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6)

1.

中山王知府次子薛里。年十三歲。六月暴雨。池水泛溢。因而戲水。衣服盡濕。其母責之。至晚覺精神昏憒。怠惰嗜臥。次日病頭痛身熱。腿腳沉重。一醫用發散藥。閉戶覆衾。以致苦熱不禁。遂發狂言。欲去其衾而不得去。是夜汗至四更。濕透其衾。明日尋衣撮空。又以承氣湯下之。

後語言漸不出。四肢不能收持。有時項強。手足瘛瘲搐急而攣。目左視而白睛多。口唇肌肉蠕動。飲食減少。形體頓瘦。延羅謙甫視之。具說前由。蓋傷濕而失於過汗也。夫人之元氣。起於臍下腎間動氣。周流一身。通行百脈。今盛暑之時。大發其汗。汗多則亡陽。百脈行澀。

故三焦之氣不能上榮心肺。心火旺而肺氣焦。況因驚恐內蓄。內經曰。恐則氣下。陽主聲。陽既亡而聲不出也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今發汗過多。氣血俱衰。筋無所養。其病為痓。則項強手足瘛瘲搐急而攣。目通於肝。肝者筋之合也。筋既燥而無潤。故目左視而白睛多。

肌肉者脾也。脾熱則肌肉蠕動。故唇蠕動有時而作。經云。肉痿者。得之濕地也。脾熱者。肌肉不仁。發為肉痿。痿者。痿弱無力。今氣欲竭。熱留於脾。故四肢不用。此傷濕過汗而成壞證明矣。當治時之熱。益水之源。救其逆。補其上升生髮之氣。內經曰。熱淫所勝。治以甘寒。

以酸收之。人參、黃耆之甘溫。補其不足之氣而緩其急搐。故以為君。腎惡燥。急食辛以潤之。生甘草甘微寒。黃柏苦辛寒。以救腎水而生津液。故以為臣。當歸辛溫和血脈。橘皮苦辛。白朮苦甘。炙甘草甘溫。以益脾胃。進飲食。肺欲收。急食酸以收之。白芍藥之酸微寒。

以收耗散之氣而補肺金。故以為佐。升麻、柴胡苦平。上升生髮不足之氣。故以為使。乃從陰引陽之謂也。早晚各投一服。三日後。語聲漸出。少能行步。四肢柔和。食飲漸進。因志其方曰人參益氣湯。

震按古人治濕病案。殊無高論奇方。故僅選此條以為辨證處方之模範。今臨證指南佳案甚多。良足私淑。其除氣分之濕。用滑石、白蔻、杏仁、半夏、厚朴、栝蔞皮為主。有熱則加竹葉、連翹、蘆根等。全取輕清之品。走氣道以除濕。若濕熱甚而舌白目黃。口渴溺赤。用桂枝木、豬苓、澤瀉、滑石、茯苓皮、寒水石、生白朮、茵陳。

此從桂苓甘露飲加減。濕熱作痞。神識如蒙。用人參、芩、連、枳實、生乾薑、生白芍。此從瀉心湯加減。若脘中阻痛。大便不爽。用豆豉、枳實、川連、薑汁、苓、半。熱輕則去川連。加鬱金、橘紅、苡仁、杏仁。此濕傷氣痹治法。熱甚則用川連、生朮、厚朴、橘白、淡生薑渣、酒煨大黃。

水法丸服。此治氣阻不爽。治腑宜通法。濕傷脾陽腹膨。用五苓散、二術膏。濕熱橫漬。脈腠腹滿。用小溫中丸。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。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。雖皆古人成法。而信手拈來。無不吻合。濕溫身熱神昏。用犀角、元參、連翹心、石菖蒲、銀花、野赤豆皮。

白話文:

十三歲的薛里,六月間暴雨,池水溢出,他去戲水,衣服全濕了。母親責備了他。晚上感到頭昏腦脹,疲倦嗜睡。第二天頭痛發熱,腿腳沉重。一位醫生用了發散的藥物,讓他關門蓋被子,結果熱得受不了,於是開始胡言亂語,想掀開被子卻掀不動。當晚汗出到四更天,被子都濕透了。第二天,衣服都濕透了。又用承氣湯瀉下。

後來說話越來越少,四肢不能控制,有時項部僵硬,手腳抽搐痙攣,眼睛斜視,白眼球明顯,口唇肌肉蠕動,食慾減少,身體消瘦。請羅謙甫醫生診治,詳細說明了病史。原來是傷了濕氣,又因為出汗過多。人體的元氣,起源於肚臍下腎臟附近的動氣,周流全身,通行於所有經脈。現在盛暑時節,大量出汗,汗出過多則陽氣虧損,經脈運行不暢。

所以三焦之氣不能上達心肺,心火旺盛而肺氣虛弱。況且因為驚恐而鬱積於內,《內經》說:「恐則氣下。」陽氣主宰聲音,陽氣虧損則聲音不出。陽氣能滋養精神,使筋骨柔韌。現在出汗過多,氣血都衰弱了,筋骨得不到滋養,所以生病了,就會出現項部僵硬、手腳抽搐痙攣等症狀。眼睛與肝臟相通,肝臟是筋脈的聚集之處,筋脈乾燥沒有滋潤,所以眼睛斜視,白眼球明顯。

肌肉屬脾,脾熱則肌肉蠕動,所以嘴唇蠕動有時發生。《內經》說:「肌肉萎縮,是因濕地而得。」脾熱則肌肉麻木無力,表現為肌肉萎縮。萎縮就是肌肉軟弱無力。現在氣血將盡,熱邪留在脾臟,所以四肢無力。這是傷濕又出汗過多造成的嚴重後果。治療應該治標治本,既要治療現有的熱症,又要滋養腎水,以逆轉病情,補充上升生髮之氣。《內經》說:「熱邪盛行,用甘寒之品治療,用酸味收斂。」

用人參、黃耆甘溫益氣,補益不足之氣,緩解抽搐,作為君藥。腎臟怕燥熱,急需辛味潤澤,用生甘草甘微寒,黃柏苦辛寒,以滋養腎水,生津液,作為臣藥。當歸辛溫和血脈,橘皮苦辛,白朮苦甘,炙甘草甘溫,以益脾胃,增進食慾。肺臟喜歡收斂,急需酸味收斂,用白芍藥酸微寒,以收斂耗散之氣,補益肺金,作為佐藥。升麻、柴胡苦平,升提不足之氣,作為使藥,從陰引陽。早晚各服用一劑,三天後,聲音漸漸恢復,能夠稍微行走,四肢柔軟,飲食逐漸增加。因此將此方命名為人參益氣湯。

震按:古人治療濕病的案例,很少有高深的論述和奇特的藥方,所以僅選擇此條作為辨證論治的範例。現在臨床上治療濕病的好案例很多,值得參考學習。治療氣分濕邪,常用滑石、白蔻、杏仁、半夏、厚朴、栝樓皮為主藥,如有發熱,加竹葉、連翹、蘆根等,都是輕清之品,走氣道以除濕。如果濕熱很重,舌苔白膩,眼睛黃染,口渴,小便赤黃,用桂枝、豬苓、澤瀉、滑石、茯苓皮、寒水石、生白朮、茵陳,這是從桂苓甘露飲加減。濕熱導致痞塊,神志不清,用人參、黃芩、連翹、枳實、生薑、生白芍,這是從瀉心湯加減。如果脘腹脹痛,大便不暢,用豆豉、枳實、川連、薑汁、茯苓、半夏,熱輕則去川連,加鬱金、橘紅、薏苡仁、杏仁,這是濕邪阻礙氣機的治療方法。熱重則用川連、生白朮、厚朴、橘皮、淡薑渣、酒煨大黃,做成水丸服用,這是治療氣機阻滯,大便不通的方法。濕邪傷及脾陽,腹部膨脹,用五苓散、二術膏;濕熱橫流,脈絡、皮膚、腹部脹滿,用小溫中丸;脘腹痞滿,大便溏瀉,用苓桂朮甘湯;吞酸,形體寒冷,用苓薑朮桂湯。這些都是古人的成熟方法,信手拈來,都能夠運用自如。濕溫病發熱,神志昏迷,用犀角、玄參、連翹心、石菖蒲、銀花、野赤豆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