳莫能舉。是其徵也。與營衛返魂湯。加金銀花為君。酒水各半煎。一帖痛稍減。二帖下黑臭膿半桶。
腹上膏藥自脫。由熱去而膏脫也。痛遂全減。調理而安。
震按前案用藥巧。此案審病巧。俱可啟迪後學。
繆仲淳曰。包海亭夫人。患腹痛。連少腹上支心。日夜靡間。百藥不效。予診其脈。兩寸關俱伏。獨兩尺實大。按之愈甚。詢知其起自暴怒。風木鬱於地中。投以川芎、(上)柴胡、(中)升麻。(下)下咽。噯氣數十聲。痛立已。已而作喘。予知升之太驟也。以四磨飲與之。遂平。
震按風木鬱於地中。宜用逍遙散。去白朮。加香附、鬱金。為正治。或參入川楝、半夏、橘紅、牡蠣等藥。茲因兩尺實大。按之愈甚。故用三樣升提藥。然已升之太驟而作喘。四磨飲降得恰好。
喻嘉言治葉茂卿男。出痘未大成漿。其殼甚薄。兩月後。尚有著肉不脫者。一夕腹痛。大叫而絕。喻取梨汁入溫湯灌之。少蘇。頃復痛絕。灌之又蘇。遂以黃芩二兩煎湯。和梨汁與服。痛止。令制膏子藥頻服。不聽。其後忽腹大無倫。一夕痛叫。小腸突出臍外五寸。交紐各二寸半。
如竹節壺頂狀。陽物絞折。長八九寸。明亮如燈籠。奇怪可畏。喻以黃芩、阿膠二味。日進十餘劑。三日後。始得小水。五日後。水道通利。臍收陽縮而愈。門人因詢其義。答曰。夫人一身之氣。全關於肺。肺清則氣行。肺濁則氣壅。肺主皮毛。痘不成漿。肺熱而津不行也。
殼著於肉。名曰甲錯。甲錯者多生肺癰。癰者壅也。豈非肺氣壅而然歟。腹痛叫絕者。壅之甚也。壅甚則並水道亦閉。是以其氣橫行於臍中。而小腸且為突出。至於外腎弛長。尤其剩事矣。吾以黃芩、阿膠清肺之熱。潤肺之燥。治其源也。氣行而壅自通。源清斯流清矣。緣病已極中之極。
惟單味多用。可以下行取效。故藥止二味。而奏功甚捷耳。試觀禽畜之類有肺者有水。無肺者無尿。故水道不利而成腫滿。以清肺為急。即此義通之。後人以五苓五皮八正等方治水者。總之未悟此旨。至於車水放塘。種種劫奪膀胱之劑。則殺人之事矣。尚可用歟。
周慎齋曰。一人年二十餘。房事不節。因食酒店飲食。遂火挾臍起。上入胸膈。腹內痛。外皮抽進。如有物閉住胸中。用消導者有之。用溫補者有之。服藥愈多而病愈凶。自分以為必死。予診之。思相火自下衝上。直至於頭面。今火起於臍。至胸而止。乃因色欲過度。真陽不足。
丹田有寒也。作痛者脾虛有寒。土無火生也。用烏藥二錢。以製附子一枚。每用附子三分。水煎服。蓋附子扶陽。烏藥破滯。只此一味煎湯極清。清則下行甚速。故五日見效。服附子百枚而痛自愈。
震按喻公以黃芩阿膠。日進十餘劑。周公以烏藥製附子。每次用三分。皆五日見效。可稱絕對。然服附子至百枚。以每次用三分計之。功程毋乃太遠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