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十 (8)
卷十 (8)
1. 幼科
2. 胎毒
東垣云。李和叔中年得一子。至一歲。身生紅絲瘤。不救。後四子至三歲。皆病瘤而死。問何緣至此。翌日思之。謂曰。汝乃腎中伏火。精中多有紅絲。以氣相傳。故生子有此疾。俗名胎瘤是也。汝試觀之。果如其言。遂以滋腎丸數服。以瀉腎中火邪。補真陰不足。忌酒肉辛熱之物。
其妻以六味地黃丸養其陰血。受胎五月之後。以黃芩白朮作散服。後生子。前證不作。
一子年十六。生七個月。得淋病。五七日必一作。其發則大痛。水道方行。下如漆和粟者一盞方定。脈之輕則澀。重則弦。視其形瘦而長。青而蒼。意其父必服固下部藥。遺熱在胎。留於子之命門而然。遂以紫雪和黃柏末丸梧子大。曬極干。湯下百丸。半日。又下二百丸。食壓之。
又半日。痛大作。連腰腹水道。乃行下漆和粟者碗許。痛減十之八。後與陳皮一兩。桔梗、木通各五錢。又下合許而安。父得燥熱。尚能病子。況母得之者乎。
白話文:
東垣說,李和叔中年得了一個兒子,到一歲時,身上長了紅色的絲狀腫瘤,沒救活。後來生的四個兒子,都到三歲時也因長瘤而死。有人問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?他隔天思考後說:「你這是腎裡潛藏著火氣,精液中有很多紅色的絲狀物,通過氣傳給下一代,所以生出的孩子都有這種病,俗稱胎瘤。你仔細觀察,果真如我所說。」於是就給他服用滋腎丸數次,用來瀉掉腎中的火邪,補足真陰的不足,並囑咐他戒酒肉和辛辣燥熱的食物。
他的妻子則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陰血。懷孕五個月後,服用黃芩和白朮磨成的散劑。後來生下的兒子,就沒有再出現之前的症狀。
另一個例子,有一個兒子十六歲時,出生七個月就得了淋病,每五七天就會發作一次,發作時非常疼痛,小便排出的時候,像漆和粟米混合一樣,要一碗的量才能停止。把脈,輕按是澀脈,重按是弦脈。看他的體型瘦長,皮膚青黑而暗沉。推測他的父親一定服用過固下部的藥物,把熱毒遺留在胎裡,留在了兒子的命門,才會這樣。於是就用紫雪和黃柏磨成的粉末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曬得很乾,用溫水服下一百顆,過了半天,又服下兩百顆,用食物壓住。
又過了半天,疼痛劇烈發作,連到腰腹和小便的地方,接著排出像漆和粟米混合一樣的液體,有一大碗的量,疼痛減輕了十分之八。之後又給他服用陳皮一兩,桔梗和木通各五錢,又排出一些液體才康復。父親如果體內燥熱,還會讓兒子生病,更何況是母親呢?
3. 胎暈
江篁南治一兒產數日。常昏暈。一日五六見。醫作驚風治。不效。江以大補氣血之劑濃煎湯喂之。並飲乳母。多服漸減而愈。
白話文:
江篁南治療一個剛出生幾天的嬰兒,這個嬰兒常常昏暈,一天會發生五六次。醫生都當作是驚風來治療,但都沒有效果。江篁南用大量補氣血的藥方,濃煎成湯餵給嬰兒喝,也讓哺乳的母親服用。多服幾次後,昏暈的狀況就逐漸減少而痊癒了。
4. 熱證
立齋治李閣老子。潮熱。飲食如故。自申酉時甚。至子丑時方止。遍身似疥。大便秘結。小便赤澀。熱渴飲冷。薛以為脾胃實熱。傳於肺與大腸。先用清涼飲四劑。結熱始退。又用四物、柴胡、黃連數劑。其瘡漸愈。彼欲速效。另用槐角丸之類。諸證益甚。仍以前藥更加桃仁、赤芍。至百劑而愈。
江篁南治一兒。生方兩月。時值酷暑。又久雨。濕令流行。遍身大熱。然初生小兒。腸胃脆窄。藥難區處。乃取干壁土舂碎撤地上。上以芭蕉葉鋪之。將兒臥葉上。又以芭蕉葉覆之。更少加干壁土於上。睡少時。其熱如失。
白話文:
熱證
李閣老的兒子生病,出現潮熱,飲食和平常一樣,從下午三點到五點開始發熱,到半夜十一點到凌晨三點才停止。全身像長疥瘡一樣,大便乾硬難解,小便赤紅澀痛,口渴想喝冰冷的飲品。醫生薛認為是脾胃有實熱,熱氣傳到肺和大腸。先用了四帖清涼的藥,熱才開始消退。又用了四物湯、柴胡、黃連等藥幾帖,身上的瘡漸漸好轉。病人想要快速見效,另外用了槐角丸之類的藥,結果所有症狀更加嚴重。還是用之前的藥,但加了桃仁、赤芍,吃了一百多帖才痊癒。
江篁南治療一個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。當時正值盛夏,又連日下雨,濕氣盛行,嬰兒全身發熱。然而剛出生的小嬰兒,腸胃很脆弱,用藥難以拿捏。於是取來乾燥的牆土搗碎,撒在地上,上面鋪上芭蕉葉,讓嬰兒睡在葉子上,又用芭蕉葉蓋在嬰兒身上,再稍微加一些乾燥的牆土在上面。睡了一會兒,身上的熱就好像消失了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