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九 (5)
卷九 (5)
1. 寒熱
吳茭山治一少婦。初產四日。食冷物。覺身分不快。嘔逆。飲食少思。心腹滿悶。時或腹脅刺痛。晨惡寒。晚潮熱。夜則恍惚譫語。晝則抽搐。頗類風狀。變異多端。諸醫莫測。或作虛風。或云血凝實熱。用甘溫行血。以寒涼退熱。如此半月不效。吳至。見醫滿座。亦局蹜。
診其脈弦而緊。遂令按之。小腹急痛。知瘀血未盡也。思患者大勢惡露已下。未必還有餘血。偶因寒涼所傷。瘀血停滯下焦。日久客於經絡。所以變生諸證。須得大調經散。倍入琥珀化諸惡血成水。其患方愈。遂合前藥服之。五日後。行惡水鬥許。臭不可近。患人覺倦。病勢漸減。
然後以人參養榮湯數十帖。月餘如初。
一婦產後惡露未盡。因起抹身。寒氣客於經絡。乍寒乍熱。脈緊而弦。以蔥白散。二帖而安。
立齋治一產婦。惡寒發熱。欲以八珍加炮姜治之。其家知醫。以為風寒。用小柴胡湯。薛曰。寒熱不時。乃氣血虛。不信。仍服一劑。汗出不止。譫語不絕。煩熱作渴。肢體抽搐。薛用十全大補二劑。益甚。脈洪大。重按如無。仍以前湯加附子數劑。稍緩。再服而安。
震按前二案。以脈弦而緊知為瘀血。此案以脈洪大。重按如無。知為氣血兩虛。是真臨證指南也。但首案必須大調經散。次案必須蔥白散。決非通套行血消瘀所能治。此案必須桂、附。亦非平補氣血所能治。
白話文:
吳茭山治療一位年輕婦女,她剛生產四天,吃了寒涼的食物,覺得身體不舒服,想吐、沒食慾,心腹脹悶,有時腹部或脅肋會像針刺一樣疼痛。早上怕冷,晚上發熱,夜間會胡言亂語,白天則會抽搐,症狀很像中風,而且變化很多,醫生們都搞不清楚病因。有的認為是虛風,有的說是血瘀實熱,就用溫熱藥來活血,用寒涼藥來退熱,這樣治療了半個月都沒效。吳茭山來了之後,看到滿屋子的醫生,也覺得有些為難。
他診斷發現這位婦女的脈象是弦而緊,就讓她按壓肚子,她的小腹會劇烈疼痛。吳茭山知道這是因為產後瘀血還沒排乾淨。他認為雖然產婦惡露已經排得差不多了,但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,導致瘀血停留在下腹部,時間久了就跑到經絡裡,所以才會產生這麼多症狀。他覺得需要用大調經散,並加倍放入琥珀,把那些瘀血化成水排出,病才會好。於是開了藥,婦女吃了五天後,排出很多像臭水一樣的惡露,氣味難聞。病人覺得疲倦,但病情慢慢減輕。
之後,吳茭山又開了數十帖人參養榮湯給她調養,一個多月後就恢復健康了。
另一個婦女產後惡露還沒排乾淨,因為起身擦身體,寒氣侵入經絡,所以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脈象是緊而且弦,用蔥白散治療,吃了兩帖就好了。
薛立齋治療一位產婦,她怕冷發熱,醫生想用八珍湯加炮薑來治療她。她家裡有人懂醫,認為是風寒,就用了小柴胡湯。薛立齋認為她這種寒熱不定的情況是氣血虛,家裡的人不相信,還是吃了一劑小柴胡湯,結果汗流不止,胡言亂語不停,還覺得煩熱口渴、肢體抽搐。薛立齋改用十全大補湯,吃了兩劑病情更嚴重,脈象變得洪大,輕輕按很強,重按卻像沒有一樣。薛立齋仍用之前的湯藥,但加了附子幾劑,病情才稍微緩和,再繼續服用就痊癒了。
震認為,前兩個案例,可以從脈象弦而緊,判斷是瘀血。而後一個案例,可以從脈象洪大,重按無力,判斷是氣血兩虛。這真是診斷病情的寶貴經驗啊!但是,第一個案例必須用大調經散,第二個案例必須用蔥白散,絕對不是用普通的活血化瘀藥就能治好的。而最後一個案例必須用桂枝、附子,也不是單純補氣血就能治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