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

海藏治一子。自嬰至童。盜汗凡七年矣。諸治不效。與涼膈散、三黃丸。三日病已。蓋腎為五液。化為五濕。相火迫腎。腎水上行。乘心之虛而入手少陰。心火炎上而入肺。欺其不勝己也。皮毛以是而開。腠理元府不閉。而為汗出也。出於睡中者為盜汗。以其覺則無之。故經云。

寢汗憎風是也。先以涼膈泄胸中相火。相火退。次以三黃丸瀉心火以助陰。則腎水還本藏。元府閉。汗為之止矣。

白話文:

有個小孩從嬰兒到兒童時期,盜汗持續了七年,各種治療都沒效果。後來用了涼膈散和三黃丸,三天就好了。這是因為腎臟是五種液體的來源,這些液體會轉化為五種濕氣。相火(一種體內的陽熱)逼迫腎臟,導致腎水向上運行,趁著心臟虛弱的時候進入手少陰經脈。心火接著向上燃燒進入肺部,欺負肺氣虛弱而無法抵抗。於是毛孔因此打開,皮膚紋理和保護身體的關閉機制都失靈,所以就流汗了。在睡夢中流汗稱為盜汗,因為清醒時就不會流汗。所以古書說:「睡時出汗、怕風」就是這個意思。先用涼膈散來宣洩胸中的相火,相火消退後,再用三黃丸來瀉心火,幫助陰氣,這樣腎水就能回到它本來的位置,關閉機制恢復,汗也就止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