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九 (7)
卷九 (7)
1. 師尼寡婦異治
許學士治一尼。惡風倦怠。乍寒乍熱。面赤心怔忡。或時自汗。是時疫氣大行。醫見其寒熱。作傷寒治之。用大小柴胡湯雜進。數日病急。許診視。告之曰。三部無寒邪脈。但厥陰弦長而上魚際。宜服抑陰等藥。乃以生地二兩。赤芍一兩。柴胡、秦艽、黃芩各五錢。為細末。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烏梅湯吞下。日三服。良愈。
薛立齋治一寡婦因怒。致不時寒熱。久而不已。肝脈弦緊。用小柴胡加生地。治之而愈。但見風。寒熱仍作。此是脾胃氣虛。用加味歸脾、補中益氣二湯。兼服而止。
一放出宮女。年逾三十。兩胯作痛。肉色不變。大小便中作痛如淋。登廁尤痛。此瘀血漬入隧道為患。乃男女失合之證也。難治。後潰不斂。又患瘰癧而歿。此婦在內。久懷憂鬱。及出外為人妾。又不如願。致生此疾。可見瘰癧流注。乃七情氣血損傷。不可用攻伐。皎然矣。
按精血篇云。女人天癸既至。逾十年無男子合。則不調。未逾十年思男子合。亦不調。不調則舊血不出。新血誤行。或漬而入骨。或變而為腫。或雖合而難子。合多則瀝枯虛人。產多則血枯殺人。
江篁南治一貴婦寡居。月候不調。常患寒熱。手足或時麻木。且心虛驚悸。或心頭覺辣。諸治不效。診其肝脈弦出左寸口。知其鬱而有欲心不遂也。乃以烏藥、香附二味投之。二服諸證俱減。
震按欲男子而不得。則相火內郁。郁久必致氣血暗耗。陰陽交爭。自生寒熱。不皆由精血離位。漬入隧道而變寒熱也。故失合之證成癆者。多非藥可愈。江氏講肝脈弦出寸口謂肝主疏泄。今肝火不泄。逆而上行。此說卻通。又魏氏云。今人脈上魚際者。十居其五。或左或右。或左右皆然。陰虛火盛之人。類多見之。不可定為郁病。此說亦是。
白話文:
許學士治療一位尼姑,她感到怕風、疲倦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臉色發紅,心悸不安,有時候還會自己出汗。當時正流行瘟疫,醫生看到她發冷發熱,就當作傷寒來治療,使用大、小柴胡湯等藥方,但幾天後病情反而加重。許學士診斷後說:「她的脈象沒有寒邪,只是厥陰經的脈象強而長,而且延伸到手掌的魚際部位,應該服用滋陰降火的藥物。」於是,他用生地二兩、赤芍一兩、柴胡、秦艽、黃芩各五錢,磨成細末,用蜂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烏梅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,病就好了。
薛立齋治療一位寡婦,因為生氣導致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很久都沒好。她的肝脈弦而緊,薛立齋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來治療,病就好了。但只要一吹到風,發冷發熱又會出現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所以又用加味歸脾湯和補中益氣湯兩種藥方一起服用,才停止發病。
一位被釋放的宮女,年紀超過三十歲,兩邊胯部疼痛,皮膚顏色沒有變化,大小便時也疼痛,像淋病一樣,上廁所時更痛。這是瘀血滲入通道引起的疾病,也是男女之間失去和合的徵兆,很難治療。後來傷口潰爛無法癒合,又患上瘰癧而去世。這位婦女在宮中,長期憂鬱,出來後當了別人的妾,又不如意,才導致這種疾病。由此可見,瘰癧等疾病的發生,是因為七情六慾和氣血的損傷,不能用攻伐的藥物治療。
《精血篇》說:女子月經來潮後,超過十年沒有與男子交合,就會月經失調;不到十年就思念男子,也會月經失調。月經失調就會導致舊的經血排不出去,新的經血運行錯誤,或者滲入骨頭,或者變成腫塊,或者即使有交合也很難懷孕。過多交合會使精血枯竭,體力虛弱;過多生育則會導致氣血枯竭而死亡。
江篁南治療一位貴族寡婦,她的月經不調,經常感到發冷發熱,手腳有時候會麻木,而且心虛驚悸,有時候覺得心口灼熱,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。診斷發現她的肝脈從左手的寸口部位顯現,知道她是心中鬱悶且有慾望卻無法滿足。於是,就用烏藥和香附這兩種藥物給她服用,兩次服藥後,各種症狀都減輕了。
震認為:如果想與男子交合卻無法如願,體內的相火就會鬱結,鬱結久了,就會導致氣血暗耗,陰陽失調,自然產生發冷發熱的症狀,不都是因為精血離開正常位置,滲入通道而引起的。所以,失去和合而導致癆病的,大多不是藥物可以治癒的。江氏認為肝脈從寸口顯現,是因為肝主疏泄,現在肝火無法疏泄,反而逆行向上,這種說法是合理的。另外,魏氏說:現在人的脈象在魚際部位顯現,十個裡面有五個是這樣,有的是左手,有的是右手,有的兩手都是如此。這是陰虛火旺的人常見的現象,不能因此就斷定是鬱結的疾病,這種說法也是對的。
2. 崩漏
西園公不知何郡人。曾治一婦人。年六十二歲。患血崩不止。以黃連解毒湯四帖。後服涼膈散合四物六帖。即愈。此婦因悲哀太過則心系急。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。熱氣在中。血走而崩。故效。
震按此即血熱崩漏治法。然悲哀太過傷肺傷心。致元氣暴虛而崩者。當用人參。如歸脾湯之類。斷不可用涼膈散。須以脈辨之。
王汝言治一婦。患胎漏。忽血崩甚。暈去。服童便而醒。少頃復暈。急服荊芥。隨醒隨暈。服止血止暈之藥。不效。忽又嘔吐。王以其童便藥汁。滿於胸膈也。即以手探吐之。末後吐出飲食及菜碗許。詢之。曰。適飯後著惱。少頃遂崩不止。因悟曰。因飽食胃氣不行。故崩甚。
血既大崩。胃氣益虛而不能運化。宜乎崩暈不止。而血藥無效也。急宜調理脾胃。遂用白朮五錢。陳皮、麥芽各二錢煎。一服暈止。再服崩止。遂專理脾胃藥十數服。胃氣始還。後加血藥服之而安。若不審知食滯。而專用血崩血暈之藥。豈不誤哉。
震按此與食中相似。因知見病醫病。不究其來歷者。最誤事也。
歸大化之內。患崩血。昏憒。發熱不寐。或謂血熱妄行。投以寒劑。益甚。或謂胎成受傷。投以止血。亦不效。乃延立齋診之。曰。此脾虛氣弱。無以統攝血耳。法當補脾而血自止矣。用補中益氣加炮姜。不數劑而效。惟終夜少睡。驚悸。另有八物湯。更不效。復叩諸先生。曰雜矣。乃與歸脾湯加炮姜以補心脾。遂如初。
震按八物湯亦氣血兼補而責其雜者。以血藥太多。不專主心脾也。可見用藥須與證恰對。一毫假借不得。
江汝潔治葉廷傑之內。十月。病眼若合即麻痹。甚至不敢睡。屢易醫。漸成崩疾。江診得左手三部。舉之略弦。按之略大而無力。右手三部。舉按俱大而無力。經曰。血虛脈大如蔥管。又曰。大而無力為血虛。又曰。諸弦為飲。又曰。弦為勞。據脈觀證。蓋由氣血俱虛。以致氣不周運而成麻痹。
時醫不悟而作火治。藥用寒涼過多。損傷脾胃。陽氣失陷而成崩矣。以歲運言之。今歲天衝主運。風木在泉。兩木符合。木盛而脾土受虧。是以土陷而行秋冬之令。以時候言之。小雪至大雪之末。六十日有奇。太陽寒水司令。厥陰風木客氣加臨其上。水火勝矣。經曰。甚則勝而不復也。
其脾大虛。安得血不大下乎。且脾裹血。脾虛則血不歸經而妄下矣。法當大補脾經為先。次宜補氣祛濕。可得漸愈矣。以人參三錢。黃耆二錢。甘草四分。防風、荊芥、白朮各一錢。陳皮八分。水煎。食遠服。一劑分作三服。不數劑而安。
震按脈大而無力。乃氣虛之確據。何可指定為血虛。況麻屬氣虛。先哲之成言也。氣虛不能攝血則崩。參、耆在所必用。惟左手脈舉之略弦。似有風邪。少加荊、防。亦是。微嫌議論拖沓。借司天運氣以張大其說。反覺寬泛耳。
白話文:
崩漏
一位西園公,籍貫不詳,曾醫治一位六十二歲婦人,患血崩不止。他先用黃連解毒湯四帖,之後用涼膈散合四物湯六帖,婦人便痊癒了。這位婦人因過度悲傷,導致心神急躁,肺氣上逆,上焦不通,內有熱氣,血液外溢而致血崩,故此藥方有效。
震按:此乃血熱型崩漏的治療方法。但若因過度悲傷損傷肺心,導致元氣大虛而致血崩,則應該服用人參等補益元氣的藥物,例如歸脾湯之類,絕對不能使用涼膈散,必須根據脈象來辨證施治。
王汝言曾治一位婦人,患胎漏,突然血崩不止,昏迷過去,服用童尿後甦醒,片刻又昏迷,緊急服用荊芥後又甦醒,如此反覆,服用其他止血、止暈藥物均無效,之後又嘔吐。王汝言判斷是童尿藥汁積聚在胸膈,便用手探入幫助她嘔吐,吐出食物和菜餚後,詢問病人,得知她飯後煩惱,不久便血崩不止。王汝言頓悟:因飽食導致胃氣不通,所以血崩嚴重。
血崩嚴重,胃氣更加虛弱,無法運化,因此昏迷、血崩不止,而止血藥物無效。應當調理脾胃,於是使用白朮五錢,陳皮、麥芽各二錢煎服,一劑藥後昏迷止住,再服一劑,血崩也止住了。之後專用調理脾胃的藥物十幾劑,胃氣恢復後,再加入止血藥物服用,病情痊癒。如果不明瞭是食物積滯,而專用治療血崩、昏迷的藥物,豈不是誤事?
震按:此與食物積滯相似,說明只知其病而不知其病因,是最容易誤事的。
一位婦人患崩漏,昏迷,發熱,失眠。有人認為是血熱妄行,用寒涼藥物治療,病情反而加重;有人認為是胎兒受損,用止血藥物治療,也無效。後來請立齋診治,立齋診斷為脾虛氣弱,無法統攝血液,應該補益脾氣,血液自然會止住。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,服藥幾劑後見效,只是整夜少睡,心悸。後來又服用八物湯,仍然無效。再次詢問其他醫生,診斷結果雜亂無章,於是服用歸脾湯加炮姜補益心脾,終於痊癒。
震按:八物湯也是補益氣血的藥方,為何說它雜亂呢?是因為藥物中血藥太多,並非專門針對心脾。這說明用藥必須與病證完全相符,絲毫都不能差錯。
江汝潔曾治療葉廷傑,十月懷孕,患眼瞼下垂伴麻痺,甚至不敢睡覺,多次換醫生治療,病情漸漸發展成崩漏。江汝潔診脈,左手三部脈象舉之略弦,按之略大而無力;右手三部脈象舉按俱大而無力。經書記載:「血虛脈大如蔥管」、「大而無力為血虛」、「諸弦為飲」、「弦為勞」。根據脈象和病情,判斷是氣血兩虛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致麻痺。
當時的醫生沒有明白,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使用了過多的寒涼藥物,損傷脾胃,陽氣衰敗而導致血崩。從歲運來說,當年天衝主運,風木在泉,兩木相合,木氣過盛,脾土受損,所以土氣衰敗,呈現秋冬之象。從時間來說,小雪到大雪末,六十多天,太陽寒水當令,厥陰風木客氣加臨其上,水火交戰,經書記載:「甚則勝而不復」。
脾氣大虛,血液當然會大量下流。而且脾臟主血,脾虛則血液不能歸經而妄行下流。治療方法應該先大補脾經,然後補益氣血祛除濕邪,病情即可逐漸痊癒。於是使用人參三錢,黃耆二錢,甘草四分,防風、荊芥、白朮各一錢,陳皮八分,水煎服,飯後服用,一劑分三次服用,服用幾劑後病情就痊癒了。
震按:脈象大而無力,是氣虛的明確證據,怎麼能認定是血虛呢?況且麻痺屬氣虛,這是前輩醫家的論斷。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就會導致血崩,人參、黃耆必須使用。只是左手脈象舉之略弦,似乎有風邪,所以少加荊芥、防風也是合理的。文章略嫌議論冗長,借用司天運氣來擴大其論述,反而顯得空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