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喘
景岳曰。予仲兒生未兩周。初秋感寒發熱。脈微緊。素知其臟氣屬陰。不敢清解。以芎、蘇、羌、芷、細辛、生薑之屬。冀散其寒。一劑下咽。不惟熱不退而反大瀉作。連瀉二日。又加氣喘。斯時也。將謂其寒氣盛耶。何以用溫藥而反瀉。將謂其火刑金耶。豈以清瀉連日而尚堪寒涼。
將謂其表邪之未除耶。則何以不利於疏散。束手無策。且見其表裡俱劇。大喘垂危。又豈淺易之劑所能挽回。沉思良久。漸有所得。乃用人參二錢。生薑五片。煎湯。以茶匙挑與二三匙。即懷之而旋走室中。徐察其呼吸之進退。喘雖未減。亦不見增。又與三四匙。少頃。則覺其鼻息似乎少舒。
遂與半小鐘。更覺有應。自午及酉。完此一劑。適一醫至。曰誤矣。大喘如此。豈可用參。速以抱龍丸解之。余不聽。復煎人參二錢五分。自酉至子盡其劑。劑完而氣息遂平。齁齁大睡。瀉亦止而熱亦退矣。所以知其然者。觀其因瀉反喘。豈非中虛。設有實邪。自當喘隨瀉減。
是可辨也。向使誤聽彼醫。易以清利。中氣一脫。即當置之死地。必仍咎余之誤用參也。孰是孰非。何從辨哉。
白話文:
景岳說,我二兒子出生不到兩歲,初秋時感受風寒發燒,脈象微弱且緊繃。我向來知道他體質偏陰虛,不敢用寒涼藥物清熱解毒,就用川芎、紫蘇、羌活、白芷、細辛、生薑這些藥材,希望藉此驅散寒邪。沒想到一劑藥喝下去,不但沒退燒反而開始嚴重腹瀉,連續拉了兩天,還加上了氣喘。當時心想,難道是寒氣太盛嗎?為什麼用溫藥反而拉肚子?難道是火邪剋金嗎?難道連續拉肚子後還適合用寒涼藥嗎?
難道是表邪沒有解除嗎?那為什麼用疏散表邪的藥沒有效果?我束手無策,眼見他表裡都非常嚴重,氣喘得快要不行了,這種情況哪是簡單的藥能救回來的。我仔細思考了很久,漸漸有了些想法,就用人參二錢、生薑五片煮湯,用茶匙餵他兩三匙,然後抱著他在房間裡慢慢走動,仔細觀察他呼吸的狀況。雖然氣喘沒有減輕,也沒有加重。又餵了他三四匙,過了一會兒,感覺他鼻息似乎稍微舒緩了一些。
接著又餵了他半小碗,感覺效果更明顯。從中午到傍晚,把這劑藥喝完。剛好有位醫生來,說我用錯了,氣喘成這樣怎麼可以用人參?趕快用抱龍丸來解救。我沒有聽他的,又煎了人參二錢五分,從傍晚到半夜把這劑藥喝完。藥喝完後,他的呼吸就平穩了,開始打呼大睡,腹瀉也止住了,燒也退了。之所以知道是這樣的原因,是因為他拉肚子後反而氣喘,難道不是因為中氣虛弱嗎?如果體內有實邪,應該是拉肚子後氣喘會減輕才對。
這是可以辨別的。如果當時我聽了那位醫生的,改用清熱利濕的藥,中氣一旦脫失,就一定會死。到時一定又會怪我用人參用錯了。到底誰對誰錯,要怎麼辨別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