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八 (28)
卷八 (28)
1. 瘴氣
又同事一人。似痢非痢。寒熱間作。醫以香、連、硝、黃。消攻清理。日劇。尫羸。因易一醫。曰。可以進補。用白朮五分。茯苓四分。陳皮二分。病雖不甚。熱亦不減。三農診其脈。恍然不定。重按已絕。雖飲食尚可。所謂行屍耳。邪火浮載。真精告竭矣。辭之。閱二日而死。
震按瘴氣為病。情形不一。非親歷其地者。莫能知也。故所敘諸案。不敢妄斷。三農久遊兩粵。言之甚詳。向來諸書未載。今錄於後。
瘴者。障也。天地自然之氣。為崇山峻嶺。障蔽不舒而然也。再加之以春夏之交。萬物發生之際。乖戾郁遏。人多染患。是以道路行役者恆多。而安閒居室者恆少也。閩之仙霞。粵之庾嶺。陽閉於陰。陽瘴為多。粵西近高雷廉者。粵東之餘氣。證亦相似。其慶遠柳州太平。近於交址諸郡。
千山萬壑。屏障於南。反阻塞其陽威之氣。為山之陽。陰閉於陽。每成陰瘴。陰濕蘊毒。故陰瘴尤重也。
白話文:
瘴氣
另有一病例。症狀似痢疾卻又不是痢疾,寒熱交替發作。醫生用香薷、連翹、硝石、黃連等藥物,意圖消腫攻邪、清熱利濕,但病情日益嚴重,病人日漸衰弱。於是又換了一位醫生,這位醫生認為可以進補,便開了白朮五分、茯苓四分、陳皮二分的處方。雖然病情看起來沒有那麼嚴重,但發熱的症狀卻沒有減輕。一位名叫三農的醫生診脈後,發現脈象模糊不定,用力按壓更是絲毫摸不到脈搏,雖然病人還能吃東西,但實際上已經是行屍走肉了,邪火浮於表面,精氣神已耗盡。於是三農醫生拒絕治療。病人兩天後便去世了。
關於瘴氣致病的情況,變化多端,非親身經歷過的人無法完全了解。因此,我不敢對這些病例妄下結論。三農醫生長期遊歷兩廣地區,對瘴氣的描述非常詳細,這些內容在以往的醫書中都沒有記載,所以我將其記錄下來。
瘴氣,就是阻礙的意思。它是天地間自然之氣,由於崇山峻嶺的阻隔而無法舒暢流通所致。再加上春夏之交,萬物蓬勃生長的時期,陰陽之氣乖戾鬱結,人們更容易感染瘴氣。所以,經常在外奔波的人更容易患病,而在家中安靜居住的人則較少染病。福建的仙霞嶺,廣東的五嶺山脈,陽氣被陰氣所阻隔,所以陽性瘴氣較多。廣西的高雷、廉州等地,以及廣東地區的餘氣所致的瘴氣,症狀也類似。而廣西的慶遠、柳州、太平等地,靠近交趾(越南北部)諸郡,因為千山萬壑屏障在南方,反而阻礙了陽氣的運行,陽氣被陰氣所阻隔,容易形成陰性瘴氣。陰濕之氣蘊藏毒素,所以陰性瘴氣的危害尤為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