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八 (18)
卷八 (18)
1. 積塊
丹溪治一婦人,死血、食積、痰飲成塊。或在兩脅,動作。腹鳴嘈雜、眩暈、身熱,時發時止。用黃連一兩;茱萸、益智各炒其半,去茱、益不用;香附童便浸;楂肉各一兩;蘿蔔子一兩五錢;三稜、莪朮俱醋煮;桃仁留尖去皮;青皮、麥芽曲、山梔、臺芎各五錢。炒為末,炊餅丸服。
又治呂宗信,年六十,素好酒,因行暑途得疾。足冷過膝,上脘有塊如拳,牽引脅痛,不可眠,飲食減半,卻不渴。已自服生料五積散三帖。朱診之,六脈俱沉澀而小,按之不為弱,皆數,右甚。大便如常,小便赤色。遂用大承氣湯,將大黃炒熟,加黃連、乾葛、芎、芍、甘草作湯。
以蔞仁、黃連、半夏、貝母為丸。至二十帖,塊減半,遂止藥。至半月,飲食復進,諸證悉除。
丹溪曰:「一婦年四十餘,面白形瘦,性急,因有大不如意,乳房下貼肋骨間結一塊,漸長掩心,微痛,膈悶口苦,飲食減四之三。兩手脈微而短澀,予知其月經不來矣。為之甚懼,勿與治。思至半夜,其人尚能出外見醫,梳妝言語如舊,料其尚有胃氣,遂以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,」
佐以氣藥,大劑與之。外用琥珀膏貼塊上,防其塊長。兩三月間,約服二百帖,食及平時之半,脈漸充。仍與前藥吞潤下丸,又百餘帖,月經行,不及兩日而止,澀脈減三分之二。時天氣熱,意其經行時,必帶紫色。仍與前藥加醋炒三稜,吞潤下丸,以抑青丸十五粒佐之。又經一月,
塊消其半,月經及期,尚欠平時半日,飲食甘美如常。但食肉不覺爽快。予令止藥,且待來春木旺時區處。至次年六月,忽報塊一夜大作,比舊反加指半。脈略弦,左略怯於右,至數日平和。自言飽食後則塊微悶,食行卻自平。予意其必有動心事激之,問之果然。仍於前藥中加炒黃芩、黃連,少以木通、生薑佐之,去三稜;煎湯,吞潤下丸,外以琥珀膏貼之。半月,經行而塊散。此是肺金為火所爍,木邪勝土,土不能運,清濁相干。舊塊輪廓尚在,皆因氣血未能盡復,故濁氣稍留,舊塊復起也。補其血氣,使肺不受邪,木氣平而土氣正,濁氣行而塊自散矣。
又一婦人,年三十六,家貧多勞,性褊急。自七月經斷,八月小腹下有塊偏左,如掌大,塊起即痛。至半月後,腹漸腫脹,食減,夜發熱。其脈十月間得虛微短澀,左尤甚。初與白朮一斤,和白陳皮半斤,作二十帖煎服。外以三聖膏貼塊上。經宿則塊軟,再宿則塊小,近下一寸。旬日後,食進熱減。又與前藥一料,加木香三兩,每帖研桃仁九個。盡此劑,病除。
丹溪又曰:「一婢色紫,稍肥,性沉多憂,年四十,經不行三月矣。小腹當中一塊,漸如炊餅。脈皆澀,重按稍和;塊按則痛甚,試捫之,高半寸。與千金硝石丸,至四五次。彼忽自言乳頭黑,且有汁,恐是孕。予曰:『澀脈無孕之理。』又與三五帖,脈稍虛豁。予悟曰:『藥太峻矣!』」
白話文:
積塊
朱丹溪治療一位婦女,因死血、食積、痰飲凝聚成塊,位於兩脅,活動時腹鳴嘈雜,並伴隨眩暈、身熱,時發時止。他用黃連一兩,茱萸、益智各炒一半,然後去茱萸、益智不用;香附用童便浸泡;山楂肉、蘿蔔子各一兩五錢;三稜、莪朮都用醋煮;桃仁去皮留尖;青皮、麥芽曲、山梔、川芎各五錢,炒成粉末,做成炊餅大小的丸藥服用。
又治呂宗信,六十歲,平素嗜酒,因暑天長途跋涉而生病,足冷及膝,上腹部有如拳頭大的腫塊,牽引脅肋疼痛,無法入睡,飲食減半,卻不口渴。他之前已自行服用生料五積散三帖。朱丹溪診脈,六脈皆沉澀而細小,按之不覺虛弱,脈數,右側更甚,大便正常,小便赤色。於是用大承氣湯,大黃炒熟,加入黃連、乾葛、川芎、芍藥、甘草煎服。
再用蔞仁、黃連、半夏、貝母製成丸藥服用,服至二十帖,腫塊減半,遂停藥。半個月後,飲食恢復正常,諸症悉除。
朱丹溪說: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,面色蒼白,形體消瘦,性情急躁,因遭遇重大不如意之事,乳房下靠近肋骨處結了一個腫塊,逐漸增大,壓迫心臟,輕微疼痛,並伴有膈悶、口苦,飲食減少三分之三,兩手脈象微弱而短澀。我診斷她月經停閉,為此非常擔心,本不打算治療。但思慮到半夜,這位婦女還能出門看病,梳妝打扮,言語如常,料想她尚有胃氣,於是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等補氣藥物,大劑量給她服用,並在外敷琥珀膏於腫塊處,以防腫塊增大。兩個多月時間,大約服用了二百帖藥,飲食恢復到平時的二分之一,脈象漸趨充實。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,並服用潤下丸。又服用了百餘帖藥,月經來潮,不到兩天就結束,澀脈減輕三分之二。當時天氣炎熱,我預料她經期出血會帶紫色,於是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,並加入醋炒三稜,服用潤下丸,再加服抑青丸十五粒。又過了一個月,腫塊消減一半,月經按期來潮,但仍比正常時間短半日,飲食變得香甜可口,如同往常,只是吃肉感覺不爽快。我讓她停藥,等待來年春天木氣旺盛時再作處理。到第二年六月,她突然來報,腫塊一夜之間增大,比原來又增加了半個手指的寬度,脈象略微弦細,左側略微弱於右側,幾天後脈象平和。她自己說,飽餐後腫塊略微悶脹,飯後則自行恢復正常。我認為她必定有心事刺激病情。詢問後果然如此。於是又在之前的藥物中加入炒黃芩、黃連,少許木通、生薑,去除三稜,煎湯服用潤下丸,外敷琥珀膏。半個月後,月經來潮,腫塊消散。這是因為肺金被火所灼,木邪勝土,脾土不能運化,清濁相干,舊有的腫塊輪廓仍然存在,都是因為氣血未能完全恢復,所以濁氣稍微滯留,舊有的腫塊又重新出現。需要補益氣血,使肺不受邪氣侵犯,木氣平和,脾土正常運化,濁氣運行,腫塊自然會消散。
又有一位婦女,三十六歲,家境貧寒,勞累過度,性情急躁,從七月開始月經停止,八月小腹部出現一個偏左的腫塊,約手掌大小,腫塊出現即疼痛,半個月後,腹部逐漸腫脹,飲食減少,晚上發熱,脈象在十月間變得虛弱、微細、短澀,左側尤甚。最初給她服用白朮一斤,配伍白陳皮半斤,製作二十帖煎服,外敷三聖膏於腫塊處,經過一夜,腫塊變軟,再過一夜,腫塊縮小,下降約一寸。十天后,飲食增加,發熱減輕。又給她服用之前的藥方一料,加入木香三兩,每帖研磨桃仁九個。服用完畢,病情痊癒。
朱丹溪又說:一位婢女,面色紫黑,略微肥胖,性情沉靜,多愁善感,四十歲,月經停閉三月,小腹部中央有一個腫塊,逐漸增大,像炊餅一樣,脈象皆澀,重按略微和緩,按壓腫塊則疼痛劇烈。試探性地觸摸,腫塊高出半寸。我給她服用千金硝石丸,服用四五次後,她突然自己說乳頭變黑,而且有乳汁,懷疑自己懷孕了。我說:澀脈不可能懷孕。我又給她服用三五帖藥,脈象稍微虛弱而舒暢。我頓悟:藥物過於峻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