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九 (3)
卷九 (3)
1. 經水
一婦年二十一歲。六月。經行腹痛如刮。難忍求死。脈得細軟而快。尺則沉弱而近快。汪曰。細軟屬濕。數則為熱。尺沉屬鬱滯也。以酒煮黃連八兩。炒香附六兩。五靈脂半炒半生三兩。歸身尾二兩。為末粥丸。空心湯下三四錢。服至五六料。越九年。得一子。又越四年。經行兩月不斷。
腹中微痛。又服前丸而愈。續後經行六七日。經止則流清水。腹中微痛。又服前丸而痛亦止。又經住只有七八日。若至行時。或大行五六日。續則適來適斷。或微紅。或淡紅。紅後常流清水。小腹大痛。漸連遍身。胸背腰腿骨里皆痛。自巳至酉乃止。痛則遍身冷熱。汗大出。
汗止痛減。尚能飲食。自始痛至今。歷十五年。前藥屢服屢效。今罔效者何也。汪復診之。脈皆洪滑無力。幸其尚有精神。汪曰。此非舊日比矣。舊乃鬱熱。今則虛寒。東垣曰。始為熱中。終為寒中是也。經曰。脈至而從。按之不鼓。乃陰盛格陽。當作寒治。且始病時形斂小。
今則形肥大矣。醫書曰。瘦人血熱。肥人氣虛。豈可同一治耶。所可慮者。汗大泄而脈不為汗衰。血大崩而脈不為血減耳。其痛日重夜輕。知由陽虛不能健運。故亦凝滯而作痛。以證參脈。宜用助陽。若得脈減痛輕。方為佳兆。遂投參、耆、歸、術大劑加桂、附。一帖。來早再診。
脈皆稍寧。服至二三十帖。時當二月。至五月病愈。蓋病有始終寒熱之異。藥有前後用舍不同。形有肥瘦壯少不等。豈可以一方而通治哉。
震按細軟而數。為濕熱。洪滑無力。為虛寒。的系辨脈要旨。汪公自跋數語。尤屬治病要訣。然前之黃連。終嫌太過。久服不換。亦恐非宜。
一婦經行。必瀉三日。然後行。診其脈皆濡弱。曰。此脾虛也。脾屬血。屬濕。經水將動。脾血已先流注血海。然後下流為經。脾血既虧。則虛而不能運行其濕。令作參苓白朮散。每服二錢。一日米飲調下二三次。月餘。經行不瀉矣。
一婦年逾四十。形長色脆。病經不調。右脈浮軟而大。左脈虛軟而小。近快。常時經前作泄。今年四月。感風咳嗽。用湯洗浴汗多。因泄一月。六月。復因洗浴。發瘧六七次。瘧雖止而神思不爽。至八月盡。而經水過多。白帶時下。瀉泄。遂覺右腳疼痛。舊曾閃挫腳跟。今則假此延痛。
臀腿腰脅尻骨脛項左邊筋皆掣痛。或咳嗽一聲。則腰眼痛如刀扎。日輕夜重。叫號不已。幸痛稍止。飲食如常。因思月水過多。白帶時下。日輕夜重。泄瀉無時。亦屬下多亡陰。宜作血虛治。然服四物止痛之劑益甚。九月。汪復診視。始悟此病乃合仲景所謂陽生則陰長之法矣。
夫經水多。白帶下。常泄瀉。皆由陽虛陷下而然。命曰陽脫是也。日輕夜重。蓋日陽旺而得健運之職。故血亦無凝滯之患而日輕也。夜則陰旺而陽不得其任。失其健運之常。血亦隨滯。故夜重也。遂以參、術助陽之藥。煎服六七帖。痛減。此亦病證之變。治法殊常。故記之。
白話文:
經水
一位二十一歲的女子,六月經期,腹部疼痛劇烈,如同刀刮一般,痛不欲生,想尋死。脈象細軟而快,尺脈沉弱而略快。汪醫生說:細軟屬濕,數則為熱,尺脈沉弱則屬氣血鬱滯。於是用酒煮黃連八兩,炒香附六兩,五靈脂(半炒半生)三兩,當歸尾二兩,研磨成粉末,做成藥丸,空腹用溫開水送服三四錢。服用五六劑後,九年後生了一個孩子。又過了四年,經期長達兩個月不停,腹部輕微疼痛,再次服用之前的藥丸後痊癒。之後經期六七天,經期結束後會流出清水,腹部輕微疼痛,再次服用之前的藥丸,疼痛也止住了。經期通常只有七八天,如果經期正常,則可能持續五六天,之後時斷時續,顏色有時微紅,有時淡紅,紅色之後常流清水,小腹劇痛,逐漸蔓延至全身,胸背腰腿骨頭都痛,從巳時(上午十點)痛到酉時(下午六點),疼痛時全身忽冷忽熱,大量出汗。汗止後疼痛減輕,還能正常飲食。從開始疼痛到現在,已經持續十五年了,以前服用此藥屢試屢效,但現在卻無效了,這是為什麼呢?汪醫生再次診治,脈象洪滑無力,但還好她精神尚可。汪醫生說:這和以前的情況不一樣了,以前是鬱熱,現在是虛寒。東垣(張仲景)說:「病初為熱邪,終為寒邪」,經書上說:「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乃陰盛格陽」,應該從寒症治療。而且,她以前身體瘦小,現在卻肥胖了。醫書上說:「瘦人血熱,肥人氣虛」,怎麼能用同一個方法治療呢?值得考慮的是,她大量出汗,但脈象並沒有因為出汗而衰弱;出血量很大,但脈象也沒有因為失血而減弱。她的疼痛白天重晚上輕,說明是陽虛不能夠很好地運行氣血,所以氣血凝滯而疼痛。綜合症狀和脈象,應該使用溫補陽氣的藥物。如果脈象減弱,疼痛減輕,就是好兆頭。於是開了大劑量的參、耆、歸、術,並加入桂、附,一帖藥,讓她第二天早上再來複診。
複診時,脈象都稍微緩和了。服用二三十帖藥後,時值二月,到五月病就好了。總之,疾病有寒熱轉化的過程,用藥也要根據病情變化而調整,體質有肥瘦強弱之分,不能用一種方法通治所有疾病。
震按:脈象細軟而數,是濕熱;脈象洪滑無力,是虛寒。這正是辨脈要旨。汪醫生自己寫下這幾句話,更是治療疾病的重要訣竅。但是,之前的黃連用量終究嫌多,長期服用不換藥,恐怕也不好。
一位婦女經期必先瀉肚子三天,然後才來月經。診脈濡弱,說是脾虛。脾主運化,與血和濕有關,經水將至,脾血先流注於血海,然後下流為經。脾血不足,則虛弱而不能運化濕邪。於是開了參苓白朮散,每次服二錢,一日用米湯調服二三次,一個多月後,經期就不再瀉肚子了。
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,形體消瘦,面色蒼白,月經不調,右脈浮軟而大,左脈虛軟而小,略快。經期前常常腹瀉。今年四月,感冒咳嗽,用熱水洗澡後大量出汗,於是腹瀉了一個多月。六月,再次洗澡後,發瘧疾六七次,瘧疾雖然好了,但精神仍然不好。到八月底,月經量過多,白帶時常流出,腹瀉,於是感覺右腳疼痛,以前曾扭傷腳踝,現在舊疾復發,疼痛蔓延到臀部、腿部、腰部、脅肋、尻骨、脛骨、項部左側的筋骨都抽痛,甚至咳嗽一聲,腰眼就痛得像刀扎一樣,白天輕晚上重,痛得直叫喚,幸好疼痛稍有減輕,還能正常飲食。因為考慮到月經量過多,白帶時常流出,腹瀉不定時,都屬於下焦失血耗陰,應該從血虛治療。但服用四物湯加止痛藥效果更好。九月,汪醫生再次診治,才明白這個病符合仲景所說的「陽生則陰長」的道理。
月經量多,白帶多,常腹瀉,都是因為陽虛下陷所致,稱為陽脫。白天輕晚上重,因為白天陽氣旺盛,能夠更好地運轉氣血,所以血液沒有凝滯,疼痛較輕;晚上陰氣旺盛,陽氣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,失去正常的運轉功能,血液也隨之凝滯,所以晚上疼痛加重。於是用參、術等補陽的藥物,煎服六七帖,疼痛減輕。這也是病證的變化,治療方法也與眾不同,所以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