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》~ 卷八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4)

1. 癥瘕

史記曰:臨菑女子薄吾病甚,眾醫皆以為寒熱篤,當死。臣意診其病,曰:蟯瘕為病,腹大,上膚黃粗,循之慼慼然。臣意飲以芫花一撮,即出蟯可數升,病已。三十日如故。蟯得之寒濕,寒濕氣鬱篤不發,化為蟲。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,切其脈、循其尺。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發,是蟲氣也。其色澤者,中藏無邪氣及重病。

震按:此條辨證最佳。上膚黃粗者,腹大而腹上膚黃粗也。循之慼慼然者,如以手摸老松樹皮之枯燥也。其尺索刺粗者,亦是枯燥之象。然倉公望毛髮潤美、面色又光澤,知為蟲病也。若齊中尉潘滿如病小腹痛,謂之遺積瘕。病由於酒且內,當溲血死一條。不講證,但講脈。辭義古奧難明,不敢因其講脈而錄之。

隋有患者:飢而吞食,至胸即便吐出。醫作噎膈反胃治之,無驗。有老醫任度視之,曰:非此三疾,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。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。病者曰:素有大風,常食蛇肉,風稍愈,復患此疾。遂以大黃芒硝飲之而愈。此蛇瘕也。

〔附〕春夏間,蛇精及液沾菜上,人誤食之,腹內生蛇。須用赤頭蜈蚣一條,炙為末,分二服,酒下。

徐文伯善醫術。宋明帝宮人,患腰痛牽心,發則氣絕。眾醫以為肉瘕。文伯視之,曰:此發瘕也。以油灌之,即吐物如發。稍引之,長三尺,頭已成蛇,能動。懸柱上,水瀝盡,惟餘一發而已。遂愈。

〔附〕唐書載:甄權弟立言善醫。時有尼明律,年六十餘,患心腹膨脹、身體羸瘦,已經二年。立言診之,曰:腹內有蟲,當是誤食發為之耳。因令服雄黃,須臾吐一蛇如手小指,惟有眼。燒之猶有發氣,其疾乃愈。又一人,好飲油,每飲四五升,方快意。乃誤吞發入胃,血裹化為蟲也。亦用雄黃五錢,水調服愈。

乾德中,江浙間有慎道恭。肌瘦如勞,惟好食米,闕之則口出清水,情似憂思,食米頓便如常。眾醫莫辨。後遇蜀僧道廣,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,共炒為末,以水一盞調,頓服。良久,病者吐出如米形,遂瘥。病源謂米瘕是也。

續搜神記載:一人共奴俱患鱉瘕。奴前死,遂破其腹,得白鱉尚活。有人乘馬來看鱉,適白馬尿正落鱉上,即縮頭。尋復以馬尿灌之,鱉化為水。其主曰:我將瘥矣。即服之,如言而愈。

〔附〕一人患鱉瘕,痛有來止,或食鱉即痛。用雞屎一升,炒黃,投酒中浸一宿,焙為末,原浸酒調下而愈。

宣室志載:永徽中崔爽者。每食生魚,三斗乃足。後飢,作鱠未成,忍飢不禁,遂吐一物如蝦蟆。自此不復能食鱠矣。

太平御覽載:元嘉中。有人啖鴨肉,乃成瘕病。胸滿面赤,不得飲食。醫令服秫米。須臾煩悶,吐一鴨雛。身喙翅背已成就,惟左腳故綴昔所食肉。遂瘥。

南史載:褚澄治李道念。有冷疾五年。澄曰:汝病是食白瀹雞子過多。取蒜一斤,令煮服之。吐一物如升,涎裹之。乃是雞雛,羽翅爪距皆見。凡十三頭而病愈。

白話文:

癥瘕

《史記》記載,臨淄一位女子薄吾病情嚴重,許多醫生都診斷為寒熱病,認為她將不久於人世。我診治後認為是蟯蟲導致的癥瘕,她腹部腫大,皮膚發黃粗糙,觸摸腹部感覺粗澀。我讓她服用少量芫花,立刻排出許多蟯蟲,病情痊癒,三十天後恢復如常。蟯蟲是由於寒濕之氣鬱結不散而化生成的。我之所以能診斷出薄吾的病症,是因為切診她的脈象,發現寸脈緊細而粗糙,毛髮卻光澤潤美,這是蟲症的表現,而她面色紅潤,說明內臟沒有邪氣或重病。

震(注:指後世醫家震)認為這個病例的辨證最佳。上膚黃粗是指腹部腫大,腹部皮膚發黃粗糙;循之慼慼然是指觸摸腹部感覺像老松樹皮一樣乾燥粗糙;尺脈緊細粗糙也是乾燥的象徵。但倉公(指扁鵲)觀察到她的毛髮潤澤光亮,面色也光彩照人,因此判斷是蟲病。至於齊中尉潘滿因小腹疼痛,被稱為遺積瘕,病因是飲酒過度,導致血尿而死,這條記載只講脈象,不講證候,辭句古奧難懂,因此不敢據此記載。

隋朝時,一位患者飢餓時吞食東西,食物到胸口就吐出來,醫生誤診為噎膈反胃,治療無效。一位老醫生任度診斷認為,這不是噎膈反胃,而是因為吃了蛇肉沒消化導致的,他判斷患者心腹部有蛇的形狀。病人說自己以前患過大風病,經常吃蛇肉,大風病稍有好轉後,又患上這種疾病。老醫生用大黃芒硝治療,患者痊癒,這是蛇癥瘕。

(附)春夏季節,蛇的精液沾到蔬菜上,人誤食後,腹內會生出蛇,需要用一條炙烤成末的赤頭蜈蚣,分兩次服用,酒送服。

徐文伯醫術高明,宋明帝宮中一位宮人患腰痛牽連心臟,發病時氣絕,許多醫生都認為是肉瘕。徐文伯診斷是發瘕,用油灌注,她便吐出一物,長三尺,頭部已成蛇形,能動,掛在柱子上,瀝乾水分後,只剩下一根頭髮,病也就痊癒了。

(附)《唐書》記載甄權的弟弟甄立言醫術精湛,當時有一位尼姑明律,年過六十,患心腹脹大,身體消瘦,已經兩年了。甄立言診斷為腹內有蟲,可能是誤食頭髮所致,於是讓她服用雄黃,不久吐出一條像小指一樣粗細的蛇,只有眼睛,燒掉後還有頭髮的味道,病就好了。還有一個人喜歡喝油,每次喝四五升才痛快,誤吞頭髮入胃,血包裹頭髮變成蟲,也用雄黃治療痊癒。

乾德年間,江浙地區有一位名叫慎道恭的人,身體消瘦,好像勞累過度一樣,只喜歡吃米飯,不吃米飯就口吐清水,神情憂慮,吃了米飯就好了。許多醫生都無法診斷。後來遇到一位蜀地僧人道廣,用雞屎和白米各半,炒成粉末,用一杯水調服,過了一會兒,病人吐出米粒狀的東西,病就好了,病因是米瘕。

《續搜神記》記載一個人和他家的奴僕都患鱉瘕,奴僕先死了,主人剖開奴僕的腹部,發現一隻活的白鱉。有人騎馬來看鱉,白馬的尿正好落在鱉上,鱉立刻縮頭,人們又用馬尿灌注鱉,鱉化成水,主人說:“我的病快好了。”果然如預料的那樣痊癒了。

(附)一個人患鱉瘕,疼痛時有時無,吃了鱉就痛,用雞屎一升炒黃,放在酒中浸泡一夜,烘乾研成粉末,用原來的酒調服,就痊癒了。

《宣室志》記載永徽年間,崔爽每次吃生魚都要吃到三斗才夠,後來肚子餓了,正在做鱠(魚膾)還沒做好,忍不住飢餓,就吐出一物,像蛤蟆一樣,從此再也不能吃鱠了。

《太平御覽》記載元嘉年間,一個人吃鴨肉後得了瘕病,胸部飽滿,臉色發紅,不能吃東西,醫生讓他服用秫米,不久感到煩悶,吐出一隻鴨雛,身體、嘴巴、翅膀、背部都長全了,只有左腳還連著原來吃下去的鴨肉,病就好了。

《南史》記載褚澄醫治李道念,患有寒疾五年,褚澄說:“你的病是吃白煮雞蛋吃得太多了。”取大蒜一斤煮服,吐出一物,像升一樣大,被唾液包裹著,是十三個雞雛,羽毛、翅膀、爪子、雞冠都看得見,病就好了。