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9)

1. 消渴

以熟地六兩為君;鹿角霜、山茱萸各四兩;桑螵蛸、鹿角膠、人參、茯苓、枸杞、遠志、菟絲、山藥各三兩為臣;益智仁一兩為佐;桂、附各七錢為使。蜜丸。早晚鹽湯送四五錢。不終劑而愈。此證由下元不足,無氣升騰於上,故渴而多飲,以飲多小便亦多也。今大補下元,使陽氣充盛,熏蒸於上,則津生而渴止矣。

震按:生生子此條,實宗仲景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之法也。張杲治黃沔久病渴,極疲瘁,勸服八味丸數兩而安。其學甚高。然治一水二火者患消渴而用此方,則大誤。又閱滑伯仁案:一消渴者醫謂腎虛津不上升,合附子大丸服之,渴益甚,目疾亦作。滑斥之曰:「此以火濟火,不焦則枯。令棄前藥,以寒劑下之,蕩去火毒,繼以苦寒清潤之劑乃愈。」是不可同年而語矣。

洎宅編載一仕人患消渴,醫者斷其逾月死。又一醫令急致北梨二擔,食盡而瘥。隋煬帝服方士丹藥,蕩思不可制,日夕御女數十人。入夏煩躁,日引飲數百杯而渴不止。莫君錫進冰盤於前,俾時刻望之。是皆法外之法也。他如本草載淡煮韭苗,於清明前吃盡一斤。劉完素以生薑自然汁一盆置室中,具杓於傍,給病人入室䒽之。渴甚,不得已而飲,飲漸盡,渴反減。是皆內經辛以潤之之旨。而交州記曰:「浮石體虛而輕,煮飲治渴。」故本事方神效散浮石為君,實神效無比。

又按:風寒暑濕燥火,六淫之邪也。江氏分類集案,不立燥之一門。緣諸病有兼燥者,已散見於各門,卻無專門之燥病可另分一類耳。故於濕之下,火熱之上,間以消渴。蓋消渴有燥無濕也。其見解極是,允宜配列在此。

白話文:

消渴

此方以熟地黃為主藥,補益腎陰。鹿角霜、山茱萸等藥材輔助,共同滋陰補腎。再配以益智仁等藥材,溫腎助陽,使腎陽充足,陰陽平衡。此方適用於腎陰虛、腎陽不足導致的消渴症,通過補益腎陰、溫補腎陽,使津液生成,從而止渴。

此方與張仲景的腎氣丸、八味丸等方劑在治療消渴症方面有異同。 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,不可一概而論。 例如,對於陰虛火旺的消渴症,單純使用溫補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,應使用寒涼之劑清熱瀉火。消渴的治療方法多樣,除了藥物治療,還有飲食療法等。有些方法雖然有效,但並非普遍適用,需謹慎選擇。 消渴症的病因複雜,可能與體內陰陽失衡、臟腑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,治療需辨證論治,不可盲目跟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