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八 (19)
卷八 (19)
1. 積塊
令止前藥。用四物湯。倍白朮。佐以陳皮、炙甘草。至三十帖。候脈充。再與硝石丸。至四五次。忽自言塊消一暈。便令勿與。又半月。經行痛甚。下黑血近半升。內有如椒核者數十粒。而塊消一半。又來索藥。曉之曰。塊已破。勿再攻。但守禁忌。次月經行。當自消盡。已而果然。
大凡攻擊之藥。有病即病受之。邪輕則胃受傷矣。夫胃氣清純中和者也。惟與穀肉果菜相宜。藥石皆偏勝之氣。雖參、耆性亦偏。況攻擊者乎。此婦胃氣弱。血亦少。若待塊盡而卻藥。胃氣之存者幾希矣。
又一婦因經水過多。每用澀藥。致氣痛。胸腹有塊十三枚。遇夜痛甚。脈澀而弱。丹溪曰。此因澀藥。致敗血不行。用蜀葵根煎湯。再煎參、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甘草梢、牛膝。入元明粉少許。研桃仁調。熱服二帖。連下塊二枚。以其病久血耗。不敢頓下。乃去葵根明粉服之。塊漸消。
震按丹溪諸案。消補兼施。而佐清肝者居多。間有用攻擊者。內經所謂大積大聚。其可犯也。又不得矯子和之弊。而一味培補。反蹈養癰豢寇之害。但丹溪用藥。輕重次第。各合機宜。非比子和千篇一律。
王金壇曰。予內弟於中甫。飲茶過度。且多憤懣。腹中常漉漉有聲。秋來發寒熱似瘧。以十棗湯料黑豆煮。曬乾研末。棗肉和丸芥子大。而以棗湯下之。初服五分不動。又服五分。無何腹痛甚。以大棗湯飲。大便五六行。皆溏糞無水。時蓋晡時也。夜半。乃大下數斗積水而疾平。
當其下時。瞑眩特甚。手足厥冷。絕而復甦。舉家號泣。咸咎藥峻。嗟乎。藥可輕用哉。
張三錫曰。曾治一少年。體薄弱。且咳血。左邊一塊。不時上攻作痛。左金、蘆薈俱不應。診其脈三部雖強。而細澀不流利。因作陰虛治。四物加知、柏、元參、丹皮。不六劑頓愈。此陰虛似肝積也。由此推之。雖因部分名積。診視之際。猶當詳審。惟圓機者。乃不昧此。
震按此二條。一系飲積。以證與因斷之。一系陰虛似肝積。以脈斷之。即圓機也。兩家垂訓。裨益尤多。
喻嘉言治袁聚東。年二十歲。生痞塊。日進化堅削痞之藥。漸至毛瘁肉脫。面黧髮捲。殆無生理。喻視之。少腹臍旁三塊。堅硬如石。以手拊之。痛不可忍。其脈兩尺洪盛。余俱微細。謂曰。此由見塊醫塊。不究其源而誤治也。初起時塊必不堅。以峻猛之藥攻至。真氣內亂。
轉護邪氣為害。如人廝打。紐結一團。迸緊不散。其實全是空氣聚成。非如女子月經凝而不行。即成血塊之比。觀兩尺脈洪盛。明是腎氣傳於膀胱。因服破氣藥多。膀胱之氣不能傳前後二便而出。乃結為石塊耳。治法須內收腎氣。外散膀胱之氣。以解其廝結。三劑可愈也。先以理中湯加附子五分。
白話文:
積塊
先停用之前的藥,改用四物湯,白朮加倍,再加陳皮、炙甘草,服用三十帖。觀察脈象充實後,再服用硝石丸,服用四五次。病人突然說塊消了,還暈了一陣,便不再給藥。半個月後,月經來潮,疼痛劇烈,排出近半升的黑血,血塊中夾雜著數十粒像花椒核一樣的東西,腫塊也消了一半。病人又來求藥,我告訴她,腫塊已經破了,不要再服用攻堅的藥物,只需遵守禁忌事項,下個月經期腫塊自然會消盡。結果果然如此。
一般來說,攻堅的藥物,有病就治病,邪氣輕則傷及脾胃。脾胃之氣應清純平和,只宜搭配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,藥物都屬於偏勝之氣,即使是人參、黃耆也屬偏性,何況是攻堅的藥物呢?這位婦人的脾胃虛弱,血氣也少,如果等到腫塊完全消失才停藥,脾胃之氣恐怕所剩無幾了。
另一位婦人因經血過多,經常服用收斂止血的藥物,導致氣痛,胸腹長了十三個腫塊,晚上疼痛尤甚,脈象澀弱。丹溪先生說,這是因為服用收斂藥物,導致瘀血不通,於是用蜀葵根煎湯服用,再煎人參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炙甘草梢、牛膝,加入少量元明粉,用研碎的桃仁調勻,溫服兩帖,連續服藥後排出了兩個腫塊。因為她的病情已久,耗傷了血液,不敢一下子服用太多藥,於是停用蜀葵根和元明粉,繼續服用其他藥物,腫塊逐漸消散。
我仔細研讀丹溪先生的醫案,發現他治療積塊,多是消補兼施,並佐以清肝之藥,偶爾才使用攻堅之法。《內經》說:「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。」不能矯枉過正,一味溫補,反而會養癰滋寇。但丹溪先生用藥,輕重緩急,都恰到好處,各合機宜,不像某些醫生千篇一律。
王金壇先生說:我內弟中甫,飲茶過度,又經常鬱悶,腹部經常咕嚕作響,秋天患上了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。我用十棗湯的藥材與黑豆一起煮,曬乾研磨成粉末,再用棗肉和成芥子大小的藥丸,用棗湯送服。第一次服用了五分藥丸沒有反應,又服用了五分,不久腹部劇烈疼痛,用大棗湯送服後,大便五六次,都是稀溏便,沒有水分,當時大概是傍晚時分。半夜,排出數斗積水,病就好了。
排便時,病人昏迷不醒,手腳冰涼,一度停止呼吸,後來才甦醒過來,全家人都嚇壞了,都責怪藥物太猛烈。唉,藥物可以輕易使用嗎?
張三錫先生說:我曾經治療一個年輕人,體質虛弱,還咳嗽吐血,左側長了一個腫塊,時常向上攻痛,服用左金丸、蘆薈等藥物都不見效。診脈時發現三部脈象雖強,但細澀不通暢,於是按照陰虛的治法,用四物湯加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元參、丹皮,不到六劑就痊癒了。這像是陰虛導致的肝積。由此推斷,即使是因不同的部位而命名為某種積塊,診斷時還是要仔細審察,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不弄錯。
我認為這兩則醫案,一個是飲積,根據症狀和病因判斷;一個是陰虛似肝積,根據脈象判斷,這就是經驗豐富的醫生。兩位醫家的教誨,受益匪淺。
喻嘉言先生治療袁聚東,二十歲,患有痞塊,每天服用消散堅硬痞塊的藥物,漸漸消瘦虛弱,面色黧黑,頭髮捲曲,幾乎沒有生命力了。喻先生診察後,發現少腹臍旁有三個堅硬如石的腫塊,用手觸摸,痛不可忍,脈象兩尺部位洪盛,其他部位都微弱。喻先生說,這是因為只看到腫塊就治腫塊,沒有探究病因而誤治造成的。一開始腫塊一定不堅硬,用峻猛的藥物攻治,導致真氣內亂,反而助長邪氣為害,就像人打架一樣,糾纏成一團,緊緊不散,其實全是氣體聚集而成,不像女人月經凝滯不通而形成的血塊。觀察到兩尺脈洪盛,說明是腎氣傳輸到膀胱,由於服用破氣藥物太多,膀胱之氣不能傳導前後二便排出,於是結成了石塊。治療方法應該內收腎氣,外散膀胱之氣,以解開糾纏,三劑就能治癒。先用理中湯加附子五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