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八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5)

1. 癥瘕

震按蛇鱉有毒,鱠系生食,固有成瘕者。若食鴨肉與白瀹雞子而生雛,將食豬肉者生小豬,食羊肉者生小羊乎?未可信也。

明皇雜錄載一黃門奉使交廣回。周顧謂曰:「此人腹中有蛟龍。」上驚問黃門曰:「卿有疾否?」曰:「臣馳馬大庾嶺,時大熱,因口渴,遂飲水,覺腹中堅痞如石。」周用硝石、雄黃煮服之。立吐一物,長數寸,大如指,鱗甲具。投之水中。俄頃,長數尺。復以苦酒沃之,如故。以器覆之。明日,已生一龍矣。上甚為之驚訝。

〔附〕廣異記載一患者。飲食如故,發則如癲,面色青黃,小腹脹滿,狀如妊孕。醫診其脈,與證皆異,而難明主療。忽有一山叟曰:「聞開皇六年,灞橋人患此病,蓋因三月八日水邊食芹菜得之。」有識者曰:「此蛟龍瘕也,為龍游於芹菜之上,不幸食之而病也。」遂以寒食餳每劑五合,服之數劑。吐出一物,形雖小而狀似蛟龍,且有兩頭。獲愈。

石藏用,蜀人,良醫也,名甚著。一士人嘗因承檐溜盥手,覺為物觸入指爪中。初若絲髮然。既數日,稍長如線,伸縮不能如常。始悟其為龍伏藏也。乃扣治療之方於石。石曰:「此方書所不載,當以意去之。歸可末蜣螂塗指,庶不深入胸膜,冀他日免震雷之患。」士人如其言。後因迅雷,見火光遍身。士人懼,急以針穴指。果見一物自針穴躍出,不能災。

名醫錄載汾州王氏,得病右脅有聲如蝦蟆。常欲手按之,不則有聲,聲相接。群醫莫能辨。聞留陽山人趙巒善診,求之。趙曰:「此因驚氣入於臟腑,不治而成疾,故常作聲。」王氏曰:「因邊水行次,有大蝦蟆躍高數尺,驀作一聲,予不覺驚叫,便覺右脅牽痛。自後作聲,常似蝦蟆也。」

巒乃引王氏脈訣右關脈伏結,積病也。正當作積病治。用六神丹泄下青涎,類蝦蟆之衣。遂瘥。

齊諧記云:隆安中,江夏安陸縣有人,姓郭名坦。得天行病後,遂大善食。一日消鬥米。家貧不能給,行乞於市。一日大飢不可忍。人家後門有三畦薤,因竊啖之,盡兩畦。便大悶極,臥地。須臾大吐。吐一物如籠。因出地漸小。主人持飯出食之,不復食。因撮飯著所吐物之上,即化為水。此病尋瘥。

桓宣武有一督將。因時行病後虛熱,便喜飲茗。必一斛二斗乃飽。裁減升合,便以為大不足。後有客造之,更進五升,乃大吐。一物出如升大,有口,形縮縐,狀似牛䐗。客乃令置之盆中,以斛二斗復茗澆之。此物吸之都盡,而止覺小脹。又增五升,便悉混然從口中湧出。既吐此物,遂瘥。或問客此何病?答曰:「此病名斛茗瘕。」

夷堅志載一人自幼好酒。片時無酒,叫呼不絕。全不進食,日漸羸瘦。或執其手縛柱上,將酒與看而不與飲。即吐一物如豬肝,入酒內。其人自此遂惡酒。

白話文:

癥瘕

古人認為某些疾病是由於食用了有毒之物或某些特殊食物引起的。例如,生食鱠魚可能導致癥瘕,但說吃鴨肉生小鴨、吃豬肉生小豬、吃羊肉生小羊,則不可信。

典籍記載,一位黃門官員從交廣回來,腹中堅硬如石,醫生診斷為腹中有蛟龍。用硝石、雄黃煮服後,吐出一物,最初只有數寸長,如手指般粗細,有鱗甲,入水後卻長達數尺。最後竟生出一條龍。

另有一病例,患者飲食正常,卻時常發狂,面色青黃,小腹脹滿如孕婦,脈象和症狀都與常理不符。一位山叟說,這是因為在三月八日水邊吃了芹菜所致,稱為蛟龍癥瘕,是誤食了在芹菜上遊走的蛟龍所引起的。用寒食餳治療後,吐出一物,形狀雖小,卻似兩頭蛟龍,病遂痊癒。

一位名醫石藏,曾治癒一位士人因洗手時,有異物侵入指爪,漸漸變長,伸縮困難的疾病。石藏說,此病非典籍所載,需憑經驗治療,建議用蜣螂末塗抹患處,避免深入胸膜,以免日後遭受雷擊之禍。後來該士人果真在雷雨天見火光遍身,用針刺患處,便有一物躍出,從此無恙。

汾州王氏右脅有聲如蛤蟆,眾醫束手無策。趙巒診斷為驚氣入臟腑所致,用六神丹治療,排出青涎狀之物,如蛤蟆的皮,病癒。

還有一病例,郭坦患病後食量大增,一日吃掉一斗米,因貧困去街上乞討。一日飢餓難忍,偷吃了兩畦薤,嘔吐出一物如籠,漸漸縮小,主人以飯餵之,它卻將飯化為水,病人因此痊癒。

桓宣武的一位將領,患病後虛熱,嗜飲茗茶,必須喝一斛二斗才夠,減少分量便覺不足。後來客人來訪,又喝了五升茶,便嘔吐出一物,如升般大小,有口,形狀像牛膝,客人將它放在盆中,再以二斗茶水澆灌,它將茶水吸盡,但仍覺小脹,再加五升茶,便全部湧出,病遂痊癒。此病名為斛茗瘕。

最後一個病例記載了一位嗜酒之人,一日不喝酒便叫嚷不停,不進食,日漸消瘦。有人將他手縛柱上,不給他酒喝,他便吐出一物如豬肝,放入酒中,從此不再嗜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