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6)

1. 溺閉

李東垣治長安王善夫。病小便不通。漸成中滿腹大。堅硬如石。腿腳亦脹裂出水。雙睛凸出。晝夜不得眠。飲食不下。痛苦不可名狀。服甘淡滲泄之藥皆不效。李曰。病深矣。非精思不能處。因記素問有云。無陽則陰無以生。無陰則陽無以化。又云。膀胱者。州都之官。津液藏焉。

氣化則能出矣。此病小便癃閉。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。凡利小便之藥。皆淡味滲泄為陽。止是氣藥。陽中之陰。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。此乃奉養太過。膏粱積熱。損北方之陰。腎水不足。膀胱腎之室。久而乾涸。小便不化。火又逆上而為嘔噦。非膈上所生也。獨為關。

非格病也。潔古云。熱在下焦。填塞不便。是關格之法。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。死在旦夕。但治下焦可愈。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。黃柏、知母。桂為引用。丸如桐子大。沸湯下二百丸。少時來報。服藥須臾。前陰如刀刺火燒之痛。溺如瀑泉湧出。臥具皆濕。

床下成流。顧盼之間。腫脹消散。李驚喜曰。大哉聖人之言。豈不可遍覽而執一者乎。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。時見躁者是也。凡諸病居下焦。皆不渴也。二者之病。一居上焦。在氣分而必渴。一居下焦。在血分而不渴。血中有濕。故不渴也。二者之殊。至易別耳。

震按前賢之不可及者。以其善悟經旨而創立治法耳。若今人不過尋章摘句。即舊時成法。尚未通曉。豈能另標新義。恰合病情乎。

朱丹溪治一人。小便不通。醫用利藥益甚。脈右寸頗弦滑。此積痰在肺。肺為上焦。膀胱為下焦。上焦閉則下焦塞。如滴水之器。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。以藥大吐之。病如失。

李士材治郡守王鏡如。痰火喘嗽正甚時。忽然小便不通。自服車前、木通、茯苓、澤瀉等藥。小腹脹悶。點滴不通。李曰。右寸數大。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。惟用紫菀五錢。麥冬三錢。北五味十粒。人參二錢。一劑而小便湧出如泉。若淡滲之藥愈多。反致燥急之苦。不可不察也。

江右袁啟莘。平素勞心。處事沉滯。時當二氣。小便不通。用六一散。不效。再用苓、瀉、木通、車前等。又不效。李診兩寸洪數。知為心火刑金。故氣化不及州都也。用黃連、茯神、牛膝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。一劑而愈。

士材曰。先兄念山。謫官浙江按察。鬱怒之餘。又當盛夏。小便不通。氣高而喘。服胃苓湯四帖。不效。余曰。六脈見結。此氣滯也。但用枳殼八錢。生薑五片。急火煎服。一劑稍通。四劑霍然矣。

孝廉俞彥直。修府志勞神。忽然如喪神守。小便不通。士材曰。寸微而尺鼓。是水涸而神傷也。用地黃、知母各二錢。人參。丹參各三錢。茯苓一錢五分。黃柏一錢。二劑稍減。十劑而安。

王金壇曰。一婦人年五十。初患小便澀。醫以八正散等劑。展轉小便不通。身如芒刺加於體。予以所感霖淫雨濕。邪尚在表。因用蒼朮為君。附子佐之。發其表。一服得汗。小便即時便通。

又治馬參政父。年八旬。初患小便短澀。因服藥分利太過。遂致閉塞。涓滴不出。予以飲食太過。傷其胃氣。陷於下焦。用補中益氣湯。一服小便通。因先多用利藥。損其腎氣。遂致通後遺尿一夜不止。急補其腎然後已。凡醫之治是證者。未有不用泄利之劑。安能顧其腎氣之虛哉。

〔附〕本事方云。頃在毗陵。一貴官妻。小便不通。臍腹脹痛不可忍。眾醫皆作淋治。如八正散之類。皆治不通。病益甚。許曰。此血瘕也。非瞑眩藥不可去。乃用桃仁煎。初服至日午。大痛不可忍。臥少頃。下血塊如拳者數枚。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。痛止得愈。此藥猛峻。氣虛血弱者。宜斟酌之。

震按仲景云。小便利者為有血。小便不利者為無血。乃辨傷寒蓄血之規矩也。此卻因蓄血而小便閉。豈非規矩又貴變通乎。

孫東宿治一富家婦。當仲秋。大小便秘者三日。醫以巴豆丸二服。大便瀉而小便愈秘。脹悶。臍突二寸余。前陰脹裂。不能坐臥。啼泣欲盡。此轉脬病也。桕樹東行根皮一寸。滑石三錢。延胡、桃仁、當歸、瞿麥各一錢。水煎。入韭菜汁半杯。服後食頃而小便稍行。玉戶痛甚。

小便非極力努之則不出。改用升麻、桔梗、枳殼、延胡。煎成。調元明粉二錢。乃提清降濁之意。大小便俱行而愈。

僧慎柔治一婦。年五十。小便時。常有雪白寒冰一塊。塞其陰戶。欲小便。須以手摳出方溺。否則難。慎柔曰。此胃家寒濕。因脾胃虛寒。凝結而下墜。至陰戶口而不即出者。脾胃之氣。尚未虛脫。但陷下耳。用六君加薑、桂。二十劑全愈。

震按小便不通。乃至危至急之候。此集所選僅十一條。似乎簡略。然諸法畢備。並不重複。學者苟能觸類引伸。定有無窮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