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1)

1. 吐瀉

立齋治一小兒。每飲食失節。或外驚所忤。即吐瀉發搐。服鎮驚化痰等藥而愈。後發搐益甚。飲食不進。雖參、術之劑。到口即嘔。乃用白朮和土炒黃。以米泔煎數沸。不時灌半匙。仍嘔。次日灌之。微嘔。漸加至二三匙。遞加至半杯。不嘔。乃濃煎服而愈。

景岳治其季子。甫半歲。受寒。吐瀉大作。用溫胃和脾之藥不效。用理中湯。三日後加人參三錢。及薑、桂、吳茱萸、肉果。亦不效。至四五日。則隨乳隨吐。吐其半而瀉其半。腹中毫無所留。乃用人參六錢。製附子、薑、桂等各一二錢。下咽即吐。一滴不存。而所下之乳。

則白潔無氣。仍猶乳也。斯證形氣之危。萬無生理矣。因思寒氣犯胃而吐瀉不止。若舍參、薑、桂、附之屬。尚何術焉。再四思之。謂胃虛已極。而藥之氣味。略有不投。必拒而不納。矧附子味鹹。亦能致嘔。惟得甘辣可口之藥。庶乎胃氣可安。尚有生意。乃用胡椒三錢搗碎。

加煨姜一兩。水煎。又令煎人參二兩。以參湯之十。入椒薑湯之一。茶匙挑與。竟咽而不吐。徐徐服之。乳藥皆安矣。四鼓服起。至次日未時服完。忽然躁擾呻吟。煩劇之甚。家人疑熱藥太過。燒斷肚腸。相與抱泣。景岳云。若藥果有難堪。何自四鼓至午前皆相安。而此時遽變若此。

其必數日不食。胃氣新復。而倉廩空虛。飢甚則然也。取粥以示之。則張皇欲得。因與食之。竟至半碗。而寂然安臥矣。次日復加制附。始瀉止全愈。此因飢發躁。設用清涼一解。則全功盡棄。而初時用參數錢。毫無所效。倘不知藥未及病。改用苦寒。亦必即死。旁觀者。仍歸罪於用參也。

白話文:

立齋治療一個小孩,他常常因為飲食不節制,或是受到驚嚇,就會開始嘔吐、腹瀉,甚至抽搐。通常服用鎮驚化痰等藥物就會好轉。但後來抽搐越來越嚴重,連東西都吃不下,即使餵食人參、白朮等補藥,一到嘴邊就吐出來。於是,他改用白朮和泥土一起炒黃,再用米湯煮沸幾次,然後不時地餵小孩半湯匙,結果還是吐。隔天再次餵食,這次只稍微嘔吐,慢慢地增加到兩三湯匙,再逐漸增加到半杯,就沒有再嘔吐了。後來用濃煎的藥湯餵食,病就好了。

景岳治療他最小的兒子,剛滿半歲,因為受寒,開始嚴重嘔吐腹瀉。用溫胃健脾的藥沒有效果,改用理中湯,三天後加入三錢人參,以及生薑、桂枝、吳茱萸、肉豆蔻等藥材,也沒用。到了第四五天,變成邊喝奶邊吐,吐出一半,拉出一半,肚子裡什麼都留不住。於是,他改用六錢人參,加上炮製過的附子、生薑、桂枝等各一兩錢,但藥一入口就吐出來,連一滴都沒辦法留下。而且吐出來的奶,呈現白色,沒有氣味,還是像沒喝過的奶一樣。這個情況,身體已經非常危險,幾乎沒有生存的希望了。他認為這是因為寒氣侵犯胃部,才會導致嘔吐腹瀉不止。如果不用人參、生薑、桂枝、附子之類的藥,還能用什麼方法呢?他仔細思考,認為這是胃虛到了極點,所以藥的味道只要稍微不對,就會被拒絕。更何況附子味道鹹,也容易導致嘔吐。只有用甘甜辛辣、味道好的藥,或許才能讓胃氣安定下來,還有一線生機。於是,他用三錢胡椒搗碎,加上一兩煨過的生薑,用水煎煮。又另外煎了二兩人參,將人參湯的十分之九,加入胡椒生薑湯的十分之一,用茶匙餵食,竟然能吞下不吐。慢慢地服用,乳汁和藥都能夠順利吸收了。在半夜四更的時候開始服用,直到隔天下午才服完。突然間,孩子變得躁動不安、呻吟、煩躁得非常厲害。家人都懷疑是不是藥太熱,把肚腸都燒斷了,大家抱在一起哭泣。景岳說:「如果藥真的有問題,為什麼從半夜四更到中午都相安無事,卻在這個時候突然變成這樣?一定是這幾天都沒吃東西,胃氣剛恢復,但肚子裡很空虛,太餓才會這樣。」拿粥給孩子看,孩子就急著想吃,於是餵他吃,竟然吃了半碗,然後就安靜地睡著了。隔天又加入一些製附子,腹瀉才停止,完全康復。這是因為飢餓引起的躁動,如果當時用清涼的藥來降火,就前功盡棄了。一開始用幾錢的人參沒有效果,如果不知道藥物沒有對症,反而改用苦寒的藥,一定會立刻死亡。旁觀的人,仍然把過錯歸咎於使用人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