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衄血

滑伯仁治一婦。體肥而氣盛。自以無子。嘗多服暖宮藥。積久火盛。迫血上行為衄。衄必數升余。面赤。脈躁疾。神恍恍如癡。醫者猶以上盛下虛。丹劑鎮墜之。伯仁曰。經云。上者下之。今血氣俱盛。溢而上行。法當下導。奈何實實耶。即與桃仁承氣湯三四下。積瘀去。繼服既濟湯。二十劑而愈。

項彥章治一婦。患衄三年許。醫以血得熱則淖溢。服瀉心涼血之劑。益困。衄才數滴。輒昏。六脈微弱。寸為甚。曰。肝藏血而心主之。今寸口脈微。知心虛也。心虛則不能司其血。故逆而妄行。法當養心。仍補脾。實其子。子實則心不虛矣。以琥珀諸補心藥。遂安。

白話文:

項彥章治療一位婦女,患有鼻血三年左右。醫生認為是血熱導致的鼻血溢出。服用了瀉心涼血的藥物,病情反而加重了。鼻血每次只有幾滴,就會昏迷。六種脈搏都很微弱,寸脈特別弱。項彥章說,肝藏血,心主血。現在寸口脈微弱,說明心虛。心虛則不能控制血液,因此血液逆流而妄行。治療方法應該補養心臟,同時補益脾胃,使心臟充實。心臟充實了,心虛的問題就能解決了。使用琥珀等補心藥物,最終使病情好轉。

許學士云。一人膏粱嗜飲。常病衄。醫曰。諸見血者為熱。以清涼飲子投之。即止。越數日。其疾復作。醫又曰。藥不勝病故也。遂投黃連解毒湯。或止或作。易數醫。皆用寒苦之劑。俱欲勝其熱而已。飲食起居。浸不及初。肌寒而時躁。言語無聲。口氣臭穢。惡吸冷風。其衄之餘波。

白話文:

許學士說:有個人平常生活優越,每天過著吃美食、飲美酒的生活,經常患有鼻子出血的疾病。醫生說:凡是出現出血的症狀都是因為身體有熱,於是給他服用清涼降熱的藥,出血的症狀立即停止。過了幾天,他的鼻子出血的疾病又復發了。醫生又說:是藥物不能戰勝疾病的緣故。於是又給他服用了黃連解毒湯,有時能止住出血,有時又復發。他換了好幾個醫生,都給他用了寒涼苦澀的藥方,都只是想壓制他體內的熱氣而已。他的飲食起居漸漸比不上以前,經常覺得身體發冷,但有時又覺得煩躁,說話聲音嘶啞,口氣很臭,討厭吸入冷風。他鼻子出血的後遺症還沒有完全消失。

則未絕也。或曰。諸見血者熱。衄、熱也。熱而寒之。理也。今不愈而反害之。何耶。內經曰。以平為期。又言下工不可不慎也。彼惟知見血為熱。而以苦寒攻之。抑不知苦瀉土。土、脾胃也。脾胃人之所以為本者。今火為病而瀉其土。火未嘗除而土已病矣。土病則胃虛。虛則榮氣不能滋榮百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剛流出血很快又停止的方法沒有用,有些人說:凡是能看到血的都是熱證。鼻衄也是熱證。熱證當然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這是天經地義的。現在不治反害,這是為什麼呢?《內經》說:以不傷害人體的平性藥物為原則。又說:能力差的醫生不可不慎重。他們只知道見血就是熱證,便用寒涼的藥物去攻伐。殊不知,苦寒的藥物瀉土,土就是脾胃,脾胃是構成人體的根本。現在火是病邪,卻瀉其土,火並沒有消除,脾胃反而受傷了。脾胃受傷,胃就虛弱。虛弱則營氣不能滋養百脈。

元氣不循天度。氣隨陰化而無聲肌寒也。噫。粗工嘻嘻。以為可治。熱病未已。寒病復起。此之謂也。

汪石山治一人。形魁偉。色黑善飲。年五十餘。病衄如注。喘嗽。喘不能伏枕。醫以四物湯加麥冬、阿膠桑白皮黃柏知母進之。愈甚。診之脈大如指。脈訣云。鼻衄失血沉細宜。設見浮大即傾危。據此。法不救。所幸者色黑耳。脈大非熱。乃肺氣虛也。此金極似火之病。

白話文:

汪石山治療某人,身材魁梧,皮膚黝黑,嗜愛飲酒,年過五十。患有鼻血如泉湧,喘咳不止,喘得不能平臥。醫生用四物湯加麥冬、阿膠、桑白皮、黃柏、知母等藥治療,病情反而更嚴重。汪石山診斷其脈搏像手指般粗大。脈訣雲:「鼻出血失血,脈應沉細才適宜。如果出現浮大脈象,即病情危重。」根據這種情況,醫治的方法恐怕無濟於事。值得慶幸的是此人皮膚黝黑。脈搏粗大並非是熱證,而是肺氣虛弱。此症是金極似火的病症。

若補其肺氣之虛。則火自退矣。醫用寒涼降火之劑。是不知亢則害。承乃制之旨。遂用人參三錢。黃耆二錢。甘草白朮茯苓陳皮、神麯、麥冬、歸身甘溫之藥進之。一帖病減。十帖病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補益肺氣的不足,那麼虛火自然就會退,醫生使用寒涼的藥物來降火,不知道亢盛則有害的道理,應該是遵從抑制它的意旨,於是用了人參三錢,黃耆二錢,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神麯、麥冬、歸身甘溫的藥物給他服用,一帖藥後病情減輕了,十帖藥後就痊癒了。

震按以上四案。首條是實熱。次條為心脾兩虛。三條病因是熱。而過用苦寒。四條脈形是熱。而實由氣虛。不同如此。臨證者可不細辨乎。

白話文:

震顫將上面的四個案例進行了分析。第一個案例是實熱。第二個案例是心脾兩虛。第三個案例的病因是熱,但過度使用了苦寒的藥物。第四個案例的脈象是熱,但實際上是氣虛所致。每種情況都不相同,臨牀上診斷時一定要仔細辨別。

又一人形近肥而脆。年三十餘。內有寵妻。三月間。因勞感熱。鼻衄久而流涕不休。鼻穢難近。漸至目昏耳重。食少體倦。醫用四物涼血。或用參耆補氣。罔有效者。診之脈濡而滑。按皆無力。曰。病不起矣。初因水不制火。肺為火擾。流涕不休。經云。肺熱甚則出涕是也。

白話文:

另有一個人,身材略胖,骨質柔脆,三十多歲。在家中十分寵愛妻子。三月時不幸勞累感受風邪,鼻血不止,鼻涕連綿不絕,鼻中穢物纏繞,讓人難以靠近。漸漸地,他的眼睛昏花,耳朵發沉,食慾不振,身體倦怠。醫生用補血法來清涼血熱,或是用人參、黨參、黃耆等藥物來補益正氣,但都無效。切脈,脈搏浮緩而滑利,按上去全無力。我說:「他的病恐怕沒救了。」他起初是因為水液不能制約火熱,肺受火熱擾亂,所以鼻涕連綿不絕。《內經》上說:「肺熱很盛,就會流鼻涕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金體本燥。津液日泄。則燥者枯矣。久則頭面諸陽之液。因以走泄。經云。枯澀不能流通。逆於肉裡。乃生癰腫是也。月餘。面目耳旁。果作癰瘡而卒。後見流涕者數人。多不救。

白話文:

人的身體原本是乾燥的,津液每天都在流失,那麼乾燥的身體就會枯萎。時間久了,頭面部等陽盛部位的津液也會被帶走而耗盡。經書上說,乾燥的身體會導致津液不能正常流動,淤積在肉裡面,就會產生癰腫。有個病人,一個月後,面部和耳朵旁邊果然產生了癰瘡而死亡。後來我又見到了幾個流涕的病人,大多數都無法救治。

震按流涕鼻穢。即鼻淵之屬。何以斷其必死。要之脈濡滑而無力。昔賢謂滑脈類數。仲景所云數脈不時。則生惡瘡也。脈無力者。石山必用參、耆。今參、耆罔效。無路可尋矣。況流涕不休。定然枯澀。故以營氣不從。逆於肉裡。為是病之指歸。魏注云。用滋水生肝養肺藥誠佳。然以治流涕不休者。恐亦難效。

白話文:

震前太守因感冒而流鼻水、鼻塞。這屬於鼻淵的範疇。為什麼判斷他必定會死呢?關鍵在於脈象濡滑而無力。古代醫家說滑脈類似數脈。仲景所說的數脈不時,就會生惡瘡。脈無力的人,石山先生必定使用人參、黃耆。如今人參、黃耆都無效,已經無路可走了。況且流鼻涕不止,必定會枯澀。所以用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來作為這個病的總綱領。魏注說,用滋水生肝養肺的藥物,的確很好。但是用來治療流鼻涕不止的人,恐怕也很難有效。

朱聖卿鼻衄如崩。三日不止。較之向來所發之勢。最劇。服犀角、地黃、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石膏、山梔之屬。轉盛。第四日。邀石頑診之。脈弦急。如循刀刃。此陰火上乘。載血於上。得寒涼之藥。轉傷胃中清陽之氣。所以脈變弦緊。與生料六味加五味子作湯。另用肉桂末三錢。

白話文:

朱聖卿先生流鼻血,如山崩一樣,三天都沒能止住。和以前發病的情況相比,這次最嚴重。服用了犀角、地黃、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柏子、石膏、山梔子等藥物,病情反而加重了。到了第四天,邀請石頑為他診治。脈搏弦緊而急促,就像在刀刃上行走。這是由於陰火上升,將血液載於上部,遇到了寒涼的藥物,反而損傷了胃中的清陽之氣。所以脈搏變成了弦緊。於是,用生料六味加五味子煎湯服用。另用肉桂末三錢,送服。

飛羅麵糊。分三丸。用煎藥調下。甫入喉。其血頓止。少頃。口鼻去血塊數枚而愈。自此數年之患。絕不再發。

〔附〕一人衄血不已。醫皆以為熱。沈宗常投以參附而愈。人駭問之。曰。脈小而衰。非補之不可。

震按此二條相同。但微有不同者。一系溫補元氣。一系導火歸元也。

〔附〕徐德古治一人。患衄尤急。灸項後髮際兩筋間宛宛中三壯。立止。蓋血自此入腦。注鼻中。常人以綿勒頸後。尚可止衄。此灸宜效。

白話文:

[附錄]徐德古醫治一個人,患有嚴重的鼻出血。他在患者頸後髮際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灸了三壯,血立刻止住了。這是因為血從這個地方進入大腦,然後流出鼻子。一般人用棉花堵住頸後,也能止血。這種灸法應該有效。

震按是乃截其血之來路也。與濕紙搭囟門者同義。若邵村張教官衄。道人教以生藕一枝。搗貼顱囟。再以海巴燒存性。吹鼻二三次。饒州民季七衄。醫用蘿蔔汁和無灰酒飲之立止。復發。用人中白新刮者。置瓦上焙乾。溫湯調下。又止。是皆偶合一時之病機。並非諸衄之定法。

白話文:

震按:這種方法是截斷血來的路徑,與在囟門上貼上濕紙的作用相同。例如邵村的張教官患鼻出血,道士教他用新鮮的蓮藕搗爛後敷在囟門上,然後再用海螵蛸燒存性吹入鼻子二三次,鼻血就止住了。饒州的平民季七患鼻出血,醫生用蘿蔔汁和無灰酒混合飲用後立即止血。可是又復發了,醫生又用刮下來的人中白放在瓦上焙乾,用溫湯調服後,又止住了。這些都是偶然符合了當時的病機,並不是治療各種鼻衄的定法。

2. 下血

東垣治一人。宿有陽明血證。因五月大熱。吃杏。腸澼下血。唧遠散漫如篩。腰沉沉然。腹中不和。血色黑紫。病名濕毒腸癖。陽明少陽經血證也。以芍藥一錢五分。升麻羌活黃耆各一錢。生熟地獨活牡丹皮、炙甘草柴胡防風各五分。歸身、葛根各三分。桂少許。作二服。

白話文:

東垣治療一位病人,他有長期的陽明血證。由於五月天氣炎熱,他吃了杏子,腹瀉並排出帶有血絲的糞便,腹瀉嚴重,像篩子一樣,腰部沉重,腹中不適,血色黑紫。這個病名為濕毒腸癖,是陽明少陽經的血證。使用芍藥一錢五分、升麻、羌活、黃耆各一錢,生地、熟地、獨活、牡丹皮、炙甘草、柴胡、防風各五分,歸身和葛根各三分,桂少許,分兩次服用。

震按腰沉沉然。腹中不和。濕也。血色紫黑。濕兼熱也。方中用風藥以勝濕。不用涼藥以清熱者。欲其行春生升發之令。使血不下走。無取苦寒之降沉也。加桂少許。如風熏日暖。不特血止。胃氣亦旺矣。

白話文:

震按腰痠沉重,腹內不和,這是濕邪引起的。血色紫黑,這是濕熱並存。方劑中用發散風藥來勝濕,不用清涼藥來清熱,目的是使藥物順應春天生發的氣候,使血不往下走,避免藥性苦寒而降沉。再加少量桂枝,就好比風和日曬一樣溫暖,不僅能止血,還能益旺胃氣。

羅謙甫治真定總管史侯男。年四十餘。肢體本瘦弱。於至元辛巳。因秋收租。佃人致酒味酸。不欲飲。勉飲數杯。少時腹痛。次傳泄瀉無度。日十餘行。越旬。便後見血紅紫。腸鳴腹痛。醫曰。諸見血者為熱。用芍藥柏皮丸治之。不愈。仍不欲食。食則嘔酸。形體愈瘦。面色青黃不澤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為真定總管史姓官員治病。史姓官員有四十多歲。他身體本來就很瘦弱,在至元辛巳年,因為秋收租穀,佃戶敬酒給他,酒味酸澀。他不愛喝,但勉強喝了幾杯。過了一會兒,肚子開始疼痛。不久後就開始腹瀉,沒有節制,每天要大便十幾次。過了十天,大便後看見鮮紅帶紫色的血,腸子裡響動,肚子疼痛。醫生說:「凡是見血的都是熱證。」就用芍藥柏皮丸給他治療,但沒有治好。他仍不想吃飯,吃了以後就會反胃,身體更加消瘦,臉色青黃沒有光澤。

心下痞。惡冷物。口乾。時有煩躁。不得安臥。羅診之。脈弦細而微遲。手足稍冷。內經曰。結陰者。便血一升。再結二升。三結三升。又云。邪在五臟。則陰脈不和。而血留之。結陰之病。陰氣內結。不得外行。無所稟。滲腸間。故便血也。以蒼朮、升麻、熟附子各一錢。

白話文:

心下感到堅硬、疼痛,且畏寒,口乾舌燥,時常煩躁不安,無法安穩入睡。經診脈後發現,脈象似琴絃般細而微弱,且跳動緩慢,手腳略感冰冷。中醫典籍《內經》記載,如果發生「結陰」這種疾病,會出現便血一升的症狀,如果發作第二次就會有二升血便,第三次就會有3升血便。《內經》還提到,如果邪氣侵犯到五臟,就會導致陰脈不和,造成血液瘀積。結陰這種疾病,是陰氣在體內聚集,無法向外運行,找不到出口,於是滲入腸道,所以才會出現便血癥狀。可以用蒼朮、升麻、熟附子各一錢來治療。

地榆七分。陳皮厚朴白朮乾薑、白茯苓、乾葛各五分。甘草、益智仁人參當歸、神麯、炒白芍藥各三分。上十六味作一服。加薑、棗煎。溫服食前。名曰平胃地榆湯。此藥溫中散寒。除濕和胃。數服。病減大半。仍灸中脘三七壯。乃胃募穴。引胃上升。滋榮百脈。

白話文:

  • 地榆七分

  • 陳皮、厚朴、白朮、乾薑、白茯苓、乾葛各五分

  • 甘草、益智仁、人參、當歸、神麯、炒白芍藥各三分 (共計16味藥材,各重量比例不相同)

將上述配料製成一劑藥丸,加入薑和棗,用溫水煮沸後,在飯前服用,名字叫平胃地榆湯。

此藥可以溫中散寒,除濕和胃,連續服用幾次,病情會減少大半。

然後再用艾灸在中脘穴灸三七壯 (即37次),這是胃的募穴,可以引導胃氣上升,滋養百脈。

次灸氣海百餘壯。生髮元氣。灸則強食羊肉。又以還少丹服之。則喜飲食。添肌肉。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壯。壯脾溫胃。生髮元氣。此穴乃胃之合穴也。改服芳香之劑良愈。

白話文:

然後灸氣海穴一百多次,生發元氣。灸後能多吃羊肉。又服用還少丹。就能喜歡飲食,長出肌肉。到了春天,再灸三里穴二七壯,以補益脾胃,生髮元氣。這個穴位是胃的合穴。改服芳香之劑更有效。

震按此條證因易辨。脈又可憑。無甚疑難。妙在制方。升溫通補分量輕重合宜。的屬東垣高弟。

丹溪治一老婦。性沉多怒。大便下血十餘年。食減形困。心搖動。或如煙燻。早起面微浮。血或暫止。則神思清。忤意則復作。百法不治。脈左浮大虛甚。久取滯澀而不勻。右沉澀細弱。寸沉欲絕。此氣鬱生涎。涎郁胸中。心氣不升。經脈壅遏不降。心血絕。不能自養故也。

白話文:

有一位老婦求診於丹溪先生,她性情沉鬱,容易憤怒,大便帶血已經十幾年了。吃了很多東西,但體型日漸消瘦,虛弱不堪。她經常感到心悸、動搖,或如菸霧燻蒸,早起時臉色浮腫。有時血便暫時停止,精神思緒就會變得清晰。但只要遇到令她不順心的事情,血便就會復發。用盡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。脈象方面,她的左脈浮大虛弱明顯,久而久之,脈絡變得堵塞不通暢而不均勻。右脈沉澀細弱,寸脈沉弱到幾乎中斷。這是因為氣鬱生涎,涎液堵塞在胸中,導致心氣不升,經脈阻塞阻滯無法下降,心血不足,不能滋養自身。

非開涎不足以行氣。非氣升則血不歸隧道。以壯脾藥為君。大棗紅花、升麻、歸身、酒黃連青皮、貝母、澤瀉、黃耆、酒芍藥。每帖加附子一片。煎服。四帖後血止。去附。加乾葛、丹皮、梔子。而煙燻除。乃去所加藥。再加砂仁、炒曲、熟地黃、木香。倍參、耆、術。

白話文:

不開口說話無法進行氣機升降。氣不升則血不歸到經脈。以補脾益氣的藥物為主藥。大棗加紅花、升麻、川芎、酒黃連、青皮、貝母、澤瀉、黃耆、酒芍藥。每劑藥加入附子一片。煮後服用。四劑藥後血止。去掉附子。加上乾葛、丹皮、梔子。用煙薰治療(薰的部位待加載)。把加的藥物去除。再次加上砂仁、炒曲、熟地黃、木香。增加人參、黃耆、白術的劑量。

服半月愈。

震按此條脈證。似虛似實。非寒非熱。較之羅案。難辨多矣。及觀其講病源與用藥法。及藥之輕重去取。俱有精義。又極平和。十年之病。半月而愈。仙乎仙乎。

白話文:

震動後因此條脈搏的徵候,既像是虛的脈象,又像是實的脈象。既不像是寒的脈象,又不像是熱的脈象。比較羅氏醫案,很難辨別。並且觀察他的講解病的來源和用藥的方法,以及藥品的輕重取捨,都具有精湛的義理。而且非常平穩。十年的疾病,半個月就痊癒了。真是神乎其神。

虞恆德治一男子。四十餘。素飲酒無度。得大便下血證。一日如廁二三次。每次便血一碗。以四物湯加條芩、防風、荊芥白芷槐花等藥。連日服之不效。後用橡斗燒灰二錢七分。調入前藥汁內服之。又灸脊中對臍一穴。血遂止。自是不發。

白話文:

虞恆德治療一位四十多歲的患者,平素飲酒無節制,患有大便下血的毛病,一天如廁兩三次,排便時出血一碗。用四物湯加上條芩、防風、荊芥、白芷、槐花等藥,連服多日不見效。後用橡斗燒灰(生石灰)二錢七分,調入前藥汁內服,並灸脊中對臍一穴,血遂止,從此不發。

震按橡斗燒灰未為巧。灸脊中對臍一穴殊巧。一男子。每怒必便血。或吐血。即服犀角地黃湯之類。薛立齋曰。當調理脾胃。彼不信。仍服之。日加倦怠。面色萎黃。又用四物、芩、連、丹皮之類。飲食少思。心煩熱渴。吐血如湧。竟至不起。此證久服寒涼損胃。必致誤人。其脾虛不能攝血。不用四君、芎、歸、補中益氣之類。吾未見其生者。

白話文:

震亨認為橡斗燒灰這種做法,並不巧妙。艾灸脊中的穴位和肚臍對應的穴位,纔算妙。有一個男子,每次發怒,一定會便血,或是吐血。就服用犀角地黃湯之類的藥方。薛立齋說,應該調理脾胃。他卻不相信,仍然服用。日漸倦怠,面色萎黃。又服用四物、黃芩、黃連、丹皮之類的藥。飲食減少,不想吃東西。心煩熱渴,吐血如湧,最終不治。這種病症,是長久服用寒涼藥物,損傷了胃,一定會治療失誤。其脾虛不能攝血,不用四君子湯、川芎、當歸、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,我沒看到過能活下來的人。

一婦但怒必便血。寒熱口苦。或胸脅脹痛。或小腹痞悶。薛曰。此怒動肝火而侮土。用六君子加柴胡、山梔而愈。用補中益氣、加味逍遙二藥。乃不復作。

白話文:

有一個婦女只要生氣,就會立刻便血、怕冷怕熱、口苦。有時胸部與肋骨會疼痛,有時小腹會悶脹。薛姓醫生說這是生氣引發肝火,進而侵犯脾胃。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和山梔子,她的病就好了。又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加味逍遙散這兩種藥物,不再復發。

震按此條。是吐血便血正理正法。

李士材治學憲黃貞父。患腸風。久用四物湯芩、連、槐花之屬。屢發不止。面色頗黃。診其脈。惟脾部浮而緩。此土虛而風濕交乘也。遂用蒼朮三錢。茯苓、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各一錢。四劑而血止。改服十全大補湯。調養而愈。

白話文:

李士材醫生治療學憲黃貞父的腸風病。黃貞父已經長期服用四物湯、芩連、槐花等藥物,但病情卻反覆發作,沒有好轉,面色也顯得有些發黃。李士材醫生診斷了他的脈象,發現只有脾脈浮而緩,這表明他的脾虛夾有風濕。於是,李士材醫生用蒼朮三錢,茯苓、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各一錢,四劑藥下去,黃貞父的便血就止住了。然後,李士材醫生又改用十全大補湯來調養,最終黃貞父的腸風病痊癒了。

震按此條。是從李羅二案參合為治。

孫東宿治新市陳鹿塘。有腸風臟毒之證。大便燥結。數日不能一行。痛苦殊甚。百醫不效。其脈兩寸皆數。兩關皆弦而無力。兩尺洪滑而左尤甚。孫曰。東垣謂大腸喜清而惡熱。脾胃喜溫而惡寒。以胃屬土而大腸屬金也。今此乃胃寒腸熱之證。當以腸風臟毒之藥為君主。外以養血之劑裹之。

白話文:

孫東宿給新市陳鹿塘看病。陳患有腸風臟毒的症狀,大便乾燥結塊,好幾天沒能排便一次,情況異常嚴重,許多醫生都無法治好他的病。孫東宿診脈後發現,他的兩寸脈都數,兩關脈都弦而無力,兩尺脈洪滑,而且左尺脈尤甚。孫東宿說,東垣認為大腸喜歡清涼而討厭燥熱,脾胃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,這是因為胃屬土,大腸屬金。現在這個病人是胃寒腸熱的症狀,應該以治療腸風臟毒的藥物為主。再以養血的藥物包住它。

使不傷胃氣。蓋藥先入胃。而後傳入大腸。入胃時裹藥未化。及入大腸。則裹藥化而君藥始見。亦假途滅虢之策也。因以大黃酒浸九蒸九曬二兩。木耳二兩。槐花三兩。郁李仁、皂角子、象牙屑、條芩各一兩。血餘灰、升麻、荊芥各五錢。為末。煉蜜丸。外以四物湯加蒲黃各一兩為衣。

白話文:

為了不損傷胃氣。因為藥物先進入胃,然後傳遞到大腸。藥物進入胃時,藥丸的成分還沒有混合。等藥物進入大腸,藥丸的成分溶解了,藥效才顯現。這也類似假借晉國的道路消滅虢國的計謀。因此用大黃、酒、浸泡九蒸九曬,各兩錢。木耳、槐花,各兩錢。郁李仁、皁角子、象牙屑、條芩,各一兩。血餘灰、升麻、荊芥,各五錢。碾成粉末,煉蜜丸。另外用四物湯加蒲黃,各一兩為外衣。

空心午後。各以米湯下二錢。果血止而大便不燥。飲食日加矣。

震按裹藥法以治腸風便燥頗相宜。蓋裹藥曬使堅干。誠可傳入大腸。非比走經絡及他臟腑。必由脾胃轉送也。

又治董宗伯公子龍山夫人。即憲副茅鹿門公女。年三十五。病便血。日二三下。腹不疼。醫治三年不效。孫診之。左脈沉澀。右脈漏出關外。診不應病。因血既久下。且用補中益氣湯阿膠、地榆、側柏葉服八劑。血不下者半月。彼自喜病愈矣。偶因勞而血復下。又索煎藥。

白話文:

又為董宗伯公子的妻子龍山夫人治病。龍山夫人是憲副茅鹿門公的女兒,今年35歲,患有便血的毛病,每天便血兩三次,但不腹痛。醫生治療了三年,沒有效果。孫思邈診脈後,發現左脈沉澀,右脈漏出關脈之外,診斷結果與病情不符。由於便血時間太久,孫思邈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阿膠、地榆、側柏葉,服用八劑後,便血停止了。半個月後,龍山夫人自以為病好了。但偶然因為勞累,便血又復發了,於是又來求孫思邈煎藥。

孫曰。夫人之病。必有瘀血積於經隧。前因右脈漏關難憑。故以升提兼補兼澀。以探虛實耳。今得病情。法當下而除其根也。龍山曰。三年間便血。雖一日二三下。而月汛之期不爽。每行且五日。何尚有瘀血停蓄耶。孫曰。此予因其日下月至。而知其必有瘀血停蓄也。經云。

白話文:

孫思邈說:人的疾病,必定有瘀血積於經絡之中。前面因為右脈漏關而難以依靠,所以用升提、補益兼用收澀的方法,來探求虛實。現在得到病情,方法就應該攻下以除其根本。龍山說:三年間便血,雖然每天只有一兩二次,但是月經的期限卻沒有差錯,每次行經也有五天,怎麼還會有瘀血停積呢?孫思邈說:這是因為我看他每天月經都到,而知道他必定有瘀血停積。經典上說:「

不塞不流。不行不止。今之瘀。實由塞之行也。不可再澀。古人治痢。必先下之。亦此意也。即用桃仁承氣湯丹參五靈脂荷葉蒂。水煎夜服。五更下黑瘀血半桶。其日血竟不來。乃以理脾藥養之。過五日。復用下劑。又下黑瘀如前者半。乃以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

白話文:

如果沒有淤堵,氣血就不會流通;如果沒有運行,氣血就不會凝聚停滯。現在的瘀血癥,都是因為有淤塞又運行引起的。因此,不可再次使用澀藥。古人治療痢疾,一定要先通便,也是這個意思。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,再加入丹參、五靈脂、荷葉蒂,用水煎服,在晚上服用。到了凌晨五更時分,就會排出半桶黑色的瘀血。那天,血就完全不會出來了。然後再使用理脾藥來滋養脾胃。過五天後,再次使用通便的藥劑,又排出了半桶像前面一樣的黑色的瘀血。最後再使用補中益氣湯、參苓白朮散。

調理全愈。

震按便血日二三下。已三年之久。而敢用逐瘀下藥。非有確見。不可漫試。

周慎齋治一人。患腸風。血大下不止。頭暈倒地。三四年不愈。皆曰不可治。周診脈。左手沉細。右手豁大。此因內傷寒涼太過。致陽不鼓。故右脈沉細。血不歸絡。火浮於中。故尺脈豁大。用補中益氣湯十帖。再用荊芥四兩。川烏一兩。醋麵糊丸。空心服愈。

白話文:

周慎齋治療一個人,患有腸風。血不停的大量流出。頭暈倒地。三年四年都不痊癒。大家都說無法治癒。周慎齋診脈,左手脈象沉細。右手脈象豁大。這是由於內傷寒涼過度引起的,導致陽氣不振。所以右手脈象沉細。血不歸於經絡。火氣上浮於中焦。所以尺脈豁大。使用補中益氣湯十帖。再使用荊芥四兩。川烏一兩。醋麵糊丸。空腹服用治癒。

震按此丸名烏荊丸。恰與臟連丸為對待之方。一熱一寒。判如裘葛。用得其宜。神應無比。

白話文:

震按:這個丸藥叫做烏荊丸。恰好與臟連丸是對待的方子。一個熱,一個寒。就好像皮襖和葛布一樣不同。如果使用得當,效果非常神奇。

〔附〕洛陽一女子。年十七。耽飲無度。多食魚蝦。蓄毒在臟。日夜二三十次。大便與膿血雜下。大腸肛門痛不堪任。醫以止血痢藥。不效。又以腸風藥。則益甚。蓋腸風有血無膿也。如此半年。氣血漸弱。食漸減。肌肉漸消。稍服熱藥。則腹愈痛。血愈下。稍服涼藥。則泄注氣羸。

白話文:

附錄:洛陽有一名女子,年紀十七歲。她沉迷於飲酒,而且過度飲食魚蝦,因此在體內積累了毒素。她每天晚上都要大便二十到三十次,大便中夾雜著膿血。她的大腸和肛門疼痛難忍。醫生給她開了止血痢疾的藥,但沒有效果。又給她開了腸風藥,但病情反而加重了。因為腸風是隻有血沒有膿的。這樣過了半年,她的氣血逐漸虛弱,食量也越來越少,肌肉也逐漸消瘦。如果稍服熱藥,則腹痛加劇,血便加重。稍服涼藥,則泄瀉、氣虛體弱。

粥食愈減。服溫平藥。則如不知。將期歲。醫告術窮。待斃而已。或教服人參樗皮散。謾試之。一服知。二服減。三服膿血皆定。不十服而愈。乃求其方。云治大腸風虛。飲酒過度。挾熱下利膿血。疼痛。多日不瘥。樗根白皮、人參各二兩為末。二錢匕。空心溫酒調下。不飲酒。

白話文:

粥食愈來愈減少。服用溫和平和的藥物,則如同不知道一樣。將近一年,醫生說他的醫術已盡,只能等待死亡。有人建議服用人參樗皮散,隨便試一試。一服藥就知道有效,二服藥症狀就減輕,三服藥膿血就都止住了。不到十服藥就痊癒了。於是請求他的藥方。他說,治療大腸風虛,飲酒過度,夾雜熱氣下利膿血,疼痛,多日不癒。樗根白皮、人參各二兩研成末,每次服二錢。空腹時溫酒吞服,不能喝酒。

以溫米飲下。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魚蒜等。

震按此方。治久病則可。治暴病則不可。以補澀之藥。恐留痼病邪也。葉案有用餘糧石脂者。亦主固澀下煎。或佐以人參、木瓜、炒烏梅、炒粳米。取甘酸合固澀。使陽明主闔也。或佐以萸肉、五味、黃柏、地榆。各炒成炭。取酸苦合固澀。可熄風堅陰也。皆從人參樗皮散化出。

白話文:

震的按語:此方可以用於治療頑固的慢性病,但不能用於治療急性病。因為用補澀藥物恐會留下痼疾邪氣。葉氏的按語中說,有用餘糧石脂的,也是用來治療大便溏泄不止的。有時再加入人參、木瓜、炒烏梅、炒粳米,取甘酸合固澀之力。使陽明經的主司功能起固澀的作用。有時再加入萸肉、五味子、黃柏、地榆,各炒成炭。取酸苦合固澀之力,可以熄風堅陰。這些都是從人參樗皮散變化而來的。

〔附〕嘉興府尊王竺廬公祖辦事勤敏。凡案牘書稟。靡不親閱手裁。積勞而得便血證。初用天王補心丹玉女煎知柏地黃丸等方。屢愈屢發。至丙申三月漸劇。食減面黃形瘦。精神衰弱。無錫龔商年兄用補中益氣湯。以醋炒升麻、歸身而血止。半月後。偶食青菜腐湯。血復下。

白話文:

嘉興府的尹姓府尊,是個做事勤奮敏捷的人。凡是案件文書都親自閱覽裁決。積勞成疾而得了便血的毛病。剛開始用天王補心丹、玉女煎、知柏地黃丸等藥方治療,反反覆覆地好轉又發作。到了丙申年三月病情加重,食量減少,臉色發黃,身體消瘦,精神衰弱。無錫的龔商年大夫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醋炒升麻、歸身來治療,血便停止了。半個月後,偶然吃了一次青菜腐敗的湯,血便又再次發作。

龔謂寒濕傷脾。用蒼朮理中湯。遂愈。十月中。值府考閱卷過勞。血又大發。龔診其脈。弦勁帶數。腹脹不思食。易怒。進加味逍遙散。不應。改用桃花散歸脾湯。轉加口乾咳嗽。佐以阿膠、熟地。又溏瀉腸鳴不食。困憊難支。值撫憲薦胡灝軒先生來。毅然曰。歸脾須合右歸。

白話文:

龔先生說,寒濕傷了脾臟。用蒼朮理中湯治療。不久就痊癒了。十月中旬,值府考閱卷過勞。血又大發。龔先生診其脈,弦勁帶數。腹脹不思食。易怒。進加味逍遙散,不應。改用桃花散、歸脾湯。轉加口乾咳嗽。佐以阿膠、熟地。又溏瀉腸鳴不食。困憊難支。值撫憲推薦胡灝軒先生來。毅然曰:歸脾湯須合右歸。

重用人參則效。定方人參五錢。山藥三錢。枸杞、菟絲、棗仁各四錢。茯神、白芍、文蛤炒各錢半。炙草、炮姜各七分。地榆炭八分。烏梅、大棗各二枚。一劑而血止。遞加耆、朮、熟地。再去地榆、文蛤。佐以附子。而谷納漸增。病遂全愈。斯真得力於景岳者。

白話文:

主要以人參為主要藥材,並加入其他藥材來治療。定方以五錢人參、三錢山藥、四錢枸杞、四錢菟絲、四錢棗仁、一錢半茯神、一錢半白芍、一錢半文蛤炒、七分炙草、七分炮姜、八分地榆炭、兩枚烏梅、兩枚大棗混合成一劑藥,服用後血止住了。逐漸增加耆、朮、熟地,去除地榆、文蛤,加入附子輔助,穀物攝取量逐漸增加。病情最終完全痊癒。這確實是從景嶽那裡得到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