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2)

1. 嗜臥

呂滄洲治一幼女,病嗜臥,頰赤而身不熱。諸醫皆以為慢驚風,屢進攻風之劑,兼旬不愈。呂切其脈,右關獨滑而數,他部大小等而和。因告之曰:女無病,關滑為宿食。意乳母致之。乳母必嗜酒,酒後輒乳,故令女醉,非風也。及詰其內子,內子曰:乳母近掌酒庫鑰,竊飲必盡意。

使人視之,臥內有數空罌。乃拘其鑰,飲以枳椇子、葛花,日二三服,而起如常。

白話文:

呂滄洲醫治一個小女孩,她生病後很喜歡睡覺,臉頰紅紅的但身體不發熱。許多醫生都認為她是得了慢驚風,不斷地給她吃祛風的藥,過了十幾天都沒好。呂滄洲為她把脈,發現她右手的關脈獨自呈現滑數的脈象,其他部位的脈象大小均勻且平和。於是告訴他們說:「這女孩沒病,關脈滑數是因為有積食,我認為是奶媽造成的。奶媽一定很喜歡喝酒,喝完酒就餵奶,所以讓女孩醉了,並不是什麼風病。」接著詢問他的妻子,妻子說:「奶媽最近掌管酒窖的鑰匙,偷喝酒一定是喝得很盡興。」

於是派人去看,發現奶媽的臥室裡有幾個空酒罈。於是就把她的鑰匙扣留起來,讓女孩服用枳椇子和葛花這類藥物,每天吃兩三次,女孩就恢復正常,像平常一樣起床活動了。

2. 驚搐

李寺丞子三歲,病搐,自卯至巳,數醫不效。錢乙視之,搐,目右視,大叫哭。李曰:「何搐右?」錢曰:「逆也。」李曰:「謂何?」曰:「男為陽,本發左;女為陰,本發右。故男目左視,發搐時無聲;右視有聲。女發搐時,右視無聲;左視有聲。所以然者,左肝右肺,肺金肝木。男目右視,肺勝肝也,金來刑木,二臟相戰,故有聲也。法當瀉其強,補其弱;心實者亦當瀉之。肺虛不可瀉。肺虛之候:悶亂哽氣,長出氣。此病男反女,故男治易於女也。假令女發搐,目左視,肺之勝肝者,病在秋,即肺兼旺位,肝不為任,故叫哭。當大瀉其肺,然後治心、續肝。」

所以俱言目反右視者,乃肝主目也。凡搐者,風熱相搏於內;風屬肝,故引見之於目也。錢用瀉肝湯瀉之,二日不悶亂,當知肺病退。後用地黃丸補腎。三服後,用瀉青丸、涼驚丸各二服。凡用瀉心肝藥,五日方愈,不妄治也。又言肺虛不可瀉者何?曰:「設令男目左視,木反剋金,肝旺勝肺,宜但瀉肝。若更病在春夏,金氣極虛,則當補肺,不可瀉也。」

院使錢公瑛,宣德間,治寧陽侯孫。始生九月,患驚悸啼哭而汗,百方莫救。瑛最後視疾,乃命坐兒於地,使掬水為戲,驚啼頓止。人問之。曰:「時當季春,兒豐衣重帷,不離懷抱,其熱鬱在內,安能發泄?使之近水則火邪殺,得土氣則藏氣平。疾愈矣,奚用藥為?」

石山治一女,六歲,病左手不能舉動,三年矣。後復病癇。初用人參、半夏,或效或否。汪診左脈浮洪,右脈頗和,曰:「痰熱也。」令以帛勒肚;取茶子去殼三錢,挼碎,以滾湯一碗濾取汁;隔宿勿食,早晨溫服。吐痰三碗許,手能舉動,癇亦不作。

方蔭山治朱氏子,八九歲,寄食外家。以肉汁拌飯啖之,口含飯,未下咽,因疾走顛蹶,遂口噤,手足搐動。醫治不效,延七日,甚至令人口含開關等藥,合其口噴入,僅能開牙關,而四肢搐動、發熱、昏沉、不語如故。脈洪滑。方至,以石膏、青黛、甘草、陳皮、南星、天麻、薄荷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兜鈴、元參、黃芩,加姜一片服。是夜熟寐不動,唯起溺一度;熱退身涼脈靜;再進一服而愈。

潛村治仙潭孫自範甥慢脾證,痰涎湧盛,咳嗽身熱,四肢抽搐,自汗,嗜臥露睛,撮空手振。屢進補脾兼消痰逐風藥,不應。以方就商於楊。楊曰:「此證風自內出,本無可逐;痰因虛動,亦不必消;只補脾土,諸證自退。」但據所示兼證,則其面必晃白,眼必散大,舌必胖滑,色必嫩白,頸必軟而頭必垂矣。曰:「誠然。然救虛而不應,究何故耶?」楊曰:「諸證皆屬寒,而諸方止救虛者也。使天柱未倒,固能取效,尚須除去逐風消痰之品。今頸軟頭垂,則天柱已倒,而虛上加寒,確有顯據。非炮薑、肉桂,何以追已去之陽,而蘇垂絕之氣哉?」乃寫參附養營湯。

白話文:

李寺丞的兒子三歲時,得了抽搐的病。從早上五點到中午十一點,請了很多醫生都沒效果。錢乙來診視,發現孩子抽搐時,眼睛往右看,並且大聲哭叫。李寺丞問:「為何抽搐是往右看?」錢乙說:「這是陰陽反逆的現象。」李寺丞問:「這是什麼意思?」錢乙說:「男子屬陽,抽搐本應該往左看;女子屬陰,抽搐本應該往右看。所以男子抽搐時,如果眼睛往左看,通常沒有聲音;如果往右看,則會有聲音。女子抽搐時,如果眼睛往右看,通常沒有聲音;如果往左看,則會有聲音。這是因為左邊對應肝,右邊對應肺,肺屬金,肝屬木。男子眼睛往右看,代表肺的氣過於旺盛,勝過肝;金會剋木,導致肝肺兩臟互相抗衡,所以會有聲音。治療上應該瀉去過於強盛的,補益虛弱的,如果心火也旺盛,也要瀉去。但肺虛則不能瀉,肺虛的症狀是感到悶亂、呼吸不順暢、常常出長氣。這個孩子的病是男子卻像女子一樣,所以男子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今天是女子抽搐,眼睛卻往左看,表示肺氣過於旺盛,勝過肝,通常病發在秋天,因為秋天是肺的旺季,肝無力抵抗,所以會哭叫。這時候應該大力瀉肺,然後再治療心,接著調理肝。

一般來說,抽搐時眼睛往右看,是因為肝主導眼睛。凡是抽搐,都是風熱在體內互相搏擊,風屬肝,所以會表現在眼睛上。錢乙用瀉肝湯來瀉肝,兩天後,孩子不再感到悶亂,就知道肺的病氣已經消退。接著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,吃了三劑後,再用瀉青丸、涼驚丸各兩劑。總共用了五天的瀉心肝藥,病才痊癒,沒有胡亂治療。又有人問,為何說肺虛不能瀉?錢乙回答:「如果男子抽搐時眼睛往左看,表示木反剋金,是肝氣旺盛勝過肺氣,應該只要瀉肝就好。如果病又發在春夏兩季,金氣非常虛弱,就應該補肺,不能瀉。」

院使錢公瑛,在明宣德年間,治療寧陽侯的孫子,這個孩子剛出生九個月,常常驚悸啼哭,而且流汗,用盡各種方法都沒效。錢公瑛最後去診視,讓孩子坐在地上,讓他玩水,孩子就不再驚啼。有人問原因,錢公瑛說:「當時是暮春時節,孩子穿得又多又厚,整天被抱著,熱氣都悶在體內,無法散發。讓孩子接觸水,就可以消除火邪,接觸到泥土,可以使臟腑之氣平順,病自然就好了,哪需要用藥?」

石山治療一個六歲的女童,她的左手三年來都無法舉起來。後來又得了癲癇。最初用人參、半夏等藥,有時有效,有時沒效。汪醫師診斷時,發現她的左脈浮大而有力,右脈平和,認為這是痰熱引起的。他讓人用布條勒住孩子的肚子,取茶籽去殼三錢,磨碎後,用滾燙的開水沖泡,濾出汁液。隔夜不要吃東西,早上溫服。孩子吐了三碗左右的痰,手就能舉起來了,癲癇也沒再發作。

方蔭山治療朱家的兒子,大約八九歲,寄住在外婆家。因為用肉汁拌飯給他吃,他口中含著飯,還沒吞下去,就突然奔跑跌倒,接著牙關緊閉,手腳抽動。醫生治療無效,拖了七天,甚至有人在孩子口中塞入開關之類的藥,合上他的嘴巴噴入藥,勉強能打開牙關,但四肢抽動、發燒、昏迷不語的情況依舊。把脈發現脈象洪大滑數。方醫師來了之後,用了石膏、青黛、甘草、陳皮、南星、天麻、薄荷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兜鈴、元參、黃芩,加一片薑來服用。

當晚孩子睡得很沉,只起來小便一次,燒退了,身體也涼了,脈象平穩。再服用一劑,病就好了。

潛村治療仙潭的孫子范甥,得了慢脾風的病。痰涎很多,咳嗽,發燒,四肢抽搐,自汗,嗜睡,眼睛睜開,手不停亂抓。多次用補脾兼消痰逐風的藥,都沒有效果。拿方子去請教楊醫師,楊醫師說:「這個病是風從內部發出的,沒有辦法驅散。痰是因為虛弱而動的,也不必消除。只要補益脾土,各種症狀自然會消退。但從你描述的症狀來看,這孩子的臉色一定是蒼白無血色,眼睛一定散大無神,舌頭一定是肥厚光滑,顏色一定是嫩白,脖子一定軟弱無力,頭也一定低垂。」那人說:「的確是這樣。但補虛沒有效果,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」楊醫師說:「各種症狀都屬寒,而你們的藥只補虛。如果孩子的脖子還能挺直,或許可以有效。但現在脖子都軟弱無力了,表示脖子的筋骨已經虛弱,而且虛上加寒,情況很明顯。不用炮薑、肉桂等補陽的藥,怎麼能把已經衰弱的陽氣補回來,讓垂危的元氣恢復呢?」於是開了參附養營湯。

他囑咐說:「如果認為孩子年幼沒有陽氣,而不去補陽,那將百不救一。」服用了三劑,竟然痊癒了。之後用五味異功散,加上煨薑、白芍來調理身體,就恢復了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