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震篡

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八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21)

1. 積塊

此皆峻厲之藥。用而中病。固有神效。若妄嘗輕試。鮮不敗事矣。千金硝石丸人參、硝黃並用。丹溪猶以為猛劑。治婢一案。每與補藥迭進。此真善治病者也。丹溪治積聚案有數十條。輕重曲折。適至病所。惜不能多載。再閱葉氏醫案積聚門。只用雞肫皮、萊菔子、蛤粉、芥子、蜣螂、䗪蟲、青、樸等。

並無古方狠藥。其理尤可想見。予曾親見葉先生治一婦。產後著惱。左邊小腹結一塊。每發時。小腹脹痛。從下攻上。膈間乳上皆痛。飲食入胃即吐。遍醫不效。先生用炒黑小茴香一錢。桂酒炒當歸二錢。自制鹿角霜一錢五分。生楂肉三錢。川芎八分。菟絲子一錢五分。水送阿魏丸七分。

八劑而愈。次用烏雞煎丸原方半料。永不復發。又一人患瘧疾補早。左脅成痞。連於胃腕。按之痛甚。用炒桃仁為君。佐以阿魏、穿山甲、鱉甲、麝香。丸服。全消。此二條較之臨證指南所載者為更佳。故附於此。予又親見杭州一富家婦患痞塊。用黑神丸大效。每痛作嘔脹不堪。

服此即愈。數十服後。百苦皆除。然半年外。以他病暴殞。因思漆身為癩之言。臟腑豈堪常漆耶。清純沖和之氣。耗喪於此藥而不覺也。再觀丹溪治方提領。用參、朮、歸、芍等煎湯。下保和丸二十五。龍薈丸十五。治馮氏女。先用左金丸、青六丸。後用參橘桃芍丸。治盧子裕瘧後食酒肉而成塊在左脅。

用參、朮、柴、苓、枳殼煎湯。下阿魏五。保和二十。抑青十。與點十。攻塊五。攻塊者。青皮、三稜、桃仁、桂枝、海藻、醋調神麯為丸也。治下邳錢郎。用保和二十。溫中二十。抑青十。以白朮、木通、三稜湯下。此等方法。皆補藥與磨積相半。而必兼清肝之藥。大抵因怒成塊者居多也。

又如陳里長男。飽食牛肉豆腐。成塊在右脅。脈弦而數。即明告以此人必性急。塊上不可按。按則愈痛。痛則必吐酸黃苦水。而用荔核、山楂、枳實、山梔、茱萸、人參、薑汁以止痛。繼用皂角煎汁製半夏。合黃連、石鹼。用糖球膏為丸以消塊。此仍是治肝為主。磨積為助。

學者能逐案細繹之。自有悟處。

王海藏載萬病紫菀丸云。李靈患肥氣。日服五丸。經一年。瀉出肉鱉二枚愈。李知府妻梅氏。帶下血崩七年。骨痿著床。日服五丸至十丸。取下肉塊如雞子狀愈。以及趙侍郎瀉出青蛇七條。王氏瀉出癩蟲如馬尾者二升。今覽其方。巴霜、川烏甚少。余如人參、黃連、皂莢、川椒等。

皆平庸藥。不若耆婆萬病丸之芫花、甘遂、蜈蚣、芫青、石蜥蜴等之有毒也。何以能著奇功。惜未試之。

又按阿魏丸方甚多。如醫林阿魏十四味。內有石鹼、風化硝。小阿魏丸七味。乃稜、蓬、胡椒、青皮、木麝二香。心統消積阿魏丸共八味。內有三稜、莪朮、牽牛、穿山甲。丹溪阿魏丸治肉積者只四味。又醫林小阿魏丸。即丹溪治陳里長男之三味。卻無阿魏。猶之琥珀膏。只大黃、朴硝各一兩為末。以大蒜搗膏貼之。並無琥珀也。總須對證擇用之。

白話文:

積塊

這些都是峻烈猛烈的藥物,使用得當能治癒疾病,確實有神奇的療效。但是如果胡亂嘗試輕易使用,很少有不失敗的。千金硝石丸中人參、硝石同時使用,即使是朱丹溪也認為是猛藥。治療婢女的案例中,他總是讓補藥與峻下藥交替使用,這才是真正善於治療疾病的人啊!丹溪治療積聚的案例有幾十條,病情輕重、症狀曲折各不相同,都能針對病症用藥,可惜我無法一一記載。再看看葉氏醫案中積聚這一類的治療,只用雞肫皮、萊菔子、蛤粉、芥子、蜣螂、地膽草、青皮、樸硝等等,並沒有很猛烈的藥物,其治療原理也讓人容易理解。

我曾經親眼見證葉先生治療一位婦女,產後煩惱,左下腹部長了一個腫塊,每次發作時,小腹脹痛,疼痛由下往上蔓延,膈肌和乳房都痛,食物一入胃就吐出來,看遍醫生都不見效。先生用炒黑的小茴香一錢,桂酒炒當歸二錢,自制的鹿角霜一錢五分,生山楂肉三錢,川芎八分,菟絲子一錢五分,水送服阿魏丸七分,八劑就痊癒了,之後用烏雞煎丸原方的一半劑量,病情就再也沒有復發。還有一個人患瘧疾恢復後,左脅肋下形成痞塊,連接到胃脘部,按壓疼痛劇烈,用炒過的桃仁為主藥,輔以阿魏、穿山甲、鱉甲、麝香,製成丸劑服用,腫塊完全消散。這兩個案例比《臨證指南》記載的療效更好,所以我把它們記錄下來。我又親眼見證杭州一位富家婦女患有痞塊,使用黑神丸效果顯著,每次疼痛發作時嘔吐、腹脹難忍,服用此藥後就痊癒了。服藥幾十劑後,各種痛苦都消失了,然而半年後卻因為其他疾病突然死亡。我想到「以漆塗身而致癩疾」的說法,臟腑怎能承受經常服用峻烈之藥呢?清純平和之氣被這種藥物消耗殆盡而不自知。

再看看丹溪的治療方法,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芍等煎湯,再服用保和丸二十五丸,龍薈丸十五丸。治療馮氏女子,先用左金丸、青六丸,之後用參橘桃芍丸。治療盧子裕,他患瘧疾後飲酒食肉,在左脅肋下形成腫塊,用人參、白朮、柴胡、茯苓、枳殼煎湯,再服用阿魏五分,保和丸二十丸,抑青丸十丸,與點十丸,攻塊丸五丸。攻塊丸是指用青皮、三稜、桃仁、桂枝、海藻,用醋調和神麴製成丸劑。治療下邳錢郎,用保和丸二十丸,溫中丸二十丸,抑青丸十丸,用白朮、木通、三稜煎湯送服。這些方法,都是補藥和消積藥各半,而且一定會加入清肝的藥物,大多數是因為怒氣而形成腫塊。

例如陳里長之子,飽食牛肉豆腐,在右脅肋下形成腫塊,脈象弦數,這就表明此人必定性情急躁,腫塊不能按壓,按壓則疼痛加劇,疼痛時必定會吐出酸、黃、苦水。於是用荔枝核、山楂、枳實、山梔子、吳茱萸、人參、薑汁來止痛,然後用皂角煎汁製備半夏,再加入黃連、石鹼,用糖膏製成丸劑來消散腫塊。這還是以治肝為主,消積為輔。

學習者能夠逐個案例仔細推敲,自然會有自己的領悟。

王海藏記載的萬病紫菀丸,說李靈患有肥氣,每天服用五丸,一年後瀉出肉鱉二枚而痊癒。李知府的妻子梅氏,帶下血崩七年,骨痿臥床不起,每天服用五到十丸,瀉出像雞蛋一樣大小的肉塊而痊癒。還有趙侍郎瀉出青蛇七條,王氏瀉出像馬尾一樣的癩蟲二升。現在看看這個方子,巴豆霜、川烏都很少,其他的像人參、黃連、皂莢、川椒等等,都是比較平和的藥物,不如耆婆萬病丸中的芫花、甘遂、蜈蚣、斑蝥、石龍子等劇毒藥物。為何能產生奇效?可惜我沒有嘗試過。

又說到阿魏丸的方劑很多,像《醫林》中的阿魏十四味,裡面有石鹼、風化硝;小阿魏丸七味,有三稜、蓬莪朮、胡椒、青皮、木香、麝香;心統消積阿魏丸共八味,裡面有三稜、莪朮、牽牛子、穿山甲;丹溪阿魏丸治療肉積只有四味;又《醫林》小阿魏丸,就是丹溪治療陳里長之子用的三味藥,卻沒有阿魏。就像琥珀膏,只有大黃、朴硝各一兩研末,用大蒜搗成膏貼敷,並沒有琥珀。總之,必須根據病症選擇使用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