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卷二
2. 溫熱病
朱氏全生集曰。自霜降後至春分前。天令嚴寒。水冰地凍。其殺屬之氣。人觸犯之。即時病者。為正傷寒。若雖冬月而天令溫暖。感之則為冬溫。如至春分節後。天令溫暖。感之而病者。為溫病。若雖至春分而天令尚寒。人有感寒而病者。亦傷寒也。若夏至後。天道壯熱。人感邪而病。
其脈洪大。為熱病。若四五六七八月之間。天道忽有暴寒。人感之而為病者。乃時行寒疫也。若四時天令不正。感而為病。長幼相似。復能傳染者。此名時氣。即時疫也。非傷寒比也。又云。冬時感受寒邪而不即病。伏於身中。至春變為溫病。至夏變為熱病。夫溫熱二病。乃冬月伏寒之所變。
既變之後。不得復言寒矣。此外又有風溫、濕溫。一皆發熱。狀類傷寒。故醫家通以傷寒稱之。其通稱傷寒者。因發熱傳變。皆相類也。至於用藥。則不同矣。此數種乃仲景所未論。又在痙濕暍三項之外。必須辨之。
王肯堂治一孕婦。春夏之交患溫病。頭痛發熱。不惡寒而渴。未及療治。胎墮。去血無算。昏眩欲絕。王令以麥門冬斤許。入淡竹葉、香豉煎。頻飲之。汗出而愈。蓋用勞復法治之也。
張路玉治徐君育。素稟陰虛多火。且有脾約便血證。十月間患冬溫。發熱咽痛。里醫用麻黃、杏仁、半夏、枳橘之屬。遂喘逆。倚息不得臥。聲颯加啞。頭面赤熱。手足逆冷。右手寸關虛大微數。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。與葳蕤、甘草等藥不應。為制豬膚湯一甌。令隔湯頓熱。不時挑服。三日聲清。終劑而痛如失。
又治鄭墨林室。素有便紅。懷妊七月。正肺氣養胎時。而患冬溫。咳嗽咽痛如刺。下血如崩。脈較平時反覺小弱而數。此熱傷手太陰血分也。與黃連阿膠湯二劑。血止後。去黃連。加葳蕤、桔梗、人中黃。四劑而安。
又治黃以寬。風溫十餘日。壯熱神昏。語言難出。自利溏黑。舌胎黑燥。唇焦鼻煤。先前誤用發散消導藥數劑。煩渴彌甚。張石頑曰。此本伏氣鬱發。更遇於風。遂成風溫。風溫脈氣本浮。以熱邪久伏少陰。從火化。發出太陽。即是兩感。變患最速。今幸年壯質強。已逾三日六日之期。
證雖危殆。良由風藥性升。鼓激周身元氣。皆化為火。傷耗真陰。少陰之脈。不能內藏。所以反浮。考諸南陽先師。元無治法。而少陰例中。則有救熱存陰。承氣下之一證。可藉此以迅掃久伏之邪。審其鼻息不鼾。知腎水之上源未絕。無慮其直視失溲也。時歙醫胡晨敷在坐。
同議涼膈散加人中黃、生地黃。服後下溏糞三次。舌胎未潤。煩渴不減。此杯水不能救車薪之火也。更與大劑涼膈。大黃加至二兩。兼黃連、犀角。三下方能熱除。於是專用生津止渴。多服而愈。
又治陸中行室。年二十餘。臘月中旬。患咳嗽。捱過半月。病熱少減。新正五日。復咳倍前。自汗體倦。咽喉干痛。至元夕。忽微惡寒發熱。明日轉為腹痛自利。手足逆冷。咽痛異常。又三日則咳唾膿血。張診其脈。輕取微數。尋之則仍不數。寸口似動而軟。尺部略重則無。
白話文:
溫熱病
霜降後至春分前,天氣嚴寒,水結成冰,地也凍結,這寒冷的氣候會傷害人體。若此時生病,就是正傷寒。但如果冬天天氣溫暖,受寒生病,則是冬溫。春分後,天氣轉暖,受寒生病,就是溫病。即使過了春分,天氣仍然寒冷,人受寒生病,仍然是傷寒。夏至後,天氣炎熱,人受邪氣侵襲而生病,脈象洪大,就是熱病。如果在四到八月間,天氣突然寒冷,人受寒生病,就是時行寒疫。若四季天氣不正常,致人致病,且老幼皆然,還能傳染,這就叫做時氣,也就是時疫,它和傷寒不同。
冬天受寒邪侵襲,但沒有立即發病,潛伏在體內,到春天就變成溫病,到夏天就變成熱病。溫熱兩種病,都是冬天伏寒轉變而成的,既已轉變,就不能再說是寒病了。此外還有風溫、濕溫,都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所以醫生常常統稱為傷寒,因為它們發熱和病程轉變都相似。但用藥卻不同。這幾種病都是仲景(張仲景)《傷寒雜病論》裡沒講到的,又在痙、濕、暍三項之外,必須仔細辨別。
王肯堂曾治療一位孕婦,春夏之交患溫病,頭痛發熱,不惡寒卻口渴,還沒來得及治療,胎兒就流產了,出血很多,昏迷將死。王肯堂讓她服用大量的麥門冬,加淡竹葉、香豉煎湯,頻頻飲用,出汗後就好了。這是用勞復法治療的。
張路玉治療徐君育,此人天生陰虛火旺,又有脾虛便血的病症,十月間患冬溫,發熱咽痛。鄉間醫生用麻黃、杏仁、半夏、枳實、橘皮等藥,結果反而喘逆,倚靠著東西才能呼吸,不能平臥,聲音嘶啞,頭面赤熱,手足冰冷,右手寸關脈虛大而略數,這是熱傷了手太陰經的氣分,與葳蕤、甘草等藥不相宜。於是給他用制豬膚湯,隔水加熱,隨時服用,三天後聲音就清亮了,服完藥後疼痛也消失了。
又治療鄭墨林的妻子,素有便血,懷孕七個月,正是肺氣養胎的時候,卻患了冬溫,咳嗽咽痛如刺,出血如同崩漏,脈象比平時反而細弱而數,這是熱傷了手太陰經的血分。於是給她服用兩劑黃連阿膠湯,血止後,去黃連,加入葳蕤、桔梗、人中黃,四劑藥後就好了。
又治療黃以寬,患風溫十多天,高燒神昏,說話困難,大便稀溏黑色,舌苔黑燥,嘴唇焦乾,鼻子烏黑。之前誤用了發散和消導的藥幾劑,煩渴更甚。張路玉說,這是本來潛伏的邪氣鬱積,又遇上風邪,所以變成風溫。風溫的脈象本是浮的,因為熱邪久伏少陰經,化為火,發於太陽經,也就是兩種邪氣同時侵犯,病變非常快。幸好他年輕體壯,已經超過了三日六日的期限。
雖然病情危急,卻是因為風藥性升,激動了全身元氣,都化為火,傷耗了真陰,少陰經的脈象不能內藏,所以反而浮。考究南陽的先師(張仲景),並沒有治療方法,但在少陰經的病症中,有救熱存陰、承氣湯下瀉的療法,可以用這個方法迅速清除久伏的邪氣。檢查他的鼻息不鼾睡,知道腎水的上源沒有斷絕,不必擔心會大小便失禁。當時歙州醫生胡晨敷也在場,
一起商量用涼膈散加人中黃、生地黃,服藥後大便溏瀉三次,舌苔還沒潤澤,煩渴不減,這是杯水車薪,無法救治。又給他加大劑量的涼膈散,大黃加到二兩,加上黃連、犀角,三次藥後才退熱。於是專門用滋陰生津的藥,多服用後痊癒。
又治療陸中行的妻子,二十多歲,臘月中旬患咳嗽,捱了半月,病情稍有好轉,正月初五,咳嗽加重,自汗體倦,咽喉乾燥疼痛,到元宵節,突然輕微惡寒發熱,第二天轉為腹痛腹瀉,手足冰冷,咽痛異常,又過了三天,就咳出膿血。張路玉診脈,輕輕按壓,脈象微數,仔細探查,仍然不數,寸口脈好像動而軟弱,尺脈略微重按就沒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